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 [Design for Flood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 [Design for Flood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Donald Watson,Michele Adams 著,奚雪松,黄仕伟,陈 琳 译
图书标签:
  • 洪涝灾害
  • 气候变化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城市规划
  • 韧性设计
  • 灾害应对
  • 可持续设计
  • 水文设计
  • 适应性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3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245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esign for Flood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5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制定与水的可持续性、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相关的规划设计的完整指南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水利工程师、景观设计师们将会发现,本书为建筑和社区的营造提供了实践借鉴和经验总结,使得建筑和社区在面对严峻的天气状况、气候变化和预期出现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时能够具备更富有弹性的应对方式。

  本书涵盖技术和制度两大层面——以及新的设计和商业机遇——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天气、雨洪和洪泛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抗洪设计和适应海平面上升的实践

  ●整合了正确的生态和工程原理的多学科设计方法

  ●以保护和改善水的安全性为主旨的创新性设计和营造方式

  获奖设计作品集中的各项作品阐释了很多已付诸实践或正待孕育而生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为了未来的弹性应对而准备的,包括:

  ●“气候对波士顿地铁沿线的长期影响”案例为应对气候变化准备了四种可替代的方法。

  ●由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赞助的设计研讨会为滨水区域的复兴和洪水保护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理念。

  ●在来自荷兰、日本、美国等地的经验教训中显示出制订长期性的防灾规划与实施阶段性搬迁和更新项目的效用。

  ●包括建筑物修复和小型建筑营造在内的各种案例都释放出一个信号,显示出我们在设计上的持续努力,让任何尺度上的每个项目都成为提高社区、水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可持续性和弹性的重要机遇。

作者简介

  Donald Watson(唐纳德·沃森),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耶鲁大学建筑环境设计学院项目的前任主席,伦斯勒理工建筑学院的教授和院长;获得2002年ACSA杰出教授奖和2005年AARC杰姆斯·赫克尔建筑研究领导奖。他的著作有《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等,获得了由专业人士和学者评定的美国出版人协会建筑与规划领域图书奖。


  Michele Adams(米歇尔·亚当斯),水利工程师 宾夕法尼亚州金伯顿地区的梅莉奥拉环境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和创始人。她的工作领域涵盖了环境敏感性的场地设计和可持续的水利工程等诸多方面。

精彩书评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一书为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明确了需求和机遇,让他们协同工作,以开拓出能够应对内陆和沿海地区洪水的综合性方法,对气候变化做出整体的响应。

  ——摘自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可持续设计:生态、建筑与规划》一书作者丹尼尔?威廉姆斯为本书所写的序言。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一书对于设计专业人士、公共机构、民权活动家和每个希望把真正“精明”的水设计带到社区中的人而言,都应当是重要的工具。书中呼吁并论证了一个观点,我们有知识、工具和能力来更好地管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水系统。

  ——摘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卡罗尔?富兰克林为本书所写的序言。

目录

前言和致谢 v

序一(卡罗尔·富兰克林) vii

序二(丹尼尔·E·威廉姆斯) ix

导 言 xiii

第一部分 水的性质 1

第一章 天 气 3

1.1 太阳和地球 3

1.2 大 气 6

1.3 天 气 17

第二章 陆地和水 31

2.1 水和碳循环 31

2.2 生物多样性和景观 36

2.3 循水而为:流域规划的机会 45

第三章 洪 水 49

3.1 降水量增加引起的洪水 49

3.2 强风暴引起的洪水 54

3.3 与水相关的自然灾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 62

第二部分 设计与水 65

第四章 自然景观 69

4.1 理解自然界的水平衡 69

4.2 当水平衡发生改变时 71

4.3 土壤和植被 76

4.4 地表下的水运动 81

4.5 河流水系、湿地、滨水区

以及河漫滩 82

第五章 景观的改变 91

5.1 在什么时候景观被改变 91

5.2 河流系统的改变和

洪水破坏的增加 95

5.3 为什么延缓洪流不能

解决洪水问题 98

5.4 总结:把自然景观

看作弹性设计的模式 99

第六章 应对内陆地区

洪涝灾害的设计 103

6.1 应对内陆地区

洪涝灾害的弹性设计 103

6.2 流域保护的工具 125

6.3 洪泛区内的社区和建筑 129

第三部分 抗洪设计 131

第七章 洪水设计分析 135

7.1 基本概念解释 135

7.2 洪水高程:基本洪水和设计洪水 145

第八章 海岸带 151

8.1 海岸带的各种过程 151

8.2 海岸线保护 159

8.3 防洪堤和防洪门 163

8.4 沿海保护措施总结 164

第九章 针对建筑的洪水设计实践 169

9.1 洪水设计概述 169

9.2 建筑尺度的洪水设计 177

第四部分 弹性设计 197

第十章 面向场地和社区的防洪设计 199

10.1 沿海社区 199

10.2 面向弹性社区的总体规划 206

10.3 建立弹性社区的地方行动 209

第十一章 海平面上升 219

11.1 海平面上升:问题 220

11.2 海平面上升:设计应对 223

第十二章 弹性设计 257

12.1 未来的发展趋势 257

12.2 国内外的行动模式 259

12.3 设计决议 269

后 记 271

术语表 273

作者和主要贡献者 295

译后记 297

前言/序言

  前言和致谢

  本书中呈现的理念综合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观点,经过多年的交流和专业努力才得以形成。在过去十年间,国际和美国国内对恶劣气候影响的反应使得弹性概念应运而生。造成受气候影响这个事实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在土地上的建设方式(设计和建设行业的一贯方式),但这个事实转变了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职业生涯中对于教学与实践的执守:未来应当结合气候进行设计,根据生物和气候的设计原则进行建造。自从维特鲁威在集成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全面建设”理论中提到气候、阳光和风的影响之后,这个概念便成为建筑作品和理论著述中的一部分。20世纪早期,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推出了富有诗意和哲学内涵的“有机建筑”理论,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源自大自然的灵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是“绿色线程”理论,这在包豪斯的建筑作品,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玛丽·科尔特、理查德·诺伊特拉及凯克兄弟在美国的作品,玛丽亚·泰克斯和埃莉诺·雷蒙德的合作作品,以及很多其他建筑作品中得以持续体现。

  当前,气候会被设计所影响,与传统影响的方向正好相反。正如书中所述,每个建筑项目,不论大小,都会成为流域、洪泛区或沿海环境的组成部分,对当地温和或极端的气候条件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设计师绘制的线条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因此,本书沿着建筑学发展的历程继续向下延展,奥戈亚兄弟在20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生物气候设计”;随后,伊恩·麦克哈格称之为“环境设计”,马尔科姆·威尔斯将其定义为“温和建筑设计”;在之后的70年代,被称为“被动式太阳能设计”,而景观设计师约翰·T·莱尔称其为“可再生设计”;在90年代早期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议之后,又被称为“可持续设计”。以上提到的每个概念及其变更都力图用其间的细微差别来深刻地诠释出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在这些交流探讨之后应运而生的。界定可持续发展社区总体愿景的挑战,来自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中的程式化讨论,参与讨论的有鲍勃·伯克比利、伦道夫·克罗克斯顿、苏珊·马克斯曼、比尔·麦克多诺、盖尔·富兰克林、哈里·戈登、莎伦·萨顿、普林尼·菲斯克和盖尔·维多里,以上提到的只是少部分名字。水作为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的构成要素,是2006年由环境保护委员会/美国建筑师协会联合发起的、由丹尼尔·威廉姆斯和薇薇安·莱福特尼斯主持的“流域”研讨会主题“水+设计”的焦点所在。研讨会围绕“水”这一主题,将全世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展示了不同领域合作的力量,将从生态保护学到土木工程设计的各方力量都融入到社区、景观和建筑的设计中,在绿线基础上增加了“蓝线”。合作的核心在于整合参与弹性设计各方的日程表。

  合作使得这本书的成稿成为可能。笔者对卡尔·麦克丹尼尔、大卫·保顿和泰维斯·道克威乐所撰写的章节综述不胜感激。凯特·马克尔文、派克·沃森、吉姆波利·安·沃森、布列塔尼·亚当斯和琳达·托马斯负责插图和照片的准备工作。每章的注释中都附注了对本书做出贡献的人,包括那些在标题和图表注释中引用的世界著名摄影师作品,对他们的贡献深表感激。

  专业工程师克里斯托弗·琼斯的技术审查,对是否满足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的要求和抗洪设计最佳实践的细则居功至伟,笔者只是纠正了其中的一些词句的错误。

  序一

  卡罗尔·富兰克林,注册景观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

  地球是水行星,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水行星。

  人类已经成为滥用水资源的重要力量之一。这本精彩著作的前提是:水是一种资源而非问题,多而小并分散的工程往往优于一项大而集中的工程。

  本书不仅使读者了解到“为什么”要对这种重要的资源进行设计,并且更使其透彻地掌握“如何”对这种重要的资源进行设计。本书以一张清澈的水的图片作为开头,这张图片展示了一系列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在内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本书带领读者对从广阔的行星视角到水管理系统设计和建设中各种需要密切注意的细节和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的纵览。

  本书集成了所有最新、最好的信息,可以作为一本全球气候变化时代的生存指南。书中强调,对水资源的传统威胁会被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这将会对我们的城市和自然地域产生严重影响。气候专家们纷纷预言(正如我们最近在新奥尔良看到的那样),气候变化中最显著、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日益严重的暴风雨,而这将导致发生更大规模的河流洪水和沿海洪水。本书阐明了更加猛烈的暴风雨是怎样使本就不足的雨洪管理基础设施陷入紧张局面的,以及面积不断扩展的城市不透水铺装是怎样剥夺景观吸纳洪水的能

  力的。

  “绿色建筑”战略的最新目标之一是减缓或防止建筑和场地开发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本书的合著者之一唐·沃森是绿色建筑运动的领导人,在1984年著有《气候设计》一书。该书成为建筑师的一项标准参考,详细描述了气候如何以及应该怎样影响现代建筑设计。比这本书晚25年出版的本书聚焦于水问题,提供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的过程,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使得建筑和景观在面对暴风雨和洪水时更“具有弹性”。

  在过去的30年里,处理水问题的传统观念已经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正如一名休斯顿的工程师曾经恼怒地对我的一个同事说过的那样,“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怎样让场地中的水排出去,而你现在告诉我要把水留下来。”他拍着我同事的头说,“我必须打电话给我的老板。”

  很多重要人物——包括水文学家卢娜·利奥波德、景观设计师和区域规划师伊恩·麦克哈格等——为这本书中的新模式和新材料奠定了基础。随后,米歇尔·亚当斯的父亲汤姆·卡希尔等土木工程师导入了“水平衡”(一个流域中流入和流出的水量)这个概念。他告诉我们在开发之前进行水平衡是保证在不下雨时河流里水量的关键。汤姆并不害怕跨越隔阂来到更加“无知”的设计专业,并纠正我们的误解和传授水系统运作的基本方法。他督促我们实施的解决方案现在需要“最佳实践”(在比较开明的司法管辖区内)。

  我的公司,安卓珀冈事务所,在执业伊始就与汤姆和米歇尔合作,以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方式保存、恢复或维持健康的水平衡。米歇尔现在领导她父亲开创的事业。我对米歇尔有一段生动的回忆,40年前,在我们的第一个可渗透铺装的停车场。她正用水桶搬运用于地下补给洼地的碎石,并耐心地为建筑工人讲解什么样的材料是符合或不符合规范的。两位作者将扎实的理论和对细节的关注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本书应该成为公共机构、设计行业和市民活动家的主要工具——当然,更应该成为每个希望为他们的社区带来真正“智能化”雨洪设计的人的工具。这是一种呼吁,同时也证明我们具有足够的知识、工具和能力,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系统。

  卡罗尔·富兰克林,安卓珀冈事务所的主要创始人,注册景观设计师和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成员,是在可持续设计和应用生态修复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


应对风雨侵袭的未来:筑造韧性与生机 浩瀚水系,时而滋养生命,时而带来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洪涝灾害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这变幻莫测的水患面前,我们如何审慎地规划建筑、塑造景观、构筑城市,以实现快速恢复并安然过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某一本特定的著作,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幅关于“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的宏大图景。它深入剖析了在日益严峻的水患威胁下,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系统性地阐释了如何通过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与创新性的实践,构筑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能快速恢复的生存环境。 理解洪涝:从自然规律到人为影响 要有效应对洪涝,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其根源与演变。本书将追溯洪涝的自然规律,探讨不同类型洪涝——例如河流洪水、城市内涝、风暴潮以及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淹没——的形成机制与影响范围。我们将审视地理特征、气候模式、水文循环等自然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着重分析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的放大效应。森林砍伐、湿地填埋、不当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硬化地面的扩张,以及不断加剧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显著改变了地表的水文特征,削弱了自然的蓄洪滞洪能力,从而加剧了洪涝的频率和强度。理解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基石。 建筑:从“抵抗”到“共生”的智慧 在洪涝频发的区域,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亟需革新。本书将探讨建筑设计如何从单纯的“抵抗”洪水转变为与水“共生”的智慧。 抬升与浮动: 针对周期性或预测性洪水的区域,我们会深入研究抬升式建筑的设计策略。这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桩基、桥墩等方式将主要居住空间抬高到洪水水位之上,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与使用的连续性。浮动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将被详细阐述,探讨其在应对洪水泛滥区域的潜在优势,以及材料选择、锚定系统、能源供应等关键技术挑战。 防御与适应: 对于不可避免的洪水侵袭,建筑的防御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使用防水材料、密封设计、设置挡水墙、以及设计具备排水功能的地下空间等措施。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适应性设计,即建筑不仅要能够抵御洪水,还要在洪水退去后能够快速恢复功能。这包括选择易于清洁和修复的内部装修材料,设计灵活的室内空间布局,以及考虑建筑的易维护性。 材料与结构: 洪水的强大冲击力和腐蚀性对建筑材料和结构提出了严峻考验。本书将审视不同材料在水下和潮湿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如高性能混凝土、耐腐蚀合金、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同时,我们将关注结构工程的设计,确保建筑在承受洪水冲击的同时,也能保持整体稳定。 智能化与预警: 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智能化系统,建筑可以具备提前感知洪水风险、自动启动防御措施(如升降式门窗、自动挡水板)的能力。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建筑设计,提升建筑的智能化应对水平。 景观:重塑自然,蓄水纳洪的绿色屏障 景观设计在应对洪涝灾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模仿和强化自然过程,构建更具弹性的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与绿色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理念将是本书探讨的核心。我们将深入解析如何通过渗透性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城市对雨水的吸收、储存和净化能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这些“海绵体”不仅能够削减洪峰,还能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微气候。 湿地恢复与生态廊道: 湿地是天然的蓄洪区和净水器。本书将强调湿地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湿地建设、河流廊道拓宽、以及恢复河岸缓冲带等措施,增强区域的蓄洪能力,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生态廊道的设计也将被提及,它能连接分散的绿色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并作为洪水溢流的通道。 水岸设计与滨水韧性: 城市与河流、湖泊、海洋的互动是洪涝风险的焦点。本书将探讨创新性的水岸设计,如建设具有滞洪功能的滨水公园、采用柔性水岸防护措施(如植被坡岸、生态挡墙),以及在设计中预留洪水溢流空间,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处。 材料与植被选择: 景观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同样关键。本书将关注使用能够承受水流冲刷、不易被淹没的本地植被,以及能够快速恢复的乡土植物。同时,对透水性铺装材料、生态护岸材料等的研究也将被纳入。 城市:规划未来,构建韧性与适应性的城市体系 城市是洪涝灾害影响最集中、后果最严重的区域。本书将探讨城市规划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风险评估与分区规划: 全面的洪涝风险评估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本书将讨论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水文模型、气候变化预测等工具,识别高风险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例如,在低洼易涝区限制高密度开发,鼓励发展滞洪湿地或生态公园。 基础设施韧性: 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系统、交通网络、能源供应、通讯系统等,在洪涝灾害面前尤为脆弱。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例如,升级雨水排放管网、建设地下排水隧道、提高变电站和通讯基站的防洪能力、以及设计多路径的交通网络。 社区与社会韧性: 除了物理层面的设计,社区的社会韧性同样重要。本书将关注如何通过社区规划,提升居民的防灾意识、应急响应能力,建立有效的预警和疏散系统,以及设计能够快速恢复的公共空间和避难场所。 政策与管理: 成功的洪涝应对离不开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建筑规范、土地利用政策、水资源管理条例,以及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应急管理体系,来提升城市的整体韧性。 恢复性城市设计: 即使遭受洪水,城市也需要能够快速恢复。本书将阐述恢复性城市设计理念,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不仅要恢复功能,更要抓住机遇,提升城市的长期韧性,例如,将灾后受损区域改造为滞洪区,或利用重建机会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面向未来:创新、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应对洪涝灾害并非单一学科的努力,它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本书将强调技术创新、数据共享、知识交流以及公众参与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展望未来,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技术等在洪涝预测、风险评估、灾害响应和恢复重建中的应用潜力。 最终,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是一场关乎我们未来生存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更科学的智慧,更和谐的态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筑一个能够安然度过风雨,并生生不息的未来。本书正是为了激发更多关于这一重要议题的思考与行动,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全球各地频发的洪涝灾害,以及其对城市和居民造成的巨大影响。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何有效应对洪涝,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快速恢复”,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本书将“设计”作为核心,并且涵盖了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这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阐述“快速恢复”的理念。是关于在灾前就做好预案,例如设计能够快速疏散人流和物资的城市空间,还是关于在灾后如何利用创新的技术和材料,迅速修复受损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思路,比如如何设计能够抵御洪水侵袭的房屋,或者如何在建筑中整合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同时,在景观设计方面,我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缓解洪涝,例如通过建设能够滞洪蓄水的湿地公园,或者设计能够引导水流的生态廊道。在城市设计层面,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关于如何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灾后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议?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更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智慧的设计,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

评分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直接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洪涝灾害视为偶发的、局部的事件,但如今,气候变化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普遍性和长期性。本书将“设计”作为应对之道,这本身就很有意义。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强调了“快速恢复”的能力,这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面对日益频繁和强烈的洪涝事件,仅仅做好预防是不够的,如何能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地重建和恢复,将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社区韧性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一些创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能够承受洪水的冲击,并且在水退后快速投入使用?它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将洪水转化为资源的景观设计,例如通过湿地公园或雨水花园来减缓洪峰,同时又能提供生态服务?在城市设计层面,它是否会提供关于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公共设施规划的建议,以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混乱,并促进高效的救援和恢复工作? 我还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国际上成功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地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方面所采取的设计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带来的实际效果。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未来更具韧性、更适应气候变化时代的城市和社区的思考录。

评分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我长期以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注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上升,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这本书将“设计”置于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的核心位置,并且强调“快速恢复”的能力,这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它不仅仅关注防御,更着眼于灾后的重建和复苏,这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前瞻性的思路。我非常好奇,书中在建筑设计方面会提供哪些具体的策略?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适应周期性淹水的建筑类型,或者是如何通过材料和结构上的创新,来提升房屋的抗洪能力和灾后修复的便捷性?在景观设计层面,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来管理水资源,例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或者如何设计能够减缓洪峰、净化水质的生态景观。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城市设计方面,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来降低洪涝风险,例如如何在城市中划定安全的区域,如何优化排水系统,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应急避难网络。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迅速恢复活力的城市。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安全、宜居,并且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评分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简直是精准地击中了当下社会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涝灾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威胁。我们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时,都显得有些脆弱。这本书将“设计”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视为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的关键工具,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它涵盖了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三个层面,这意味着它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从微观的个体建筑到宏观的城市肌理,都将得到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快速恢复”这一概念充满好奇。在经历灾难后,社区的生命线被切断,经济活动停滞,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本书将如何指导设计师们,如何在灾难发生前就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恢复时间?它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灵活适应灾害的建筑类型,例如能够升高地基、使用防水材料,或者能够快速拆卸和重建的模块化建筑?在景观设计方面,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例如建设能够蓄洪的湿地,或者在城市中创造能够引导水流的生态通道?而在城市规划层面,它是否会提供关于如何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如何合理布局避难场所,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灾后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以及切实可行的案例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如何通过智慧的设计,让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在面对洪涝挑战时,能够更坚韧,更有活力。

评分

我被《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讨论越来越多,而洪涝灾害无疑是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传统的应对方式往往侧重于事后的补救,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设计”,而且强调的是“快速恢复”。这让我看到了应对洪涝灾害的一种更为积极和主动的策略。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在建筑设计层面探讨哪些内容?是关于提升房屋的抗洪能力,例如抬高地基、使用防水材料,还是关于设计能够在洪水中保持一定功能的建筑,甚至是那些能够漂浮或升降的房屋?在景观设计方面,它可能会介绍一些能够有效管理和利用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比如海绵城市的概念,通过湿地、透水铺装等方式来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又能为城市带来生态效益。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城市规划层面,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洪涝风险,并且在灾害发生后,能够保障关键服务的运行,加速社区的恢复。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例如如何将城市中的水体景观与防洪功能相结合,或者如何在城市中建立灵活的排水和避难系统。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层面的设计,更可能包含了关于韧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更深层次的思考。我非常期待阅读这本书,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建设一个更安全、更有韧性的未来城市的设计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在新闻里,我们总是看到各种关于洪涝灾害的报道,从沿海城市的洪水泛滥,到内陆地区的暴雨成灾,这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议题的升温,极端天气事件似乎也变得更加常态化。作为一个关心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的人,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损失。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洪涝灾害的危害,而是从“设计”这个角度切入,提供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三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说明它试图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思考框架。我特别好奇的是,它将如何具体地阐述“快速恢复”这一概念。是关于应急避难的设计?还是关于灾后重建的韧性策略?又或者是关于如何利用设计来减缓洪涝发生及其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强调了“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这意味着它很可能不仅仅关注眼前的洪涝问题,还将气候变化这个更宏观、更长期的挑战纳入考量,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加深远。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我从未设想过的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带领我理解在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如何通过智慧的设计,创造更安全、更具韧性的居住空间和城市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我们身处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当我们谈论到气候变化时,其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不断演变。洪涝灾害便是其中一个非常具象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关于城市内涝、河流决堤的新闻,这些事件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而这本书,则将“设计”这一概念置于应对洪涝灾害的核心位置。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抵御洪水,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快速恢复”。这个“快速恢复”的概念,在我看来是非常关键的。它暗示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传统层面的应对。那么,书中会如何定义“快速恢复”?它是否会探讨一些能够提升社区在灾后迅速恢复功能的设计方法?比如,在建筑层面,是否会有关于模块化建筑、易于修复的材料,或者能够适应周期性淹水的房屋设计?在景观层面,书中是否会介绍能够有效滞洪、蓄洪的绿色基础设施,或者能够快速疏散人流、物料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设计层面,是否会涉及如何通过规划来降低洪涝风险,比如在城市开发中划定禁建区,或者建设能够分散洪水压力的生态廊道?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建筑到整体城市层面的应对洪涝灾害的设计体系。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和实践,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以及如何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挑战时,展现出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复原力。

评分

《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当下环境挑战的焦虑感。气候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设计”,并且聚焦于“快速恢复”,这让我看到了应对挑战的可能性和方向。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人类,我们如何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更聪明的生存方式。这本书将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三个关键领域联系起来,暗示了一种综合性的解决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建筑层面,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来提升房屋的韧性,例如利用能够适应周期性淹水的材料和结构,或者设计能够快速修复的建筑单元。在景观设计方面,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水管理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来有效缓解洪涝压力,同时又能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设计”层面,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提供关于如何规划城市空间、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风险,并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恢复城市的核心功能。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们过去对城市建设的固有思维,引导我们转向一种更加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模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和实操性的方法,帮助我们构建出更加安全、更加宜居,并且能够从灾难中迅速恢复的未来城市。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直击了当下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洪涝灾害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的现实。将“设计”提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并聚焦于“快速恢复”,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关于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例如如何设计能够抵御洪水侵袭的房屋,或是如何利用模块化设计来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在景观设计层面,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有效管理雨水,减缓洪涝的生态解决方案,比如海绵城市的具体实践?同时,在城市设计方面,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洪涝风险,并且在灾害发生后,能够保障城市的基本运转,并促进社区的快速恢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以及切实可行的案例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将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灾害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的指南。我相信,通过深入阅读,能够获得关于如何通过智慧设计,让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在面对洪涝挑战时,变得更加坚强和充满活力。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面向洪涝灾害的设计:应对洪涝和气候变化快速恢复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近些年新闻中那些令人揪心的画面:被洪水淹没的街道,被摧毁的家园,以及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一切的人们。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理论,它已经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设计”来应对这一切,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将“建筑、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三个关键领域都纳入了考量,这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视角。我特别关注“快速恢复”这一概念。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防”,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治”以及如何在灾后迅速“活”过来。例如,在建筑设计方面,它可能会探讨一些能够适应周期性淹水的房屋,或者是在地基设计上考虑洪水的可能冲击,使得房屋在水退后能够更快地恢复功能。在景观设计方面,它或许会介绍如何通过生态化的手段,例如建设海绵城市,来有效地吸收和管理雨水,减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同时也能创造更宜居的绿色空间。而在城市设计层面,这本书可能会提供关于如何规划城市布局,例如在易受洪涝影响的区域设置低强度开发,或者建立多层次的排水系统,以提高整个城市的抗洪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指南和案例,学习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实际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中,从而构建出更具韧性的未来城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