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是由“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國際研討會”會上專傢學者發言和提交的論文匯編整理形成的,分彆從宏觀背景、糧食主權與經濟政策、生態危機與公共品、社區與農村建設、中國基層實踐經驗以及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六部分展開。《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的編輯齣版,正值中國鄉村建設運動110周年,希望《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能夠為中國未來乃至人類文明提供另類思考與實踐的路徑。
目錄
第一部分 宏觀背景
主權外部性與幣緣戰略
——關於發展陷阱的案例研究
The Transfer of Institutional Costs is the Root of Being Poor
The Problematique of Globalization
當代資本主義體係的內爆
第二部分 糧食主權與經濟政策
The Systemic Crisis&Reconfiguration; of Capitalism
從國傢財富到地球的共同福祉:朝嚮內在於生態體係的經生濟民體(Ekonomy)
轉基因話語、利益結構與基因競賽
Agricultural Common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 Anatomy of North-South
Germplasm Politics and Cultural Change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雙層博弈分析
——以國際大豆定價權問題為例
文化經濟學與情緒政治——否想香港的新自由資本主義
Rio+20:Technocrats,Metaindustrials,and Real Green Jobs
The Limits of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Solidarity Economy and Alternative Currency in Latin America
The Impact of Neo-liberal Policy on Indian Peasantrv
African Economy and Land Policy
Venezuelan Oil Sovereignty Policy:An Opportunity for DeveloDment
The Global Crisis as a Global Opportunity:Barcelona Consensus Pr0cess
第三部分 生態危機與公共品
Protecting the Body of Mother Earth:Global Climate Justice Post-Cochabamba
Cosmovision from the Andes and Food Sovereignty
0n the Indigene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 Crisis in the Central Andes
The Ecuadorian Indigenous Movement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Plurinational
State Construction
Cuban Progra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Natural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Contestation,Cooperation and the Transborder Commons:The Hydropo cs
of Mainstream Dams on the Mekong River
Sustainable Peace,Gender,and Knowledge Production:the Case of Experiment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y Peace Women in China
Hiroshima-Nagasaki,Bikini,Fukushima and Postwar Japanese Statehood
Double Challenges to Japanese Farmers:The Nuclear Disaster and TransD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於福島、孟加拉、裏約熱內盧及日內瓦關於核電的思考
The Chernobyl Disaster:Reflection after 25 Years
這個世界會好起來嗎?
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新範式——邁嚮人類的共同幸福,烏托邦理想的未來實現
第四部分 社區與農村建設
第五部分 中國基層實踐經驗
第六部分 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精彩書摘
《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
(一)國際層次
1.中美大豆貿易進行的基礎
比較優勢理論首先由經濟學傢李嘉圖於1817年提齣,到20世紀70年代末新貿易理論興起時,一直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比較優勢理論是指在兩國都能生産同樣兩種産品的條件下,其中一國在兩種産品的生産商勞動生産率均高於另一國。該國可以專門生産優勢較大的産品,處於劣勢地位的另一國可以專門生産劣勢較小的商品。通過國際分工和貿易,雙方仍然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中美大豆貿易之所以能夠産生和發展,就是因為兩國的比較優勢具有互補性,通過貿易,中美兩國都可以獲利。
在大豆貿易中,美國的比較優勢來源是多方麵的。首先,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居世界前列,而且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第二,美國在農業科研方麵的投入巨大,農業科技開發水平高,大大提高瞭美國大豆的單位麵積産量和齣油率等,這一優勢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改變。第三,農業是弱質的産業,農業産量很容易受天氣情況、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護。而美國政府十分重視對農業的保護,給予農業巨額補貼。這些因素都決定瞭美國在大豆、棉花等大宗農産品方麵具有比較優勢。而中國大豆消費量的增加推動瞭對美國糧食進口需求的增加,成為中美大豆貿易不斷發展的動力。
另一方麵,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産業,例如園藝業方麵具有比較優勢。中美之間供給能力的差異決定瞭雙方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但是這種依賴性並不對稱,中國對美國的比較優勢的依賴要強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也正是這種不對稱決定瞭中美貿易中中國處於劣勢。
2.國傢利益與美國貿易政策的選擇
國際貿易是兩個國傢之間進行的交易,雙方必然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通過自由貿易,中美兩個國傢都可以獲益,但是獲益的大小在不同的貿易條件下是不同的。貿易條件由兩個國傢協商共同決定,而經濟實力較強的一方往往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更大。在現實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兩個國傢不可能完全平等,他們的相互依賴程度和經濟實力不同,因而在貿易中獲得收益的大小也存在差彆。例如,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對美國的比較優勢的依賴要強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美國在經濟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各方麵都有著優勢,這就決定瞭美國在貿易中獲益更多。獲得收益大的一方希望獲得更多的收益,而獲得收益小的一方可能不願意永遠落在另一方的後麵,結果就必然是雙方的貿易衝突,進而就是采取並非完全自由的貿易政策來保護自身利益。戰略性貿易政策和相對獲益理論等都強調瞭國傢利益對貿易政策的影響。
(1)戰略性貿易政策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專傢們認為,當代的國際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多數企業麵臨著不完全競爭的國際市場,他們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又是難以取勝的,因而需要藉助政府的乾預。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核心內容就在於:通過政府的乾預改變或鼓勵企業既定的戰略行為,發展本國産品的齣口和相應産業的競爭優勢。
事實上,美國政府違背其做齣的約束和削減農業補貼的承諾,長期進行高額的糧食補貼,提高美國大豆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使得糧食能夠以較低價格傾銷。從19952002年,美國政府共提供瞭114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糧食産業利潤的1/3來自政府補貼。相關數據錶明,美國齣售到世界市場上的農産品價格均低於成本價格,而且在1996年新一輪糧食補貼政策後,比重大幅度上升。大豆的傾銷比例達到瞭12%,而棉花則高達48%。美國依靠其強大的財力,通過補貼把其他糧食齣口競爭對手擠齣市場,使進口國對其産生全麵的依賴。而在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時期,進口國仍然會接受這個價格,繼續進口,美國則攫取瞭高額利潤。
(2)相對獲益理論
相對獲益理論強調瞭不同國傢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收益的大小。在兩個國傢的自由貿易之中,獲得收益較大的一方自然支持自由貿易,而獲得收益較小的一方就會反對自由貿易。四大糧商不滿足於壓榨本國農民利益,還把捕獲之手伸嚮世界各國,目的是把全球納入到他們的體係之中,其手段就是推動農産品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從理論上講,自由貿易的目的是通過貿易的途徑解決該國糧食供應的問題。但事實上,這種目標的實現是建立在兩個條件之上的:一是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個沒有扭麯的、充分競爭的、跨國界的、完備的糧食市場體係,並且一國糧食貿易量財世界糧食供求的變化有足夠的彈性;二是糧食貿易作為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隻接受國際上貿易規則的製約,而不受國與國之間政治和意識形態分歧的影響。事實上在國際貿易中,這樣的條件並不滿足。
……
前言/序言
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