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

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秀山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个人经历
  • 西北
  • 东北
  • 时代变迁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801995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9
字数: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秀山(1911—1996),陕西神木人。《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是他的个人回忆录。作者追述85个春秋,67年革命生涯。
  从神木到陕甘边,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西北军,与刘志丹等经历了1935年陕北“左”倾肃反的迫害。
  从延安到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开展剿匪斗争和土改运动,组织数百万军民支援辽沈战役;参与领导东北解放战争和经济建设,抗美援朝三赴朝,解决后勤保障。
  从坦途到困境,1954年,东北高干会议,因在全国组工会上的发言,被定为“高饶”反党集团成员和 “五虎上将”之首,从东北局副书记骤然跌入低谷,下放基层24年。
  屡遇坎坷,但不屈不挠,对革命忠心耿耿。一个人的经历折射出中国革命崎岖沧桑的历程。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学生时代(1911.7-1930.2)
一、神木家事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二、求学革命
高家堡小学
檎椿卑学
加入共产党
遭反动当局通缉

第二章 军阀部队中的兵运工作(1930.3-1932.10)
一、打入军阀部队
二、组织学兵队
三、利用矛盾保存自己
四、初识刘志丹
五、早胜镇事变
六、谢子长到平凉
七、斗争策略
八、平凉受挫
九、靖远兵变
十、教训与启示
十一、上海中央局受训

第三章 陕甘红军和陕甘边根据地(1932.11-1935.11)
一、陕甘红军游击队
陕甘游击队成立
寻找游击队
二、红26军红2团
红2团成立
攻打庙湾镇
在山里养伤
兽医为我治伤
渭北游击队
二台子会议
红2团南下失败
三、陈家坡会议
红4团成立
陈家坡会议
四、薛家寨失守
五、包家寨会议
六、鏖战南梁
王泰吉牺牲
连续巧歼敌
西华池战斗
七、陕甘边特委
八、阎家洼子会议
九、在庆北苏区
十、成立西北工委和军委
十一、陕北“左”倾教条主义
十二、陕北“左”倾肃反
永坪联席会议
“左”倾肃反
十三、党中央挽救陕北

第四章 建立神府抗日赧据地(1935.12-1939.3)
一、恢复神府苏区
神府苏区
周恩来同志与我谈话
贯彻党中央指示
刘志丹到神府
政权建设
发展武装
二、神府红军独立师
组建独立师
反对抓“AB团”
第四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三、抗日统一战线
四、再回神府

第五章 绶德警备区(1939.4-1942.9)
第六章 延安整风(1942.3-1945.8)
第七章 建立巩固的东北赧据地(1945.9-1949.3)
第八章 解放后的东北局工作(1949.4-1954.11)
第九章 七届四中全会前后
第十章 基层二十四年(1954.12-1978.1)
第十一章 调北京工作(1978.2-1996.8)
附录一 新华社电文
附录二 讲话
附录三 纪念文章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
  我的家原本贫穷。父亲张如德,12岁时就给富人家揽工、放羊。那时,童工放羊,东家只管一顿中午饭,不给工钱。虽然自己家连糠窝窝也不够吃,常常是糠菜糊口,但为了挣几个工钱补贴家里,他不吃雇主家的饭。父亲常对我说:“我放羊时带着雇主家的狗,从雇主家带一个给狗吃的窝窝,从自己家带几块小山芋蛋(土豆)。到了中午就把小山芋和窝窝分成两份,与狗分着吃。”父亲八九岁时曾念了两年的冬学,时间很短,一期冬学也就三个月。但因他好学,加上人也聪明,以后又自学,所以粗通文字,能记账、打算盘、写信,在村里也算得上一个有“文化”的人。
  我的祖父兄弟两人,祖父是老二。大爷爷没有儿子,一年夏季,他赶着毛驴从几十里外的高家堡往家里驮煤,途中遇到大雨,山洪暴发,连人带驴都被洪水冲走,连尸首都未找到。大爷爷死后,我伯父过继给他家当儿子,两家就把土地合到一起种了。由于父亲和伯父都是强劳力,又吃苦能干,庄稼种得好,家境逐渐好了起来。他们在桃柳沟的村西头,选择了一块有泉水的向阳避风的坡地,自己挖土运石,建起了一排三孔石窑,但是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
  光绪末年,陕北遭大旱,饿死了许多人,乡下很多人卖地外出逃荒。在离桃柳沟村五里远的杨家崖,有一姓杨的农户,家里人少地多种不过来,又遇旱灾,无人租买。清朝末年,每块地春天要交银子,秋天要纳粮,官府田赋重。在靠桃柳沟村边,杨家有一块河滩地,因交不起田赋,地又荒着,提出谁能承担这块地的田赋,就把这块地转让给谁。我的祖父和杨家订立了承担田赋转让土地的契约。
  这块地,山上是沙荒地,河沟是乱石滩,父亲和伯父哥俩在山上种苜蓿,把石滩地改成水浇地,硬是把这块地经营好了。到了民国初年,陕西省政府放种鸦片,谁家不种,还要交“白地捐”。张家就在这块地上种了鸦片,卖了不少钱,从此家境逐渐地富裕起来,开始买地典地。
  有了钱后,家里在原来的三孔石窑旁边又建起了三孔石窑。张家一字排开的六孔石窑,在这个小山村里显得格外气派。接着,他们在窑洞东西两面用土石围成墙院,南面筑起大门和棚圈,门外还依靠山体用方石和黄泥垂直砌起石壁墙体,在墙体里填土平地,门前出现了一块宽敞的场院。
  民国初年,陕西省政府放种鸦片时,每亩地要收二三十元钱的地亩税(烟税)。土豪劣绅勾结贪官污吏趁机敲诈勒索,在还没有收割鸦片时,豪绅就去丈量土地,只要花点钱贿赂,就能少量几分地,不给钱的就会多记几分地。
  父亲是一个性情很耿直的人。豪绅丈量到我家土地时,父亲没给他们钱。豪绅借故不量地,还向官府告我父亲,说他不交地亩税。葭县县长柯国藩派亲信石温山来收税款,听了当地劣绅牛起永的诬告,把我父亲抓到县里又打又罚款,几乎倾家荡产。父亲不服,请来高家堡远房亲戚张振铭一起去榆林,向榆林镇守使井岳秀告葭县县长,呈文是“为违法苛法暴虐黎民事”。井岳秀派人核查案情,当得知他任用的收税官下乡收税,背着他竟敢克扣税款,还从农民那里捞取那么多好处费,大为恼火,一怒之下撤了葭县县长柯国藩。父亲侥幸打赢了这场官司,真是很不容易,几乎破产。在旧社会,一个农民告倒一个县长,在那一带算是有了名气。
  1926年冬,父亲和大伯分了家,土地财产分成两份。大伯家有四个儿子和媳妇都能劳动,土地全由自家耕种。父亲分得几百亩地(当时值几百块钱),就他一个劳力,地种不过来,只好雇工。家里雇了一两个长工,夏天锄地时还雇短工,以后又出租了一部分土地,这样就成了小地主。父亲有了钱就买地,那时买地,一亩好地也就一块银圆,不好的地只值几毛钱。
  父亲持家非常节俭,省吃俭用,用积累的钱买地或放债吃利息。他常常对我说:“千两容易百两难。
  ”意思是说积累一点是不容易的。父亲去高家堡卖粮,总是从家里带上窝窝头,离城约五里路时,边走边吃,在水井边喝口凉水,就算午饭了。卖完粮赶快买上煤炭返回家,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了,他在城里连用一个铜板买个烧饼都舍不得。那时,农民到城里卖粮很遭罪,零卖一斗、二斗,还要给人家送到家,如果遇到当兵的或小官吏还被抓去当差。
  父亲又是一位淳朴、忠厚,深明大义的人。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知识分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父亲对我说:民国十六年杀了那么多的学生,你可不敢参加革命。那时我还是一个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学生,我向父亲讲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将来 “平均地权”的道理。父亲小时的贫困生活和以后艰苦经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很矛盾。他既不满贫富不均,又有封建的发家致富思想。他既对社会不满,又害怕儿子闹革命被杀。父亲对我说:“你只管念书,世上的事铁刮子也刮不平。闹革命是孙中山他们干的事,咱们不图大事。”我加入共产党后,当然没有告诉他,只是向他讲一些苏联革命后工人、农民不受压迫的情况,和南方朱、毛红军的事。他知道了一些革命的事情,逐渐产生了同情革命的思想。
  1930年初,我因参加革命受反动当局通缉和逮捕,父亲冒死相救。我离开家后,家乡开展游击战争,他拥护支援红军。
  ……
《烽火连天:民国知识分子的流亡与坚守》 一、 乱世中的文化脊梁: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描摹了一群身负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做出艰难的迁徙与坚守。他们大多是来自沿海发达地区或中原腹地的精英,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得不抛弃原有的安稳生活,向着相对安全的西部和后方,展开一场场关乎学术传承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西迁”或“内迁”。 (一) 流亡的序曲:南迁与西进的艰难抉择 本书开篇详述了抗战初期,沿海高等学府,如清华、北大、南开等,如何响应“教育不辍,学术不亡”的号召,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南迁与西进之路。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将整个大学的灵魂——师资、图书、仪器设备——打包,穿越沦陷区和敌后战场的惊险旅程。 交通的困境与精神的磨砺: 详细描绘了学者们如何利用简陋的交通工具,穿越崎岖的山路,或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秘密转移重要文物和典籍。这种肉体上的极限考验,反过来淬炼了他们对学术的忠诚。 西南联大的精神图腾: 着重叙述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创建的艰难岁月。在物质极度匮乏,时刻面临日军空袭威胁的环境下,联大师生如何以简陋的教室、茅草屋为课堂,坚持开课,保持着学术研究的火种不灭。例如,著名物理学家如何在一间漏雨的平房里,用最基础的实验器材讲授最前沿的理论。 文人的风骨与家国的担当: 书中收录了多位教育家、文学家在日记和信件中流露出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故土沦陷的深切悲痛,更有“以文化抗争”的坚定信念。他们拒绝出任伪职,用坚守岗位的方式,无声地对抗着日伪政权的文化渗透。 (二) 艰难时期的学术坚守:在“真空”中重建知识体系 流亡并非停滞,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拓荒”。本书深入剖析了在战乱背景下,不同学科是如何艰难地维系和发展其专业体系的。 人文学科的“考古”式抢救: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如何在炮火边缘抢救和整理流散在民间的珍贵古籍、碑刻拓片,甚至亲赴前线考察被毁坏的文化遗址。例如,某个历史系教授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关于某朝代史料的田野调查笔记的整理。 理科的“白手起家”: 对比沿海城市完备的实验室条件,后方高校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本土资源和智慧,开展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描述了几位科学家如何“就地取材”,制造简易的实验仪器,以维持基本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文学与艺术的疗愈力量: 探讨了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中,诗歌、小说、戏剧如何成为鼓舞人心、承载民族精神的工具。几位著名作家在后方创作的长篇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高峰,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 战后的抉择与思想的碰撞:是“出洋”还是“建设”? 抗战胜利后,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是新的时代命题:重建家园,还是远赴海外深造?这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思想冲突和人生抉择。 “庚款”与留洋热潮的再现: 描绘了战后第一批赴美、英深造的学者群体。他们带着国家的期望和个人的抱负,希望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学术思想带回百废待兴的祖国。本书详细记录了他们归国前后的心路历程,他们如何平衡“学术理想”与“现实需求”。 回归故土的责任与融入: 另一方面,更多学者选择留在国内,投身于国民政府主导的战后重建工作。他们进入新建的工厂、主持修订新的教育法案、参与经济恢复计划。本书通过对几位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他们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艰难地应用于泥泞的现实建设中。 思想的多元化与路线之争: 随着解放战争的临近,知识分子内部的思想光谱也日益清晰。本书客观呈现了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如何看待国家的前途,以及他们如何在“进步”与“保守”之间进行痛苦的站队与思考。这不仅仅是学术观点之争,更是关乎个人良知与民族命运的终极拷问。 四、 历史的回响:被遗忘的贡献与学术的生命力 本书的最终部分,旨在回顾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当代中国学术界留下的深远影响。那些在战火中艰难完成的著作、那些在茅草屋下播下的学术火种,最终如何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口述史料的珍贵价值: 结合多份尚未完全公开的口述历史资料,还原了当时学者家庭的日常生活侧面,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维持学术追求的同时,如何面对贫困、疾病和分离的巨大压力。 地域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探讨了当大量北方和沿海知识分子进入西南和西北腹地后,如何与当地的文化、教育系统发生碰撞、交融,催生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区域性学术成果。 《烽火连天:民国知识分子的流亡与坚守》 是一部关于民族韧性、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宏大叙事。它不只是简单地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试图挖掘在国家存亡的至暗时刻,知识群体如何以其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构筑起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脊梁。它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代人以生命和学识,为后世奠定基石的伟大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八十五年”——仅仅是这个开篇,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岁月痕迹和人生厚度。这本书,似乎是一扇窗,能够让我窥见一位长者,回首自己漫长人生路时的心路历程。从“西北”到“东北”,这简单的几个字,却又蕴含着太多的可能性。我忍不住去想象,在这跨越了近半个中国的旅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又见证了怎样的时代变迁?是怎样的原因,促使他从广袤而神秘的西北,来到了沃土而热情奔放的东北?这段旅程,是否伴随着个人的奋斗与追求,抑或是时代的召唤与命运的安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为我展现那些鲜活的人生画面,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它不应该仅仅是平铺直叙的叙事,更应该有温度,有力量,能够引发我的共鸣,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美好。我希望,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与作者一同感悟人生,一同回味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闪耀的珍贵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无华,却又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没有花哨的插图,没有夺人眼球的色彩,只是简洁的字体和淡淡的色调,反而更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读到书名“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我不禁联想,这八十五年的时光,究竟包含了哪些令人唏嘘的岁月?是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日新月异?“从西北到东北”,这地理上的跨越,是否意味着一次重要的迁徙,一次命运的转折?我想象着,在那些遥远的西北黄土地上,作者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与少年?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下,踏上了前往东北的漫漫征途?东北,那片黑土地,又会带给他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生活?这本书,或许能够带领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特有的风土人情,去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那些选择与坚持背后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无数个普通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中,书写自己命运的史诗。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故事,那些关于人生、关于岁月、关于选择的真实记录。《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八十五年的光阴,足够让一个人经历世事变迁,体验人生百味。而“从西北到东北”的地域跨越,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引人遐思的色彩。我猜想,这其中一定包含了作者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的成长和认知的深化。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迁移,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一次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往的深刻反思。它或许会让我看到,在平凡的生命旅程中,依然可以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那些在西北的时光,又是怎样的景象,怎样的记忆?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将他引向了更北方的土地?我渴望从中读出,生命的韧性,时代的变迁,以及一个人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那个略带沧桑却又饱含深情的书名深深吸引——《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字句,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勒出一位老人横跨大半个中国,走过漫长岁月的人生画卷。八十五年,这是一个多么厚重的数字,它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多少风雨人事?从“西北”到“东北”,这地理上的迁徙,又会与怎样的时代背景、怎样的个人际遇交织在一起?我仿佛能看到一位老人,眼神中闪烁着岁月的智慧,回忆着那些曾经的出发与抵达,那些模糊却又深刻的画面。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感,能否让我窥见一个时代浪潮下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它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可能是一段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承载着无数人的共同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在这八十五年的旅程中,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珍贵的过往。

评分

读到《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2015年修订版)》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壮阔的人生画卷。八十五年,这是一种何其漫长的时间跨度,足够容纳一个人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老翁的全部生命轨迹。而“从西北到东北”的地理坐标,又为这漫长的人生赋予了更具体的维度和更深刻的意味。我好奇,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从西北到东北的迁徙?这其中,是否蕴藏着时代的烙印,个人的选择,还是命运的驱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间的尘埃,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独特的风土人情,去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去理解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段个人史,更可能是一部时代的见证,承载着无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其真实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触动我的内心,让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对岁月有更深的敬畏。它可能是一段旅程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正是我要的书

评分

哈哈!终于等到了这本书,好书其实就应该适时再版!

评分

哈哈!终于等到了这本书,好书其实就应该适时再版!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及时,满意!

评分

好书!

评分

回忆录不可全信,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值得研究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