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

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辉,常静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现代通信
  • 信息技术
  • 科技发展
  • 生活应用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技术
  • 5G
  • 物联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6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08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原理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包括通信发展历程、通信基本知识(包括: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复用、寻址、优化等)、通信业务、电话交换网、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网络)通信,阐述了无线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全球主要的无线通信标准。《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共分为8章,主要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中的编码、调制、多址、同步等技术,通信网相关知识,移动通信系统演进及相应的标准,移动互联网融合通信等知识,并紧贴生活应用,详细分析各种通信业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李晓辉,博士,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华东地区高校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近年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出版教材2部。
  
  常静,硕士,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近年来,讲授《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和《现代通信技术与社会》等课程,参加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通信的发展历程
1.1 通信概述
1.2 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
1.2.1 早期通信
1.2.2 电报和电话通信
1.2.3 线通信
1.2.4 光纤和网络通信
1.3 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1.3.1 融合通信
1.3.2 典型应用

第2章 通信基础知识
2.1 信号的分类及描述
2.1.1 信号的分类
2.1.2 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2.1.3 信息的度量
2.2 通信系统的模型
2.2.1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2.2.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2.2.3 数字复用技术
2.2.4 数字同步技术
2.2.5 交换技术
2.3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性能度量
2.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2.3.2 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2.4 通信中的传输介质
2.4.1 信道与信道带宽
2.4.2 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2.4.3 信道中的噪声
2.4.4 信道容量

第3章 电话网通信
3.1 PSTN
3.1.1 PSTN概述
3.1.2 PSTN的基本结构
3.1.3 PSTN的组网要求
3.1.4 PSTN的分类
3.1.5 PSTN等级结构与编号计划
3.2 交换技术与交换网
3.2.1 交换技术的发展
3.2.2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结构
3.2.3 程控交换机的功能
3.2.4 交换网络
3.3 信令
3.3.1 信令的概念与分类
3.3.2 PSTN信令功能
3.3.3 信令系统
3.4 PSTN的网络业务
3.4.1 PSTN数据接入技术
3.4.2 PSTN增值业务
3.4.3 智能网
3.4.4 下一代网络
3.5 PSTN应用

第4章 移动通信
4.1 移动通信发展史
4.2 移动通信概述
4.2.1 稀缺的无线信道资源
4.2.2 移动通信的特点
4.2.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4.2.4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4.3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4.3.1 多址技术
4.3.2 蜂窝组网技术
4.4 GSM蜂窝移动通信网
4.4.1 GSM结构
4.4.2 GSM主要接口
4.4.3 GSM管理
4.4.4 GPRS概述
4.5 CDMA移动通信系统
4.5.1 CDMA系统的结构
4.5.2 CDMA系统的切换技术
4.5.3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技术
4.6 3G
4.6.1 3G概述
4.6.2 WCDMA与CDMA2000
4.6.3 TD-SCDMA
4.7 4G
4.7.1 LTE与WiMAX
4.7.2 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

第5章 光纤通信
5.1 光纤通信发展史
5.2 光纤通信基本概念
5.2.1 光纤的导光原理
5.2.2 光纤的分类
5.2.3 光纤的应用
5.3 光纤通信系统
5.3.1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5.3.2 光纤通信的特点
5.4 光纤通信核心技术
5.4.1 光波分复用技术
5.4.2 光交换技术

第6章 互联网通信
6.1 互联网发展史
6.2 互联网基本概念
6.2.1 网络互连需要解决的问题
6.2.2 互联网的结构
6.3 TCP/IP
6.3.1 TCP/IP体系结构
6.3.2 IP地址和域名系统
6.3.3 IP技术的优势
6.4 万维网
6.4.1 万维网基本概念
6.4.2 万维网门户网站
6.5 互联网接人方式
6.6 互联网应用与网络安全
6.6.1 互联网典型应用
6.6.2 互联网络安全
6.7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第7章 多媒体通信
7.1 多媒体通信概述
7.2 多媒体通信基本概念
7.3 多媒体通信及相关技术
7.3.1 多媒体通信的特点
7.3.2 多媒体通信中的相关技术
7.4 多媒体通信系统
7.4.1 多媒体通信标准
7.4.2 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组成
7.5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7.5.1 应用类型和业务种类
7.5.2 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
7.5.3 视频点播系统
7.5.4 网络电视系统
7.5.5 多媒体监控系统
7.6 多媒体通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星河织梦:宇宙文明的探索与想象》 内容简介: 浩瀚无垠的宇宙,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最深邃的梦想与最宏伟的探索对象。从仰望星空的古老先贤,到如今借助尖端科技深入探索的科学家们,《星河织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文明之旅。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艺术想象的巨著,它以严谨的科学基石为出发点,却又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出人类对地外生命、宇宙起源、星际旅行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宇宙文明的无限遐想。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回顾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长路。从古代文明观测星辰的原始记录,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划破黑夜,再到现代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每一小步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次飞跃都点燃了探索未知的火焰。《星河织梦》将为您呈现那些标志性的历史瞬间:旅行者号的孤独远航,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宇宙深处的回响,毅力号在火星表面寻找生命的痕迹……这些真实的探索故事,将激发您内心深处对宇宙的好奇与敬畏。 然而,宇宙的奥秘远不止于此。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这一古老而又迫切的问题。我们将审视当今科学界对于寻找地外生命的各种理论与实践。从德雷克方程的理性推演,到SETI计划(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艰辛监听,再到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的日新月异——开普勒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它们不断为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行星系统,其中不乏可能孕育生命的“宜居带”行星。《星河织梦》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行星形成、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还将探讨,如果真的存在其他文明,它们可能以何种形态出现?是微生物,还是高度发达的智慧生物?它们的技术水平会如何?与我们的交流方式又会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本书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辅以合理的推测,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进入第三部分,“星际旅行的梦想与挑战”,我们将翱翔于科幻与科学的边缘。人类是否有可能实现超光速旅行,或者利用虫洞、曲速引擎等理论上的可能性,跨越遥远的星际距离?《星河织梦》将剖析目前物理学对于星际旅行的认知极限,介绍相对论等基本理论,并探讨一些前沿的科学设想,如引力助推、核聚变火箭等,这些技术能否真正将我们送往遥远的星辰大海?本书还将借鉴科幻文学中关于星际旅行的经典构想,分析其科学合理性与艺术魅力,让读者在享受想象力的同时,也能对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有所了解。我们将一起憧憬,未来人类走出太阳系,与其他文明建立联系的宏大图景。 本书的第四部分,“宇宙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将带领读者展望更加遥远的未来。宇宙的演化将走向何方?是无限膨胀,还是终将塌缩?黑洞的终极命运是什么?暗物质、暗能量这些神秘的存在,又将在宇宙的未来扮演怎样的角色?《星河织梦》将以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解读宇宙学模型,如大爆炸理论、宇宙加速膨胀等,并探讨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宇宙时间尺度下,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其中也包括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兴科技发展对未来文明形态的影响的思考,以及人类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自身的永续生存,甚至向更广阔的宇宙迁徙。 《星河织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罗列科学事实,更在于它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触及。在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本书贯穿始终的是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勇气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星河织梦》将呈现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时的严谨与坚持,宇航员们在孤寂太空中的无畏与担当,以及普通人仰望星空时,内心涌动的哲学思考。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生动、形象,避免过于晦涩的术语,力求让任何对宇宙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书中将穿插大量精美的天文摄影图片,以及极具想象力的宇宙艺术概念图,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 更重要的是,《星河织梦》试图引发读者对“我们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反思。当我们认识到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时,我们是否会更加珍惜地球,珍视人类之间的联系?当我们设想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时,我们是否会更加反思自身文明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未知?本书将通过对宇宙的探索,最终回归到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对未来可能性的期盼。 《星河织梦》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者的礼物。它是一本关于科学的百科全书,一本关于哲学的沉思录,更是一本关于梦想的壮丽史诗。它将带您穿越时空的界限,触碰宇宙最深邃的奥秘,点燃您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并最终让您在浩瀚的星河中,找到属于人类的独特位置与无限可能。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获得一种开阔的视野,一种超越日常的体验,一种对生命与宇宙的全新理解。让我们一同走进《星河织梦》,在星辰大海中,编织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梦想。

用户评价

评分

《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连接”本质。我一直以为“连接”就是手机信号的强弱,或者Wi-Fi的稳定性,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宏大的视野。它不只是讲了5G有多快,4G有多普及,而是把通信技术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去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探讨了通信技术如何影响了全球化进程,我们如何在数字世界里打破地理的界限,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即时交流,这种“无距离”的沟通,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同时,我也看到了通信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甚至精准医疗等领域,通信技术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已经过度依赖通信技术?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它引导我去思考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这些都是在信息化浪潮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科普,更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让我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在信息时代中的位置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籍,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通信技术的刻板印象。以往,提到通信技术,我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冰冷的数据流和复杂的电路图,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甚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通信技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代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的介绍,更侧重于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于“信息爆炸”这个现象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信息量的巨大增长,更深入地分析了通信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我们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辨别真伪、筛选价值。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比如它如何解析了社交媒体的崛起背后,通信带宽的提升和传输效率的进步起到了怎样的推波助澜作用;又比如,它如何阐述了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是如何在通信技术的支撑下,逐渐成为可能并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工作模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副“透视眼”,能够看到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通信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科技逻辑和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它完全超越了我对一本“技术类”书籍的期待。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公式,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更像是在讲故事,而且是将科技史、社会变迁和个人体验巧妙糅合在一起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数字鸿沟”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提及了技术的不平等,更是从社会经济、教育资源等多个维度,去探讨为何有些人能够充分享受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有些人却被远远甩在后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发展并非是所有人都同步受益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此外,书中对于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也让我感到振奋。比如,它提到了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这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生动,逻辑清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良多,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引发了思考。

评分

这本《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新视角!以前觉得手机、网络这些东西就是工具,用起来方便就行,根本没想过它们背后是多么复杂精妙的技术支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视频通话、云端存储,再到物联网、5G这些前沿概念,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又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到无线电的出现,再到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的革命,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亲眼见证了通信技术如何从最初的“点对点”连接,发展到如今覆盖全球的庞大网络。而且,作者没有用过于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把复杂的原理讲得浅显易懂。例如,在解释数据传输时,它把我比作“信息快递员”,把不同的数据包比作“小包裹”,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概念。读完之后,我再用手机上网、发信息,感觉都不一样了,充满了对背后技术奥秘的敬畏和好奇。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通信”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会用”,而是“懂其所以然”。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信技术与现代生活》这本书,它并没有将通信技术描绘成一个孤立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鲜活案例,将其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书中对于“信息茧房”现象的探讨,让我恍然大悟。它揭示了算法推荐、个性化推送等技术,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圈”在一个个狭小的信息空间里,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而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对技术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并非一味地歌颂技术的光辉,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并思考如何趋利避害。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写作方式,它善于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通信技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原理层面。比如,它如何分析了网络社交的心理机制,以及通信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的读物。它让我更加警惕地使用通信技术,更加自觉地去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信息获取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