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

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晨涛 著
图书标签:
  • 华为ICT认证
  • 信息存储
  • IT管理
  • 存储技术
  • 数据管理
  • 服务器
  • 虚拟化
  • 云计算
  • 运维
  • 认证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02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3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企业+高校联合开发,不但兼顾技术专业、方案应用,同时能把握技术通用性,有较好的普及性。
2.将配置实例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能够使读者更快、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HCNA所需知识,增强读者的操作技能。
3.本书为华为官方出版的认证培训实验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IT数据中心开篇,讲述存储、服务器基础架构和IT环境(OS、DB、交换),重点阐述存储系统和网络技术(RAID、FC-SAN、IP-SAN、NAS)及典型场景下实践;上升、扩展到存储虚拟化、分布树对象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保护技术和应用,再过渡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综合解决方案概述,以IT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结尾。

作者简介

吴晨涛,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双博士,曾参与撰写《海量网络存储系统原理与设计》(曹强、谢长生等著)部分章节。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IT基础设施 0
1.1 IT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 2
1.1.1 I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 2
1.1.2 数据中心的物理环境需求 3
1.1.3 数据中心的发展和趋势 3
1.1.4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中心的要求 4
1.1.5 存储在数据中心的作用 4
1.1.6 服务器在数据中心的作用 5
1.1.7 网络在数据中心的作用 5
1.2 云数据中心 6
1.2.1 传统数据中心的挑战 6
1.2.2 云数据中心的主要架构 7
1.2.3 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 9
1.2.4 服务器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10
1.2.5 存储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10
1.2.6 云计算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11
1.2.7 数据中心在ICT背景下的主要需求和应用场景 12
1.3 本章总结 12
1.4 练习题 13
第2章 存储与应用环境 14
2.1 存储的应用环境 16
2.1.1 存储的I/O流程 16
2.1.2 网络存储技术 16
2.2 存储设备 17
2.2.1 机械硬盘 17
2.2.2 固态硬盘 23
2.3 主机与应用 28
2.3.1 操作系统 28
2.3.2 设备驱动 29
2.3.3 卷管理器 29
2.3.4 文件系统 29
2.3.5 集群 30
2.4 大数据应用的挑战 30
2.4.1 大数据的概念 30
2.4.2 大数据应用对存储的挑战 31
2.5 本章总结 32
2.6 练习题 32
第3章 服务器基础 34
3.1 服务器概述 36
3.1.1 服务器简介 36
3.1.2 服务器的主要特点 36
3.2 服务器的分类 38
3.2.1 按照体系架构来划分 38
3.2.2 按应用层次划分 38
3.2.3 按服务器的处理器架构划分 40
3.2.4 按服务器用途划分 40
3.2.5 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划分 41
3.3 处理器的发展与技术 43
3.3.1 处理器概述 43
3.3.2 常见的处理器 43
3.4 内存的发展与技术 44
3.4.1 内存概述 44
3.4.2 常见的内存技术 44
3.5 服务器I/O总线 46
3.5.1 I/O总线概述 46
3.5.2 常见的I/O总线技术 46
3.6 服务器RAID技术 47
3.6.1 RAID概述 47
3.6.2 服务器RAID卡 47
3.7 服务器高级技术与发展 49
3.7.1 服务器的智能监控管理技术 49
3.7.2 服务器的安全保护技术 50
3.7.3 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与应用 52
3.7.4 服务器容错技术与应用 54
3.7.5 服务器虚拟技术与应用 57
3.8 服务器操作系统 58
3.8.1 操作系统概述 58
3.8.2 常见的操作系统 58
3.9 服务器文件系统 59
3.9.1 文件系统概述 59
3.9.2 常见的文件系统 59
3.10 服务器高可用集群技术与应用 60
3.10.1 集群技术概述 60
3.10.2 常见的集群技术 60
3.11 华为服务器产品介绍 61
3.11.1 RH2285 V2 61
3.11.2 RH5885 V2 62
3.11.3 E6000 62
3.11.4 X6000 63
3.11.5 E9000 64
3.12 本章总结 65
3.13 练习题 66
第4章 RAID技术及应用 68
4.1 RAID基本概念与技术原理 70
4.1.1 RAID概述 70
4.1.2 RAID的种类 72
4.1.3 RAID的原理 73
4.2 RAID级别 78
4.2.1 RAID-0 78
4.2.2 RAID-1 78
4.2.3 RAID-2 79
4.2.4 RAID-3 80
4.2.5 RAID-4 80
4.2.6 RAID-5 81
4.2.7 RAID-6 81
4.2.8 RAID-10 82
4.2.9 RAID级别总结 83
4.3 RAID中的数据保护技术 83
4.3.1 热备 83
4.3.2 重构 84
4.3.3 预拷贝 85
4.4 RAID与LUN 85
4.5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RAID的发展趋势 86
4.5.1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RAID面临的问题 86
4.5.2 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RAID发展的实践 87
4.6 本章总结 87
4.7 练习题 88
第5章 存储阵列技术及应用 90
5.1 存储阵列系统的组成 92
5.2 存储阵列系统架构简析 92
5.2.1 控制框 92
5.2.2 硬盘框 98
5.3 存储阵列通用技术 101
5.3.1 磁盘预拷贝 102
5.3.2 LUN拷贝 102
5.3.3 块虚拟化 103
5.3.4 SmartTier 103
5.3.5 SmartQoS 104
5.3.6 SmartThin 104
5.3.7 操作分级 105
5.3.8 硬件冗余技术 105
5.3.9 掉电保护技术 107
5.3.10 保险箱技术 107
5.3.11 镜像通道技术 107
5.3.12 热插拔技术 108
5.3.13 SSD缓存技术 108
5.3.14 多路径技术 109
5.3.15 SAS级联技术 109
5.4 华为存储阵列产品及应用 109
5.4.1 产品定位 110
5.4.2 软硬件形态和组件 110
5.4.3 典型应用 112
5.4.4 产品特点 112
5.5 本章总结 116
5.6 练习题 117
第6章 SAN技术及应用 118
6.1 DAS概述 120
6.1.1 DAS简介 120
6.1.2 DAS技术的发展 120
6.1.3 DAS的分类 121
6.1.4 DAS技术遇到的挑战 121
6.2 使用SCSI实现DAS 122
6.2.1 SCSI协议简介 122
6.2.2 SCSI-3协议简介 122
6.2.3 SCSI-3通信模型 123
6.2.4 SCSI指令模型 123
6.2.5 基于SCSI的DAS应用 124
6.3 SAN的产生与发展 124
6.3.1 SAN概述 124
6.3.2 SAN的产生 124
6.3.3 SAN的发展与主要形态 125
6.4 SAN的组成与部件 126
6.4.1 SAN的结构 126
6.4.2 SAN的连接组件 126
6.4.3 FC-SAN的线缆 128
6.5 FC连接和端口 128
6.5.1 FC架构简介 128
6.5.2 FC拓扑结构与所用端口 129
6.6 FC协议 131
6.6.1 FC层次结构 131
6.6.2 光纤通道编址 131
6.6.3 FC帧 132
6.6.4 FC协议的优劣 133
6.6.5 FCoE技术 133
6.7 SAN与DAS的比较 133
6.8 华为解决方案及其应用场景 134
6.9 本章总结 137
6.10 练习题 138
第7章 IP-SAN技术及应用 140
7.1 IP-SAN的产生和发展 142
7.1.1 IP-SAN概述 142
7.1.2 IP-SAN的发展、趋势 142
7.2 IP-SAN的组成与部件 143
7.2.1 IP-SAN的组成 143
7.2.2 IP-SAN组网连接 144
7.3 iSCSI协议 145
7.3.1 iSCSI协议简介 145
7.3.2 iSCSI协议模型 145
7.3.3 iSCSI体系结构 146
7.3.4 iSCSI的启动器和目标器 147
7.3.5 iSCSI会话连接 147
7.3.6 iSCSI的拓扑结构 149
7.3.7 iSCSI实现方式 150
7.4 FC协议与TCP协议的融合 151
7.4.1 FCIP技术 152
7.4.2 FCIP技术细节 152
7.4.3 基于FCIP的存储方案及其特点 153
7.4.4 iFCP技术 154
7.4.5 iFCP技术细节 155
7.4.6 基于iFCP的存储方案 156
7.4.7 FCoE技术 157
7.4.8 FCoE技术细节 157
7.4.9 基于FCoE的存储方案及其特点 157
7.5 IP-SAN协议的比较 158
7.5.1 FC/iFCP/FCIP协议 158
7.5.2 分析与应用场景 159
7.6 IP-SAN华为的实现与应用 159
7.6.1 相关华为产品简介 159
7.6.2 IP-SAN解决方案 160
7.7 本章总结 162
7.8 练习题 162
第8章 NAS技术及应用 164
8.1 NAS概述

前言/序言


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如何高效、安全地存储、管理海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优化IT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是每一个IT从业者和企业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关键挑战。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旨在为广大IT技术爱好者、在校学生、以及寻求职业晋升的IT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权威的学习资源。本册《信息存储与IT管理》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现代信息存储的奥秘,并全面解析IT管理的精髓。 本书并非仅限于理论的堆砌,而是紧密结合华为在ICT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前沿实践,将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能够掌握信息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如存储介质、存储架构、RAID技术、SAN/NAS/SDS等,更能理解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企业IT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维和优化中。同时,本书还将涵盖IT管理的重要方面,包括IT服务管理(ITSM)、IT治理、信息安全管理、灾难恢复与业务连续性规划等,帮助您构建稳健、高效、安全的IT运行体系。 我们深知,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扎实的实践支撑。因此,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并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我们鼓励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积极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您在信息存储与IT管理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通过华为ICT认证相关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ICT技术专家。我们相信,通过您的不懈努力和本书的引导,您必将在快速发展的ICT行业中取得卓越成就。 第一篇:信息存储技术详解 第一章:信息存储概述 1.1 数据的重要性与挑战 数据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从决策支持到业务运营,数据无处不在。 数据爆炸式增长的现状:存储容量需求、性能要求、数据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的产生、使用、归档、销毁等阶段的特性与管理需求。 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数据泄露、数据丢失、隐私保护、法规遵从等风险。 1.2 信息存储的基本概念 存储介质的演变:磁带、硬盘(HDD)、固态硬盘(SSD)、光盘等,及其优缺点。 存储设备的分类:DAS(直连存储)、NAS(网络附加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SDS(软件定义存储)。 存储性能指标: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吞吐量(带宽)、延迟。 存储容量单位:Byte、KB、MB、GB、TB、PB、EB等。 1.3 存储系统的核心组成 控制器:处理I/O请求、管理存储介质、提供数据服务。 存储介质:实际存储数据的物理载体。 接口与连接:SATA、SAS、FC(光纤通道)、iSCSI、NVMe等。 缓存:提高读写性能的关键组件。 管理软件:监控、配置、维护存储系统的工具。 第二章:数据存储介质与原理 2.1 磁性存储 硬盘驱动器(HDD)工作原理:盘片、磁头、马达、数据读写过程。 HDD的关键技术:PMR(垂直磁记录)、SMR(叠瓦式磁记录),及其对性能和容量的影响。 HDD的优势与局限性:高容量、低成本 vs. 慢速、易受震动影响。 2.2 闪存存储 固态硬盘(SSD)工作原理:NAND闪存芯片、控制器、SLC、MLC、TLC、QLC等不同类型闪存单元。 SSD的优势与局限性:高速、低延迟、耐震动 vs. 成本较高、擦写寿命限制。 3D NAND技术:提升容量密度和性能的关键。 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专为闪存设计的协议,释放SSD全部潜力。 2.3 光盘存储 CD、DVD、Blu-ray等:工作原理、容量、读写速度。 光盘的优势与局限性:高可靠性、低成本(长期归档) vs. 速度慢、容量有限。 2.4 磁带存储 磁带介质与驱动器:LTO(Linear Tape-Open)等标准。 磁带的优势与局限性:极高的容量密度、极低的单位成本、极长的介质寿命(适合长期归档和备份) vs. 顺序访问、访问速度慢。 第三章: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技术 3.1 RAID的概念与目的 数据冗余:防止数据丢失。 性能提升:提高读写速度。 RAID的组成:多个物理磁盘组成一个逻辑磁盘。 3.2 常见的RAID级别详解 RAID 0(条带化):无冗余,性能极高,但无容错能力。 RAID 1(镜像):100%冗余,读性能提升,写性能与单盘相当,容错能力强。 RAID 5(带奇偶校验的条带化):结合性能与冗余,允许一块硬盘故障。 RAID 6(带双份奇偶校验的条带化):允许两块硬盘故障,比RAID 5更具容错性。 RAID 10(RAID 1+0):镜像与条带化的结合,兼顾性能和高可用性。 3.3 RAID配置与考量 选择合适的RAID级别:基于应用需求、成本、可用性等因素。 RAID控制器:硬件RAID vs. 软件RAID。 RAID重建(Rebuild):硬盘故障后恢复数据的方法。 RAID性能瓶颈与优化。 第四章:存储架构:SAN、NAS与SDS 4.1 直连存储(DAS) 定义:存储设备直接连接到服务器。 优点:简单、成本低、性能高(对于单个服务器)。 缺点:扩展性差、资源孤岛、共享困难。 4.2 网络附加存储(NAS) 定义:通过网络(以太网)提供文件级存储服务的设备。 工作原理:使用文件协议(NFS、SMB/CIFS)访问共享文件。 优点:易于部署、便于文件共享、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性能不如SAN、不适合块级I/O密集型应用。 典型应用场景:文件服务器、用户主目录、部门共享。 4.3 存储区域网络(SAN) 定义:专门的、高性能的网络(FC或IP)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提供块级存储。 工作原理:通过块级协议(FC、iSCSI)访问存储卷。 优点:高性能、高可扩展性、集中管理、支持跨服务器共享。 缺点:部署复杂、成本较高。 FC SAN:使用光纤通道交换机和HBA卡。 IP SAN:使用iSCSI协议,基于IP网络。 典型应用场景:数据库、虚拟化、高性能计算。 4.4 软件定义存储(SDS) 定义:将存储硬件与存储软件解耦,通过软件实现对异构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灵活调度。 核心理念:数据中心化、开放性、自动化、可扩展性。 SDS的关键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对象存储、存储虚拟化。 优点:降低硬件成本、提高灵活性、简化管理、支持私有云和公有云。 典型应用场景:云存储、大数据平台、超融合架构。 第五章:存储技术发展趋势 5.1 全闪存阵列(AFA) SSD在企业级存储中的普及。 AFA的性能优势、能耗优势。 全闪存阵列的挑战:成本、数据缩减技术(压缩、去重、EC)。 5.2 存储虚拟化 跨异构存储池化,统一管理。 动态迁移、负载均衡、容量扩展。 5.3 对象存储 适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图片、视频、日志等)。 高扩展性、高可用性、便宜的存储成本。 API驱动,易于与云原生应用集成。 5.4 容器存储 与Kubernetes等容器编排平台集成。 持久化存储解决方案。 5.5 边缘存储 在数据产生端进行存储和处理。 应对物联网(IoT)数据增长。 5.6 存储效率技术 数据压缩:减少存储空间占用。 数据去重:消除重复数据块。 分层存储:根据数据访问频率,自动将其放置在不同性能和成本的存储介质上。 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按需分配存储空间,提高利用率。 第二篇:IT管理实务 第六章:IT服务管理(ITSM) 6.1 ITSM的定义与框架 ITSM是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的核心。 目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流程优化,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ITIL 4的核心理念:价值流、服务价值体系。 6.2 关键ITSM流程 事件管理(Incident Management):快速恢复正常服务的操作。 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识别和解决根本原因,防止事件复发。 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评估、批准、实施和审查对IT基础设施的变更,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服务请求管理(Service Request Management):处理标准的服务请求。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识别、记录和验证IT服务的配置项(CI)及其相互关系。 发布与部署管理(Release and Deployment Management):将新的或修改的服务有效推向生产环境。 可用性管理(Availability Management):确保IT服务和组件达到商定的可用性水平。 容量管理(Capacity Management):确保IT资源能够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 服务级别管理(Service Level Management):协商、定义、记录和监控IT服务的服务级别协议(SLA)。 6.3 ITSM工具 工单系统、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知识库等。 自动化在ITSM中的作用。 第七章:IT治理与合规性 7.1 IT治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确保IT战略与业务战略一致。 优化IT投资,实现业务目标,管理风险。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框架。 7.2 IT治理的关键要素 决策机制:谁来做决策,如何做决策。 责任分配:明确角色的职责。 绩效评估:衡量IT部门的表现。 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和缓解IT风险。 合规性:遵守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公司政策。 7.3 IT合规性要求 数据隐私法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等。 行业特定法规:如金融行业的PCI DSS(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 内部IT政策与标准。 审计与认证。 第八章:信息安全管理 8.1 信息安全概述 CIA三要素: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 安全威胁与攻击类型:恶意软件、网络钓鱼、DDoS攻击、内部威胁等。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遵循ISO 27001标准。 8.2 数据安全措施 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授权、审计。 加密技术: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存储加密。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 终端安全:防病毒、端点检测与响应(EDR)。 数据丢失防护(DLP)。 8.3 安全意识培训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预防安全事件的重要环节。 8.4 安全事件响应 制定和演练安全事件响应计划。 第九章:灾难恢复与业务连续性规划(DR/BCP) 9.1 灾难恢复(DR) 定义:在发生重大事件后,恢复IT基础设施和业务运营的能力。 关键考量:RTO(恢复时间目标)、RPO(恢复点目标)。 DR策略:备份与恢复、数据复制、异地容灾。 9.2 业务连续性规划(BCP) 定义:确保在任何灾难事件中,关键业务功能能够持续运行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 BCP包含DR,但范围更广,涵盖人员、流程、设施等。 9.3 备份与恢复策略 备份类型:全备、增量备份、差异备份。 备份介质:磁带、磁盘、云存储。 定期进行恢复测试,验证备份的有效性。 9.4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制定与演练 识别关键业务流程和依赖关系。 制定详细的恢复步骤和沟通计划。 定期进行BCP演练,及时更新和优化计划。 第十章:IT基础设施运维管理 10.1 监控与告警 对服务器、网络、存储、应用等进行全面监控。 设置合理的告警阈值,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使用专业的监控工具(如Zabbix, Nagios, Prometheus)。 10.2 性能优化 识别性能瓶颈,并采取相应措施(硬件升级、软件调优、配置优化)。 持续的性能分析和容量规划。 10.3 补丁管理与更新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固件,修复安全漏洞。 制定规范的补丁发布流程。 10.4 容量规划与管理 预测未来资源需求,提前规划和采购。 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10.5 日志管理与分析 收集、存储和分析系统日志,用于故障排查、安全审计和性能分析。 10.6 自动化运维(AIOps)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运维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故障预测、根因分析、自动化修复。 结论 《信息存储与IT管理》一书的完成,离不开众多IT领域专家和实践者的智慧结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华为ICT认证体系的坚实桥梁,帮助您系统地掌握信息存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深刻理解IT管理的本质和方法。 存储是IT基础设施的基石,而有效的IT管理则是确保IT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这两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涵盖的内容,从最底层的存储介质,到复杂的存储架构,再到宏观的IT服务管理和安全治理,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 我们鼓励您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华为ICT认证的官方教材、在线课程和实验平台,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您的技术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愿本书能成为您在IT职业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您不断探索、成长,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ICT专家,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致谢 (此处为一般性的致谢,不具体列出人名,以避免不准确性。) 本书的编撰过程得到了行业内众多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宝贵建议。在此,我们向所有为本书的成书付出努力的同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华为公司在ICT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引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前沿技术洞察。 参考资料 (此处为一般性的说明,不具体列出书目,以避免不准确性。) 本书的内容参考了大量行业标准、技术白皮书、专业书籍以及华为内部技术文档。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呈现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 本书的读者对象 参加华为ICT认证考试(如HCIA、HCIP、HCIE)的信息存储和IT管理方向的考生。 在校的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从事IT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管理的IT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希望提升IT管理能力和数据存储知识的企业管理者。 对信息存储技术和IT管理感兴趣的IT从业者。 致读者 我们深知,技术和知识在不断发展,本书的内容力求贴近当前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实践。然而,IT领域日新月异,请您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或有任何建议,欢迎通过官方渠道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在未来的版本中不断完善。 您的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本书出版信息]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 placeholder,例如:) 版本: V1.0 出版日期: XXXX年XX月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您提供的书名“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以及“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详尽地展开了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管理内容。我尽力使其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并避免AI写作痕迹。如果需要对某些部分进行更进一步的扩展或聚焦,请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时,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读起来却异常吸引人!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将枯燥的技术术语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比喻中。对于信息存储的部分,我之前总是感觉云里雾里,但这本书通过对不同存储介质的特性、不同存储架构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比如,书中对NVMe、SSD、HDD等不同存储技术的阐述,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都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IT管理方面,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操作,更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去规划和设计一个高效、稳定、可扩展的IT系统。书中关于IT基础设施规划、资源优化配置、性能监控和故障排除的章节,都充满了实操性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存储虚拟化的讲解,它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得非常细致,并且通过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虚拟化带来的好处。

评分

哇,这本《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简直打开了我对IT存储世界的新视角!以前我对存储的概念停留在“硬盘”这个层面,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背后有这么多复杂而精密的学问。特别是关于分布式存储和融合存储的部分,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清晰可见。我记得有个章节讲到数据容灾,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容灾方案的优缺点,也明白了为什么在企业IT建设中,一个完善的存储架构是多么关键。书中对存储性能的优化、数据保护策略的制定,都有详尽的阐述,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机房,亲手去规划和管理那些庞大的存储设备。而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包含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指导,对于我这个想进入IT行业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宝藏!我之前一直觉得IT管理很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IT管理中关于存储的那些具体而微的实践,比如如何进行容量规划,如何监控存储性能,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的存储故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条不紊、高效运转的IT管理体系是如何通过对信息存储的精细化运作来实现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好,图文并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要点。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IT行业整体运作的宏观把握。在阅读《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之前,我对“IT管理”的认知非常零散,总觉得很多环节是独立存在的。但这本书将信息存储和IT管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关于信息安全和合规性的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何数据存储的安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存储策略中融入合规性要求。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IT管理者,必须同时具备技术深度和安全意识。书中对于灾难恢复计划(DRP)和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的详细讲解,让我看到了IT系统在面对不可预测风险时的韧性是如何构建的。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保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案例分析,这些真实的场景让我更能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也为我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赞了!《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为我打开了IT领域的一个新世界。《信息存储》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数据的“物理形态”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复杂性。作者对于存储介质的选择、存储架构的设计、以及存储性能的调优,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而且都结合了实际的工业应用案例,这让我对如何构建高性能、高可用的存储系统有了质的飞跃。而《IT管理》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如何将这些存储资源高效地整合、运维和管理起来。书中关于IT服务交付、风险管理、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的内容,都让我深刻理解了IT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不仅仅是“让系统跑起来”,更是要“让IT服务更好地支撑业务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存储容量规划和性能监控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提升IT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它让我从一个“技术小白”逐渐成长为对IT存储和管理有了更深刻认识的“准专业人士”,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评分

我真的非常惊喜于这本书在IT管理方面的深度挖掘!读完《华为ICT认证系列丛书:信息存储与IT管理》,我才真正理解了“IT管理”远不止是简单的电脑维护,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性的工程。《信息存储》部分让我对数据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数据的产生、存储、备份、归档,到最终的销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书中关于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详细解释了不同阶段数据需要何种存储介质、何种安全策略,以及如何平衡成本和效率。这让我意识到,高效的IT管理,离不开对数据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数据存储的全生命周期把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结合了实际的企业IT环境,分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IT管理和存储建设上可能遇到的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IT架构师在分享他的宝贵经验。书中对IT服务管理(ITSM)的阐述,也让我对IT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业务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强调了IT部门需要理解业务,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IT策略,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

评分

京东购物值得信赖速度快东西好性价比高

评分

物流慢的要死 第一次觉得京东物流这么慢 真的很差!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京东的物流真心赞,一天时间就到了。要认真学习了!

评分

商品不错,值得购买,京东品质,值得信赖,大品牌爱京东!!

评分

东西还行,关键是你要便宜点

评分

一直都在京东购买图书,支持货到刷卡,物流快速

评分

应该是正版,工作需要,拿来学习

评分

这是我想要的书,努力吧青年

评分

书不错,看起来应该是正版的,包装的也很好!即将准备进行充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