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金融史

图说金融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弘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金融
  • 历史
  • 经济
  • 投资
  • 理财
  • 图解
  • 科普
  • 金融市场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4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91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图说金融史》,李剑阁、方风雷、衣锡群、王巍、王福重隆重推荐;《图说金融史》回溯东西方,尤其是英中两国金融演变、互动的历史,以崭新而独特的视角阐述世界金融规则的渊源及其背后理念。

内容简介

  

  耗时近两年,资深投行人士李弘以一种美丽的图说方式,在《图说金融史》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16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和英国现代金融业的不同发展路径。《图说金融史》以两国金融交往中的轶闻趣事为载体,尝试打开一扇独特的大门,纵观西方金融业现代化的史迹,寻访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主流的未来。

  在《图说金融史》中,作者将几百年的金融史划分成五个金融大时代:白银时代、英行时代、分流时代、集权时代和精英时代,以自己独到的历史理解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李弘,资深投行人士,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大英帝国史与全球史名家。工作经历包括务农做工,职业生涯主要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领域。喜爱收藏与写作,曾出版《京华遗韵》,展现西方人版画描绘的帝都老北京。


精彩书评

  

  这是历史爱好者的独特视角,这是资深银行家的人生思考;这里有图文并茂的岁月画轴,这里有波澜壮阔的金融年轮。作者在职业的旅途上小憩,不经意间亮丽转身,奉献给读者一篇篇看似闲情逸致、实乃功力深厚的华章。

  ——李剑阁(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央汇金副董事长)


  

  李弘女士的这本《图说金融史》回溯东西方,特别是英中两国金融演变、互动的历史,为我们了解世界金融规则的渊源及其背后理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方风雷(厚朴投资董事长)


  

  金融的往昔,往往被写成轶闻趣事的碎片。李弘图文并茂的金融史,把这些碎片串起来,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到了贯穿几百年金融发展的一条主线。

  ——衣锡群(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常务副会长)


  

  这本书,以解释图片的方式,生动展示了,英国和中国金融相互交织演进的历史画卷,对读者了解人类金融变迁,提高金融的认知,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王福重(著名经济学家)


  

  李弘的金融史文字清新优雅,意境别致,源于她深刻的金融理念与丰富的操作体验。佛罗伦萨、伦敦和纽约是近代金融的主旋律,李弘这一承上启下的开源之作,会推动中国民众的金融启蒙。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目录

自序 一切皆属“未来”

第1章 白银时代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皇帝

漂洋过海的白银之旅

东方文明的海外遗珍

币制税制改出新王朝

启蒙学者谈金论银

国家垄断公司第一榜

炮火与金融来到亚洲

季风贸易的“一口”通商

输掉了战争,迎来了世界

公司统治时代的终结

第2章 英行时代

一座城的商贸金融基因

“钱荒”催生英格兰银行

一纸特许与一纸信誉

皮特“大餐”与咸丰钞票

“先生,我是来收税的!”

强势英行与弱势商行

“泡沫”遗痕留在了墙上

绅士银行家的旧影

资本秩序中的“礼拜堂”

公共责任把英行一分为二

第3章 分流时代

金融中西大分流

民间金融的艰难转型

寻求中国皇帝的特许权

理性时代的纠结

错过了转运的机会

从财政金融谈赫德

资本与洋务运动

纸币发行呼唤集权

西学东渐的一代新人

李鸿章的金融课

第4章 集权时代

强权之下的牺牲品

梁财长的改革大计

钱袋子里面出政权

“一战”改变了大格局

强势政府的废改之路

听听金融家的心声

三条街的似水流年

经济干预的新秩序

小蒋老虎苍蝇一起打

中国出了个人民币

第5章 精英时代

超级男女的俱乐部

最伟大的央行行长

颠覆的是金融巨头

“绅士”银行家谢幕了

假如市场冷落了客户

从顽童变成宠儿

大而不能倒的麻烦

静水深流的大赢家

“全球化”与“半球化”

归于善政与大众

后记 未来的变与不变


精彩书摘

  第1章

  白银时代

  一定有那么一个从前,如果想发横财,就可以把家搬到海边去住。因为那时作为交易手段的货币,都是用小贝壳穿成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远离海洋,精巧天然的贝壳就显得非常稀缺,自然价值不菲,一小串贝壳就能交换到兽皮衣或打水用的陶罐之类。作为对远古身份的见证,贝字在当今的金融字典里还是满天飞: 化了贝就是货币,代了贝就是借用他人的钱,分了贝就是贫穷,乏了贝就是贬值。

  不过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为贝壳而改变居住地,他们很快发现了矿物质金银铜铁,用它们制造货币,同样很珍稀有价值。

  不过,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民族,他们为了寻找发财致富的途径,不惜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漂洋过海。15 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城邦,盛产身强力壮、富于冒险精神的男子,他们以智慧和胆量, 打开了欧洲通往新世界的航道,发现了蕴藏在南美大陆的金山银海。

  大冒险的前提是大烧钱。支持哥伦布首航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国王。从此,在南美掠夺的白银,他都要抽成20% 。坐在闪闪白银铸造的王位上,国王的目光不仅盯着滚滚而来的财源,他的野心是实现世界霸权。

  白银时代演绎的故事就是国际贸易与军事帝国的故事。在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身后,还站着东西方两个大帝国,它们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真正主角。

  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被视为具有雄才大略、承前启后的君主,尽管她是一位女王。在她当政的45 年(1558~1603 )里,英国经历了残酷的宗教战争,王室内斗不断,这个不起眼的落后农业岛国,却在她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具有海上霸权的欧洲强国。她推崇重商主义的理论,热衷莎士比亚的演艺,她敢和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帝国叫板,一举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她鼓动英国人到海外拓展,开启了英国的殖民地贸易。她终身未嫁,没有为王室制造继承人。英国大文豪查尔斯· 狄更斯对伊丽莎白褒贬同词,认为她身上既有年轻女孩子的一切毛病,也有聪明女人的骄傲、运筹帷幄。毫无疑问,这种大奸大雄的君王,对国家的影响总是源远流长,累世不衰。

  令我们感兴趣的,主要倒不是女王的舰队或者是她多重的性格,而是她继承了其父英王亨利八世的开端,为英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打造了一个新局面。为了专注我们的主题,很抱歉,我把有关伊丽莎白最有滋味的那些宗教和政治事件都给略去了。

  英国的中世纪和中国有点相像,社会重农轻商,尤其反对不劳而获。直到15 世纪,英国人口总共不到500 万,伦敦才聚集了几万人。贵族庄园主的经济自给自足,没有发展信用的迫切需要。当时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地方是威尼斯,英语中的“现金”“债主”“信用”“账单”这些词都是从意大利商人那里学来的舶来语。皈依罗马天主教的英国王室,干脆实施了《反高利贷法案》, 不允许民间搞什么借贷。唯一的例外是住在伦敦城里的犹太人,他们可以不受此法案的制约,但也因此被认为天生是贪婪小人,不受待见。所以不论是法律,还是良心,商人们对从事信用活动都很纠结。

  亨利八世是英王中的异数。为了离婚,他和罗马教皇吵翻了天,最终脱离了天主教的管辖,搞了个英国的国教。他自己是个名牌消费大王,为了买到法国人制造的那些高档奢侈品,落得个狼狈的拖欠名声。老国王想,索性把《反高利贷法案》改一改,允许借贷,付息就是了,自己也获得了挥霍的自由。

  伊丽莎白一世坚持老国王实施的权宜之计。1571 年的新法设定收取利息上限为10% ,在此水平之下,贷方必须遵照合同还本付息。为此,伦敦城里的那些金银匠们当然很开心。他们屋里的小金库,总堆着富豪们存储的真金白银,过去它们只是支付准备金,现在可以被借进借出,以钱生钱。在一个稳定的制度下合法放贷,各种借据存条随即应运而生,极大便利了国内和国际贸易。在今天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女王的时代,那可是挑战了王宫内外的传统观念。顺便说一句,女王去世后,这部《反高利贷法案》的利息条件又被收紧,直到1854 年才被彻底废除。

  女王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在1600 年最后的一天给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西方的东印度公司在19 世纪最多曾有13 家,第一家获得王室特许的就诞生在英格兰。这家公司逸闻趣事多多,对近现代东西方经济活动的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家公司可以比肩。许多重要的经济学思想的诞生与完善,都参考了这家公司的实践。

  为什么说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纹章是一件大事?首先,因为到东方去做买卖实在是风险很大的赌博,而且风险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人所共知,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很会做亚洲人的买卖,但是英国人去东方买卖什么呢?没有人能预知结果,甚至船队一年后能不能回来都没谱。其次,公司制组织方式是英国人刚从外边学来的,既有股东,又有董事会,还要通过什么选举,遵守什么程序。它的船长和大副,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公司管理层,一旦离开了英吉利海峡,谁知道投资者的运气由谁来掌握?再次,英国人舰指东方,跨越大西洋进入印度洋,肯定会遇到来自早期海上贸易强国的挑战,前途未卜。简而言之,东印度公司就拿这样一个疑问重重的方案,企图得到枢密院和女王的点头,贴上皇家特许的标签。面对一群冒险家加金融家期待的目光,女王没有犹豫。她以自己的信心,为一个民族开拓东方市场的雄心背书。

  就在伊丽莎白女王当政的16 世纪,明末的中国出现了一位为世人熟知的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时称万历皇帝。北京十三陵定陵的地下宫殿,就是他的陵寝。万历皇帝在位48 年(1573~1620),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基本上是同代人。

  在他登基前的15 年即1557 年,葡萄牙人得到朝廷的允许在澳门定居,与大陆通商,南美与日本的白银也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在他登基后的第15 个年头即1587 年,用华裔美籍学者黄仁宇的话来说,大明是“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然而万历皇帝的大内却并不平静。这一年正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前一年,万历皇帝在宫中也是打得鸡飞狗跳。他的对手是谁?是夹在君王与百姓之间的一层特权文官。直接的原因是他想立的太子,不是皇后所生,而是出自自己心爱的妃子郑贵妃。坚持祖宗章法不能变的官僚们,就是不给皇帝这点面子。

  那么皇帝的王土王民当时是个什么状况?有些西方人认为,中国在13 世纪就已经停滞不前了。例如法国历史研究大师费尔南· 布罗代尔就说,蒙古人成吉思汗占领中原,农耕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失去了现代化发展的潜能。但是,更多的人看明代,认为那是中国在大唐之后达到的又一个高峰。加拿大的卜正民教授说,大明神话般的财富令欧洲人痴狂。沿着传统道路走下去,中国经济在全球没有竞争对手。和它相似的那些农牧国,如奥斯曼帝国、俄国、印度,远比它松散落后;欧洲新兴的那些海上强国远在天边,工业革命的种子尚未播种。明嘉靖皇帝(1522~1566 年在位)以后,在全国各地出现大批市集,贸易兴旺,可以称为中国式城市化、商业化早期革命。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行业呈现规模化发展,铜钱、银两作为交易工具被广泛使用,现代信用融资组织亦有了萌生的土壤。

  东方帝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既可能停滞不前,亦可能发生政权与社会的剧烈变革。

  在大一统的文官管治幕墙内,至高无上的只有皇权。国家此时亟须一位有胆有识的君主,带领一众臣民选择文明进化的道路。假设明朝末年出了一位李世民,他会不会像在大唐一样,修明政治,富足经济,并打开宫门迎接来自欧洲的文化和商业使者?假设传统的朝廷也出了一位像伊丽莎白一样的女皇,她会不会对通商和海战也有事必躬亲的兴趣,派出船队跨越南海直达印度洋?

  想象终究是想象,而现实是无情的。此时的万历皇帝年方二十几岁,血气方刚,起码也应当像伊丽莎白女王那样,叱咤内外,威震四方吧?其实,英国的内阁和上院贵族也一直在威逼利诱女王赶紧处理生产王储的大事。但所有的挑衅,都没有阻止女王在政治上特立独行的气势。而我们那位可怜的皇帝呢,他端坐深宫,明白自己只是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上的一个摆设,他改变不了大内,改变不了国家,他也无此愿望。那他有没有选择像后来英王爱德华八世那样,为自己喜欢的女人舍弃江山?更不行,他连离开这座宏伟“囚牢”的自由都没有,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宫中消极怠工。《明史》说他在中期以后“不视朝,不御讲筳,不亲郊庙,中外缺官亦不补”。《万历十五年》书中提到,无聊之际,皇帝会在宫中和太监们一起以掷银为戏。他在地上画一个圈,太监们用银叶向圈里投,投中了就能得到皇帝的一个银锭赏钱。皇帝从未有过好奇心问一问这些白银是从哪里来的,他也不想分心烦神,了解帝国越闹越大的“银荒”是怎么回事。

  伊丽莎白女王和万历皇帝,各自把持一个帝国,远隔重洋。他们从未打过交道,今天把他们拉在一起的是历史的逻辑。女王并没有看到走上现代化发展轨道的英国最终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世界第一海上强国,控制了全球货币与贸易市场。尽管她早生了100 多年,英国人还是把帝国崛起的起点和她连在一起。万历皇帝也没有看到在他身后200 多年朱姓皇权覆灭的时刻。就在他身着黄袍的时代,西方像是一列加足马力的高速列车,挟带着海外军事贸易扩张的强势,呼啸着向东方帝国奔驰而来。1601 年,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呈的一张世界地图上,万历皇帝兴许曾看到标注的“英吉黎”三个字,“西风”号列车的进站汽笛,已经在他的耳边拉响。

  大英帝国正雄心勃勃,展开贸易的风帆,一路向东再向东;大明皇朝却内政外交失策,财政逼仄,一路下落再下落。风云际会,顶层胆识的高低,将决定东西方两大帝国的前程与命运。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老谋深算的金融规则制定者

  多年前,日本一财金官员与我聊起他的困惑:为何日本经济一度居世界第二,政制亦算成熟,而金融市场却不够发达?我跟他说,那是因为你们不讲英语。

  我所言之意当然不仅指语言。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其背后是人类置身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实践。我向许多好友推荐过丘吉尔所著《英语民族史》。自工业革命以降,大不列颠和美利坚这两个英语国家相继雄霸世界二百余载,绝非偶然。纵观当今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哪里?纽约、伦敦、香港,以及近些年机构投资者十分活跃的新加坡。这些金融市场均有深厚的英语文化背景。

  哲人有言,观天下大势,无论政、军、经、文,虽纷繁复杂,但其源盖出于欧洲。特别是金融,得读懂英国。大不列颠是一个思考的民族,为世界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英国人创造思想,美国人付诸实践,按中国传统文化说法,即一个立言,一个立功。故欲洞悉全球金融市场,把握监管趋势,不仅要关注美国,更要研究英国。

  现代世界诸多制度均为英人古老规则之延续。当今世界两大主要法系之一的普通法系就源于英国。普通法系遵循判例的特点令法律的形成和演变内在于市场运行之中,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发展要求,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学界普遍认为,普通法系对投资者保护程度比大陆法系更高。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的资本市场一般都比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更发达。

  时至今日,英国对全球规则的制定依然举足轻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英经济学家迈克·泰勒(Michael Taylor )提出的“双峰”理论基础上,英政府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撤金融服务局,代之以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开启“双峰”监管模式,受到各国广泛关注。美财政部一份报告称,这一模式“可能会是未来最理想的监管结构”。其加大行为监管力度、增强审慎监管的前瞻性思路对金融监管改革及未来金融业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盖我称英国为“老谋深算的金融规则制定者”乃名副其实。所谓“老谋”, 指其渊源深厚,谋略老到;而所谓“深算”,则谓其考虑缜密,设计精良且具前瞻性也。

  李弘女士的这本《图说金融史》回溯东西方,特别是英中两国金融演变、互动的历史,为我们了解世界金融规则之渊源及背后理念,提供了崭新视角。

  李弘是五道口首批毕业生,学术功底深厚,且一直在金融改革大潮的浪尖行走,对国内外金融业发展有透彻认识。她背后还有两位英国先生的支持。一位是她在剑桥大学深造时的导师——克里斯多弗· 阿兰· 贝利爵士(C.A. Bayly),其为剑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暨圣凯瑟琳学院院长,擅长英帝国史和全球史的研究。贝利教授研究了大英帝国时代英国人制定的规则如何蔓延至全球不同角落。其着眼点并非伦敦,而是那些受西方影响的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如何以当地传统和视角磨合外来规则,从而提出东西方互动共同塑造现代世界的论点。因其对历史学的突出贡献,贝利教授被授予爵位。还有一位是她的丈夫——一位很有品位的英国男人,他不仅在英国历史、文化、金融专业知识方面,还在日常生活上对李弘的写作给予了默默支持。

  相信这本《图说金融史》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在图文展示和时空穿越中,了解英国,了解世界,也了解我们自己。

  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



《图说金融史》—— 穿越时空的经济脉络 《图说金融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它以生动形象的图文结合方式,带领读者漫步人类文明长河中,追溯金融概念的起源、演变与深刻影响。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抽象的经济原理融入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之中,让读者在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冲击下,领略金融如何塑造文明、驱动进步,又如何成为权力、财富与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远古的萌芽: 故事从人类最早的物品交换开始。在没有货币的时代,以物易物的朴素形式,已经孕育了价值衡量与交易的需求。本书将展示史前人类如何利用贝壳、石器甚至牲畜作为早期“货币”,以及这些原始交易中蕴含的风险与信用雏形。随着农业的兴起,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得更复杂的交换成为可能,为日后金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明的诞生与金融的曙光: 当人类迈入古代文明,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到古埃及的莎草纸契约,我们看到文字记录与债务观念的萌芽。本书将深入探讨早期城邦如何通过集市、税收和对贵金属的垄断来管理资源,展示早期银行雏形——寺庙与王室金库的功能。美索不达米亚的信用证、古希腊的钱币铸造与贸易贷款,以及罗马帝国庞大的财政体系,都将在本书的笔触下鲜活起来。你将看到,金融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利,而是伴随文明发展而生、不断成熟的古老智慧。 纸币的革命与商业的勃兴: 跨入中世纪,随着商业的复苏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纸币的出现无疑是金融史上的一场革命。本书将详细解读中国宋代“交子”的诞生与推广,它如何解决了铜钱笨重、长途运输困难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欧洲的商人、教会和早期的金融家们,如何在没有强大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发展出复杂的信用工具,如汇票、信用状,以及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作为金融中心的崛起。本书还将聚焦于那些改变游戏规则的人物和机构,如富格尔家族,他们的金融帝国如何支撑起欧洲的政治与军事格局。 工业革命的引擎: 当蒸汽机轰鸣,工厂林立,金融的力量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深入分析工业革命时期,银行、股票市场和股份公司的爆发式增长。你将看到,企业家如何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巨额资金来建造工厂、铺设铁路,而投资者又如何在风险与回报的博弈中,分享工业进步的成果。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的崛起,华尔街的诞生,都将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本书还会探讨金融创新在推动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也揭示其伴随的金融风险与危机,如郁金香狂潮、南海泡沫等早期投机狂潮。 现代金融的演进与挑战: 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冷战以及全球化浪潮,都深刻地影响了金融体系的面貌。本书将梳理国际金本位制的瓦解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分析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确立。你将看到,中央银行的职能如何日益强化,货币政策如何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金融衍生品的兴起、金融管制的放松与加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从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密货币的出现,更是为金融史书写了全新的篇章。 金融的未来展望: 《图说金融史》在梳理过去的同时,也对金融的未来进行审视。本书将探讨科技对金融的颠覆性影响,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在支付、信贷、投资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它也会反思金融在追求效率与公平、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之道,以及全球治理在应对跨国金融风险中的挑战。 为何阅读《图说金融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说”的呈现方式。海量的珍贵历史图片、精美的图表、详尽的插画,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复杂的金融概念和历史事件。从古老的算盘到现代的电子交易终端,从早期的交易场所到摩天大楼里的金融机构,每一张图片都诉说着金融的故事。 阅读《图说金融史》,你将不仅仅是学习金融知识,更是通过金融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洞察经济运行的规律,认识到金融力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金融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经济、热爱历史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金融史”这个概念的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印象,比如“郁金香泡沫”、“大萧条”之类的词汇,总觉得它们是历史课本里偶尔提及的、与我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事件。但《图说金融史》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孤立的金融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而清晰的金融发展长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早期股份公司的描述,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配图,描绘了东印度公司等巨头如何在那个时代崛起的,它们如何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巨额资金,如何进行跨国贸易,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和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不仅仅是商业史,更是权力史、殖民史的缩影。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金融史中的黑暗面,例如金融危机、欺诈行为、以及金融体系如何被滥用。它以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剖析了这些事件的成因和后果,例如书中对1929年华尔街股灾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让我对市场的波动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人类的欲望、贪婪、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这些情感驱动着金融世界的每一次潮起潮落。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文明,很大程度上要看它的金融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图说金融史》恰恰满足了我这一深层的好奇心。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而是将视角放之全球,展现了不同文明在金融创新和演进过程中的互动与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和商业活动的描写印象深刻,从秦朝的统一货币,到宋朝发达的纸币(交子)体系,以及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崛起,这些都展示了中华文明在金融领域的独特智慧和成就。同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欧洲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金融变革,例如威尼斯银行的出现、哈布斯堡王朝的金融困境、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作为早期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些章节的对比,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的经济挑战时,会采取不同的金融策略,而这些策略的成功与否,往往会深刻影响国家的兴衰。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史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更是理解世界格局、文明交融以及历史走向的一把钥匙。

评分

拿到《图说金融史》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又是一本陈旧的、重复的关于金融史的介绍。然而,它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我一直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金融史如何与我们的当下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事件,更是在通过回顾历史,为我们理解当下的金融挑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书中关于金融危机的章节,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虽然不是全书的重点,但其简要的分析让我联想到当下的一些经济现象,让我对风险的防范有了更深的警醒。它让我意识到,那些发生在遥远过去的金融事件,并非毫无意义的“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未来的风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金融世界的“预警书”。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通俗读物”虽然易于理解,但往往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图说金融史》则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在保持易读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金融概念,例如复利、信用、通货膨胀、汇率等,都做了清晰而准确的解释,并且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信任”在金融体系中作用的强调。从早期的金属货币需要重量和纯度作为信任的基石,到纸币的出现需要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再到现代金融市场对信息透明度和监管的依赖,书中反复强调了信任是金融活动得以维系的基础。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刻洞察,让我对金融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本质的理解。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数字和图表不太敏感的人,所以在阅读金融相关的书籍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但《图说金融史》以其独特的“图说”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书中大量的精美插画、示意图和历史照片,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那些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早期金融市场交易场景的描绘,那些拥挤的交易大厅,忙碌的交易员,以及随处可见的报价板,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和支撑。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许多复杂的金融机制和历史事件,通过图像的呈现,立刻变得一目了然。这种图文并茂的风格,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大量的金融知识,也让我对金融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彻底改变我对“金融”的看法,那一定是《图说金融史》。在此之前,在我心中,金融总是与“高冷”、“专业”、“风险”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总觉得离我这个普通人太远。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友善和包容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金融的世界。它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行话,而是用一种如同讲故事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金融工具的演变过程的描绘,从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到金属货币的出现,再到纸币的流通,以及最终的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每一种工具的诞生,都解决了一个时代的难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书中对这些演变过程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不断追求更高效、更便捷的交易方式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金融的活力和创造力,也让我对金融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往往会陷入一种“宏大叙事”的窠臼,让人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图说金融史》却做到了将宏大的金融史与个体命运相结合,让我看到了金融变革背后,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在讲述某一个金融事件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或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比如,在描述早期商业革命时,书中会讲述一些勤劳的商贩如何一点点积累财富,如何通过贸易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描述金融危机时,也会提及那些因此倾家荡产、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这种视角,让冰冷的金融史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它让我明白,金融史并非仅仅是国家、企业之间的博弈,更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浪潮中挣扎、奋斗、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金融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穿越时空的闪电,瞬间点亮了我对金融世界的认知盲区。一直以来,我对金融总有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感,觉得那些数字、报表、理论,就像是一本本晦涩难懂的天书。但《图说金融史》不一样,它没有上来就丢给我一堆令人头疼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故事性的方式,将金融发展的脉络一点点揭示出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图说”的呈现方式,一张张精美的插画,一段段生动的文字,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当我看到描绘古代巴比伦交易场景的插图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和泥土的气息,感受到当时人们用贝壳、金属作为货币的朴素与智慧。它并没有停留在古代,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走过中世纪的商业革命,领略文艺复兴时期金融工具的萌芽,直到近代银行体系的建立、股份公司的兴起,再到现代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逐利的冲动,有创新的火花,也有失控的泡沫和严峻的危机。读完每一章节,我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那些看似冰冷枯燥的金融现象,背后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性、社会和历史变迁。它让我明白,金融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土壤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身边,静静地听他讲述那些跨越千年的金融故事。它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略带幽默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金融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金融工具演变的介绍,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的出现,再到纸币的发行、信用卡的普及,直至今日的数字货币。每一种工具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都解决了一定时期内存在的交易难题,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金融活动。书中对早期银行的起源和发展,也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让我了解到,银行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存在,扮演着财富保管、借贷以及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角色。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金融制度背后的逻辑和影响,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金融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条文,而是一个不断演进、适应时代需求、同时也塑造着时代的动态过程。

评分

坦白说,对于很多“历史”类的书籍,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疲倦,因为它们有时会过于注重细节的堆砌,或者语言过于学术化,让人难以深入。但《图说金融史》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以一种充满叙事感的笔触,将那些分散的历史片段编织成了一部连贯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喜欢它在讲述金融事件时,总能巧妙地穿插进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人物故事。比如,在讲述关于“南海泡沫”的章节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股票价格的疯狂上涨和暴跌,而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财富的狂热追逐,以及政府监管的缺失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种将金融事件置于更广阔历史背景中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金融史,更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精彩篇章。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起来不生涩,通俗易懂!

评分

非常好的商品 推荐购买

评分

图文并茂,讲述金融历史

评分

很好,很不错 ,喜欢!!!!很好,很不错 ,喜欢!!!!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正版,物流神速。

评分

很不错,物流也快。包装完好!内容正是我需要的。丰富头脑再贵也便宜

评分

好!

评分

正品,纸质很好,送货速度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值得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