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小史

驿站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驿站
  • 古代交通
  • 社会生活
  • 民俗
  • 中国历史
  • 交通史
  • 地方志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71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96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小史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驿站小史》讲述古代驿站发展史。驿站,是古代官府信使和出差官员在途中歇脚的场所。然而,历史上的驿站,只有歇脚一用。驿站的演变历程,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许多精彩故事,都蕴含着经典和智慧,都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加强各地联系的纽带。驿站的兴盛衰亡,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作者简介

  唐博,1981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发表《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天桥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构建》《晚清上海“地产大王”徐润的房地产投资》等120多篇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上古风云:驿站从无到有
尧舜禹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商代:要做就做专业点

第二篇 从墓葬说起:看似日臻完备
“一日千里”,不是传说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要比前朝更专业
“烽火戏诸侯”,自取灭亡

第三篇 列国烽烟:大变革时代
“民营驿站”崭露头角
争相修路建馆
符信和简书大行其道

第四篇 秦汉伟业(上):“高速公路”的传奇
通向任何角落
蜀道难于上青天
走路也要讲规矩
驰道酿成的悲剧
广明驿风波
罢“三辅”驰道

第五篇 秦汉伟业(下):神秘的一号兵站
“依法送信”
驿站体系正规化
官办招待所——传舍
邮亭和驿置的典故
车马和期限:让人欢喜让人忧
公私兼顾: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六篇 魏晋风度:处处皆奇葩
史上首部邮政法
翻山越岭
光怪陆离:搭台与拆台
新鲜事:处处是奇葩
冒险寄私信
民营驿站复活

第七篇 诗话隋唐(上):超级国有企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业务广泛,定位清晰
站点众多,道路通达
人丁兴旺,待遇优厚
资产充盈,条件上佳
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辐射周边,带动四方

第八篇 诗话隋唐(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大工程:生死时刻显威力
看人下菜的不同待遇
好服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最早的报纸

第九篇 诗话隋唐(下):驿站悲歌
马嵬驿的悲剧
沙州驿夫起义
火烧上源驿
白马驿之祸

第十篇 两宋梦华(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路通四方
功能升级的馆舍
军爷送信
“金科玉律”的来历
私人通信不再困难
不甘落伍的劲敌

第十一篇 两宋梦华(下):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将军恸哭班师回
银牌和驿券,究竟哪个好
“金牌”是个啥
充满遗憾的悲剧

第十二篇 大哉乾元(上):驿满神州,走遍欧亚
长春真人的“西游记”
想称王,先修路
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
“站赤”无处不在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急递铺”送信,到底有多快

第十三篇 大哉乾元(下):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生活
换来换去的管理者
光怪陆离的使用者
倒霉透顶的维护者

第十四篇 明清时代(上):兴也驿站,亡也驿站
奢香夫人的驿站传奇
朱元璋兴利除弊
驿站家族的新成员
真假胡公子
恢复“五马三驴”
不得不做的手术
致命的蛮干
“包二奶”毁掉大明江山

第十五篇 明清时代(下):驿站的落日余晖
革除积弊的努力
走向盛世的强音
红旗报捷的闹剧
“驿传势难再留”

精彩书摘

  《驿站小史》:
  尧舜禹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驿”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置骑”,指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马和车;《玉海》解释为“邮骑传遽之馆在四方者”,即遍布全国各地的信使中途歇脚、换马的馆舍或站点。“驿”之所以为“驿”,信使、信件、道路、驿站四要素必不可缺。正是它们,将通信双方串联了起来,确保古代官方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这些硬件要素,早在远古时代①就陆续“驾临”。
  ——信使:从木到人。最初的信使并不是人,而是“诽谤之木”。尧时代,人们把一根横木插在柱头上,放置在“大路交衢”。它既可以当路标,也可以在上面书写对统治者的意见,承担了向上传递信息的功能。到了舜时代,这种“诽谤”的功能逐渐被人取代。舜设置了22名负责“明通四方耳目”的“喉舌之官”,“夙夜出入”,周游各地,既听取民间意见,也传递舜的指令。他们实际起到了官方信使的作用,成为上下沟通的重要媒介。夏朝建立后,规定每年春三月,派“遒人”手持木铎,在各交通要道宣布官府号令。传达公文由此成为信使的主要职责之一。
  ——信件:十万火急。鸡毛信的故事,一般人都耳熟能详。借此标注信件紧急程度的做法,虽然不见于远古时代的史料,但在一些仍处于氏族社会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明朝正德年间,云南有部落侵扰地方,“令人分投赍报鸡毛木刻,上写‘本司大小村寨,若不顺从,定在日下统兵杀害’”。鸡毛附于木刻文书之上,用来标示内容紧急重要。云南佤族遇到村寨纠纷,冲突双方互送木条以通信。上方刻两个缺口,代表甲、乙两寨;下方刻三个缺口,说明乙寨三日内前去甲寨和解;前面再刻一个斜角,表明事关紧要,不容耽搁。
  ——道路:通行天下。在夏朝,君王的辇(专车)不仅要20人拉,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天下车旅的官职“车正”,足见当时交通工具规制庞大、数量之多。这对道路的宽度和耐久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大禹治水是个大工程,涉及各地,对道路的需求也很迫切。《虞人之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修建了九条通衢大道。《夏小令》记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夏朝形成了定期清路修桥的制度,体现了夏朝君主对道路管理的重视。夏朝之所以做得到“声教讫于四海”(《史记·夏本纪》),跟道路通达及其带来的政令畅通有很大关系。
  ——驿站:民间先行。真正意义上的官办驿站,在远古时代尚未出现。但驿站的吃喝留宿和指示路标的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中依旧保留。景颇族对所有的行人旅客都留吃留住,视若家人,而且一概免费,称为“恋恋必作”。如果路过独龙族的人家,即便主人不在家,也可推开房门,进屋做饭,但要等到主人回来再启程。独龙族人远行之时,会把随身携带的口粮分装在许多小口袋里,沿途或悬挂于路边大树上,或放置在岩洞哨房,供其返程时取下食用。其他过路行人,无论多么饥渴,也不会擅自取食。
  进藏区或蒙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块堆,上面悬挂着各类经幡和彩条,或是藏族的“玛尼堆”,或是蒙古族的“鄂博”“敖包”,虽然都有宗教意义,但也有路标的功能。
  ……
《驿站小史》是一部以中国古代驿站系统为核心,深入剖析其兴衰变迁、组织架构、职能演变以及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罗列史实,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一独特社会制度的细致考察,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层联系,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古代中国交通与信息网络图景。 全书开篇,作者便追溯了驿站制度的滥觞。从先秦时期信使传递的雏形,到秦汉时期初步建立的邮传系统,再到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与完善,作者借助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细致描绘了不同朝代对驿站的重视程度、设立规模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重点突出了驿站作为中央集权的重要触角,如何保障政令畅通、信息传递,以及在统一国家、维系边疆稳定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组织架构方面,《驿站小史》给予了详尽的阐述。作者将驿站的层级、节点、人员配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最高层级的官员设置,到各地驿站的具体负责人(如驿丞、驿卒),再到传递文书、照料官员、喂养马匹等各司其职的普通从业者,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通过对这些基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的描绘,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机器如何运转,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不同时期驿站的规模差异,例如,唐代驿站的密集程度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广度,为理解当时的交通便利程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驿站的职能演变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本书着重分析了驿站不仅仅是传递公文的机构,更是集信息传递、官员往来、物资运输、甚至军事联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作者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例如战乱时期对驿站军事功能的侧重,以及和平时期对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功能的拓展。例如,在边疆地区,驿站往往承担着传递军情、保障军队后勤的重要任务;而在内陆地区,它也为商旅提供了便利,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本书还深入研究了驿站与古代官道、水运系统的配合,展现了古代交通网络的整体性。 《驿站小史》并没有回避驿站制度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作者深入剖析了驿站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例如,官员的滥用、驿站的过度消耗、以及腐败问题等。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驿站的效率,甚至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本书同时也探讨了朝代更迭对驿站制度的影响,以及在新的政治格局下,驿站如何被改造、调整,以适应新的统治需求。例如,元代驿站制度的扩张与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前朝的经验,但也展现出其独特的蒙古草原文化烙印。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大量的史书、地方志、笔记小说、碑刻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作者并非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富有逻辑的论述,将一个庞杂的制度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还特别关注了驿站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驿站作为信息交流的节点,如何促进了文学、艺术、宗教的传播;驿站沿途的饮食、住宿文化,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总而言之,《驿站小史》是一部对中国古代驿站系统进行的全面、深入、富有洞见的学术研究。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交通、信息、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更通过对这一看似“小”的制度的细致解读,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宏大格局与精妙之处,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阅读趣味。本书的呈现,旨在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那张连接四面八方、支撑起庞大帝国的无形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驿站小史》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充满了画面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漫漫长路,看到那些简朴却承载着重要使命的驿站。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心里装着无数的期待。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枯燥的官方历史记录,然而,书页翻动间,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没有用生硬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驿站环境时所下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描述,而是通过对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细致刻画,让我们仿佛能闻到驿站里弥漫的炊烟味,听到马蹄声在旷野上回荡,感受到旅人风尘仆仆的疲惫与期待。那些细节,比如驿卒们粗糙却温暖的手,客栈里嘈杂的人声,甚至是夜色中微弱的灯火,都跃然纸上,让人心生共鸣。这让我不再觉得历史是遥远而陌生的,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那些曾经在驿站驻足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奔波劳碌,他们的梦想与失落,都随着文字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驿站小史》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充满了“人情味”。尽管它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并没有回避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作者在讲述驿站的功能和制度时,总会穿插一些关于驿站工作人员、过往旅客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驿卒的描写。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普通、最基层的一群人,却承担着传递信息、保障交通的重任。作者描绘了他们在风雨中奔波,在寒夜中值守,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默默奉献,都让我深感敬佩。同时,书中也描绘了来往旅客的各种故事,有赶考的学子,有经商的商人,有远行的游子,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他们的希望与失落,都在驿站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交织。这些真实的人物刻画,让《驿站小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制度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历史。

评分

刚拿到《驿站小史》的时候,我还在犹豫它是否会太过于学术化,毕竟“史”字开头的书,总会让人联想到堆积如山的文献和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且投入其中阅读时,我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行文也颇具文采,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学究气”,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感,仿佛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代驿站特点的细致区分。从最初简单的传递信息点,到后来逐渐完善的交通网络,再到不同朝代在管理、服务、设施上的演变,作者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他不仅仅是罗列这些变化,而是去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比如经济发展、政治需要、社会需求等等。这种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交通体系的演进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

初读《驿站小史》,我完全被它所营造的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完美融合的魅力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驿站”这个物理空间的历史,它更是通过驿站这个节点,串联起了整个时代的脉络。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人,将帝国的兴衰、战争的硝烟、商业的繁荣、文化的交流,甚至是民间最细微的情感波动,都一丝不苟地编织进驿站的故事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在展现驿站作为信息传递枢纽,加速国家运转的积极一面时,也毫不避讳地描绘了它在战乱时期沦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及在某些时期可能存在的腐败与剥削。这种客观而全面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尊重。我开始意识到,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制度,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驿站小史》正是这样一本,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存在。

评分

购买《驿站小史》的初衷,其实是源于我对古代交通方式的好奇,总觉得古代人们的长途跋涉一定充满了艰辛与传奇。而这本书,可以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驿站”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这些专业知识变成阅读的障碍。 相反,他用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枯燥的史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在讲述驿站的设立如何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时,他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描述某个原本荒凉的小镇,因为成为交通要道而逐渐繁荣起来的景象。又比如,在分析驿站的军事作用时,他会描绘出信息传递的效率如何影响了战局的走向。这种将宏观的制度分析与微观的案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而《驿站小史》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是“驿站”,但它所描绘的,远不止是冰冷的建筑和制度。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从送信的驿卒,到往来的商贾,从传递消息的官差,到避难的流民。他们的故事,或悲伤,或喜悦,或充满传奇色彩,或朴实无华,但都共同汇聚成了驿站这部“小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有分寸感。不会过度煽情,也不会刻意拔高,而是用一种平静的、旁观者的视角,将他们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动容,比如一位驿卒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为了一封紧急的军报,不顾一切地奔向下一个站点;或者是一位商人在旅途中,在驿站稍作歇息,心中盘算着下一笔生意,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与牺牲。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历史书往往聚焦于那些宏大的事件和伟人的丰功伟绩,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组织和运行机制,往往被忽略。而《驿站小史》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它以“驿站”这样一个相对“小”的切入点,却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大”逻辑。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驿站的经济影响时,所运用的那些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个地区的特产是如何通过驿站被运送到遥远的京城,从而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格局;又比如,商队在驿站的歇息和补给,是如何降低了长途贸易的成本,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战争和政治,它更关乎民生、关乎经济,关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驿站小史》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古代中国,也让我对“国家机器”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读物,应该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驿站小史》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事实,更是在创造一种体验。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代入到书中描绘的场景中,去想象自己是一位在驿站歇脚的旅人,或者是一位辛勤工作的驿卒。 作者在描述驿站的地理位置时,会兼顾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描写驿站的建筑风格时,他会根据不同朝代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他对不同时期人们在驿站的行为、情感、思想的刻画,都非常细腻和真实,让我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温度和人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

评分

当我翻开《驿站小史》,我以为我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古代交通基础设施的枯燥叙述,但我很快就被书中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所吸引。作者没有选择那种枯燥的、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富文学性的笔触,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连接”这个概念的阐释。驿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信息、文化、经济的连接。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驿站的功能演变进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驿站如何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连接了京城与边陲,连接了城市与乡村,连接了不同的族群和文化。通过对这些“连接”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无形的丝线,将分散的中国编织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这本书让我对“国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评分

《驿站小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韧性”与“变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乱、朝代更迭、自然灾害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而驿站,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交通网络,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描绘了在极端困难时期,驿站是如何艰难维系,甚至在战火纷飞中,依然有勇敢的驿卒冒死传递信息,保证政令的畅通。同时,他也展示了驿站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军事和政治功能,逐渐发展出商业、文化交流等多种职能。这种在压力下的坚持和在变化中的调整,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文明”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