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同于面面俱到的一般性人物传记,也非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叙事与点评相结合,不仅系统总结归纳了钱学森的人文思想,更是回应了现实的叩问和需要。
本书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传记。作者在深入发掘新材料、准确讲述事实的基础上,以人文脉络为主线,精选钱学森百年人生中在科学实践、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教书育人等领域大放异彩的典型事例,系统展现了这位科学巨匠深邃的人文思想、博雅的人文气质、科学的思维表达以及赤诚的爱国情怀和美满的家庭生活,从而引领读者沿着钱学森的成长轨迹,感悟一代大师成功的动力与奥秘所在,体会铸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不断探索科学新境界的艰辛与幸福。
王曦 新闻学硕士,编辑。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已出版著作有《日本名胜与风情》《神奇的日本》《郭沫若楹联丛话》。
王文华 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专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钱学森研究专著《钱学森实录》《钱学森的情感世界》《钱学森学术思想》等。《钱学森实录》获中共四川省委建党80周年献礼图书,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四川省最佳图书奖。《钱学森学术思想》获乐山市政府奖。《钱学森的情感世界》被新闻出版总署和共青团中央联合评为“全国青年优秀读物”。发表学术论文、技术报告等90多篇,获特大型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
目 录
上篇 青春灿然
第1章 母亲是最好的老师
第2章 要学大鹏鸟,决不当小麻雀
第3章 父训的力量
第4章 玩飞镖同学们总赢不了他
第5章 师从名家学丹青
第6章 “兵学泰斗”的影响
第7章 难忘的青春岁月
第8章 17位影响深刻的人
第9章 出人意料的专业选择
第10章 闯入哲学王国
第11章 拜谒梅花岭
第12章 飞行史话的启迪
第13章 蓬勃卓越的音乐青年
中篇 激情岁月
第14章 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
第15章 镜头里面趣无穷
第16章 科学与艺术的天籁之音
第17章 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等。。。。。。。。。。。
书信是钱学森和同道探讨学术问题,指导年轻学者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几十年来,钱学森一直坚持用工整的字迹与他的学术同道和来信求教的青年信件交流,与他们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帮助他们提炼思想、指明方向。在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难以计数的有作为的科研人员和学者,都曾受益于他的教诲和培养。
钱学森非常喜爱通过通信来进行学术讨论,他晚年几乎将此当作一项事业,与国内很多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进行广泛的通信讨论。而且他写信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通信手稿全部是16开无格白纸,后来用A4型白纸,一丝不苟地工整书写。书写讲究布局,字间行距有致,字迹清晰规范,很少看到有涂改痕迹。从硬笔书法的角度看,钱学森的每一封信都是值得珍藏的书法艺术品。
在这些书信中,钱学森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如果按学科领域对钱学森与其合作者的通信加以系统的整理研究,不仅可以看出钱学森各个时期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发现钱学森及其合作者们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是通过学术通信形成的。
1983年3月14日,钱学森在人体科学开班式上的报告中谈道:“我对人民来信也很尊重,我发现人民来信中尽管有的时候提的问题不对,但是你在读他这个不对的信的时候,你脑子开动了,有时候这可以使你通过这个不对的东西而得到一个对的东西。你更清楚了,这个不对,那什么对呢?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现在常常收到一些信,讲永动机的可多了,净是发明永动机的,有的发明的永动机还挺巧的。你说的是永动机,要把它说清楚还不容易,那么你在不容易当中是不是要动脑筋呢?最后你对他这个永动机算是搞清楚了为什么不行。所以,不是不对的东西都是有害的,我说在科学讨论中不对的东西也有贡献。”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论是科学家个人的认识,还是科学共同体的远行,都是一个社会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最重要的社会过程之一是科学交流。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的说法,科学家之间的书信和出版物以及科学情报工作本身,都是科学交流的基本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交流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在十部公开出版物中包含有大量钱学森书信,加上我们收集到的通信手稿,钱学森的学术书信超过1000封,未统计在内的更多。钱学森是否创下了著名科学家学术通信的世界之最并不得知,但肯定是屈指可数的。一封封学术通信犹如一幕幕电影,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学人在一个特别时代作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开拓着钱学森倡导的“大成智慧学”事业。完全可以说,钱学森的学术通信是我国学术事业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应该珍爱和保护好这些财富,更应该去研究和利用好这些财富。
《人文钱学森》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那片更加广阔、更加复杂的心灵图景。它没有将钱学森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将他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置于时代的变迁之下,去展现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挣扎、思考与坚持。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他回国经历的描述所打动,那种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毅力,那种对祖国深沉的热爱,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史料的挖掘和人物的解读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那些细枝末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都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它让我认识到,钱学森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取得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理想主义情怀、那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是仰视一位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近距离地感受一位值得尊敬的智者,一位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生导师。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人文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了“贡献”的意义,以及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评分翻开《人文钱学森》,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的力量。这本书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铺陈,而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深刻的方式,去展现钱学森身上那种独特的人文气质。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他对科学的赤诚,也读到了他对人生百态的体悟;我看到了他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也看到了他对青年成长的殷切期望。它让我明白了,钱学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依靠卓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那种坚定的信念、博大的人格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多样,时而朴实无华,时而又饱含哲理,但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钱学森,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智者。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了解,更是一种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关于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依然坚守初心、有所作为的启示。
评分初翻开《人文钱学森》,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毕竟“钱学森”这个名字,在很多人心中,早已与“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与那位严谨、深邃的科学家形象牢牢绑定。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情感洗礼和思想启迪。它没有沉溺于枯燥的科学技术细节,也没有简单地罗列丰功伟绩,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温情的方式,将一位“人”的钱学森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了他年轻时在麻省理工的意气风发,看到了他在回国途中面临的重重阻碍与艰难抉择,更看到了他在晚年,依然心系国家发展、关注青年成长的那份拳拳之心。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那些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言论,都让我对这位伟人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仅是科学巨匠,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充满人文关怀的先行者。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娓娓道来,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理解了“科学家”这个标签背后,一个鲜活、有温度的灵魂。
评分读完《人文钱学森》,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讲述他如何一步步攻克科学难题,或者如何制定宏伟的国家计划。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慢”的方式,捕捉了钱学森身上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片段。那些关于他的家庭生活、他的学术追求、他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盼,都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渗透到我的心里。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也会有困惑,也会有彷徨,但最终,他总能找到内心的力量,坚定自己的方向。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温度”,他的“人情味”,以及他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干货”式的知识,而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偶像”的内涵。它告诉我们,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与钱学森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理解了他作为一位“人文”科学家,其思想的深度和人格的魅力,远比他那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更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人文钱学森》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超我的想象。我本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科学家的传记,但它却像一部娓娓道来的故事集,将钱学森这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真实个体,生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惊讶于书中对那些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他与家人、同事、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些他日常的思考与感悟,都让我觉得他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科学之父”,而是一个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但又如此不凡的长者。书中传递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都让我深受感动。它没有渲染英雄主义的色彩,反而用一种平和、客观的视角,去展现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其中的深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背后,同样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情感支撑。它给予我的,不只是对钱学森的了解,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