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编著的《善恶的彼岸》是《道德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锤子从事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重要的“权力意志”,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善恶彼岸”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 *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深层的原 理。尼采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扎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二是为写作他*伟大、*重要的著作 《重估一切价值》做准备。
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 对的词,试图区分不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 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 是有矛盾的;他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 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 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
研究尼采当以尼采发表的著作为主——重要的是研读尼采或充满激情或深具匠心地写下并发表的文字。尽管尼采的书好看,其实不容易读(首先当然是不容易译),编译尼采著作,不仅当以尼采的著作为主,得同时关注注释和解读。 汉译“尼采注疏集”含三个部分: 1.笺注本尼采著作全集 2.尼采未刊文稿 3.阅读尼采
Pütz版前言
KSA版编者说明
缩写符号
序
**章 哲人的偏见
第二章 自由的精神
第三章 宗教的本质
第四章 格言与插曲
第五章 论道德的自然史
第六章 吾辈学者
第七章 吾辈美德
第八章 民族与**
第九章 何谓高贵
终曲 高山之歌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差,仿佛作者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着毫无预兆的快速切换。上午还在探讨超人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下午可能就跳到了对某位德国诗人诗歌的引用,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衔接。这种片段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的整体论证线条显得极其脆弱,几乎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试图从中寻找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索,却发现那条线索时有时而断,时有时而隐。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对尼采的思想体系缺乏一个宏观的、统一的理解框架,而只是零星地收集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拼凑。对于渴望系统性学习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上的缺陷是致命的,它消耗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这种混乱的编排,最终对核心思想的掌握却收效甚微。
评分这本所谓的“经典与解释”系列,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开的,毕竟尼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结构松散、思路跳跃的私人札记,而非一部严谨的学术导论。书中的引文选取显得有些随意,似乎作者更热衷于展示自己与尼采思想的“共振”,而非提供一个清晰、有逻辑的理解框架。读起来需要不断地在作者的思绪和原典之间来回跳转,非常耗费心神。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尼采的读者来说,这种跳跃式的解读非但不能起到引导作用,反而可能让人更快地迷失在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中,最终收获的更多是迷茫而非洞见。我期待的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剖析,能将“权力意志”或“永恒轮回”这类核心概念,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梳理一遍,但这本册子似乎更偏爱故作高深的晦涩,让人感觉作者仿佛活在了另一个时代,没有真正将古老的文本与当下的困惑建立起有效的对话桥梁。
评分在比较了市面上其他几本关于尼采的导读和评注之后,我发现这本注疏集在方法论上显得尤为保守和守旧。它似乎完全没有顾及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或当代现象学对尼采思想的再解读和批判性继承。书中的解释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某种学院派框架内,对于尼采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延伸性价值,几乎没有涉及。如果一本注释集不能展现思想的生命力,不能展示其如何回应新的时代问题,那么它就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的复制品,而非一份活态的“解释”。我期待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但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只是一种单向的、故步自封的解读,它似乎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更遑论带领读者去探索哲学的前沿地带了。
评分从作者对尼采文本的整体把握来看,似乎更倾向于一种浪漫主义式的、近乎“美化”的阐释。许多极具颠覆性和批判性的思想,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过于温和,仿佛尼采只是一个略带忧郁的诗人,而非一位意图颠覆一切价值的“思想的铁锤”。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尼采思想的锋芒和挑战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不到那种直面虚无、拷问道德根基的紧张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淡无奇的说教。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理解尼采如何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解释深度远远不够,它停留在对表层概念的罗列和美化,缺乏对深层结构性矛盾的深入挖掘。它更像是一本“尼采入门的入门”,而且是一个被过度过滤和稀释过的版本。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实在称不上“西方传统经典”该有的样子。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廉价且缺乏厚重感,仿佛匆忙中赶制出来的速食读物。内文的注释系统也显得杂乱无章,有些地方的引文来源标注模糊不清,让人不禁怀疑其引述的准确性。作为一部旨在“解释”经典的注疏集,其最基本的责任是提供可靠的文献支持和清晰的文本定位,但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令人失望。我甚至在某些章节发现了明显的语病和逻辑断裂,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试图揣摩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连基本的文本呈现质量都无法保证,那么它所承载的思想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购买这样的书籍,很大程度上是冲着“经典”二字去的,结果却收获了一本在细节处理上处处透露着业余气息的作品,实在是对读者时间和金钱的一种不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