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作家/诗人 刘子超 三年深入欧洲腹地
德国·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的里雅斯特
现实与想象交织的沉浸体验,极具小说质感的旅行文字
中国国家地理出品,许知远、苗炜、廖伟棠、吴苏媚诚意推荐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颗中欧的心灵:
它既是怀疑的、反乌托邦的,也是清醒的、低调的,更是游荡的,自省的。
而生活总有一条可以穿越的边境。
当时空变换,午夜降临,那藏在旅行深处的世界,我们终将抵达…
这是一本“走脑走心”、极具小说质感的旅行文学作品。
刘子超深入欧洲腹地,以精道的语言打磨旅途见闻,信手拈来各种逸闻掌故。他书写相遇与别离、出发与抵达、历史与现实、文学与音乐、美食与美酒,也审视那些逝去的灵魂、孤独的陌生人。笔锋中流转的幽默戏谑和温柔情怀,使得路上的风景闪烁出令人动容的隽永光泽。
无论是布拉格午夜的小酒馆、布达佩斯的旧书店,还是苏台德的森林,的里雅斯特的港口……这片大陆的荣光与苦难,不安与希望,因为他的行走,得以被记录和书写。
刘子超,旅行作家、媒体人、定制旅行策划师,1984年生于北京,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中德媒体使者,2015~2016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中文版、《ACROSS穿越》,曾获2010年刘丽安诗歌奖、2014年“蚂蜂窝”年度旅行家。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以诗人绵密的笔触书写对异域文化之美的敏感,力求延续作家游记这个悠长的传统。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出色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
——苗炜(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
★初识刘子超是读他写的印度火车,大为惊艳。刘子超的旅人气息非常浓郁,观察陌生国家的犀利,娴熟引述掌故,对于周遭的敏感,都使他成为一个极其出色的旅行文学作者。他终于把中欧这块空白完美地填满了。
——吴苏媚(作家)
【序 出发与抵达】
【夏】
Station 01:疆界的消失,德累斯顿大轰炸,老布拉格的幽灵
Station 02:火车情结,横穿波希米亚,死亡赋格
Station 03:读艺术史的女孩,塔特拉山,猎人小屋
Station 04:卫星城,沃利肖像,昨日的世界
Station 05:中国“倒爷”,骑行者俱乐部,土耳其浴室
Station 06: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分裂南斯拉夫,湖底的钟声
Station 07:酒吧过夜,米兰告别
【冬】
Station 01:古树茶,故乡在塞尔维亚,撒旦的探戈
Station 02:物理老师的秘密往事,两个哑巴,赖奇克劳动营
Station 03:布尔诺之星,异乡人,冬之旅
Station 04:弗罗茨瓦夫与平行世界,叶子和臭鼬,一场风暴的结语
Station 05:“舒伯特”号列车,帝国的切片,萨尔茨堡的雨
Station 06:流亡之地,黄金时代,最后的游荡
【致谢】
【夏·Station 02·火车情结、横穿波希米亚、死亡赋格】
傍晚时分,当我从布拉格踏上去往克拉科夫(Krakow)的过夜火车EX403 Silesia时,我确有一些诡昧不清的念头:那是一种假期即将终结的感觉,而实际上我的假期才刚刚开始。
此时,布拉格车站有一半沐浴在一片耀眼的阳光中。车站里的人群——那些戴着草帽、背着行李的影子,好似一个个晃动的幽灵。候车大厅里弥漫着嘈杂的声音,仿佛年久失修的舞台布景,而它对面的街上正停着一辆白色加长版凯迪拉克,车身上有一排诱人的裸女——那是一家脱衣舞夜总会的流动广告。
车厢里有些闷热,我和一个英国人拼命地扇着帽子。英国人50多岁,是牛津一家画廊的油画修复师。他旁边是一位黑人女子,穿着尖头蛇皮凉鞋,宽厚的脚板像船桨,露出脚跟上一层厚厚的白茧。她是个丰满的女人,丰满体现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上,那对巨大的胸脯在衬衫下起起伏伏,沉重的金耳环随之熠熠放光。她对面是一个头发卷曲如方便面的印度小伙子,正用苹果笔记本电脑看枪战片。因为戴着巨大的耳罩式耳机,颇显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在门口相对而坐的是一对说捷克语的情侣,穿着质量不太好的套头衫,一个红色,一个蓝色,胸前都印着四个黑色大字:中国黄山。女人梳着马尾辫,男人头上架着墨镜,整个车厢里只有他俩在说话。男人解释着什么,女人则脸望窗外,不时耸耸肩,然后两人都沉默下来。过了一会儿,男人摘下墨镜,头枕着靠背,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火车开动以后,英国人迫不及待地站在窗口吹风。他长着灰白的波浪形卷发,高高的鼻梁,一副爱尔兰人的纤薄嘴唇,眼窝深陷,讲起话来牛津腔很重。我们一搭上话,他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开始是聊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然后我问了一些关于油画修复的问题。
“当然,我会修复一些珍品,但大部分是一些赝品,比如鲁本斯或者康斯太布尔的仿制品,人人都喜欢那些风景画。
“那你是不是需要了解每个画家的特点?
“这是必需的,对每个人了如指掌。”英国人说,“我对中国的瓷器也有些了解。
“哦?你会修复瓷器吗?
“要先看看是什么样的瓷器,宋代的、元代的……
“可能是元代的青花瓷。有一次我去东海的一个小岛,当地渔民发现了一艘沉船,上面有很多瓷器……
“哦?”
“一些碎片,那片海域在过去是海上丝绸之路……”
我们完全不着边际地交谈着,捷克情侣已经分别爬上了最上面的铺位,呼呼大睡;印度小伙子仍然在看电影,连姿势都没有变化;黑人女子脱了鞋,把一双大脚搭在对面无人的铺位上,用一双金鱼眼忧郁地望着窗外。
……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市面上许多作品那样直白地抛出情节,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留白和暗示,将读者置于一个需要主动思考和解读的位置。我常常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词语,一个含糊的眼神,而陷入长久的沉思,试图拼凑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侦探游戏,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解开谜题的关键。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入木三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在压力下的焦虑,在绝望中的希望,在迷茫时的挣扎。这种情感的传递非常到位,让我仿佛感同身受,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的对话也很有意思,它们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充满了潜台词和言外之意,需要反复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我喜欢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它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让我更加投入到故事之中。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每一次回味,都能产生新的感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会有不同收获的杰作。我敢说,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可能会被它的“慢节奏”所“劝退”,但对于真正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我的感受。它所营造的氛围,那种扑面而来的压抑感和宿命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喘不过气来。作者对细节的描绘,尤其是对环境的刻画,简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阴森森的小巷,还是弥漫着陈旧气息的房间,都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字里行间张牙舞爪,将读者牢牢地困在其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湿漉漉的霉味,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哭泣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故事的感受更加深刻。人物的塑造也非常饱满,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充满了戏剧性。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看到了他们绝望中的呐喊,看到了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选择。这些选择,无一不带着沉重的代价,也无一不指向更加深邃的黑暗。故事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层层剥茧,步步为营,每一次揭露都伴随着更大的惊愕。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预测接下来的发展,只能被动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向那个名为“午夜”的终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剖析人性最深处的阴暗面,揭示那些我们不愿触碰的现实。
评分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略带神秘感的书名所吸引。“午夜降临前抵达”,总让人联想到那些潜藏在黑暗中的故事,或是某个关键时刻的到来。我猜想,这一定不是一本轻松明快的读物,它或许承载着一种沉甸甸的期待,一种在最后一刻抓住什么的紧迫感。翻开扉页,我立刻被作者的文字所营造的氛围所笼罩。那种铺陈,那种细节的雕琢,仿佛在慢镜头下缓缓展开一幅画卷。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压抑的力量,一种无声的挣扎,好像主人公正置身于一个无法回头的十字路口,前方是未知的深渊,身后是曾经的羁绊。书中的场景描写极富画面感,无论是幽暗的街道,还是潮湿的房间,都仿佛近在眼前,让我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宁静,或是打破了那份正在积聚的紧张。人物的塑造也同样引人入胜,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内心独白,都透露出一种真实的挣扎和渴望。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眼神中的迷茫,听到他们心底深处的叹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将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午夜”,他们又将带着怎样的心情,抵达那个未知的终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一次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刻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并且能够留下一丝挥之不去的余韵。而“午夜降临前抵达”,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坚持、关于寻找、关于成长的故事。我从中看到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看到了他们在经历磨难后的蜕变。那种从迷茫到坚定,从脆弱到坚韧的过程,让我倍感振奋。书中的一些段落,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反复咀嚼。例如,某段关于“等待”的描写,让我对时间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关于“告别”的段落,虽然带着淡淡的忧伤,却也蕴含着一种释然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喜欢作者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煽情,却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合上书本,我并没有立刻走出故事的氛围,而是久久地沉浸在其中,去回味那些动人的瞬间,去感悟那些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底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探讨的主题,虽然没有被直接点破,但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关于选择、关于代价、关于人生不同路径的思考,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审视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些沉重的问题抛给了读者,让我们自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恰恰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没有强加给读者任何观念,而是引导我们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见解。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纠葛,他们的情感纠缠,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影子。我能看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也能看到他们在追求内心渴望时的执着。那种为了抵达某个“目的地”,而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沉重,其中也穿插着一些温暖的瞬间,一些微弱的光芒,它们如同黑暗中的萤火,给予人希望和力量。这种明暗交织的处理方式,让整本书的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它让我意识到,人生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在无数种灰色的选择中,不断前行。
评分5555555555555555
评分不错的书,以后买游记吧
评分还没试过,试完后再来评论......
评分快递及时,书本包装完好。希望内容有趣。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知道为什么拍出来是横的,书的封面就让我想要快速阅览一遍。
评分内容不错,纸张不错,适合阅读
评分这本书带我领略欧洲,像读小说一样的旅行。
评分很好。很好。很不错的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