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的现代展开 2/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 2/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兴良,周光权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学
  • 犯罪学
  • 法学
  • 法律
  • 研究生
  • 教材
  • 学术
  • 理论
  • 21世纪法学
  • 现代刑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6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3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 2/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作者选取了刑法学二十个重要专题(刑法总论部分有15个专题,刑法分论部钟5个专题)进行研讨,在“导论”部分对西方刑法学研究的经验和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宏观分析,以描述刑法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就刑法客观主义、罪刑法定、客观归责、法益侵害说、目的犯、放任、违法性认识、绑架罪、故意杀人罪、受贿罪等专题进行细致分析。

作者简介

  陈兴良,男,汉族,1957年3月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美国犯罪社会学会国际学术奖;2010年获日本刑法学会名誉会员称号。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撰写《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刑法的价值构造》《本体刑法学》等个人专著十余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作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有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周光权,男,汉族,1968年1月生,重庆市人。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特邀)国家督学、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曾先后挂职担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1分院副检察长(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2002年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4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5年获第1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银奖,2010年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4年获第三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学、刑法思想史等。主要科研成果:撰写《刑法客观主义与方法论》《刑法学的向度》《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刑法客观主义的中国展开》《注意义务研究》等个人专著11部;参编刑法学著作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

目录

导 论 常识主义刑法观 /1
一、偏离常识主义的刑法学 /1
二、回归常识主义刑法观的可能性 /5
三、“欧化”刑法观与常识主义的关系 /11
四、常识主义刑法观的基本原理 /14
第一章 刑法的机能 /18
一、刑法机能的概念辨析 /19
二、刑法机能的全面理解 /22
三、刑法机能的科学界定 /26
第二章 行为无价值论的构造 /34
一、问题意识 /35
二、理解行为无价值论的三种进路 /37
三、对行为无价值论的批评与回应 /43
四、行为无价值论与刑罚论的关系 /50 五、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命运 /51
第三章 风险刑法理论批判 /58
一、风险刑法的风险之界定 /59
二、风险刑法的话语体系之解构 /66
三、风险刑法的立法实例之分析 /75
四、结语 /83
第四章 但书规定研究 /84
一、但书规定的历史沿革 /85
二、但书规定的内容界定 /92
三、但书规定的价值评判 /96
四、但书规定的司法适用:以醉驾为例 /99
第五章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 /104
一、文义解释不具有绝对优位性 /107
二、目的解释只在相对意义上处于优位 /114
三、实务上对解释方法的选择完全可能“各取所需” /118
第六章 罪刑法定主义的逻辑展开 /126
一、绝对的罪刑法定与相对的罪刑法定 /128
二、形式的罪刑法定与实质的罪刑法定 /132
三、消极的罪刑法定与积极的罪刑法定 /138
四、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 /142
第七章 罪刑法定与刑法明确性 /149
一、刑法的明文与明确 /150
二、立法方式与刑法明确性 /153
三、非法经营罪中的刑法明确性问题 /159 结 语 /163
第八章 罪刑法定与“口袋罪”的限制适用 /164
一、“口袋罪”演进的实例分析 /165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中的“其他危险方法” /169
三、“口袋罪”入罪条件的限制 /174
第九章 转型中的中国犯罪论体系 /179
一、中德犯罪论体系的比较视角 /180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学术个案 /183
三、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187
第十章 构成要件论的历史演进 /192
一、贝林:构成要件论的基调奠定 /193
二、特拉伊宁:构成要件论的结构变异 /198
三、中国:构成要件论的模型还原 /203
第十一章 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关系 /209
一、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同质性 /210
二、必须区分构成要件和违法性 /212
三、我国刑法学中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一体化的问题 /216
四、构成要件、违法性的关系与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改造 /219
第十二章 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 /223
一、客观归责论在我国的理论展开 /224
二、客观归责论在中国的司法实务 /228
三、客观归责论的中国前景 /240
第十三章 主要罪过说 /246
一、问题之所在 /247
二、主要罪过说的立论:从滥用职权罪谈起 /248
三、结果加重犯与主要罪过 /251
四、余论 /257
第十四章 过失犯的危险犯 /262
一、德国刑法中过失危险犯规定的探析 /263
二、我国刑法是否存在过失危险犯的辨析 /267
三、过失危险犯的法理考察 /274
第十五章 客观处罚条件 /279
一、问题的提出 /280
二、客观处罚条件的性质 /284
三、内在的客观处罚条件的问题点 /290
四、外在的客观处罚条件 /296
五、中国刑法的客观处罚条件规定及适用 /299
第十六章 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306
一、主观未遂论和客观未遂犯论的对立 /307
二、行为无价值论与修正的客观未遂论 /311
三、修正的客观未遂论与偶然防卫 /317
第十七章 不能犯和未遂犯的区分 /326
一、区分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客观角度 /328
二、行为人明显缺乏经验知识与不能犯的成立 /334
三、判断主体与不能犯、未遂犯的区分 /338
四、余论 具体危险说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一致性 /340
第十八章 教唆未遂 /345
一、我国刑法规定未采用单一正犯概念 /347
二、解释刑法第29条第2款的方法论 /353
三、共犯从属性理论与刑法第29条第2款的理解 /357
第十九章 身份犯的竞合 /363
一、问题的提出 /364
二、身份犯竞合的通常解决思路及其不足 /366
三、“义务重要者正犯说”的合理性及其论证 /374
第二十章 身份犯的共犯 /387
一、身份犯共犯的立法与学理 /388
二、违法身份犯与责任身份犯的区分 /393
三、我国刑法中的共犯与身份 /395
第二十一章 法条竞合 /403
一、我国刑法中法条竞合类型 /404
二、行政刑法意义上法条竞合“特别关系”的复杂性 /410
三、按特别法条不构成犯罪的情形,能否以一般法条定罪 /413
四、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关系 /420
第二十二章 死刑政策的法理解读 /423
一、死刑政策的演变 /424
二、“坚持少杀”政策的阐述 /427
三、“防止错杀”政策的阐述 /430
第二十三章 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 /434
一、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界定与描述 /435
二、德日刑法学中的表现犯:概念与性质 /441
三、我国刑法学中的表现犯:借鉴与争议 /446
四、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分析与认定 /452
第二十四章 自杀关联行为的定性 /458
一、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行为定性的理论分歧 /459
二、理解自杀性质的第三种路径:法外空间说 /463
三、法外空间说的适用 /469
第二十五章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方向 /477
一、思考的起点: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定位 /478
二、刑事判决书改革与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481
三、法官解释能力与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484
四、“类似案件类似处理”与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488
第二十六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Ⅰ:潘玉梅、陈宁受贿案 /492
一、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内容 /493
二、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分析 /495
三、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评论 /502
第二十七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Ⅱ:王志才、李飞两起故意杀人案 /503
一、两起指导性案例的主要内容 /504
二、死刑适用条件的司法考察 /506
三、限制减刑制度的司法裁量 /518
四、最高法院在控制死刑中的作用 /520
第二十八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Ⅲ:施某某等聚众斗殴案 /525
一、案情叙述 /526
二、构成要件的法理阐述 /527
三、相对不起诉的政策体现 /537
第十九章 指导性案例研究Ⅳ:忻元龙绑架案 /541
一、忻元龙绑架案的诉讼历程 /542
二、死刑案件证据标准的考察 /546
三、留有余地的死缓判决的反思 /551
索引 /557
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从李斯特鸿沟到罗克辛贯通(代跋) /560
后记 /594

前言/序言

  后记
  2006年,陈兴良教授和我合作撰写了《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一书。近十年时间,白驹过隙!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方明先生多次和我们联系,希望能够对该书进行修订。在和陈老师讨论修订事宜时,我建议编写《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Ⅱ》,陈老师对此极为赞同,出版社方面也很支持。于是,我们一边修订《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一边就《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Ⅱ》的编辑出版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于是就有了各位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因为《刑法学的现代展开》的后记是陈老师写的,这次他便安排我来写本书后记。这不是“轮流坐庄”,恩师对我的提携其实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恭敬不如从命,但愿我能够完整表达合作者的想法。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Ⅱ》书名的确定,表明了我们对学术连续性、立场一贯性的追求,不过,也的确有敝帚自珍的意思。当然,如此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国外同行的启发。例如,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诸教授合作曾于2001年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一书,分别讨论因果关系、违法阻却事由、故意、原因自由行为、危险犯、共同正犯等问题。5年后,3位教授再度携手,在同一家出版社又推出了《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Ⅱ》一书,分别研究生命法益的保护、刑法和民法的关系、司法秩序的保护、诈骗罪的构造、伪造文书罪、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与共罚的事后行为等问题。日本学者对理论研究的虔诚和挚爱也体现在他们对曾使用过的书名的恋恋不舍中。我们对《刑法学的现代展开》这一书名也有这种“情结”。《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Ⅱ》作为“续集”,总体上沿袭了《刑法学的现代展开》的风格,只不过对刑法学重要原理、核心范畴的研习更为细致入微。我们的初衷和《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一样,始终想保持开放的胸怀,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站在学科前沿,精心梳理刑法学发展的脉络和争论要点,积极推动刑法的“学派之争”,紧密结合司法实务尤其是疑难复杂案件、指导性案例,从不同的侧面切入去揭示我国刑法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于上述考虑,首先,在本书导论部分,我对我国刑法学如何处理生活经验和规范判断的关系、如何考虑时代特点、如何对待欧陆理论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然后,我和陈老师依次围绕刑法的机能、刑法的基本立场、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和适用、犯罪论体系的建构、客观归责论、罪过、共犯、身份犯、死刑限制等专题分别进行研究;最后,陈老师还对于刑法学如何从刑事政策学中汲取理论滋养作了深入思考。
  众所周知,最近十年来,我国刑法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本书是专题性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全面反映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新进展,但是,凡是特别重大的学术论争,我们都不是旁观者,尤其是对于学术界围绕犯罪论体系的改造、实质解释和实质解释论、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共犯独立性和共犯从属性等重大问题所进行的论争,在本书中我们都有积极回应,对相关复杂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们的这些研究,肯定还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但“雁过留痕”,其至少可以成为学术新锐们“练手”的“靶子”。
  在《刑法学的现代展开》后记中,陈老师对我们之间观点上的细微差异进行了说明。在这里,仍然要指出的是,我们两位作者的个别差异,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经过而消弭。这种差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刑法基本立场上,陈老师倾向于采纳结果无价值论,我坚持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刑法解释上,陈老师坚持形式解释论,我因为承认客观归责论、义务犯的法理、犯罪支配说而坚持实质解释论;对身份犯的竞合,陈老师强调用想象竞合犯来处理,我坚持“重要义务者正犯说”。如果重视刑法“学派之争”,就应该肯定上述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不同学者之间的理论分歧和“难题意识”,才是刑法理论之树常青的不竭动力!
  我们两人的写作分工是:
  ……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刑法总论的问题更能折射刑法教义学的理论魅力;且近年来,我国最有理论价值的成果基本都体现在对总论问题的思考上,本书也就有意识地对总论问题讨论得更多一些,不像《刑法学的现代展开》那样有将近一半的篇幅研究个罪,因为篇幅的限制,这一遗憾这次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如果今后还有机会出版《刑法学的现代展开Ⅲ》,我们将尽可能多选择具体罪名进行深入研究,以弥补本书的一些缺憾。
  我们深知,刑法学是魅力无比的宝库,也是一座迷宫,我们用心凿力,得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为了永远在“下一处”的美景,我们不能放弃!谨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周光权
  2015年10月12日
  于清华大学明理楼



《刑法学:当代视域与前沿探索》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当代刑法学的发展脉络与理论前沿,为法学研究者、研究生以及对刑法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参考。在21世纪法学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刑法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勾勒出刑法理论的最新图景,引领读者跨越传统藩篱,抵达更广阔的学术疆域。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对刑法某一具体分支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于挖掘刑法学在21世纪所呈现出的“现代展开”的特质,即其理论的创新性、实践的适应性以及跨学科的融合性。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刑法理论的基石与重塑 犯罪构成理论的深化与演进: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在解释复杂犯罪现象时,往往暴露出其局限性。本书将审视包括客观归罪、风险刑法等在内的新型犯罪构成理论,分析其在应对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金融犯罪等新类型犯罪时的理论张力与适用困境。我们将重点关注行为人责任、因果关系、违法性阻却事由等核心概念在现代语境下的再解释与重构,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精细化、符合时代精神的犯罪构成体系。 责任理论的多元化与刑罚观的革新: 犯罪责任作为刑法的核心,其理论基础历经发展。本书将探讨包括故意、过失、责任能力等责任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变化,并重点关注“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之争在当代理论中的延续与发展。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刑罚目的的多元化,如报应、威慑、预防、矫正等理论在实践中的调和与冲突,并审视惩罚的替代性措施、非监禁刑的发展以及人道主义刑罚观的兴起,强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现代刑罚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与责任事由的现代解读: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的阻却违法和责任事由面临新的考验。本书将结合最新的案例实践与理论研究,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经典抗辩事由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边界的伸张与收缩,以及在网络空间、公共卫生危机等新情境下的适用挑战。 第二部分:刑法的边界与扩张 经济刑法: 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犯罪。本书将系统梳理经济刑法在规制金融诈骗、内幕交易、洗钱、市场垄断、虚假广告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其构成要件的特殊性、犯罪形态的演变以及与其他法律部门的交叉与协调。我们将探讨经济刑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并审视其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环境刑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刑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书将深入研究环境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分析环境污染罪、破坏生态环境罪等罪名在构成要件、犯罪主体、主观过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探讨环境刑法在保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并关注环境损害赔偿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网络刑法与科技犯罪: 互联网的普及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刑法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对象。本书将重点关注网络犯罪的最新动态,包括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诽谤、黑客攻击、网络色情传播等,深入分析其犯罪手段的隐蔽性、跨地域性以及传统刑法理论在解释这些犯罪时的不足。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适应网络空间的刑法规范体系,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犯罪侦查、证据采信、刑罚执行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国家安全刑法与恐怖主义犯罪: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日益多样化。本书将分析国家安全刑法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等犯罪中的作用,探讨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立法目的以及在维护国家主权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刑法的理念与前沿 风险刑法理论的深入探讨: 风险刑法作为21世纪刑法学的重要理论突破,本书将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批判性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风险刑法的基本理念,包括前置化预防、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并分析其在环境刑法、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风险刑法可能带来的刑罚扩张、对公民自由的潜在威胁等问题,探讨如何在风险防范与保障人权之间取得平衡。 预防刑法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刑法的功能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已发生犯罪的追诉,更应注重犯罪的预防。本书将探讨预防刑法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在减少犯罪发生、降低犯罪率方面的作用,并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阐释刑法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的协同作用,强调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刑事政策。 比较刑法视野下的现代展开: 刑法学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视野。本书将选取不同法域(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在刑法理论与实践中的最新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汲取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刑法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我们将关注比较刑法学在犯罪构成、刑罚制度、人权保障等方面的新动态。 刑法的人权保障维度: 21世纪的刑法学更加强调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本书将从人权保障的视角出发,审视刑法在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自由、维护尊严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无罪推定、非法证据排除、辩护权保障等刑事诉讼原则在刑法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权保障。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本书不仅梳理了前沿的刑法理论,更注重结合最新的司法案例,分析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与发展,力求为读者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 视角多元与跨学科整合: 刑法学的发展已不再是封闭的学科内部活动,本书积极引入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刑法现象。 前瞻性与批判性并存: 本书关注刑法学的发展趋势,对新兴理论进行前瞻性分析,同时又不乏批判性反思,力求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可行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语言严谨,逻辑清晰: 秉承严谨的学术风格,本书语言精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 《刑法学:当代视域与前沿探索》将是您在21世纪法学研究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帮助您构建起系统而深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把握刑法学的时代脉搏,并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勇攀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刑法学的现代展开》堪称刑法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一种极其深刻和精辟的方式,展现了刑法学理论的现代发展脉络。书中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该理论,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哲学和法学上的困境,并尝试提出能够缓解这些困境的思考方向。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理论至关重要。同时,本书对于“共犯”理论的梳理和创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在分析传统共犯理论的不足之处后,并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积极构建新的理论框架,以更好地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的共犯形态。这种建设性的学术风格,使得本书在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为我打开了刑法学理论研究的另一扇门。本书在“犯罪的未遂”这一经典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各国学说,而是深刻揭示了不同学说背后的法理基础,并结合大量的案例,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未遂的类型,以及如何适用相应的法律规定。这种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是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此外,书中对“教唆犯”的分析,也颇具匠心。作者在批判传统教唆犯理论局限性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理论思路,试图构建一个能够更加有效应对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教唆犯罪的理论体系。这种前瞻性的学术思考,对于刑法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这部《刑法学的现代展开》所呈现的,是一种对刑法学理性精神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于“因果关系”的探讨,并非仅仅停留在法学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哲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科学和严谨的因果关系判断模型。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讨论“犯罪构成要件”时,作者更是将每一个要素都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力求揭示其背后更为本质的含义。例如,对“行为”概念的深化理解,就引入了“行为的社会意义”等视角,使得对行为的判断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这种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令人钦佩。

评分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思想对话。它没有居高临下的宣讲,而是以一种平等、探讨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刑法学的世界。书中对“构成要件”的阐释,绝非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刑法体系中进行考察,分析其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作者对于“行为”的定义,就超越了传统生物学意义上的行为概念,深入探讨了不作为、关联行为等复杂情形,并将其置于社会评价的维度下进行审视。这种对刑法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在讨论“犯罪既遂”与“未遂”时,本书的分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停留于法律规定,更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层层剥茧,引导读者理解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衡量。这种将理论深度与案例指导性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对于研究生而言,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如同一座理论的灯塔,照亮了刑法学研究的现代方向。本书在“故意”的认定上,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探讨,超越了传统的“认识+意志”二元结构,引入了风险意识、风险容忍等更具时代感的概念,为我们理解主观罪过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对“过失”的分析,也同样精彩,作者结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过失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剖析,并探讨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更准确地把握过失的认定。这种对刑法基本要素的“现代重塑”,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鼓励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刑法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评分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是一部极具思想启迪性的刑法学著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书中对“责任”的深刻剖析,触及了刑法最根本的哲学基础。作者并非简单地接受既有的责任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并尝试提出更为符合人道主义和法治精神的责任理念。这种对理论的持续反思和创新,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在探讨“刑罚的执行”时,本书也展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它并非仅仅关注刑罚的量定,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刑罚体系中进行考察,强调了刑罚执行的公正性和人道性,并呼吁在实践中注重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这种全局性的视野,使得本书在刑法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阅读《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因此收获了更为开阔的风景。本书在刑法理论的现代化进程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它不仅梳理了当代刑法学界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学说,更着重于分析这些理论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例如,在讨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判断标准,以及如何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对其进行具体化。书中对“刑罚的目的”的探讨,也颇具前瞻性,它并未固守单一的报应或预防理论,而是强调了刑罚的多元化功能,并呼吁在实践中实现不同目的的平衡。这种批判性思维贯穿全书,使得本书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足以成为法学研究者探索前沿问题的有力助手。

评分

翻开《刑法学的现代展开》,迎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氛围。本书在编排上,并非按照传统的“总论—分论”模式简单推进,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理论的横向以及现实的穿透融为一体。例如,在探讨“责任能力”这一核心概念时,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学说,而是追溯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深刻揭示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哲学、心理学乃至社会学的多重维度。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理解责任能力概念的动态生成过程,以及它如何受到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书中对“期待可能性”的讨论,更是切中时弊,将抽象的法理概念与具体的社会情境相结合,探讨在何种程度上,我们能够对行为人的行为提出法律上的要求。这种对理论细致入微的解剖,以及对实践问题的深刻关怀,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读来之时,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正义原则的坚定捍卫。

评分

《刑法学的现代展开》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创新精神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仅是对现有刑法知识体系的梳理,更是对刑法理论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本书在“犯罪的因果关系”这一经典问题上,并没有重复前人的论述,而是结合了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如概率论、系统论等,对其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提出了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此外,在探讨“正当防卫”等阻却违法事由时,作者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正义理念,并结合了丰富的实践案例,阐释了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加精准地把握正当防卫的界限,以避免权利的滥用。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复杂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也能变得易于理解。

评分

读到《刑法学的现代展开》这部厚重之作,内心激荡,彷佛置身于一场波澜壮阔的法学思想盛宴。此书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叙事手法,将刑法学看似静态的概念,注入了鲜活的时代脉搏。它不仅仅是梳理和阐述,更是一种对传统刑法学理论的深刻反思与创新性拓展。从刑法基本原则的溯源,到具体罪名的分析,无不体现出作者对法条背后深层逻辑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现实变迁的敏感度。书中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解读,并非停留在字面意义,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下,确保其精神得以有效贯彻,又不至于僵化教条。尤其是在面对新兴犯罪形态,如网络犯罪、金融犯罪时,作者并非简单套用既有模型,而是循循善诱,引导读者思考如何用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去回应这些新的挑战。这种对理论与实践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使得本书在学术价值之外,更具备了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鼓励我们跳出窠臼,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刑法学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还不错,质量不错

评分

非常值得去读的一本书。

评分

5666666

评分

作者是国内的权威,所著的书很有价值,是中国司法进步的促进者。

评分

陈兴良教授和周光权教授合著 才把下册买回来 闲了开始读 日后补图

评分

非常好 推荐,好书好书,内容充实。

评分

好书不过包装有一点破了哎

评分

很专业很体系不错

评分

陈兴良,周光权师生合作的专著我都有,严谨专注的学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