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亚川,郑懿德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语法
  • 语法分析
  • 吕叔湘
  • 语言学
  • 学术著作
  • 教材
  • 助读
  • 经典
  • 中国语言学
  • 现代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3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410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法理论的宝贵遗产,言简意赅,高度浓缩,书中几乎每个问题都值得展开详加研究。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不仅详细解注了吕著的涵义,而且结合汉语语法学史上的事实(包括吕著问世以后的)分专题进行全面讨论。该书的性质已经超出“助读”的性质,可以说是对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概要的总结。
本书原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现已售罄。作者决定在商务出版。

作者简介

陈亚川,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学院杂志社社长,《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员。
郑懿德,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专门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方言语法。

目录

吕叔湘先生的1986年9月10日给作者的一封信(代序)
关于编写《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助读》的说明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各部分的问题解答
一 序中的问题解答
1.1 80年来中国语法研究的概况
1.2 语法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3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创见举例
二 引言中的问题解答
2.1 国外语法研究三大流派简介
2.2 实质性问题和名称、术语问题
2.3 汉语语法分析意见分歧的根本原因
2.4 意义在语法分析上的作用
三 单位部分的问题解答
3.1 新旧语法单位及语索、短语、小句的重要性
3.2 语素和词
3.3 词和短语
3.4 主谓短语、小句、句子
3.5 单位问题小结
四 分类部分的问题解答
4.1 词语分类的目的和标准
4.2 词的分类和词类转变
4.3 词根和语缀
4.4 短语的分类
4.5 句子的分类
五 结构部分的问题解答
5.1 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5.2 句子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
5.3 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5.4 省略、倒装
5.5 图解、代号
5.6 汉语的句子成分
5.7 主语和宾语的纠纷
5.8 补足语以及补语的种类、归属
5.9 状语
5.10 介系补语
5.11 关于“述语”的名称
5.12 “是”字的性质和作用
5.13 主谓短语作谓语
5.14 连动式和兼语式
5.15 动词的后续词语与种种复杂关系
5.16 单句、复句的纠结
5.17 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引书及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现代汉语语法:理据与实践》 一、 导论:回溯与展望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思想交流的载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精妙的语法体系,历来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从古老的韵书、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语法学专著,无数学者倾注心血,试图揭示汉语的奥秘。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本书旨在以一种更为贴近实际,更具理论穿透力的方式,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核心问题。我们将不局限于对语法现象的罗列和归纳,而是力求触及语法规则背后的理据,探究其产生、演变及应用。本书并非要重述已有的理论,而是期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为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提供一份参考。 二、 核心概念解析: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语法,归根结底是关于词语如何组合成意义单位的规则体系。本书将从几个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入手,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词与类: 词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而词类则是根据词的意义、形态和语法功能划分的语汇集合。我们将详细剖析现代汉语中主要的词类划分依据,探讨词类之间的界限模糊性及其对语法分析的影响。例如,一些词语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其功能转换的机制和规律是什么?我们还会深入研究“专有名词”、“代词”等类别的细致划分,以及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语素与构词法: 语素是比词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是构成词语的基石。本书将重点关注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如合成、派生、重叠等,分析不同构词方式的特点及其对词语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影响。例如,“计算机”与“计算”在词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大大方方”的叠词形式,其修饰功能如何体现?我们将追溯词语的内部构造,理解其意义生成的逻辑。 词组与短语: 词组(或称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而成的单位,是句子结构的基本单元。本书将重点考察不同类型的词组,如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介词性词组、主谓词组等,分析其内部的修饰、并列、偏正等关系,以及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成分的特点。例如,“美丽的风景”与“风景美丽”在语序和意义上有什么差异?“在公园里”的介词短语,其位置性意义如何表达? 句子结构: 句子是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语法分析的最终对象。本书将深入剖析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的定义、功能和相互关系。我们将重点讨论句子的语序规律,分析不同语序所表达的语用功能和信息结构。例如,为什么“我吃饭”和“吃饭我”在语法上有着天壤之别?“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又是什么? 三、 语法现象的深度剖析:聚焦核心问题 在奠定理论基础之后,本书将聚焦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几个关键而又富有挑战性的现象,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 动词的时体貌: 动词的时体貌是汉语语法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动作发生的时间、过程和状态。我们将详细阐述“了”、“着”、“过”等动态助词的功能和区别,探讨它们在表示不同时态、体貌意义上的具体运用。例如,“他吃了饭”与“他吃饭了”在意义上有何不同?“看着”和“看见”又如何区分?我们将追溯这些动态助词的语源,理解其意义演变的轨迹。 补语系统: 补语是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用来补充说明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等情况的成分。本书将系统梳理现代汉语的补语类型,如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数量补语等,分析其各自的构形特点、语义功能以及与动词、形容词的搭配关系。例如,“打碎”中的“碎”是结果补语,“跑上去”中的“上去”是趋向补语,它们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名词的量词化: 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它与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类别。本书将深入研究量词的分类、使用规则及其语法功能,探讨量词与名词、数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别量词的产生机制,以及量词在汉语语用中的特殊作用。例如,“一本书”、“一堆书”、“一群书”为何如此不同?量词是否承载着某种文化意义? 形容词的用法与变化: 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词语。本书将详细探讨形容词的陈述用法、修饰用法以及其在不同句式中的表现。我们还将研究形容词的程度副词修饰、比较等语法现象。例如,“很高兴”与“高兴极了”在表达程度上有何细微差别?“红”和“红色”作为形容词,其语法功能是否一致? 语序与句式: 语序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和信息结构。本书将深入分析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其语序特征。我们将重点讨论倒装句、省略句、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句式,探究其结构成因和语用功能。例如,“你吃饭了吗?”与“吃饭了吗你?”在语用上有什么不同?“我让他走了”和“我叫他进来”中的动词连接方式又是什么? 四、 语法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科学之道 本书不仅关注具体的语法现象,更注重探讨分析这些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结构主义视角: 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系统的整体性、内在联系和共时性。我们将运用成分分析、句法树等方法,揭示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和成分关系。 生成语法理论的启示: 尽管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生成语法流派,但本书将吸收其关于“转换”、“深层结构”等概念的洞见,用于解释一些表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则。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融合: 现代汉语的许多语法现象,其理据往往与语用原则和认知模式紧密相关。本书将尝试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解释一些看似不规则的语法现象,如信息结构、焦点、主观性等。 历史比较法: 适当运用历史比较法,追溯一些语法现象的演变过程,理解其现代形态的合理性。例如,从古汉语的“之”到现代汉语的“的”,其用法演变揭示了语法系统的一致性。 五、 结语:开放性与持续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体,汉语语法亦然。本书的探讨并非是终结性的,而是期望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学术讨论和研究。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和分析,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本书的意义在于,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一种更具理据、更贴近实践的分析路径。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更能激发其对语言本身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汉语语法研究的持续探索之中。 本书面向的读者包括: 语言学专业学生及研究者: 为其提供深入的理论视角和多样的分析方法。 汉语教学工作者: 帮助其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授汉语语法。 对汉语语法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带领其领略汉语语法的精妙之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本书致力于成为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汉语语法参考书,期待与您一同在汉语语法探索的旅程中,发现更多真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长远来看,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语言敏感度和语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反复阅读和对照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日常交流中那些“听起来对”和“写出来规范”的细微差别,开始有了更内在的、更具辨识度的感知力。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你“为什么是这样”的思维模式。这种训练使得我们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语言背后的逻辑秩序,这对于任何希望精进自身表达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质的飞跃。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以往那些模糊的、依靠直觉做出的判断,现在都有了可以引经据典的理论支撑,阅读和写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真正能够内化为自身语言素养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低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究气息,仿佛一走进书店,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知识量。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都让人觉得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探寻。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者的匠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使是需要反复研读的复杂句式分析,也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装订处处理得非常牢固,可以平摊在桌面上,对于需要对照参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在外在形式上就极力追求品质与阅读体验的书籍,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珍藏、反复翻阅的工具书,而非快消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严谨性与专业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仿佛手握的已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精雕细琢的阅读器。

评分

作为一本理论性的读物,它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其内在的系统性和结构上的逻辑递进。编排者显然是深谙学习者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规律,全书的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从最基础的语素划分,逐步过渡到句法结构层次的拆解,最后才深入到功能层面的复杂关联分析。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前面对某个概念的界定时,总能找到后文的呼应和应用,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闭环。阅读过程中,很少出现“跳跃式”的讲解,仿佛作者全程牵着读者的手,一步步引导着我们走过错综复杂的语法迷宫。这种高度的结构化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自学时的认知负荷,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有章可循的探险,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整个汉语的骨架有了更宏观、更稳固的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略显凝练,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丝“老派”的学术腔调,这对于习惯了网络化、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它不刻意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或通俗的比喻,而是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用极其精准的术语去描述语法现象。我个人体会是,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准确性,它将概念的边界界定得清清楚楚,不留丝毫模糊地带,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语法难点时,其坚定的立场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显得尤为宝贵。当然,这也意味着读者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去解码这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但一旦跨过了初期的理解门槛,就会发现这种简洁的力量是何等强大,它就像一把手术刀,干净利落地剖开了复杂的语言结构,让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运作规律昭然若揭。这种“慢热”的阅读体验,恰恰考验着学习者对待知识的诚意。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处理具体实例时的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入微。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建构上,而是大量引用了真实语境中的语料,这些例子往往选择得非常精妙,精确地对应了它试图阐释的那个特定的语法点,没有一丝多余的干扰信息。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一个有争议的语法现象,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采取“一言堂”的做法,而是会审慎地呈现不同的分析角度,并最终给出一个倾向性的、基于扎实论据的结论。这种开放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视野,让我们意识到语法分析并非是板上钉钉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需要不断审视和辨析的动态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深挖和对分析过程的透明化处理,是真正体现其学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吕叔湘著好用

评分

真的很喜欢这册书哦

评分

还没看,不知道行不行。以后再说

评分

经典好书,同学推荐,终于到手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那里的话题是否可以去

评分

京东的老客户了,一直对京东很满意。送货速度快,商品质量好。很经典的书,非常值得一渎。这次在京东买了很多好书,价格又便宜,真是太好了。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