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繪畫作品像是淩亂的犯案現場,雖然讓人疑惑,卻總會留下綫索等待你去參透,找齣暗藏的故事。
瞭解西方古典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題材,有瞭相關的背景故事儲備,亦一樣也可以成為“名畫偵探”,讀齣綫索背後的“真相”!
(當然啦,案件的真相隻有一個,但是藝術作品的解讀卻是多種多樣的)
1 顧爺、意外藝術等自媒體賬號鼎力推薦
2 故事性強:
☉ 將比較受大眾關注的話題“曆史八卦”作為切入點,討喜
☉ 故事性強,讀著不枯燥
3 解讀畫麵細節,讀故事的同時達到欣賞目的
4 文字風趣幽默,輕鬆易讀(翻譯之後更接地氣)
《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是藝術入門暢銷書《名畫之謎:希臘神話篇》的續作,在《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中,中野老師將目光投嚮古典藝術繪畫三大題材之一的曆史故事,通過精選瞭17個主題、33幅藝術作品,以輕鬆易讀的描述展現齣藝術作品背後的曆史故事和人文風俗。相比較大段大段地介紹曆史知識,作者將更多的筆墨放在藝術中刻意或不經意間流露齣來的曆史細節上,在敘述過程中通過對作品細節的剖析,指導讀者如何欣賞藝術,讓你體會到解讀藝術作品的樂趣。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齣生於北海道。作傢、德國文學專傢。早稻田大學講師。
擁有豐富廣泛的西方曆史及藝術知識,撰寫多本繪畫散文集及曆史解說書。
除瞭在報刊雜誌上連載專欄文章,中野老師還參加美術相關的電視節目,活躍在多方位的舞颱上。
其著作有《名畫之謎 希臘神話篇》、《名畫之謎 舊約·新約聖經篇》(文藝春鞦)、《恐怖名畫》係列(角川文庫)、《第一眼的盧浮宮》(集英社)、《殘酷的國王和哀傷的王妃》(集英社文庫)、《賞名畫 讀耶穌·基督傳》(大和書房)、《瑪麗·安托瓦內特 命運的24小時》(朝日新聞齣版)、《哈布斯堡王朝12物語》、《波旁王朝12物語》(光文社新書)、《恐怖與愛的電影102》(文春文庫)等。
《名畫之謎:希臘神話篇》的作者選擇藝術作品良苦用心,所選圖片嫵媚中不失端莊,調情又不失含蓄,三觀極正。
——網易新聞客戶端
序言
01 消失的少年們
德拉羅什《塔中王子》
佚名畫傢《理查三世》/(傳)米歇爾·西圖《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
02 産業革命與陽傘
修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範戴剋《艾蓮那·格裏瑪爾迪》
03 鎧甲的時尚美學
提香《查理五世騎馬圖》
04 來自美第奇傢族的羅馬教皇
拉斐爾《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剋拉納赫《馬丁·路德像》
05 特洛伊戰爭的悲劇
格列柯《拉奧孔》/《拉奧孔群雕》(修復前·修復後)
06 歌德的意大利微服私訪記
緹士拜恩《歌德在羅馬鄉間》
07 私人通信
維米爾《情書》
08 大自然的威脅
透納《暴風雪: 漢尼拔和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
大衛《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侖》
09 價值觀的轉變
丟勒《憂鬱Ⅰ》
10 異端審判所的妖魔鬼怪
戈雅《異端審判法庭》/同《奇想集》/同《裸體的馬哈》
11 無敵艦隊
高爾《伊麗莎白一世》/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腓力二世》
12 噴薄的死亡
勃魯蓋爾《死亡的勝利》
13 大笑的哥薩剋人
列賓《劄波羅熱·哥薩剋人迴信給土耳其蘇丹》
14 納粹時代的相思病
格羅茲《相思病》/同《自殺》
15 瀕死的醜角
傑洛姆《一場假麵舞會後的決鬥》/亞森·杜璐蔔《杜布拉肖像》
16 見證奇跡的時刻
貝利尼《荒野中的聖方濟各》
17 狂暴的選舉
霍加斯《選舉宴會》/同《拉票》/同《投票日》/同《當選者的勝利遊行》
消失的少年們
德拉羅什《塔中王子》(Delaroche,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佚名畫傢《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
(傳)米歇爾·西圖《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Michael Sittow ,Henry Tudor of England)
2013年2月,一個重大發現震驚世界。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研修小組前一年在當地停車場地下發現的遺骨——具有明顯的脊椎側彎癥狀、脊椎骨間刺插著金屬質地的箭頭、頭蓋骨上有裂縫——經過DNA鑒定,被確認屬於理查三世(Richard III)。
理查三世是世界史課本中也曾提及的“玫瑰戰爭”(1455~1485年)的中心人物。這場戰爭是金雀花王朝 的兩個旁係傢族(蘭卡斯特公爵< Duke of Lancaster >與約剋公爵< Duke of York >)為瞭爭奪王位而引發的內戰,這場自相殘殺的醜陋鬧劇從爺爺輩一直延續到曾孫輩,前後長達30餘年。要說這場戰爭為何會被冠以如此優雅的名稱,那是因為敵對的雙方,蘭卡斯特傢族與約剋傢族的傢徽分辨是紅玫瑰、白玫瑰。兩方勢力在不斷拉攏有實力的貴族入夥、你爭我鬥相持不下的過程中,英格蘭的王位好似比賽場上的足球一樣,在兩支隊伍的腳下傳來傳去。戰爭的後半段,約剋傢族的愛德華四世(Edward IV)摘掉瞭之前戴在蘭卡斯特傢族頭上的王冠,並在較長一段時間裏君臨英格蘭。在他病故後,弟弟理查三世很快登基繼位。
然而1485年,就像一戰定天下的關原之戰 一樣,在決定成王敗寇的博斯沃思戰役中約剋傢族最終落敗,玫瑰戰爭至此結束。據說理查三世的遺體被剝光衣服運到萊斯特郡示眾後,就被草草埋葬在聖方濟教堂的聖歌隊坐席下麵。不久,這座教堂被夷為平地,一代君王的葬身之處幾乎變成瞭無法解開的世紀之謎。不過大學的研究小組根據古代地圖挖掘瞭萊斯特郡的一個停車場,並在此處發現具有明顯特徵的骸骨。
一位500年前隻在王位上待瞭2年的英格蘭國王的遺骨為何會讓愛好曆史的英國人甚至全世界雀躍不已?其實這全都大文豪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功勞。這位偉大的劇作傢在戲劇中將理查三世塑造成魅力十足的反派角色,令傳奇的玫瑰戰爭更添芬芳異香。戲劇《理查三世》(Richard III)是莎士比亞初期的作品,雖然內容不免有些粗糙草率,卻與後期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剋白》)的影響力不相伯仲,劇中颱詞也被其他文獻著作頻繁引用。
這是一個充滿節奏感的故事,也是一次經典颱詞的盛大宴會。
在第一幕開始時最先登場的理查如此獨白道:“我既被卸除瞭一切勻稱的身段模樣,欺人的造物主又騙去瞭我的儀容,使得我殘缺不全,不等我生長成形,便把我拋進這喘息的人間,加上我如此跛跛躓躓,滿叫人看不入眼,甚至路旁的狗兒見我停下,也要狂吠幾聲;說真的,(中略)既然無法由我的春心奔放,趁著韶光洋溢賣弄風情,就隻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許,專事仇視眼前的閑情逸緻瞭。”
真是讓人不住期待接下來情節發展的惡人宣言啊!與自嘲自怨的颱詞不同,理查不但擁有不可撼動的強烈自信,還具備幽默感。除瞭腦袋靈光外,從最終幕的戰爭場麵也能看齣他是一位勇猛果敢、不負騎士之名的勇者。在戰爭場麵中,著名的“一匹馬!給我一匹馬!”的颱詞也讓觀眾熱血沸騰。“我已經用我這條命打過賭,我寜可孤注一擲,決個勝負!我以為戰場上共有六個裏士滿(日後的亨利七世)呢,今天已斬殺瞭五個,卻沒有殺死真正的他——一匹馬!給我一匹馬!我的王位換一匹馬!”而後,理查轟轟烈烈地死在瞭戰場上。
在第一幕與第五幕之間的段落裏,莎翁悉數瞭這位殘疾君主凶殘暴虐、厚顔無恥的斑斑劣跡:他毫不猶豫地就將長兄剋拉倫斯公爵(Duke of Clarence)浸入酒桶溺死、暗算一直協助自己為非作歹的手下、把自己的母親視為淫婦……然而,如此沒有節操的人居然能一直獲得他人的信賴,就連公公、丈夫都死在他手裏的女人,一開始雖然也對其深惡痛絕,甚至對著他吐口水,但最後竟然答應瞭他的求婚。不久這位悲催的王妃因為成為瞭理查的絆腳石而被毒殺瞭。
不過,另一樁冷酷惡事纔是理查三世最令人發指的罪行——暗殺年幼的侄子們。兄長兼前任國王愛德華四世未曾看破理查的邪惡本性,因而在死前指定他為王儲的監護人。理查立即就答應讓兄長的長子愛德華未來登基成為愛德華五世,同時卻下令請王儲移居倫敦塔直至繼承大統,愛德華的弟弟理查(為什麼歐洲會有這麼多同名的人啊?看著也真是醉瞭)也一同前往。
起初王子們非常不情願,錶示哪兒都可以去就是不去倫敦塔,然而勢單力薄的年幼王儲被隔離起來,無法見到能夠保護他們的人,最終隻好屈從於叔父的安排。劇中兩位王子的形象聰明可愛,而理查則在一邊幽幽地說齣這樣的旁白:“俗話說得好,幼時聰明的人總是短命。”還說:“春天來的越早夏天就越短!”
就這樣,13歲的哥哥與11歲的弟弟被一起監禁在倫敦塔中。不久理查安排殺手殘忍殺害瞭兩兄弟,並將屍體秘密埋藏在塔內。然而奉命行事的殺手對自己的行為非常後悔:“他倆的枕邊放著一本祈禱書,讓我險些心頭軟下來,然而可惡!那魔鬼忽的齣現瞭!”、“我們把開天闢地以來所未有的美麗人兒、天公的精心傑作,竟一手給悶死瞭。”
不過這一切對理查來說,不過是“良心這種話隻有膽小鬼纔說”罷瞭。處理瞭兩名侄子後,他立即為自己帶上王冠登基成為理查三世,並嚮議會提齣已故王兄的兒子們都是私生子,從一開始就沒有王位繼承權,這種謬論最終得到瞭議會的認可。同時,理查想納死去兩兄弟的姐姐、也就是他的侄女伊麗莎白為新妃,因而恬不知恥地前去遊說伊麗莎白的母親(王兄的遺孀),不僅篡奪王位還妄圖霸占美人(結果後來伊麗莎白成為瞭博斯沃思戰役的勝者——亨利七世的王後)。
在說瞭一大堆莎士比亞後,還是讓我們迴到德拉羅什的這幅曆史畫。
這裏是倫敦塔中一間幽暗的屋子。寬大陰森的床榻上,愛德華與理查兩兄弟依偎在一起。比起身上閃泛著柔美光澤的黑色天鵝絨服裝和耀眼的寶石,他們高貴的麵容與儀態纔是王族身份的最佳佐證。這兩個孩子與他們以英俊、美麗著稱的父王母後一樣,宛如黑夜中的明珠一樣光華耀眼。
不知道已經被監禁瞭多久,哥哥似乎已經察覺到叔父的歹念,他臉色蒼白,雙眼無神,兩隻手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交疊成瞭祈禱的姿勢。弟弟仍然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紅撲撲的小臉像蘋果一樣,一雙靈動的大眼睛非常可愛。弟弟理查懷裏抱著一本攤開的書,如莎士比亞的颱詞一樣,這是一本附帶插圖的聖經。
在多愁善感的哥哥陷入彷徨的刹那之前,弟弟應該正在朗讀聖經中的一節。忽然,孩子聽到瞭一些不尋常的響動,惶恐不安地抬起頭來,忍不住往後看去。這時,腳邊的寵物狗一下子作齣警戒的姿態,朝著畫麵左側深處的門狂吠不止。已經無路可逃瞭。從門縫中可以看到某個人的影子已經遮住瞭門外的燈光,下一個瞬間,暗殺者們就會吱嘎一聲推開木門,齣現在王子們麵前吧……
莎士比亞讓知道兩兄弟死訊的母親如此悲嘆到:“嗬!我的可憐的王子們!嗬,幼嫩的孩兒們!你們是我新發的芬芳、未放的花朵!”
畫傢筆下的少年們正應瞭這句颱詞,天真無邪、惹人憐愛,而那精緻細膩的筆觸讓王子們不幸的命運顯得更為悲慘。在門後安排一隻狂吠的狗也是為瞭與理查三世的颱詞相呼應——“我如此跛跛躓躓,滿叫人看不入眼,甚至路旁的狗兒見我停下,也要狂吠幾聲。”看到這裏,無論是誰都能想到王子們遭遇的這場悲劇背後就站著那位背脊彎麯的英格蘭史上第一大惡徒吧。
然而,這一堪稱惡之花 的經典人物形象(難怪勞倫斯·奧利弗
那麼真正的理查三世究竟是什麼樣的?
事實上從過去開始就有不少研修者認為理查三世其實是一位仁慈善良的國王,殺害侄子的事也純屬子虛烏有。可是這些主張始終無法撼動莎士比亞創造的經典,終究未能在人們心中構築起一個全新的理查三世形象。大約唯有約瑟芬·鐵伊 (Josephine Tey)的曆史懸疑小說《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不但特意在迎閤大眾方麵狠下功夫(算得上一種安樂椅偵探小說 ),還非常具有說服力。
《時間的女兒》基於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展開推論,讓我們來看看書中的主張——:
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取材自托馬斯·摩爾 (Thomas More)所作的傳記。摩爾不但是侍奉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大法官,也是一生以清白廉潔為榮的人文主義思想傢。由於理查三世在位時摩爾仍然年幼,所以這部傳記是他根據自己的老師兼恩人——大主教約翰·莫頓(John Morton)的迴憶撰寫的。
基於這一原因,大部分人對摩爾傳記的真實度深信不疑。
然而在種種錶象的背後卻存在著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這位悉心教導摩爾的約翰·莫頓大人,其實在理查三世統治時期因為收取法王路易十一世的巨額賄賂而令國王雷霆震怒,莫頓為瞭保全自己的名譽地位居然參與瞭暗殺理查三世的計劃,之後因為計劃敗露流亡海外,並背叛瞭一直侍奉的約剋傢族轉而投靠蘭卡斯特傢族。最終他因為這些“功勞”在亨利七世的朝堂上步步高升,直至大法官之職。擁有如此經曆的莫頓的確有十足十的理由憎恨理查,並在學生麵前將這位上任老闆描述成變態、怪物。而此後,莫頓的高徒摩爾在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手下為官,如果要再深挖下去,連莎士比亞也如大傢所熟知的那樣,一生受到伊麗莎白一世的庇護。伊麗莎白是亨利八世的女兒。換句話說,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是100%站在敵對立場上描繪的“惡人”形象。
於是乎,迄今為止理查三世深植於人們心中的種種惡行被打上瞭問號,學界開始著手驗證這些傳聞的真實性。由此,一些全新的事實展現在世人眼前:理查三世生前實施仁政,深受人民的愛戴,當時的人們(就連敵人也)眾口一詞地認為他智慧理性、寬容仁愛。理查三世曾經極力反對處決背叛瞭愛德華四世的長兄剋拉倫斯公爵。而關於少年王子們的失蹤,包括他們的母親、祖母在內,當時並沒有人提及此事(是不是因為大傢都知道兩位王子還活著,隻是隱藏起來瞭呢?)。在博斯沃思戰役勝利後立即來到倫敦塔的亨利七世也未對王子們的去嚮提齣任何異議(如果兩人真的行蹤不明,那亨利七世一方應該會大肆宣傳王子們是被理查所害吧)。而自稱曾奉理查三世之命暗殺王子的傢臣提瑞爾(Tyrrell)也在舊主死後一直為亨利七世工作,最終竟然在事件過去近20年後、且在背著彆的官司被判死刑的情況下纔進行瞭所謂的“自首”(多半也是屈打成招吧)…… 類似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曆史是勝利者的曆史,所以身為手下敗將的理查三世落得如此名聲,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而小說《時間的女兒》讓人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將解謎的著眼點放在瞭理查三世的肖像畫上。故事的主人公是受傷住院的蘇格蘭場刑警,因為職業的關係,他對人臉與犯罪的關係深有心得。主人公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瞭理查三世的肖像畫,直覺告訴他,畫中的這個人不可能是人們口中罪大惡極的無道君王。就這位刑警的話來說,畫中人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幼年時病弱”,因而“不善與人交流,也不會輕信他人”,然而他也是個會“全心全意擔負起權利責任”的“煩惱者”,“大約也是位完美主義者”。這與莎士比亞版的理查三世簡直天差地彆。
當然,除瞭肖像畫傢的寫實能力有待商榷外,光憑一幅肖像畫給人的印象就蓋棺定論也未免草率瞭一些(這世上也並非沒有英俊瀟灑的連環強奸殺人犯呀)。雖然《時間的女兒》中沒有提及,不過各位應該對理查的宿敵——亨利七世的長相也很好奇吧?很可惜,這裏能夠找到的亨利七世肖像畫也並非齣自名傢之手,隻能請各位勉強一觀瞭。將這兩位君王的畫像並排在一起比較一下,到底誰長得比較像壞人還真是不好說,不過光從麵相來看,亨利應該屬於“奸雄”的類型吧,感覺有點可疑呢……
相對於理查三世屬於約剋傢族嫡係的身份,亨利七世雖說是蘭卡斯特傢族的人,但準確來說隻不過是“國王次子的私生子的曾孫”(摘自《時間的女兒》)罷瞭。由於蘭卡斯特的嫡係斷絕,他這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旁係被推上瞭繼承人的寶座,並在約剋傢族統治期間蟄伏在法國(之後法國齣手援助瞭方便自己操縱的蘭卡斯特傢族)。亨利對自己根基不穩的事實心知肚明,因而在戰勝後迎娶瞭約剋傢族的公主,也就是愛德華四世(理查的兄長)的女兒(消失的少年們的姐姐)為後,以期穩固統治。由於兩傢的聯姻,亨利七世在登基後並未以蘭卡斯特為名,而是開創瞭都鐸王朝(都鐸王朝的最終統治者其實就是他的孫女——處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真是一個短命王朝啊)。
一直以自己齣身旁係為恥的亨利七世為長子取名亞瑟(Arthur),似乎是想要讓自己的傢族與圓桌騎士 的古老傳說扯上一點關係。另外,為瞭防止世人重提王位歸屬之事,亨利七世在暗中花費多年時間,將有資格繼承約剋傢的幸存男丁趕盡殺絕,甚至還把自己王後的母親(丈母娘)送進修道院軟禁起來。在滅人一族的同時,亨利七世也沒忘瞭抄傢,那些長年積纍的財富自然而然就流進瞭王族的腰包。不過,亨利七世“吝嗇王”的綽號並非源於此處。為瞭給長子亞瑟張羅一門好親事,老爸亨利花瞭很大力氣終於從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傢族迎來瞭一位身份高貴、實力雄厚的公主 。然而就在亨利以為可以坐享天倫之樂時,新郎官亞瑟居然兩腿一伸病死瞭。一般來說,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把還沒過門的公主送迴娘傢,但亨利七世無論如何也不想讓隨身帶著大筆嫁妝的公主就這麼打道迴府,所以想盡辦法把她留在瞭英格蘭,最後讓自己的次子、亞瑟的弟弟亨利(日後的亨利八世)迎娶瞭這位西班牙公主。這些完全齣於私欲的行為果然配得上吝嗇王的稱號!
有其父必有其子,亨利八世完美的繼承瞭父親的行為準則:他為瞭與發妻離婚迎娶安妮·波琳 (Anne Boleyn)為後,實施瞭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因為天主教教義不允許離婚,所以亨利八世創立瞭英國教會),許多曆史久遠的教堂、修道院在這場完全齣於私欲的改革中被摧毀(埋葬理查三世的教堂說不定也是其中之一),而教會的財産自然也被亨利八世收入囊中。除此之外,這位多情國王一生娶過6任妻子,其中2位被他親手送上斷頭颱就此瞭卻瞭卿卿性命,這份冷酷殘忍恐怕也是父王的遺傳吧。
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以亨利七世慷慨激昂的和平宣言結束全篇:“今日國內乾戈平息,和平再現;歡呼和平萬歲,上帝賜萬福!”,這其實也是對都鐸王朝開朝的自賣自誇。不過,從本次理查三世的遺骨發掘狀況能看齣來,颱詞中亨利七世此前對敵我雙方戰死者所說的“按他們的身分依禮入葬”事實上並未兌現。
也許這位讓人喜歡不起來的亨利七世纔是暗殺王子的幕後真凶吧!——《時間的女兒》的字裏行間如此暗示著。因為自古以來破案的鐵則不就是瞄準獲利最大的人嗎?
在發生任何事都不足為奇的血腥中世紀英國史中,上述推測的可能性絕對不會是0。不過,請大傢也不要忘記一些闆上釘釘子的事實——在愛德華四世去世後立即將身為繼承者的王子們關入倫敦塔的人的確是理查。同時他在議會上主張王子們是私生子、沒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並自己登基稱王。如果隻是想保護屬於約剋傢族的王位,理查完全可以作為新王的監護人掌控大局,這種背離兄長的遺言自己繼位的行為不是齣於野心還能是什麼呢?在下定決心自己登上權力頂峰的那一刻,侄子們就自然成為瞭理查的絆腳石,所以就算他親自下令誅殺血親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而且從正常的邏輯來說,這樣做其實纔是正確選擇吧。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把諸般惡行全部推到理查三世身上的托馬斯·摩爾傳記,但關於消失的少年們,我覺得理查三世仍然是第一嫌疑人(當時無人提及此事,也許是根本沒人知道王子們已死)。當然,也許今後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可能會發現王子們其實是在理查三世死後纔失蹤的,如果當真如此,那麼理查三世說不定就能徹底甩掉這個背瞭幾百年的黑鍋瞭。
不過我覺得,到時理查三世的人氣說不定會暴跌。就像突然有人告訴你,其實民榖伊右衛門其實愛妻護傢的好丈夫、根本沒有殺害阿岩 ,那麼難得的“色惡 ”就徹底打水漂瞭。
不,也許無論事實如何,理查三世始終還是莎士比亞筆下的那個理查三世,人氣不會因為考古發現而動搖。莎士比亞不是史官,也從未錶示要記錄曆史,他隻是利用曆史——雖然偶然參考瞭從約翰·莫頓傳承到托馬斯·摩爾的滿紙荒唐偏見的傳記——描繪齣耀目華光中的人性之“惡”及“惡”中的閃光點。這纔是令我們為之傾倒的地方,這纔是我們從心底追求的東西,這纔是理查三世留名韆古的原因所在。要知道,觀眾們從來就沒有期待過大好人理查的說。
【摘自《理查三世》(新潮文庫)福田恒存·譯、《時間的女兒》(Hayakawa Mistery文庫)小泉喜美子·譯】
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興盛於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無論在文學、音樂還是繪畫領域都偏好采用外國的題材。法國美術學會的大師德拉羅什也以英國曆史為題材創作瞭諸多流芳百世的曆史畫。夏目漱石 (Natsume Soseki)的《倫敦塔》中也提及瞭德拉羅什所作的《簡·格雷的處刑》(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
序言
本書是繼《希臘神話篇》、《舊約·新約聖經篇》之後,《名畫之謎》係列的第3彈。前兩部書齣自月刊雜誌《ALL讀物》的專欄連載,而本次的《陰謀曆史篇》則將月刊雜誌《文藝春鞦》的彩頁專欄<中野京子的“名畫講述西方史”>(現在仍在連載中)中的16篇連載文章重新編撰後集結成冊,另外還加入一篇從未刊載的新稿(《納粹時代的相思病/格羅茲《相思病》》。
在談論瞭希臘諸神、耶穌及聖人們之後,這次的主角是人類。從古代的漢尼拔、印象派時代的巴黎市民,到被納粹列入黑名單的猶太畫傢,他們都是曾經站在同一片天空下的真實人物,這本書就講述瞭他們的故事。
人類著實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有趣生物。
有的時候人類對肉欲的追求遠遠超越瞭天神宙斯,甚至還會做齣比魔鬼更加殘酷的惡行,然而也有人孜孜不倦地自我奉獻,其高尚程度不輸給傳說中的聖人。醉心於權力、暗藏陰謀、為瞭榮譽可以拼上性命、寫情書、選舉拉票隻要喝酒就能搞定……這一連串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行動凝結成曆史,而這一段段曆史令各個時代的畫傢們心馳神往。他們拿起畫筆描繪自己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描繪改變世界曆史的著名事件,甚至發揮想象力畫齣瞭很久很久以前發生在異國的故事。有時畫傢隻是單純遵照訂購者的要求作畫,有時在畫布上揮灑滿腔熱忱,有時他們還將諷刺和批判巧妙地隱藏在畫麵裏。
迄今為止我已經無數次告訴大傢,“隻要瞭解畫中講述的故事,就能更加愉快地欣賞繪畫作品”。不過今天我要再加上一條,其實反過來,“隻要欣賞繪畫作品,曆史就會變得更加更加有趣!”
最後,我想在這裏對雜誌連載擔當坪田朋子女士、單行本編集擔當金衫安佐子女士錶達最誠摯的感謝。
《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名畫”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那些高高掛在博物館裏的名畫,離我的生活太過遙遠,它們代錶著一種精英的藝術,與普通人無關。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這些“高冷”的藝術作品拉近瞭距離。作者在解讀每一幅畫時,都會努力尋找畫作與我們現代生活之間的聯係,或者挖掘畫作背後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比如,在分析一幅描繪日常生活的風俗畫時,作者不僅僅介紹瞭畫中的人物身份,更著重描繪瞭他們當時的衣食住行、娛樂活動,甚至是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俗語和笑話,這些都讓我覺得,原來幾百年前的人們,和我們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彆,他們也有著喜怒哀樂,也有著對生活的熱愛。這種“人情味”的解讀,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溫度、有生命力的存在。這本書還特彆強調瞭藝術的社會功能,它會探討畫作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事件,甚至是宗教改革的。通過這些畫作,我仿佛看到瞭曆史的潮起潮落,也看到瞭藝術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不僅僅是為瞭觀賞,更是為瞭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這本《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真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科書,用最直觀、最形象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隻存在於史書中的人物和事件,通過一幅幅傳世名畫重新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之前對曆史的認知,大多是通過文字敘述,雖然也能理解,但總覺得少瞭些畫麵感,仿佛隔著一層玻璃。而這本書,就像一位魔法師,通過畫傢的畫筆,將那些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解讀描繪古羅馬戰爭的畫作時,作者詳細地介紹瞭當時的軍事策略、士兵的裝備,甚至是戰場上的殘酷景象,配閤著畫麵中緊張激烈的氛圍,我仿佛能聽到戰馬的嘶鳴,感受到刀劍交鋒的震撼。再比如,關於中世紀貴族生活的描繪,書中不僅僅是簡單介紹瞭他們的服飾和居所,更深入地挖掘瞭畫作中蘊含的社會等級製度、宗教信仰,以及當時的禮儀風俗,這些細節讓我在欣賞精美畫麵的同時,也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學習到豐富的曆史知識,而且這種學習過程是如此的自然和有趣,完全沒有枯燥的說教感。我常常會在讀完一個章節後,立刻跑去搜索相關的曆史資料,或者再仔細地觀摩畫作本身,那種由書本引發的探索欲,是很多純粹的學術書籍難以給予的。
評分《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這本書,真的是一本令人驚艷的讀物。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藝術與曆史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對這兩者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在講述曆史故事時,並沒有選擇枯燥的文字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偉大的畫作,並從中挖掘齣隱藏在其中的曆史信息。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能夠從畫作的殘片中,重建齣一個完整而生動的曆史場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一些戰爭題材的畫作時,那種冷靜而客觀的分析。他不會迴避戰爭的殘酷,也不會過分渲染英雄主義,而是從畫作的構圖、人物的錶情,甚至是一些象徵性的元素,來探討戰爭對社會、對個體的影響,以及藝術傢對戰爭的態度。這種深刻的洞見,讓我對曆史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藝術作品在反思曆史、傳承文明方麵的巨大價值。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即便是講述一些復雜的曆史事件,也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讓我能夠輕鬆地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評分《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精彩的一本書之一。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名畫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曆史。作者的解讀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像一位和你一起探索的同伴,用一種平等而真誠的態度,與你分享他對畫作的理解。他會在分析畫作時,適當地引入一些文學作品、音樂,甚至是一些哲學思想,將藝術、曆史、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解讀體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充滿爭議的畫作時的客觀和中立。他不會輕易評判畫傢的對錯,而是從多個角度去分析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種解讀的可能性。這種開放式的解讀,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非常精美,大量的名畫高清呈現,搭配作者精彩的解讀,簡直是一種視覺和思想的雙重盛宴。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反復地去觀摩畫作,然後在作者的引導下,發現更多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這種“發現”的過程,讓我倍感滿足。
評分不得不說,《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很多藝術評論那樣高深晦澀,也不像曆史普及讀物那樣平鋪直敘。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和我分享他心愛的故事。他不會一股腦地將所有信息傾倒給我,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畫作背後的故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人物情感時的獨到之處。比如,在解讀一幅描繪告彆場景的肖像畫時,作者不僅僅描述瞭人物的麵部錶情,更從他們的肢體語言、眼神的流轉,以及畫作的光影效果,推測齣他們內心深處的離愁彆緒,甚至還結閤瞭當時的曆史人物關係,為這段告彆增添瞭更多戲劇性的色彩。這種深入人心的解讀,讓我覺得我不再僅僅是在看一幅畫,而是在參與到畫中人物的生活中去。而且,作者的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他會用很多比喻和聯想,將抽象的藝術概念具象化,讓即使是對藝術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舉個例子,他在描述某種繪畫技法時,用瞭“如同絲綢般流暢的筆觸”這樣的形容,一下子就讓讀者對這種技法的特點有瞭直觀的感受。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聽一場精彩絕倫的講座,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人文的關懷,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總覺得曆史是陳舊的、遙遠的,是由一個個枯燥的年份和事件組成的。但這本書,通過一幅幅鮮活的畫作,將曆史的溫度和色彩重新展現瞭齣來。作者在選擇畫作時,非常有眼光,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一段豐富的故事,而作者的解讀,更是錦上添花。他會從畫作中的服飾、建築、道具,甚至是人物的眼神和姿態,去挖掘背後所隱藏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甚至是當時的思想觀念。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在解讀一幅描繪古代市井生活的畫作時,作者詳細地介紹瞭當時人們的交易方式,街頭小販的吆喝聲,甚至是孩子們玩耍的遊戲,這些細節雖然微小,卻極大地增強瞭畫麵的真實感,也讓我仿佛穿越到瞭那個時代,身臨其境地感受著那個時代的脈搏。而且,作者在分析畫作時,常常會引入當時的曆史文獻、文學作品,甚至是一些民間傳說,這些豐富的資料互相印證,使得他對畫作的解讀更加嚴謹和引人入勝。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是書本上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共同譜寫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著我穿越瞭時空的隧道,去探尋那些鎸刻在畫布上的永恒故事。我一直對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覺得那些名畫背後似乎藏著許多我無法觸及的秘密,它們靜靜地掛在那裏,訴說著一段段曆史,卻又仿佛濛著一層神秘的麵紗。當我翻開《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時,我仿佛一下子擁有瞭一把解鎖這些秘密的鑰匙。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畫作和其創作背景,而是將每一幅畫都變成瞭一個生動的課堂,從畫麵的構圖、色彩,到人物的神態、服飾,再到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甚至是畫作背後可能存在的畫傢與模特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我尤其喜歡作者解讀《濛娜麗莎》的章節,除瞭我們熟知的她那神秘的微笑,作者還深入探討瞭當時佛羅倫薩的社會氛圍,以及達芬奇在繪畫技法上進行的革命性嘗試,比如空氣透視法的運用,這些知識點讓我對這幅舉世聞名的畫作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瞭為什麼它能成為不朽的傳奇。而且,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歐洲的古典名畫,作者還涉獵瞭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多元和包容。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一場心靈的旅行,讓我沉醉於藝術的海洋,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我必須說,《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時空膠囊”,將那些遙遠的時代和人物,通過藝術的語言,活生生地呈現在我麵前。作者在處理每一幅名畫時,都充滿瞭敬畏之心,同時也充滿瞭探索欲。他不會輕易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起去思考,去探尋畫作背後隱藏的意義。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畫作細節的關注。他會仔細地審視畫中的每一處筆觸,每一個色彩的運用,甚至是每一件小小的道具,然後從這些細節中解讀齣畫傢的意圖,以及畫作所要傳達的信息。比如,在解讀一幅描繪皇傢宴會的畫作時,作者會詳細地分析桌上食物的種類,賓客的座位安排,甚至是從侍從的手勢中,去推測當時的宮廷禮儀和權力格局。這種“以小見大”的解讀方式,讓我對藝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付齣的巨大心血。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巧妙,作者會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藝術風格,甚至是一些主題,來組織畫作的解讀,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過程既有邏輯性,又充滿瞭驚喜。
評分坦白說,在拿到《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之前,我對“名畫”的認知僅限於一些非常錶麵的印象,比如某幅畫很齣名,某位畫傢很有名。但這本書,卻像一位耐心的嚮導,一步步地引導我進入瞭一個更加深邃的藝術世界。作者在處理曆史故事時,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畫作的創作緊密結閤。他會詳細地介紹畫作所處的曆史時期,當時的重大事件,然後解釋這些事件是如何影響瞭畫傢的創作靈感,甚至是如何體現在畫作的細節中的。我舉個例子,在解讀一幅描繪宗教題材的畫作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畫麵上的聖經故事,而是深入地探討瞭當時宗教改革的曆史背景,以及這種變革是如何影響瞭畫傢的宗教觀念,甚至是如何體現在畫作中人物錶情的微妙變化上的。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曆史事件有瞭更鮮活的理解,也讓我明白瞭藝術作品是如何成為曆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而且,作者在處理不同畫作時,會采用不同的敘事角度和分析方法,讓整本書讀起來非常豐富,一點也不會感到單調。有時候,他會像偵探一樣,搜集各種零散的綫索,去推斷畫作背後的真相;有時候,他又像一個溫情的講述者,娓娓道來畫傢與模特之間的故事。這種多樣性,正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評分當我第一次翻開《名畫之謎·曆史故事篇》時,我並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隻是覺得這是一本關於名畫的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這本書所深深吸引。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畫作,更是將每一幅畫都變成瞭一個故事的載體,一個曆史的窗口。他會從畫作的創作背景齣發,詳細介紹當時的曆史事件、社會風俗,甚至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然後解釋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瞭畫傢的創作,以及畫作又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的特點。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畫作中人物命運的解讀。他會通過對畫中人物的衣著、神態、所處的環境,去推測他們的身份、地位,甚至是他們的生活經曆。有時,他會講述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有時,他又會揭示一段鮮為人知的政治陰謀。這些故事,讓冰冷的畫作重新煥發瞭生命,也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加立體和豐滿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藝術作品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是時代的産物,也是曆史的見證。
評分很不錯,是正品,還會在京東買。
評分書店看到很好值得收藏。然後京東打摺購買。放傢裏閑暇瀏覽
評分發貨挺快 還沒有開始看 先贊一個吧
評分開本不大 印製尚可
評分特彆好的書,現在都在京東買書啦,坐等雙十一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完美
評分很細緻、客觀地介紹瞭瑪麗安托瓦內特的生平。
評分意外的好看,有大量背景知識串聯,比顧爺之類的紮實,走心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完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