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與共存的曆史認識:日中關係150年

對立與共存的曆史認識:日中關係150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傑,川島真 編,韋平和,徐麗媛 譯
圖書標籤:
  • 日中關係
  • 曆史
  • 對立
  • 共存
  • 國際關係
  • 東亞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 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04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02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頁數:516
字數:4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對立與共存的曆史認識:日中關係150年》主要討論瞭在曆史和文化上淵源至深的中國和日本對對方的認識,特彆是認識中的誤解和分歧;研究瞭試圖在中日關係中既保障本國的“國傢利益”,又使兩國“共存”的政治傢、外交官、軍人和知識分子等的各種活動;關注在中日兩國漫長的對立和斷交時期仍然存在的多重交流渠道和談判場閤中,兩國政治傢、外交官、企業傢和民間人士如何利用各自人脈參與中日關係,以及他們的活動給兩國關係産生瞭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簡介

  劉傑,男,日本早稻田大學中日關係史教授。1982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讀完博士後留校任教,主講日本近現代史、近代中日關係史。1962年生。199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係專職講師、副教授,從2003年起擔任現職務。

  川島真,東京大學大學院綜閤文化研究科準教授。1968年生。1997年獲得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社會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文學博士。曾擔任北海道大學法學係副教授,從2006年起擔任現職務。

  韋平和,譯有《日中關係40年史(1972-2012)(全四捲)》《日中領土爭端的起源——從曆史檔案看釣魚島問題》等。

目錄

第一部 想象與邏輯/1
1880年前後日中報刊的論爭——吞並琉球、亞洲及相互印象【鹽齣浩之】
導言/5
一 19世紀下半葉東亞的報紙與輿論/6
二 日中報刊圍繞日本吞並琉球問題的“論爭”/13
三 日中報刊“論爭”中的相互印象/26
結語/32
晚清駐日使團的日本研究及其認識(1877~1894)【戴東陽】
導言/37
一 琉球問題研究/38
二 朝鮮問題研究/45
三 修約問題研究/55
結語/59
亡國 亡省 亡人——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之演進【王奇生】
一 危機:亡國、亡省、亡人/63
二 動員:事件、運動、革命/64
三 主導、參與群體/66
四 組織化程度/70
五 中心口號/74
六 集體行動的物質基礎/78
結語/80
戰火下的影像和人生——中日全麵戰爭時期的重慶電影與電影人【汪朝光】
一 重慶電影的官營特質/82
二 重慶電影的主流趨嚮/88
三 重慶電影的受眾影響/92
四 戰時影人的處境與抉擇/95
第二部 權益與共存/101
中國青年將校的日本陸軍留學體驗——以蔣介石的高田留學時代為例【川島真】
導言/105
一 軍人蔣介石——風貌、成績、晉升/108
二 身為野戰炮兵的蔣介石的軍人生活與活動/112
三 迴憶中的日本體驗/116
結語/120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後”構想——議和準備委員會與幣原喜重郎【加藤陽子】
導言/137
一 時代背景/143
二 會議記錄分析/145
三 以什麼樣的論據奪取權益?/152
結語/159
日本在華統治與中國顧問——以“關東州”和劉心田為例【鬆重充浩】
一 本文的問題意識和課題設定/163
二 中國人在“關東州”的法律地位和本文使用的基本史料/166
三 裁定內容的依據與中國顧問劉心田/173
四 關於日中間案件的裁定內容及其特點/178
結語/183
相反的日本憲政觀——以美濃部達吉和張知本為中心【中村元哉】
導言/187
一 民國媒體界與日文書籍的翻譯/192
二 民國時期的憲政思潮與日本——美濃部學說的接受/198
三 張知本的《憲法論》與日本憲政觀/203
結語/208
20世紀50年代的戰爭記憶與淺層的曆史和解
——以日本前軍人訪華團為中心【楊大慶】
一 日本前軍人訪華的背景/212
二 訪華的經過和結束/220
三 圍繞曆史觀的討論/230
結語/238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貸款為中心【王新生】
一 中國政府轉變外資政策/245
二 日本政府決定對華提供日元貸款/251
三 大平正芳的中國觀/259
第三部 構想與交涉/267
日中關係中的“中國通”外交官——芳澤謙吉、有吉明的時期【劉 傑】
導言/271
一 “中國通”外交官的人脈/272
二 “中國通”外交官的“外交力量”所驅動的日中關係
——芳澤謙吉與幣原外交/285
三 力爭奪迴“外交”主導權——有吉明與“廣田外交”/292
結語/300
日中戰爭初期中國的對日方針——以陶德曼調停中孔祥熙的活動為中心【岩榖將】
導言/303
一 盧溝橋事件的爆發/305
二 第二次上海事變與第三國調停/307
三 九國公約會議/312
四 德國調停方案的重新討論/316
五 蘇聯的動嚮/318
六 南京陷落與“班乃島”號事件/320
七 德國再次調停/322
八 對美國調停的期待/324
九 中方的答復/326
結語/330
周恩來與日本——人際關係的形成與對日外交的開展【李恩民】
一 構建人與人交流的機製/335
二 從失敗的日本留學中所學到的(1917~1919)/340
三 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摸索與挫摺(1949~1958)/344
四 竭力推動民間外交與構建核戰略(1958~1971)/350
五 走嚮正常的國傢關係的外交戰略大轉變(1971~1976)/354
六 周恩來的外交遺産/360
高碕達之助與戰後日中關係——日本外交從“政治”嚮“經濟”的轉變【加藤聖文】
導言/375
一 在滿洲取得的經驗與經濟閤理主義/377
二 從實業傢到政治傢/383
三 日蘇談判與日中談判/390
結語/396
廖承誌與中國的對日民間外交【王雪萍】
導言/399
一 廖承誌在新中國建立前的經曆/403
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對日外交方針/404
三 中央決定由廖承誌負責對日工作/409
四 廖承誌與中國對日工作機製的變遷(1949~1972)/411
五 民間力量與對日友好活動的開展/424
結語/428
“紅色貴族”的民間外交——西園寺公一的角色和作用【馬場公彥】
導言:關於斷交期間日中外交的分析視角/435
一 西園寺到北京赴任/437
二 促進日中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441
三 與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之間的消息收集和傳遞/447
四 中國政府的對日宣傳/451
五 “文化大革命”讓他失去瞭作用/454
結語:“西園寺機構”的成就與局限/458
後 記/467

相關人物介紹/469
相關年錶(1840~2012)/477
索 引/485
執筆者介紹/497

前言/序言

  序  言
  劉傑 川島真

  在滿洲事變之後的日中危機中,王蕓生在《大公報》開設瞭題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的連載專欄,迴顧瞭自1871年日中兩國簽訂《日中修好條規》以後的日中關係史。1932年4月,大公報社將此前的連載文稿匯集成冊齣版。此書後來還被翻譯成日文,對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的日中關係史的書寫一直産生重大的影響。
  《大公報》的張季鸞在為該書撰寫的序文中指齣滿洲事變以後中國麵臨的危機:“中日危局,不自今始,純由國防武力之觀點言,則自日俄戰後,日本固隨時可以侵占中國領土之一大部分。”進而警告“國傢之可危可恥,百年以來,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並強調“救國之道,必須國民全體先真恥真奮”。該書發行人的目的是,在日本侵略和中國抵抗這樣的構圖下,勾畫《日中修好條規》訂立以後的近代日中關係。
  張季鸞闡述的滿洲事變之後的曆史認識,後來被公認為中國對日中關係史的基本看法,為後人所繼承。1957年6月,周恩來勸說王蕓生整理和重新齣版該書,這也許是因為在重新構建日中關係時,有必要重新確認曆史認識。盡管中國對同年2月成立的岸信介內閣的對華政策保持警惕,但仍然歡迎淺沼稻次郎率領的社會黨訪華代錶團,正式開始摸索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可能性。兩國的人員交流也逐漸復蘇。1950年,日本完全沒有訪華人員,而1956年首次突破1000人,達到1182人。中國為瞭迎接日中關係的新時代,必須抓緊對以往的日中關係史進行總結。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幾乎沒有開展近代日中關係史研究,因此能夠依靠的就隻有20多年前開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的王蕓生的著作。
  經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混亂,由8捲組成的新版《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直到1982年纔全部齣齊。該書的新版在有關事實的記述上沒有大的變化,但是加入瞭馬剋思主義階級鬥爭史觀的價值判斷,更加鮮明地突齣瞭張季鸞提齣的“侵略和抵抗”的構圖。23年後的2005年,這部著作由三聯書店再版,至今仍然廣泛傳播。
  在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和中國的關係大體上經曆瞭三個時期。1871~1894年為第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雙方簽訂對等的條約,建立瞭近代的國傢關係,但是兩國都一邊警惕對方,一邊不斷刺探對方的內心。經過圍繞“琉球處分”的對立之後,兩國之間由於與朝鮮半島的關係又不斷地發生摩擦,以緻最終決一死戰。日清戰爭爆發之前的這一時期,可以稱為“摸索時期”。
  自日清戰爭以後至1937年日中兩國爆發全麵戰爭為止的大約40年,為第二個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經曆瞭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等重大的社會變革,日中兩國也圍繞日本在中國大陸的權益而不斷地發生衝突。始於1937年的日中戰爭,將這種危機轉變成瞭決定性的對立。
  日中戰爭是第三個時期的開始。即使經過1945年日本戰敗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對立仍然沒有消除,直到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兩國纔建立起以共存為基調的新的國傢關係。
  迴顧曆史,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00年中,日本列島與中國大陸一直不斷發生對立和糾紛。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有許多人一直維係著日中兩國的關係,不停地為恢復兩國關係而奔走。通過他們的活動,我們可以確認的一點是:近代日中關係,既不能僅僅用對立,也不能僅僅用某種友好而一概而論,它是一個復雜的多麵體。毋庸置疑,這些人對對方國傢的想象、對日中關係的設想、他們進行的談判和對話,都構成日中關係史的重要部分。從這個角度重新探討日中關係,對思考日中關係史乃至今日的日中關係,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是正值兩國關係發生危機的時候進行的與過去的對話。但1972年以後,隨著共存關係不斷加深,兩國逐漸開始從新的角度與過去對話,並且日中雙方都開始發錶通過這些對話所獲得的成果。新的研究還開始把目光投嚮被以往“侵略和抵抗”這樣的曆史記述所忽略的曆史的各個側麵。以往忽略的許多事實再次被記載到曆史書中。本書在目前為止的兩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通過“人物”來驗證:對立與共存的曆史如何影響瞭兩國的曆史認識,以及曆史事實和曆史認識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也許通過追尋那些驅動曆史的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能夠給《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所敘述的故事增添新的要素。
  第一部的主要內容是,兩國抱有的對對方的想象和由此産生的對日中關係的認識。作為鄰國的日本和中國,在曆史和文化上相互影響至深,因此往往過分相信自己心目中所描繪的對對方的印象。在這種影響下,經常會發生誤解對方意圖的現象。超越想象的障礙,建立信任關係,對於兩國來說,是一項格外睏難的工作。那麼,個人和集體的行動是如何引起互不信任的連鎖反應的呢?另外,國傢間的猜疑和對立給兩國帶來瞭什麼樣的國內問題呢?本書將從19世紀70年代的琉球問題開始,闡述這種相互認識的分歧。
  第二部主要關注的是在本國的“國傢利益”和日中“共存”之間苦惱的兩國具有代錶性的政治傢、外交官、軍人、知識分子等的各種活動。在兩國關係處於危機和對立的時期,有許多人強烈意識到對方的存在,追求“國傢利益”,同時摸索“共存”的可能性。但是,從“近代性”的立場來看,日中兩國的差距確實存在,在帝國主義國傢觀支配許多人的思維方式的時代背景下,“國傢利益”和“共存”同時成立並不容易。通過那些處於危機和對立中的人物的情況以及戰後劇變中的人們的應對,我們應該能夠確認日中關係所具有的復雜的多麵性。
  第三部關注的是現場的“談判”。在進入共存時期之前,日本和中國經曆瞭漫長的對立與斷交的時期。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時期,兩國之間仍然存在多種交流的渠道,設有各種各樣的談判場閤。政治傢、外交官、企業傢以及民間人士實際上使用瞭什麼樣的人脈,如何從各自的立場參與瞭日中關係?而且,他們的參與對日中關係提齣瞭什麼樣的問題,給以後的兩國關係帶來瞭什麼樣的影響?可以說,日中兩國之間內容深刻的談判史,實際上給我們提齣瞭許多問題。
  本書由笹川和平財團日中友好基金資助,是於2001年開始啓動的“日中青年曆史學術會議”成果的一部分。2006年和2009年,齣版瞭《超越國境的曆史認識》和《1945年的曆史認識》(均由東京大學齣版會齣版),旨在雙方共有曆史事實和史料,同時探討造成雙方認識分歧的文化、曆史和政治因素。在圍繞“國傢利益”的日中對立日趨尖銳的今天,我們殷切期望本書的各種論述會成為思考近代以後的日中關係,以及現在和未來的日中關係的一個契機。
《海潮與島嶼:東方文明韆年交織的畫捲》 內容簡介: 本書宏闊地鋪展瞭一幅跨越韆年的東方文明交流圖景,以“海潮”喻指文明的流動與碰撞,“島嶼”則象徵著各自獨立而又彼此影響的文化實體。我們並非聚焦於單一國度的曆史軌跡,而是深入探討瞭地理上的近鄰,文化上的淵源,以及在漫長歲月中,這些文明如何相互映照、彼此塑造。本書旨在描繪一幅充滿動態的東方文明版圖,其中既有藉鑒與吸收的和諧樂章,也有觀念與實踐的深刻碰撞,共同構築瞭我們今日所見的豐富多元的東方文化景觀。 第一章:潮起東方——文明的曙光與早期交匯 在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東亞大陸的廣袤沃土與環繞其間的島嶼,孕育瞭各自獨特的文化基因。本書的開篇,將引領讀者迴到那個遠古的時代,探尋這些早期文明的孕育與萌芽。我們追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孕育的燦爛文化,考察其在天文、曆法、農耕、冶金等方麵的早期成就。同時,我們也會審視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上,那些在地理隔絕中艱難崛起的部族文明,它們如何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中,發展齣各自的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藝術錶達。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此階段便開始審視那些不期而遇的“潮汐”。通過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的蛛絲馬跡,我們將勾勒齣早期人類遷徙、貿易與文化傳播的初步圖景。這些“潮汐”可能並不波瀾壯闊,卻為日後更深層的文明交融埋下瞭伏筆。它們可能是零星的物品交換,可能是模糊的神話傳說,也可能是遠古歌謠中隱約的記憶。我們不預設任何明確的國傢界限,而是著眼於更廣闊的“文明圈”概念,考察這些古老文明在地理相近的條件下,如何不可避免地開始相互感知,哪怕隻是朦朧的觸碰。 本章將重點關注技術傳播,例如早期金屬冶煉技術的擴散,以及對稻作農業的認識和傳播。同時,我們將考察早期宗教信仰和神話體係的相互影響,例如某些圖騰崇拜或祖先祭祀的相似性。通過對這些早期現象的細緻梳理,本書將揭示,在曆史的漫漫長河中,所謂“獨立發展”的論調,往往是一種過於簡化的敘事。文明的種子,即使在最孤立的土地上,也可能被無形的“潮汐”偶然播撒。 第二章:東亞軸心——思想的洪流與文化的激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整閤,東亞文明進入瞭一個更為活躍的交流時期。本章將聚焦於“東亞軸心時代”的形成,即以中華文明為核心,嚮周邊輻射的思想與文化浪潮。我們將深入探討儒傢思想、道傢學說、佛教傳入等對東亞地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些思想體係的傳播,並非簡單的概念搬運,而是經曆瞭一個復雜的“在地化”過程,與當地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民間信仰發生碰撞,最終演化齣各自獨特的形態。 我們不僅分析這些思想的理論框架,更著眼於它們在不同社會層麵的實際應用與變遷。例如,儒傢思想如何在不同國傢轉化為不同的政治倫理和教育模式;佛教如何與本土宗教融閤,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流派;道傢思想又如何在養生、哲學、藝術等領域留下印記。這些思想洪流的激蕩,深刻地改變瞭東亞各國的社會風貌,塑造瞭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為後世的文明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同時,本章也將探討技術與藝術的傳播。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偉大發明,如同巨浪般衝刷著東亞的每一個角落,極大地推動瞭知識的傳播和社會的發展。精美的瓷器、繪畫、建築風格,也在這股交流的洪流中相互藉鑒,形成瞭各具特色又相互輝映的藝術景象。我們不迴避交流中的摩擦與張力,而是呈現文明在碰撞中相互啓發的真實過程。例如,佛教藝術如何與本土的雕塑、繪畫傳統融閤,創造齣新的審美範式。 第三章:舟楫與風帆——物質的流通與觀念的滲透 當陸地上的文明交流達到一定深度,大海便成為連接東方島嶼與大陸的更直接的通道。本章將聚焦於古代海上貿易的興盛,以及由此帶來的物質與觀念的雙重流通。我們考察從漢唐時期開始,日益活躍的東海、南海航綫,分析其貿易商品的多樣性,包括絲綢、瓷器、茶葉、香料,以及金屬製品等。這些物質的流通,不僅促進瞭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它們承載著生産者、生産者所在地的文化習俗、技術工藝,以及生産者對世界的理解。 海上交通的便利,使得人員的往來也更加頻繁。商船、僧侶、使節、學者,他們帶著各自的知識、信仰、生活方式,在不同地域之間穿梭。這種人員的流動,是觀念滲透的最直接途徑。例如,佛教僧侶的長途跋涉,將佛經、教義、修行方法帶到遠方;儒傢學者通過著作的傳播,影響著東亞各國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同時,來自異域的服飾、飲食、音樂、舞蹈,也悄然融入當地的生活,成為文化交融的生動注腳。 本章將側重於對“軟性”文化傳播的考察。我們分析那些不易察覺的觀念滲透,例如對特定節慶習俗的采納,對某種生活美學的追求,以及對某些神靈的崇拜。我們也將審視技術傳播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例如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發展如何進一步促進瞭貿易的繁榮。海上的舟楫與風帆,不僅僅是物質運輸的工具,更是連接不同文明的精神橋梁,它們承載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第四章:迴響與變奏——近世變革中的互動與重塑 進入近現代,全球格局發生劇烈變化,東亞文明的互動也隨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本章將探討在西方文明強勢崛起和衝擊的背景下,東亞各國的應對策略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互動。我們考察西方列強的殖民與貿易擴張,對東亞各國傳統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造成的巨大衝擊。在此過程中,各國如何一方麵抵抗外來侵略,另一方麵又不可避免地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製度和思想。 這種互動並非單嚮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選擇的過程。我們分析各國在引進西方文明元素時所經曆的本土化努力,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産生的各種思潮和變革。例如,維新變法、明治維新等,都是在藉鑒西方文明的同時,力圖保留和發展自身傳統文化的嘗試。我們也考察東亞各國之間,在這一時期所産生的新的關係。它們既是共同抵禦西方侵略的潛在盟友,也可能因為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等因素而産生新的競爭與摩擦。 本章將重點分析“全盤西化”與“保守復古”兩種極端思潮之間的辯論,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的艱難探索。我們考察教育體係的改革、法律製度的藉鑒、以及民族主義的興起,這些都標誌著東亞各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努力尋找自身定位和發展道路。同時,我們也關注藝術、文學、哲學等領域,在這一時期所發生的深刻變革,它們既吸收瞭西方現代主義的元素,又融入瞭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形成瞭獨具時代特色的錶達。 第五章:鏡鑒與對話——當下東亞文明的互鑒與挑戰 步入二十世紀,東亞文明的互動更加復雜與多元。本章將聚焦於當下的東亞格局,審視各個國傢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地緣政治變動中的相互關係。我們分析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與競爭,文化上的相互影響與差異,以及在處理曆史問題、領土爭端等敏感議題時所麵臨的挑戰。 本章將重點探討“鏡鑒”與“對話”的重要性。所謂“鏡鑒”,是指各國如何從彼此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反思自身的得失。例如,從他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獲得啓示,或者從他國在處理社會問題時遇到的睏境中吸取經驗。所謂“對話”,則是強調通過坦誠的溝通與交流,增進理解,化解分歧。這包括政治層麵的高層對話,經濟層麵的閤作機製,以及文化層麵的民間交流。 我們不迴避當下東亞文明互動中存在的現實挑戰,例如曆史認知的分歧、民族情感的碰撞、以及地緣政治的博弈。然而,本書的著眼點在於,即使存在這些挑戰,東亞文明的內在聯係和相互依存的現實依然牢固。我們分析跨國公司、學術機構、文化團體在促進理解與閤作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我們也探討數字技術如何重塑東亞文明的交流模式,使得信息傳播更加便捷,但也可能加劇誤解與偏見。 本書的結尾,並非為東亞文明的互動畫上句點,而是強調這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理解東亞文明的韆年交織,不是為瞭總結過去的輝煌或陳述當下的矛盾,而是為瞭更好地認識當下,更負責任地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場宏大曆史畫捲的描繪,能夠激發讀者對東亞文明未來的深入思考,以及對構建更加和諧、繁榮的東方新篇章的積極探索。 結語: 《海潮與島嶼:東方文明韆年交織的畫捲》不拘泥於單一國傢或時段的曆史敘事,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洞察,描繪齣一幅動感而生動的東方文明交流史。它揭示瞭文明的流動性,闡釋瞭文化的韌性,並強調瞭在相互影響中孕育新生的力量。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種看待東方文明的全新視角,理解那些看似獨立存在的文化實體,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如潮水般相互激蕩,如島嶼般彼此映照,共同譜寫著東方文明波瀾壯闊的韆年交響。

用戶評價

評分

剛翻開這本書,就被它龐大而細緻的史料搜集所震撼。作者在梳理150年日中關係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麵錯綜復雜的互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對立”與“共存”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反復咀嚼和多維度解讀。它不僅僅是戰爭與和平的簡單二分,而是涵蓋瞭意識形態的碰撞、經濟利益的博弈、民族情感的起伏,甚至是社會觀念的悄然演變。例如,書中對甲午戰爭後日本的民族主義思潮的分析,以及中國在遭受侵略後民族意識的覺醒,都描述得鞭闢入裏。同時,作者也花瞭大量篇幅探討兩國在特定時期,即便在政治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民間交流、文化傳播甚至經濟閤作是如何悄然生長的,這種“共存”的韌性,在曆史的長河中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引用的史料非常豐富,既有官方文獻,也有大量的私人信函、日記、報刊文章,這使得敘述更加立體和生動,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不同聲音。雖然我纔剛剛開始閱讀,但已經能預感到,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理解這兩個重要鄰國之間復雜關係的絕佳機會。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宏大敘事和精微分析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在構建150年日中關係的大圖景時,並沒有忽視那些細節處的閃光點。他巧妙地選取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曆史節點,比如近代開埠、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改革開放以及新世紀的挑戰,圍繞這些節點展開深入的解讀。在解讀的同時,他又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不同時期兩國社會內部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與外部互動産生聯動。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經濟關係的部分,作者不僅僅是描述貿易額的增減,而是分析瞭雙方經濟閤作背後的深層邏輯,以及這種閤作如何受到政治氣候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政治決策。例如,書中對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引進日本技術和資本的細緻描述,以及當時中國社會對此的復雜心態,都讓我對那個變革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體會。作者還善於運用類比和比喻,將復雜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步深入地理解日中關係的曆史演變。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獨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並沒有將日中關係簡單地看作是兩國政府之間的互動,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他深入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兩國知識分子、藝術傢、商人乃至普通民眾是如何看待彼此的,這些民間認知又是如何影響甚至塑造瞭官方政策的。書中對於“他者”認知的演變,例如中國在近代曆史上如何從“東亞病夫”的形象逐漸轉嚮一個擁有獨立自主意識的民族國傢,以及日本如何從對中國的仰視轉為一種復雜的俯視與戒備,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化交流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吸收與改造,以及中國在20世紀初對日本進步思想和製度的藉鑒。這些看似“溫和”的交流,卻在潛移默化中為兩國未來的關係埋下瞭復雜的伏筆。作者在處理這些敏感話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剋製和客觀性,避免瞭簡單的情緒化判斷,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讀完這本書,我對日中關係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政治事件的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更深層的文化基因和心理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思辨色彩。作者在敘述150年日中關係時,並沒有采取冷冰冰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更加溫和、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來呈現曆史。他關注的不僅僅是國傢層麵的博弈,更是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兩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曆史轉型時期的思想變遷的描繪,他們對國傢命運的憂思,對未來道路的探索,以及在復雜局勢下的彷徨與堅守,都寫得非常動人。書中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探討也十分精彩,作者不僅僅是列舉文化現象,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文化交流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這些交流如何塑造瞭雙方的民族認同。例如,他對中國近代受日本啓濛思想影響的分析,以及日本在近代發展過程中對西方文化的吸收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閤,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這本書讀起來仿佛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也引發瞭我對當前兩國關係的深入思考。

評分

我被這本書的邏輯嚴謹和論證充分所摺服。作者在梳理150年日中關係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和具有爭議性的曆史事件,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去深入剖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互構性”的強調,即日中關係並非單方麵的影響,而是雙方相互塑造、相互定義的過程。例如,書中對中國近代以來對日本的認識變化,以及日本如何根據自身利益和國際環境來調整對華政策,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作者在分析曆史事件時,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深層動因,包括但不限於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意識形態差異以及民族情感等。他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趨勢與微觀的個體經曆相結閤,使得整個敘述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書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詳實的注釋,也為讀者提供瞭進一步探究的可能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日中關係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是一個更加係統、更加全麵的認知框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