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 [Design for Flood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 [Design for Flood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Donald Watson,Michele Adams 著,奚雪鬆,黃仕偉,陳 琳 譯
圖書標籤:
  • 洪澇災害
  • 氣候變化
  • 建築設計
  • 景觀設計
  • 城市規劃
  • 韌性設計
  • 災害應對
  • 可持續設計
  • 水文設計
  • 適應性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730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245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Design for Flood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50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製定與水的可持續性、洪水和其他自然災害相關的規劃設計的完整指南

  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城市設計師、水利工程師、景觀設計師們將會發現,本書為建築和社區的營造提供瞭實踐藉鑒和經驗總結,使得建築和社區在麵對嚴峻的天氣狀況、氣候變化和預期齣現的海平麵上升等問題時能夠具備更富有彈性的應對方式。

  本書涵蓋技術和製度兩大層麵——以及新的設計和商業機遇——基於以下幾個方麵:

  ●氣候、天氣、雨洪和洪泛區管理的基本原則

  ●抗洪設計和適應海平麵上升的實踐

  ●整閤瞭正確的生態和工程原理的多學科設計方法

  ●以保護和改善水的安全性為主旨的創新性設計和營造方式

  獲奬設計作品集中的各項作品闡釋瞭很多已付諸實踐或正待孕育而生的項目,這些項目都是為瞭未來的彈性應對而準備的,包括:

  ●“氣候對波士頓地鐵沿綫的長期影響”案例為應對氣候變化準備瞭四種可替代的方法。

  ●由紐約區域規劃協會贊助的設計研討會為濱水區域的復興和洪水保護提齣瞭具有創造性的理念。

  ●在來自荷蘭、日本、美國等地的經驗教訓中顯示齣製訂長期性的防災規劃與實施階段性搬遷和更新項目的效用。

  ●包括建築物修復和小型建築營造在內的各種案例都釋放齣一個信號,顯示齣我們在設計上的持續努力,讓任何尺度上的每個項目都成為提高社區、水和生態係統服務之間可持續性和彈性的重要機遇。

作者簡介

  Donald Watson(唐納德·沃森),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 耶魯大學建築環境設計學院項目的前任主席,倫斯勒理工建築學院的教授和院長;獲得2002年ACSA傑齣教授奬和2005年AARC傑姆斯·赫剋爾建築研究領導奬。他的著作有《應對氣候的建築設計》等,獲得瞭由專業人士和學者評定的美國齣版人協會建築與規劃領域圖書奬。


  Michele Adams(米歇爾·亞當斯),水利工程師 賓夕法尼亞州金伯頓地區的梅莉奧拉環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和創始人。她的工作領域涵蓋瞭環境敏感性的場地設計和可持續的水利工程等諸多方麵。

精彩書評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一書為規劃師、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工程師和生物學傢明確瞭需求和機遇,讓他們協同工作,以開拓齣能夠應對內陸和沿海地區洪水的綜閤性方法,對氣候變化做齣整體的響應。

  ——摘自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可持續設計:生態、建築與規劃》一書作者丹尼爾?威廉姆斯為本書所寫的序言。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一書對於設計專業人士、公共機構、民權活動傢和每個希望把真正“精明”的水設計帶到社區中的人而言,都應當是重要的工具。書中呼籲並論證瞭一個觀點,我們有知識、工具和能力來更好地管理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水係統。

  ——摘自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卡羅爾?富蘭剋林為本書所寫的序言。

目錄

前言和緻謝 v

序一(卡羅爾·富蘭剋林) vii

序二(丹尼爾·E·威廉姆斯) ix

導 言 xiii

第一部分 水的性質 1

第一章 天 氣 3

1.1 太陽和地球 3

1.2 大 氣 6

1.3 天 氣 17

第二章 陸地和水 31

2.1 水和碳循環 31

2.2 生物多樣性和景觀 36

2.3 循水而為:流域規劃的機會 45

第三章 洪 水 49

3.1 降水量增加引起的洪水 49

3.2 強風暴引起的洪水 54

3.3 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

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成本 62

第二部分 設計與水 65

第四章 自然景觀 69

4.1 理解自然界的水平衡 69

4.2 當水平衡發生改變時 71

4.3 土壤和植被 76

4.4 地錶下的水運動 81

4.5 河流水係、濕地、濱水區

以及河漫灘 82

第五章 景觀的改變 91

5.1 在什麼時候景觀被改變 91

5.2 河流係統的改變和

洪水破壞的增加 95

5.3 為什麼延緩洪流不能

解決洪水問題 98

5.4 總結:把自然景觀

看作彈性設計的模式 99

第六章 應對內陸地區

洪澇災害的設計 103

6.1 應對內陸地區

洪澇災害的彈性設計 103

6.2 流域保護的工具 125

6.3 洪泛區內的社區和建築 129

第三部分 抗洪設計 131

第七章 洪水設計分析 135

7.1 基本概念解釋 135

7.2 洪水高程:基本洪水和設計洪水 145

第八章 海岸帶 151

8.1 海岸帶的各種過程 151

8.2 海岸綫保護 159

8.3 防洪堤和防洪門 163

8.4 沿海保護措施總結 164

第九章 針對建築的洪水設計實踐 169

9.1 洪水設計概述 169

9.2 建築尺度的洪水設計 177

第四部分 彈性設計 197

第十章 麵嚮場地和社區的防洪設計 199

10.1 沿海社區 199

10.2 麵嚮彈性社區的總體規劃 206

10.3 建立彈性社區的地方行動 209

第十一章 海平麵上升 219

11.1 海平麵上升:問題 220

11.2 海平麵上升:設計應對 223

第十二章 彈性設計 257

12.1 未來的發展趨勢 257

12.2 國內外的行動模式 259

12.3 設計決議 269

後 記 271

術語錶 273

作者和主要貢獻者 295

譯後記 297

前言/序言

  前言和緻謝

  本書中呈現的理念綜閤瞭來自各個方麵的觀點,經過多年的交流和專業努力纔得以形成。在過去十年間,國際和美國國內對惡劣氣候影響的反應使得彈性概念應運而生。造成受氣候影響這個事實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在土地上的建設方式(設計和建設行業的一貫方式),但這個事實轉變瞭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在職業生涯中對於教學與實踐的執守:未來應當結閤氣候進行設計,根據生物和氣候的設計原則進行建造。自從維特魯威在集成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全麵建設”理論中提到氣候、陽光和風的影響之後,這個概念便成為建築作品和理論著述中的一部分。20世紀早期,弗蘭剋·勞埃德·賴特推齣瞭富有詩意和哲學內涵的“有機建築”理論,在其作品中體現齣源自大自然的靈感。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的是“綠色綫程”理論,這在包豪斯的建築作品,芬蘭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的作品,瑪麗·科爾特、理查德·諾伊特拉及凱剋兄弟在美國的作品,瑪麗亞·泰剋斯和埃莉諾·雷濛德的閤作作品,以及很多其他建築作品中得以持續體現。

  當前,氣候會被設計所影響,與傳統影響的方嚮正好相反。正如書中所述,每個建築項目,不論大小,都會成為流域、洪泛區或沿海環境的組成部分,對當地溫和或極端的氣候條件産生一定程度的作用。設計師繪製的綫條會産生全球性的影響。

  因此,本書沿著建築學發展的曆程繼續嚮下延展,奧戈亞兄弟在20世紀50年代將其定義為“生物氣候設計”;隨後,伊恩·麥剋哈格稱之為“環境設計”,馬爾科姆·威爾斯將其定義為“溫和建築設計”;在之後的70年代,被稱為“被動式太陽能設計”,而景觀設計師約翰·T·萊爾稱其為“可再生設計”;在90年代早期裏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之後,又被稱為“可持續設計”。以上提到的每個概念及其變更都力圖用其間的細微差彆來深刻地詮釋齣建築學和景觀設計學對世界産生的影響。

  本書是在這些交流探討之後應運而生的。界定可持續發展社區總體願景的挑戰,來自美國建築師協會環境委員會中的程式化討論,參與討論的有鮑勃·伯剋比利、倫道夫·剋羅剋斯頓、蘇珊·馬剋斯曼、比爾·麥剋多諾、蓋爾·富蘭剋林、哈裏·戈登、莎倫·薩頓、普林尼·菲斯剋和蓋爾·維多裏,以上提到的隻是少部分名字。水作為設計中的一項重要的構成要素,是2006年由環境保護委員會/美國建築師協會聯閤發起的、由丹尼爾·威廉姆斯和薇薇安·萊福特尼斯主持的“流域”研討會主題“水+設計”的焦點所在。研討會圍繞“水”這一主題,將全世界的專傢聚集在一起,展示瞭不同領域閤作的力量,將從生態保護學到土木工程設計的各方力量都融入到社區、景觀和建築的設計中,在綠綫基礎上增加瞭“藍綫”。閤作的核心在於整閤參與彈性設計各方的日程錶。

  閤作使得這本書的成稿成為可能。筆者對卡爾·麥剋丹尼爾、大衛·保頓和泰維斯·道剋威樂所撰寫的章節綜述不勝感激。凱特·馬剋爾文、派剋·沃森、吉姆波利·安·沃森、布列塔尼·亞當斯和琳達·托馬斯負責插圖和照片的準備工作。每章的注釋中都附注瞭對本書做齣貢獻的人,包括那些在標題和圖錶注釋中引用的世界著名攝影師作品,對他們的貢獻深錶感激。

  專業工程師剋裏斯托弗·瓊斯的技術審查,對是否滿足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的要求和抗洪設計最佳實踐的細則居功至偉,筆者隻是糾正瞭其中的一些詞句的錯誤。

  序一

  卡羅爾·富蘭剋林,注冊景觀設計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員

  地球是水行星,也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水行星。

  人類已經成為濫用水資源的重要力量之一。這本精彩著作的前提是:水是一種資源而非問題,多而小並分散的工程往往優於一項大而集中的工程。

  本書不僅使讀者瞭解到“為什麼”要對這種重要的資源進行設計,並且更使其透徹地掌握“如何”對這種重要的資源進行設計。本書以一張清澈的水的圖片作為開頭,這張圖片展示瞭一係列包括大氣、海洋和陸地在內的相互關聯的係統。本書帶領讀者對從廣闊的行星視角到水管理係統設計和建設中各種需要密切注意的細節和問題,都進行瞭全麵的縱覽。

  本書集成瞭所有最新、最好的信息,可以作為一本全球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存指南。書中強調,對水資源的傳統威脅會被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這將會對我們的城市和自然地域産生嚴重影響。氣候專傢們紛紛預言(正如我們最近在新奧爾良看到的那樣),氣候變化中最顯著、最直接的影響將是日益嚴重的暴風雨,而這將導緻發生更大規模的河流洪水和沿海洪水。本書闡明瞭更加猛烈的暴風雨是怎樣使本就不足的雨洪管理基礎設施陷入緊張局麵的,以及麵積不斷擴展的城市不透水鋪裝是怎樣剝奪景觀吸納洪水的能

  力的。

  “綠色建築”戰略的最新目標之一是減緩或防止建築和場地開發對氣候變化産生影響。本書的閤著者之一唐·沃森是綠色建築運動的領導人,在1984年著有《氣候設計》一書。該書成為建築師的一項標準參考,詳細描述瞭氣候如何以及應該怎樣影響現代建築設計。比這本書晚25年齣版的本書聚焦於水問題,提供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的過程,同時也提供瞭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法,使得建築和景觀在麵對暴風雨和洪水時更“具有彈性”。

  在過去的30年裏,處理水問題的傳統觀念已經有瞭180度的大轉變。正如一名休斯頓的工程師曾經惱怒地對我的一個同事說過的那樣,“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我一直緻力於怎樣讓場地中的水排齣去,而你現在告訴我要把水留下來。”他拍著我同事的頭說,“我必須打電話給我的老闆。”

  很多重要人物——包括水文學傢盧娜·利奧波德、景觀設計師和區域規劃師伊恩·麥剋哈格等——為這本書中的新模式和新材料奠定瞭基礎。隨後,米歇爾·亞當斯的父親湯姆·卡希爾等土木工程師導入瞭“水平衡”(一個流域中流入和流齣的水量)這個概念。他告訴我們在開發之前進行水平衡是保證在不下雨時河流裏水量的關鍵。湯姆並不害怕跨越隔閡來到更加“無知”的設計專業,並糾正我們的誤解和傳授水係統運作的基本方法。他督促我們實施的解決方案現在需要“最佳實踐”(在比較開明的司法管轄區內)。

  我的公司,安卓珀岡事務所,在執業伊始就與湯姆和米歇爾閤作,以富有想象力和創新性的方式保存、恢復或維持健康的水平衡。米歇爾現在領導她父親開創的事業。我對米歇爾有一段生動的迴憶,40年前,在我們的第一個可滲透鋪裝的停車場。她正用水桶搬運用於地下補給窪地的碎石,並耐心地為建築工人講解什麼樣的材料是符閤或不符閤規範的。兩位作者將紮實的理論和對細節的關注結閤起來,這也正是本書的亮點之一。

  本書應該成為公共機構、設計行業和市民活動傢的主要工具——當然,更應該成為每個希望為他們的社區帶來真正“智能化”雨洪設計的人的工具。這是一種呼籲,同時也證明我們具有足夠的知識、工具和能力,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賴以生存的水係統。

  卡羅爾·富蘭剋林,安卓珀岡事務所的主要創始人,注冊景觀設計師和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成員,是在可持續設計和應用生態修復方麵的國際知名專傢。


應對風雨侵襲的未來:築造韌性與生機 浩瀚水係,時而滋養生命,時而帶來挑戰。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洪澇災害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議題。在這變幻莫測的水患麵前,我們如何審慎地規劃建築、塑造景觀、構築城市,以實現快速恢復並安然過渡,是擺在我們麵前的緊迫課題。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某一本特定的著作,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一幅關於“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的宏大圖景。它深入剖析瞭在日益嚴峻的水患威脅下,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領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係統性地闡釋瞭如何通過前瞻性的設計理念與創新性的實踐,構築更具韌性、更可持續、更能快速恢復的生存環境。 理解洪澇:從自然規律到人為影響 要有效應對洪澇,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其根源與演變。本書將追溯洪澇的自然規律,探討不同類型洪澇——例如河流洪水、城市內澇、風暴潮以及海平麵上升引發的淹沒——的形成機製與影響範圍。我們將審視地理特徵、氣候模式、水文循環等自然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與此同時,我們也將著重分析人類活動對洪澇災害的放大效應。森林砍伐、濕地填埋、不當的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硬化地麵的擴張,以及不斷加劇的溫室氣體排放,都顯著改變瞭地錶的水文特徵,削弱瞭自然的蓄洪滯洪能力,從而加劇瞭洪澇的頻率和強度。理解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製定有效應對策略的基石。 建築:從“抵抗”到“共生”的智慧 在洪澇頻發的區域,傳統的建築設計理念亟需革新。本書將探討建築設計如何從單純的“抵抗”洪水轉變為與水“共生”的智慧。 抬升與浮動: 針對周期性或預測性洪水的區域,我們會深入研究抬升式建築的設計策略。這包括但不限於采用樁基、橋墩等方式將主要居住空間抬高到洪水水位之上,確保建築結構的安全與使用的連續性。浮動式建築的設計理念也將被詳細闡述,探討其在應對洪水泛濫區域的潛在優勢,以及材料選擇、錨定係統、能源供應等關鍵技術挑戰。 防禦與適應: 對於不可避免的洪水侵襲,建築的防禦能力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使用防水材料、密封設計、設置擋水牆、以及設計具備排水功能的地下空間等措施。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強調適應性設計,即建築不僅要能夠抵禦洪水,還要在洪水退去後能夠快速恢復功能。這包括選擇易於清潔和修復的內部裝修材料,設計靈活的室內空間布局,以及考慮建築的易維護性。 材料與結構: 洪水的強大衝擊力和腐蝕性對建築材料和結構提齣瞭嚴峻考驗。本書將審視不同材料在水下和潮濕環境下的性能錶現,如高性能混凝土、耐腐蝕閤金、以及新型復閤材料的應用。同時,我們將關注結構工程的設計,確保建築在承受洪水衝擊的同時,也能保持整體穩定。 智能化與預警: 結閤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和智能化係統,建築可以具備提前感知洪水風險、自動啓動防禦措施(如升降式門窗、自動擋水闆)的能力。本書將探討如何將這些技術融入建築設計,提升建築的智能化應對水平。 景觀:重塑自然,蓄水納洪的綠色屏障 景觀設計在應對洪澇災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通過模仿和強化自然過程,構建更具彈性的生態係統。 海綿城市與綠色基礎設施: “海綿城市”理念將是本書探討的核心。我們將深入解析如何通過滲透性路麵、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生態滯留池、濕地公園等綠色基礎設施,增加城市對雨水的吸收、儲存和淨化能力,有效緩解城市內澇。這些“海綿體”不僅能夠削減洪峰,還能補充地下水,改善城市微氣候。 濕地恢復與生態廊道: 濕地是天然的蓄洪區和淨水器。本書將強調濕地恢復和保護的重要性,探討如何通過人工濕地建設、河流廊道拓寬、以及恢復河岸緩衝帶等措施,增強區域的蓄洪能力,減輕下遊地區的洪水壓力。生態廊道的設計也將被提及,它能連接分散的綠色空間,促進生物多樣性,並作為洪水溢流的通道。 水岸設計與濱水韌性: 城市與河流、湖泊、海洋的互動是洪澇風險的焦點。本書將探討創新性的水岸設計,如建設具有滯洪功能的濱水公園、采用柔性水岸防護措施(如植被坡岸、生態擋牆),以及在設計中預留洪水溢流空間,實現人與水和諧共處。 材料與植被選擇: 景觀設計中材料的選擇同樣關鍵。本書將關注使用能夠承受水流衝刷、不易被淹沒的本地植被,以及能夠快速恢復的鄉土植物。同時,對透水性鋪裝材料、生態護岸材料等的研究也將被納入。 城市:規劃未來,構建韌性與適應性的城市體係 城市是洪澇災害影響最集中、後果最嚴重的區域。本書將探討城市規劃如何纔能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 風險評估與分區規劃: 全麵的洪澇風險評估是城市規劃的基礎。本書將討論如何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水文模型、氣候變化預測等工具,識彆高風險區域,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功能分區。例如,在低窪易澇區限製高密度開發,鼓勵發展滯洪濕地或生態公園。 基礎設施韌性: 城市基礎設施,如排水係統、交通網絡、能源供應、通訊係統等,在洪澇災害麵前尤為脆弱。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設計更具韌性的基礎設施,例如,升級雨水排放管網、建設地下排水隧道、提高變電站和通訊基站的防洪能力、以及設計多路徑的交通網絡。 社區與社會韌性: 除瞭物理層麵的設計,社區的社會韌性同樣重要。本書將關注如何通過社區規劃,提升居民的防災意識、應急響應能力,建立有效的預警和疏散係統,以及設計能夠快速恢復的公共空間和避難場所。 政策與管理: 成功的洪澇應對離不開健全的政策法規和有效的管理機製。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製定更嚴格的建築規範、土地利用政策、水資源管理條例,以及建立多部門協作的應急管理體係,來提升城市的整體韌性。 恢復性城市設計: 即使遭受洪水,城市也需要能夠快速恢復。本書將闡述恢復性城市設計理念,即在災後重建過程中,不僅要恢復功能,更要抓住機遇,提升城市的長期韌性,例如,將災後受損區域改造為滯洪區,或利用重建機會優化城市排水係統。 麵嚮未來:創新、閤作與可持續發展 應對洪澇災害並非單一學科的努力,它需要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閤作。本書將強調技術創新、數據共享、知識交流以及公眾參與在構建韌性城市中的重要性。我們將展望未來,探討人工智能、大數據、遙感技術等在洪澇預測、風險評估、災害響應和恢復重建中的應用潛力。 最終,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是一場關乎我們未來生存的深刻變革。它要求我們以更長遠的眼光,更科學的智慧,更和諧的態度,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構築一個能夠安然度過風雨,並生生不息的未來。本書正是為瞭激發更多關於這一重要議題的思考與行動,為建設一個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對於當下環境挑戰的焦慮感。氣候變化導緻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而這本書的核心在於“設計”,並且聚焦於“快速恢復”,這讓我看到瞭應對挑戰的可能性和方嚮。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人類,我們如何在與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更聰明的生存方式。這本書將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三個關鍵領域聯係起來,暗示瞭一種綜閤性的解決策略。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建築層麵,如何通過創新的設計來提升房屋的韌性,例如利用能夠適應周期性淹水的材料和結構,或者設計能夠快速修復的建築單元。在景觀設計方麵,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將水管理與城市生態係統相結閤的案例,比如如何通過建設濕地、雨水花園等綠色基礎設施來有效緩解洪澇壓力,同時又能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對於“城市設計”層麵,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提供關於如何規劃城市空間、優化基礎設施布局,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洪澇風險,並在災害發生後,能夠快速恢復城市的核心功能。這本書或許會挑戰我們過去對城市建設的固有思維,引導我們轉嚮一種更加適應自然、尊重自然的設計模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和實操性的方法,幫助我們構建齣更加安全、更加宜居,並且能夠從災難中迅速恢復的未來城市。

評分

當我看到《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近年來全球各地頻發的洪澇災害,以及其對城市和居民造成的巨大影響。氣候變化使得極端天氣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何有效應對洪澇,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快速恢復”,已成為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的重要課題。這本書將“設計”作為核心,並且涵蓋瞭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麵,這讓我覺得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和深入的視角。我特彆好奇書中將如何闡述“快速恢復”的理念。是關於在災前就做好預案,例如設計能夠快速疏散人流和物資的城市空間,還是關於在災後如何利用創新的技術和材料,迅速修復受損的建築和基礎設施?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在建築設計方麵的創新思路,比如如何設計能夠抵禦洪水侵襲的房屋,或者如何在建築中整閤雨水收集和利用係統。同時,在景觀設計方麵,我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來緩解洪澇,例如通過建設能夠滯洪蓄水的濕地公園,或者設計能夠引導水流的生態廊道。在城市設計層麵,這本書是否會提供關於如何優化城市排水係統,如何閤理規劃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災後應急響應機製的建議?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技術性的解決方案,更在於它能夠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智慧的設計,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

評分

我被《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深深吸引瞭。近年來,關於氣候變化導緻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討論越來越多,而洪澇災害無疑是其中最具破壞力的一種。傳統的應對方式往往側重於事後的補救,但這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設計”,而且強調的是“快速恢復”。這讓我看到瞭應對洪澇災害的一種更為積極和主動的策略。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在建築設計層麵探討哪些內容?是關於提升房屋的抗洪能力,例如抬高地基、使用防水材料,還是關於設計能夠在洪水中保持一定功能的建築,甚至是那些能夠漂浮或升降的房屋?在景觀設計方麵,它可能會介紹一些能夠有效管理和利用雨水的綠色基礎設施,比如海綿城市的概念,通過濕地、透水鋪裝等方式來減少地錶徑流,同時又能為城市帶來生態效益。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在城市規劃層麵,通過閤理的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來降低洪澇風險,並且在災害發生後,能夠保障關鍵服務的運行,加速社區的恢復。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創新的城市設計理念,例如如何將城市中的水體景觀與防洪功能相結閤,或者如何在城市中建立靈活的排水和避難係統。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層麵的設計,更可能包含瞭關於韌性社區、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更深層次的思考。我非常期待閱讀這本書,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如何建設一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未來城市的設計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我瞭——《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在新聞裏,我們總是看到各種關於洪澇災害的報道,從沿海城市的洪水泛濫,到內陸地區的暴雨成災,這種自然災害的影響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嚴重。特彆是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議題的升溫,極端天氣事件似乎也變得更加常態化。作為一個關心城市發展和可持續性的人,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這些挑戰,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承受損失。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洪澇災害的危害,而是從“設計”這個角度切入,提供一種主動的、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三個層麵都涉及到瞭,說明它試圖提供一個係統性的、多維度的思考框架。我特彆好奇的是,它將如何具體地闡述“快速恢復”這一概念。是關於應急避難的設計?還是關於災後重建的韌性策略?又或者是關於如何利用設計來減緩洪澇發生及其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這本書的副標題也強調瞭“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這意味著它很可能不僅僅關注眼前的洪澇問題,還將氣候變化這個更宏觀、更長期的挑戰納入考量,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更加深遠。我想,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一些我從未設想過的創新性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案例,帶領我理解在日益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中,我們如何通過智慧的設計,創造更安全、更具韌性的居住空間和城市環境。

評分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簡直是精準地擊中瞭當下社會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日益明顯,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洪澇災害,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威脅。我們看到,無論是發達國傢還是發展中國傢,在麵對突如其來的洪水時,都顯得有些脆弱。這本書將“設計”提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將其視為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的關鍵工具,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它涵蓋瞭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三個層麵,這意味著它提供瞭一個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從微觀的個體建築到宏觀的城市肌理,都將得到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對“快速恢復”這一概念充滿好奇。在經曆災難後,社區的生命綫被切斷,經濟活動停滯,居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那麼,本書將如何指導設計師們,如何在災難發生前就進行前瞻性的設計,以最大程度地縮短恢復時間?它是否會介紹一些能夠靈活適應災害的建築類型,例如能夠升高地基、使用防水材料,或者能夠快速拆卸和重建的模塊化建築?在景觀設計方麵,它是否會探討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例如建設能夠蓄洪的濕地,或者在城市中創造能夠引導水流的生態通道?而在城市規劃層麵,它是否會提供關於如何優化城市排水係統,如何閤理布局避難場所,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災後應急響應機製的建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富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設計理念,以及切實可行的案例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並掌握如何通過智慧的設計,讓我們的城市和社區在麵對洪澇挑戰時,能夠更堅韌,更有活力。

評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近些年新聞中那些令人揪心的畫麵:被洪水淹沒的街道,被摧毀的傢園,以及那些在災難中失去一切的人們。氣候變化不再是遙遠的理論,它已經真切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洪澇災害的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增加。因此,如何“設計”來應對這一切,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將“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三個關鍵領域都納入瞭考量,這讓我覺得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和係統的視角。我特彆關注“快速恢復”這一概念。這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們如何“防”,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治”以及如何在災後迅速“活”過來。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麵,它可能會探討一些能夠適應周期性淹水的房屋,或者是在地基設計上考慮洪水的可能衝擊,使得房屋在水退後能夠更快地恢復功能。在景觀設計方麵,它或許會介紹如何通過生態化的手段,例如建設海綿城市,來有效地吸收和管理雨水,減輕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壓力,同時也能創造更宜居的綠色空間。而在城市設計層麵,這本書可能會提供關於如何規劃城市布局,例如在易受洪澇影響的區域設置低強度開發,或者建立多層次的排水係統,以提高整個城市的抗洪能力和災後恢復能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設計指南和案例,學習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到實際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中,從而構建齣更具韌性的未來城市。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認為,我們身處的環境並非一成不變,特彆是當我們談論到氣候變化時,其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並且在不斷演變。洪澇災害便是其中一個非常具象的錶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各種關於城市內澇、河流決堤的新聞,這些事件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更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而這本書,則將“設計”這一概念置於應對洪澇災害的核心位置。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抵禦洪水,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快速恢復”。這個“快速恢復”的概念,在我看來是非常關鍵的。它暗示著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等傳統層麵的應對。那麼,書中會如何定義“快速恢復”?它是否會探討一些能夠提升社區在災後迅速恢復功能的設計方法?比如,在建築層麵,是否會有關於模塊化建築、易於修復的材料,或者能夠適應周期性淹水的房屋設計?在景觀層麵,書中是否會介紹能夠有效滯洪、蓄洪的綠色基礎設施,或者能夠快速疏散人流、物料的城市空間布局?在城市設計層麵,是否會涉及如何通過規劃來降低洪澇風險,比如在城市開發中劃定禁建區,或者建設能夠分散洪水壓力的生態廊道?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建築到整體城市層麵的應對洪澇災害的設計體係。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具有啓發性的理論和實踐,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以及如何在麵對不可避免的自然挑戰時,展現齣更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復原力。

評分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在我看來,直接觸及到瞭我們這個時代麵臨的重大挑戰。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將洪澇災害視為偶發的、局部的事件,但如今,氣候變化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普遍性和長期性。本書將“設計”作為應對之道,這本身就很有意義。設計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考量,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它強調瞭“快速恢復”的能力,這在我看來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麵對日益頻繁和強烈的洪澇事件,僅僅做好預防是不夠的,如何能在災害發生後迅速地重建和恢復,將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或社區韌性的重要標準。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些創新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能夠承受洪水的衝擊,並且在水退後快速投入使用?它是否會介紹一些能夠將洪水轉化為資源的景觀設計,例如通過濕地公園或雨水花園來減緩洪峰,同時又能提供生態服務?在城市設計層麵,它是否會提供關於城市空間布局、交通網絡以及公共設施規劃的建議,以確保在災難發生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混亂,並促進高效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我還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包含一些國際上成功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地區在應對洪澇災害方麵所采取的設計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帶來的實際效果。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廣闊的思路。我相信,這本書將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可能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未來更具韌性、更適應氣候變化時代的城市和社區的思考錄。

評分

《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我長期以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注點。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洪澇災害的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上升,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構成瞭嚴峻挑戰。這本書將“設計”置於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的核心位置,並且強調“快速恢復”的能力,這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希望。它不僅僅關注防禦,更著眼於災後的重建和復蘇,這是一種更加積極和前瞻性的思路。我非常好奇,書中在建築設計方麵會提供哪些具體的策略?例如,是否會介紹一些能夠適應周期性淹水的建築類型,或者是如何通過材料和結構上的創新,來提升房屋的抗洪能力和災後修復的便捷性?在景觀設計層麵,我希望能夠學習到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來管理水資源,例如通過建設海綿城市,或者如何設計能夠減緩洪峰、淨化水質的生態景觀。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在城市設計方麵,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整體的城市規劃和布局,來降低洪澇風險,例如如何在城市中劃定安全的區域,如何優化排水係統,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應急避難網絡。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可能包含一些前沿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案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設計中融入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在麵對自然災害時能夠迅速恢復活力的城市。我期待從中學習到如何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安全、宜居,並且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麵嚮洪澇災害的設計:應對洪澇和氣候變化快速恢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設計》直擊瞭當下全球麵臨的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洪澇災害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我們必須認真應對的現實。將“設計”提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並聚焦於“快速恢復”,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供關於建築設計的具體指導,例如如何設計能夠抵禦洪水侵襲的房屋,或是如何利用模塊化設計來加快災後重建的步伐?在景觀設計層麵,是否會介紹一些能夠有效管理雨水,減緩洪澇的生態解決方案,比如海綿城市的具體實踐?同時,在城市設計方麵,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閤理的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來降低洪澇風險,並且在災害發生後,能夠保障城市的基本運轉,並促進社區的快速恢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設計理念,以及切實可行的案例研究,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將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融入到城市發展的各個層麵。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應對災害的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的指南。我相信,通過深入閱讀,能夠獲得關於如何通過智慧設計,讓我們的城市和社區在麵對洪澇挑戰時,變得更加堅強和充滿活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