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叢談(修訂版)

古琴叢談(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平 著
圖書標籤:
  • 古琴
  • 琴學
  • 傳統文化
  • 音樂史
  • 樂器
  • 文化藝術
  • 古籍
  • 修訂版
  • 中國傳統音樂
  • 琴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47415047
版次:2
商品編碼:117958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1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古琴叢談(修訂版)》從古琴的製作說起,談到古琴的音質特色,又談到彈琴的種種講究,說到琴的“知音”,說到俞伯牙和鍾子期、嵇康與《廣陵散》、陶淵明和無弦琴——一張古琴可以訴說無數美妙絕倫的故事,論及“打譜”、指法、琴麯題材,又論及傳統琴麯的音樂特徵、琴的總體品格與流派風格,對早期琴麯與晚近琴麯手法差異進行瞭比較,後還介紹瞭當代古琴大師管平湖,並對琴的現代傳承提齣瞭自己的見解。

作者簡介

  郭平,男,江蘇鎮江人,1962年生於山東濟南。1980年考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有《古琴叢談》、《魏晉風度與音樂》、《印尼敘事》、《後來呢》、《鴻泥閣藏瓷》、《沒有臉的詩》、《投降》, 《巴厘巴厘——一個中國人的三十次巴厘島之行》、《在異鄉》等。

目錄

良材美斫說器
琴音特色琴之“九德”
彈琴的講究
琴對誰彈
——說知音
陶淵明與無弦琴
說古琴之“古”
說古琴之“清”
古琴譜的文化解說
——兼說打譜
古琴指法之美
琴麯題材。
傳統琴麯的音樂特徵
說風格
——琴的總體品格與流派風格
“聲多韻少”與“韻多聲少”
——早期琴麯與晚近琴麯手法差異
說不盡的管平湖
怎樣進入古琴世界
——兼說琴的現代傳承
聆聽劉景韶先生
閑話《鞦籟居閑話》
鴻泥閣談琴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今夜無法入睡
再版後記
附 郭平演奏古琴麯CD麯目

精彩書摘

  《古琴叢談(修訂版)》:
  要把極細的蠶絲製成堅韌的、有良好彈性的、能夠彈齣美妙樂音的弦,需要把許多根絲聚在一起纔行。曆代造弦法略有不同,但從第一弦到第七弦的絲數遞減卻是一緻的。而且,絲弦外還須以絲加纏。北宋《琴書》所記製弦法這樣記載:一弦一百二十綜(五絲為一綜),分四股打閤成,以紗子纏之(紗子用五綜);二弦用一百綜,分四股打閤成,以紗子纏之;三弦用八十綜,分四股打閤成,用紗子纏之;四弦與一弦綜數同,但其外不纏紗子;五弦為第二弦不纏;六弦為第三弦不纏;七弦用六十綜。每弦長五尺。(弦長遠過於琴長,是因為弦須繞過龍齦纏於雁足上。)
  這是北宋琴書上的記載,其後南宋、明、清各代的琴書上對絲弦的製作都有各自的說法。這說明琴弦如何,一直被造琴造弦者們探究著,並未形成一以貫之的規矩。其實,琴的形製長短以及發音特點皆有不同,彈琴者也有不同的喜好,原則上說,弦也應該因琴而異,因人而異,不必一律。聲音偏於發越、宏大的琴,弦照理便應適當粗一些以抑其燥;而聲音偏於細弱喑啞的,似可用較細一些的弦,以便聲音的發揚。據說,現代著名古琴傢管平湖的“清英”琴所用的一弦竟有綠豆般粗,是特製的,這顯然與此琴有關,更與他非凡的指上功力以及清剛峻拔的氣質有關。
  弦一經打閤纏繞,又須在以特彆的中藥、膠熬成的液體中浸漬,這樣,弦纔能夠堅韌耐久,同時獲得更佳的聲音品質。
  因為符閤琴弦質量要求的蠶絲及中藥材一直存在著問題,更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對琴的理解發生變化,使用韆百年的絲弦轉而被鋼絲尼龍弦取代。新型的琴弦,裏麵是鋼絲,鋼絲外裹纏以尼龍。這種琴弦彈性大,聲音響亮,但失去瞭絲弦淳厚親切的韻味。
  琴弦材質的不同,還導緻彈奏手法的變化。絲弦不如鋼絲弦敏感,綽注之音就比較簡潔,吟猱韻味也不像鋼絲弦那麼細緻,如當代琴傢經常用的幾近小提琴、二鬍揉弦的細吟,在絲弦上彈奏,效果不明顯。毫不誇張地說,鋼絲弦張在琴上發齣的聲音,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瞭琴特有的韻味。在日益發達的工業、商業社會,彈著鋼絲味的弦,總覺得與大自然的親近成瞭更加遙遠的事情。目前有些樂器廠還在生産絲弦,可惜的是質量遠不如以前,既不耐彈,聲音也不夠好。有些絲弦愛好者努力在恢復傳統的絲弦工藝,也有的製弦者對鋼絲弦進行改良,目前都取得瞭一定的成果,但願在不久的將來,琴人又能夠彈到發音清潤古雅的琴弦。
  宋代以前,琴人大多能自己製弦。現代的古琴國手管平湖則既能斫琴又能製弦。這使人不免心生想象:假如我們自己種一片柞桑樹,養一批蠶,讓它們吐瞭絲,再種一些製弦需要的白芨,我們親手做成絲弦,張於琴上,那該是多高興的事情!
  ……
《雅韻清音: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與實踐》 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精髓,融閤曆史、理論與演奏實踐的權威著作 內容提要: 本書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音樂為核心,係統梳理瞭其源遠流長的曆史脈絡、獨特的審美體係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全書分為“溯源”、“理論”、“器樂”、“聲樂”和“傳承”五大部分,旨在為音樂學者、專業演奏者、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熱忱的讀者,提供一份既具學術深度又富於人文關懷的導覽。 第一部分:溯源——中國音樂的文化基因與曆史演進 本章追溯瞭中國音樂的起源,從先秦時期的“禮樂文明”講起,探討瞭音樂在古代社會結構、祭祀活動和政治倫理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詳細闡述瞭中國音樂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與哲學思想(如儒傢、道傢思想)、社會變遷和技術發展相互作用,形成其特有的五聲音階體係、調式結構和復調觀念。重點剖析瞭漢唐盛世下,燕樂、法麯的興盛與發展,以及“絲綢之路”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影響,如鬍樂漢化、龜茲樂的融入等,為理解後世器樂的成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理論——中國音樂的聲學體係與審美範式 本部分深入解析瞭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基石。不同於西方基於純律的記譜係統,本書著重闡釋瞭中國古代的“律學”體係——十二律、二十四調的構建原理及其聲學意義。詳細介紹瞭中國特有的“宮、商、角、徵、羽”五音概念,及其在七聲音階中的應用與轉調規律。 審美方麵,本書集中探討瞭“中和之美”、“韻味”與“意境”等核心概念。剖析瞭中國音樂如何追求“大音希聲”的哲學境界,強調音樂的抒情性、象徵性與敘事性,以及“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通過對“起、承、轉、閤”等結構模式的分析,揭示瞭中國音樂內在的辯證法和有機統一性。 第三部分:器樂——主要樂器的形製、技法與文化內涵 本章對中國主要傳統樂器進行瞭詳盡的分類考察和技法解析。 彈撥樂器群: 以古箏和琵琶為例,探討瞭其音色特點、指法體係(如琶音、輪指、按音的精妙之處)以及不同流派的風格差異。特彆關注瞭這兩件樂器在文人雅集與民間敘事中的功能轉變。 拉弦樂器群: 聚焦於二鬍的構造、發聲原理及其在近現代音樂中的“模擬人聲”的獨特能力。分析瞭其在不同地域音樂(如地方戲麯伴奏)中的角色定位。 吹管樂器群: 深入研究瞭笛子(梆笛、麯笛)的裝飾音技巧(如花舌、打音)和簫的“氣韻生動”的藝術追求,探討瞭它們如何營造齣空靈、悠遠的意境。 擊樂器群: 闡述瞭鑼、鼓、鈸等在協奏和渲染氣氛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戲麯和鼓吹樂中的嚴謹規範。 本書特彆強調瞭每種樂器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象徵意義,例如“琴”代錶君子之德,“笛”寄托山林之思。 第四部分:聲樂——戲麯、說唱與民歌的藝術錶現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聲樂藝術的廣闊領域。 戲麯音樂的程式化美學: 以京劇、昆麯為主要案例,分析瞭“闆式”結構(如慢闆、流水闆)如何控製音樂的節奏與情緒推進。闡釋瞭唱腔中的“韻味”如何通過氣息控製、口型變化和腔體運用得以實現。 說唱藝術的敘事魅力: 考察瞭彈詞、鼓詞等地方麯藝中,音樂如何服務於故事情節的錶達,以及錶演者在說、白、做、唱之間的嫻熟轉換。 民歌的地域性與情感錶達: 選取瞭不同地域(如西北、江南、西南少數民族)的代錶性民歌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其鏇律的起伏與勞作、生活、情感的緊密關聯。 第五部分:傳承——當代語境下的復興與創新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的挑戰與機遇。 詳細介紹瞭傳統音樂在教育體係中的地位,包括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和基礎普及的必要性。對當代作麯傢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民族管弦樂隊的配器革新、調式運用和風格融閤進行瞭案例分析。同時也反思瞭過度商業化和“符號化”可能對傳統音樂“神韻”帶來的衝擊,呼籲在保護核心精神的前提下,探索更具生命力的傳播路徑。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的實例分析,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立體、富有感染力的中國傳統音樂世界。它不僅是研究的工具書,更是一本引領聽眾走進悠遠東方音樂審美的精神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應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動。他筆下的古琴,仿佛有瞭生命,有瞭靈魂。從描述古琴音色時,我仿佛聽到瞭潺潺流水,看到瞭蒼翠山巒;從講述古代琴人故事時,我仿佛置身於他們的雅集之中,感受著那份超然物外的詩意。這種將知識性與文學性完美結閤的寫作風格,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能夠滋養心靈的藝術品。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與作者一起,在古琴的海洋中盡情遨遊。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琴知之甚少的人來說,這本書的“修訂版”字樣尤其吸引我。這暗示著原版可能已經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而修訂版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更精細的打磨和完善。我猜測,作者在修訂過程中,一定是對內容進行瞭最新的研究成果的補充,或者是對一些模糊不清的觀點進行瞭澄清和論證。這種不斷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本身就值得我們學習。而且,修訂版通常意味著更正瞭原版中的一些不足,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準確、可靠,這對於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雅緻,淡淡的米色底子上,燙金的“古琴叢談(修訂版)”幾個字,散發齣一種古樸而又不失厚重的氣息。拿到手中,紙張的觸感溫潤,比我想象中要厚實不少,這讓我對內容的編排和印刷質量充滿瞭期待。翻開第一頁,序言便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嚮讀者介紹瞭本書的緣起和修訂的必要性,字裏行間透露齣作者對古琴深沉的熱愛和嚴謹的態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古琴曆史流變和傳承的思考,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具體章節,但僅僅是序言就足以讓我感受到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古琴的興趣都是斷斷續續的,總覺得它太過高深,難以入門。而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琴世界的大門。從目錄來看,這本書涵蓋瞭古琴的曆史淵源、基本構造、演奏技巧、麯譜解讀等多個方麵,內容非常全麵。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古琴形製演變的部分,想象著不同朝代的琴身綫條和紋理,那一定是穿越時空的對話。而且,作者在描述這些內容時,並沒有使用過於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一些精美的插圖,讓我在閱讀中不會感到吃力,反而能體會到古琴獨特的魅力。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和部分章節後,我深切地體會到瞭作者的匠心獨運。他將古琴這門古老而精深的藝術,拆解得如此細緻,又將這些細碎的知識點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不同流派的古琴麯,都有深入的解讀,這對於我理解和欣賞古琴音樂非常有幫助。而且,作者在講解一些復雜的演奏技巧時,還配有詳細的圖示和步驟說明,這對我這個動手能力不強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相信,通過這本書的指引,我能夠逐漸領略到古琴演奏的奧妙。

評分

據說是乾貨,所以買來看看?

評分

很好的寶貝,值得購買。

評分

很好!

評分

封麵古樸,好看,翻瞭一下,薄薄的一一本小書,還好活動力度還行,相當於五摺

評分

方便。。。。。。。。。。。

評分

書已收到,正版書籍,紙質不錯,我很喜歡!

評分

不錯,翻閱瞭下,做為入門書,很好,通俗易懂,賞心閱目

評分

好,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