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

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泰栋 著
图书标签:
  • 陈布雷
  • 日记
  • 回忆录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法国
  • 二战
  • 抵抗运动
  • 真实性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6107
商品编码:14633048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

原价:39.80元

作者:王泰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6356107

字数:300000

页码:3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人物。蒋介石誉他为.“当代完入”,国民党人对他交口称赞,中共授予他爱国人士抗战胜利纪念勋章。他一九二七年加入国民党,受到蒋介石特殊的尊重、赏识和厚待,使他深感知遇之恩,遂以一枝如椽大笔听命于蒋。他以“文胆”与激情蜚声世间却能恪尽职守,他身居要职却非为所愿而不越雷池,他鄙薄政治、痛恨腐败能洁身自律、自守清廉,他对同僚或下属恭敬有加,从无凌人之气,他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又摆脱不了迂腐的局限,他为蒋介石尽心服务二十一年,终无法处置心灵的痛苦和矛盾,不得不以自杀结束生命。
探寻陈布雷一生,阅读他的日记,可以清晰看到他思想、情感与生命的轨迹,看到一位才华横溢而又无可摆脱其悲剧宿命的知识分子记下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客卿”八年:1927年一1935年
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中央党部秘书长、浙江.省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
一、日记揭开的第一个谜——是谁把陈布雷引荐给蒋介石的。
二、1927年8月,他对蒋介石说:陈布雷只想做蒋公的私人秘书——“客卿”。
三、“蒋先生一旦出山,他一定要找我……”——隐居在乡,心系蒋公。
四、陈布雷对蒋介石说:“但求能有涓滴之助,机关重职,则非所胜。”他只想做“客卿”。
五、为蒋介石起草的第一篇重要文告:《祭告孙总理文》,使蒋能借孙中山之名,行控制北伐后局面之实。
六、被“逼”上的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和浙江省政府教育厅长。
七、为蒋介石起草的第二篇重要文章——《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宣言》,被人誉为“发皇蹈厉之文”。
八、蒋介石兼任教育部长,对陈布雷说:“你来当次长,算是帮我的忙。”陈每思引退,重作记者,但终未能如愿。
九、蒋介石第二次下野,陈布雷说:“余决心共退,遂我初愿。”幸感“一朝丹篆下阶除,珠玉丰余满载归”之谶。
十、1933年,蒋介石急召陈布雷到南昌,说:“你就助我笔札,当我的顾问吧!”奉蒋之命战战兢兢写了一篇《敌乎?友乎?》的“皇文”,以徐道邻的名义发表。
第二部 “侍从”十年:1936年一1945年
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中宣部副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国民党中委
十一、1936年,陈布雷荣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此后十年,为蒋介石日夜操劳,呕心沥血。
十二、随蒋介石巡视云、贵、川,“剿共灭匪”,披览《孟子》、《管子》、《纪效新书》,加上蒋介石言行,编出语录,鼓吹“统一”。
十三、蒋介石的前幕僚长杨永泰被暗杀,陈布雷知其“自负太高,易开罪于人……竟犯非命,致足惜也”。自此陈布雷更小心行事,忠心事主。
十四、日记收录有大量国内外多种资料,涉及面之多之广,弥足珍贵。
十五、云、贵、川等省遗闻轶事,真迹野史,名人遗文,山川特产,可谓一部方物志。
……
第三部 最后三年的惆怅与终结:1946年—1948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寻踪故国风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抉择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它以多位关键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为切片,深入剖析了在传统瓦解与现代转型交织的洪流中,知识精英群体所面临的深刻精神困境、复杂的政治选择以及他们在民族命运抉择中的挣扎与担当。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叙事,而是一部细腻入微的人物侧写集。我们试图通过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推向历史舞台中央的人物——那些曾怀抱理想、投身变革、或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学者、文人、教育家和早期政治参与者——的文字、日记、书信和公开发表的论述,重建他们内心的图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以及在不同的历史关口,他们如何平衡学术良知、个人信仰与国家危亡之间的张力。 一、思想的激荡与传统的重塑 二十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面临空前挑战。本书首先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消化和应对来自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新思潮。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思潮的传入,而是细致考察了不同知识群体——如受新式教育熏陶的海归派、立足本土的旧学底子深厚的学者——如何“创造性地转化”这些外来概念。他们对“国民性”的批判,对“救亡图存”的呼唤,是如何形塑了早期现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书中将展现早期的知识精英群体内部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彻底“全盘西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以及这种内在矛盾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政治实践的判断。 我们深入考察了几位重要人物的学术生涯早期,例如,一位在欧洲留学期间深受社会科学影响的教育家,如何回到国内着手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他的教育理念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发生摩擦。又如,一位以史学见长的大师,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尝试通过重写历史来唤醒国民的集体记忆与认同。这些分析将立足于他们留存下来的原始材料,展现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土壤紧密相连的产物。 二、政治参与的诱惑与代价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随后的军阀混战,知识分子开始直接或间接介入政治领域。本书将审视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选择上的光谱:从坚定的革命支持者到温和的改良倡导者,再到后来不得不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的“局外人”。 我们重点剖析了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知识分子群体所扮演的“智囊”角色。他们如何试图以专业知识和道德感召力去影响当权者的决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政府的职务,这背后是出于对秩序重建的渴望,还是对自身理想的暂时妥协?书中将不回避探讨这种政治参与的复杂性与代价——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精神在权力结构内部是如何被稀释或异化的?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怀抱最高尚目标的人,在面对现实政治的泥潭时,其道德抉择也充满了挣扎与无奈。 三、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与文化坚守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试金石。本书将重点关注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转向与行动。一方面,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知识分子们以前所未有的热忱投入到宣传抗战、文化救亡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战争的残酷性、物资的匮乏以及不同政治势力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使得文化人的境遇变得异常艰难。 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沦陷区坚持民族气节、或转移至后方继续从事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他们的日记和信札揭示了在物资匮乏、生命受威胁的环境下,如何维系学术研究的尊严与传承文化火种的决心。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在后方,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战争目标、战后社会蓝图的争论。这种在共同抗敌背景下的思想分歧,恰恰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未来中国社会形态的深刻忧虑和不同路径的探索。 四、知识分子的流散与精神遗产 随着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加剧,以及最终的内战爆发,知识分子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去留存亡,选择追随哪一方的道路?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描绘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大迁徙”与“精神断裂”。 对于选择“去”的知识分子,我们关注他们在异乡如何重建学术生活,如何处理与故土的情感联系,以及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否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选择“留”的群体,我们探讨了他们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如何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如何在新旧思想的更迭中寻求学术立足点。这种分流,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离,更是思想光谱上的拉伸与固化,对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回望,是为了理解当下 本书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复杂心路历程的梳理,呈现一个多维、立体、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思想图景。它不是对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简单评判或歌颂,而是力图还原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考逻辑与行为动机。这些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抉择,他们的理想与挫折,构成了理解我们今日中国社会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码。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得以更深沉地理解,在一个国家面临根本性转型的时刻,知识与良知所能承担的分量究竟几何。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关于陈布雷的书,而且是解读他的日记,这简直是满足了我对历史人物研究的终极幻想。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之所以能被记住,除了他们的功绩,更在于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或阴影。日记,就是这种人性的最直接、最原始的载体。《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这个书名,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找寻真实”。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陈布雷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通过他自己的文字,去挖掘那个被历史尘埃和后人解读所掩盖的真实面貌。我很好奇,在那些字里行间,陈布雷会暴露哪些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他会对当时的局势有怎样的私下评论?他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内心又是如何纠结的?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鲜活、立体的历史人物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陈布雷的希望,让我能够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去体会一个普通人在历史舞台上的个人奋斗与情感世界。

评分

《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丰功伟绩,更在于他们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复杂人性。而日记,就是展现这种复杂人性的最佳窗口。《找寻真实》这个说法,更像是给我打了一剂兴奋剂,它暗示着这本书不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要深入挖掘,去揭示一个不为人知的陈布雷。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陈布雷在面对生活中的琐碎、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内心煎熬。日记,往往记录着最真实的反应,最直接的情感,它不受外界的约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想法的载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更加生动、更加有血有肉的陈布雷,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有着普通人喜怒哀乐的个体。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日记,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陈布雷这个人。

评分

《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这本书,仅仅从书名上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充满好奇,尤其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总觉得史书上的记载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而他们内心的波澜、生活的细节,才是构成一个完整人格的关键。《找寻真实的陈布雷》这个题目,恰恰点出了这种探求的渴望。“找寻真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诱惑力的动词,它暗示着作者并非满足于对陈布雷已有信息的梳理,而是要深入挖掘、去芜存菁,呈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陈布雷。而“日记解读”则说明了这本书的核心方法论,日记是个人最私密的记录,往往未经雕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思想情感。这让我对书中将如何处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作者如何穿梭在字里行间,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暗流,还原出那个时代的陈布雷,甚至是“非史书”的陈布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通过日记,我们将能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布雷?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烦恼有温情的凡人?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陈布雷的神秘之门。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任何能够提供新视角、新材料的书籍都报以极大的热情。《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这个书名,恰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过去,我们接触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被符号化、被定格的,他们的形象似乎是固定不变的。而“找寻真实”这四个字,则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期待,它暗示着这本书将会打破固有的认知,去探寻那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甚至可能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陈布雷。日记,作为个人最私密的记录,无疑是还原一个人真实思想和情感的最佳途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陈布雷的日记?是通过考证史实来佐证,还是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来剖析?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站在陈布雷的日记旁,一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一个历史人物内心的真实声音,去理解他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

评分

我之前对陈布雷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历史教科书和一些传记的片面描述上。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碰到他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放大镜,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找寻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日记解读》这个名字,透露出一种深度挖掘的诚意。我相信,日记这种形式,是了解一个人最直接、最贴近的方式。它不像公开发表的言论,有太多的顾虑和包装;它也不是别人转述,难免会掺杂主观臆断。日记里,是一个真实的陈布雷,他记录的喜怒哀乐、困惑挣扎,都将是理解他决策动机、人生选择的宝贵线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陈布雷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内心挣扎,他在权衡利弊时的考量,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解读,更可能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