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

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乃斌 著
图书标签:
  • 李商隐
  • 唐诗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诗歌
  • 锦瑟
  • 哀弦
  • 古典文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01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5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作者董乃斌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商隐研究专家。他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把对传主的生平描写与对其诗文创作的介绍评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李商隐抱负远大却怀才不遇的一生,又清晰微妙地揭示了他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感伤的心灵世界。《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语言准确、冼炼、流畅、活泼,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诗意性为一体的传记文学佳作。

作者简介

  董乃斌,男,1942年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长期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唐代文学,有《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文化紊流中的文学与文士》等学术*作及中篇小说《琴泉》、学术随笔《陋室之鸣》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衰门弱族的希望
第二章 从获嘉到浙江
第三章 少年才子
第四章 学仙玉阳东
第五章 《燕台诗》及其姊妹篇
第六章 结识令狐楚
第七章 历练科举场
第八章 辜负柳枝女
第九章 忍剪凌云一寸心
第十章 甘露之变
第十一章 《有感》《重有感》及其他
第十二章 进士及第
第十三章 汉中长安之行
第十四章 结亲王茂元
第十五章 从校书郎到弘农尉
第十六章 濡染大笔何淋漓
第十七章 二入秘书省
第十八章 迁墓的曲折
第十九章 永乐和洛阳的日子
第二十章 三入秘书省及无题诗种种
第二十一章 党争大变局
第二十二章 随郑亚赴桂海
第二十三章 出使江陵晤别刘
第二十四章 巴蜀游归供职京兆
第二十五章 小李杜
第二十六章 徐州府罢丧妻悼亡
第二十七章 梓州幕中
第二十八章 西川之行
第二十九章 皈依佛教
第三十章 重返中原叶落归根
尾声
附录一 李商隐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锦瑟哀弦 李商隐传》:
  开成二年(837)对李商隐来说,是忙碌的一年。
  早春在长安考试,总算“侥幸成名”——唐朝人把中进士称为“成名”——从此不再是个白丁,可以脱去褐衣,换上青衫了。如能在宦途上逐步升迁,就既完成了光耀门庭的任务,又有了拯世济民、为国效力的可能。此时李商隐是二十七岁,对于认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人来说,这个年龄中进士,可谓正当时。
  在京忙完一切应酬,已是三月将尽。四月初,李商隐赶到家中,把好消息禀告母亲,母亲高兴,弟妹们更觉得自己的哥哥了不起。商隐在家中是长子长兄,自觉肩上责任很重,母亲和弟妹们也是把他看作家中顶梁柱的。
  转眼过了端午,再一晃,中秋就到了。就在阖家团聚的中秋之夜,李商隐对母亲和弟弟羲叟说: “令狐相公又来信了,催我去汉中,他老人家身体不好,事务又多,要我去帮忙。” 母亲知道儿子要走,便问:“商隐,那你还能在家待几天呢?” 看着年迈老母期盼的眼神,李商隐真想多留几天,但那边是恩师,而且病了,有求于自己,怎能不赶紧前往呢。他正考虑如何回答,羲叟先开口了: “娘,哥有事,让哥早点走吧,家里有我呢。” 真是个好弟弟!商隐的眼眶都有点湿润了。他想到,这些年,自己经常不在家,照顾母亲妹妹的担子,实际上都由羲叟挑着。羲叟为人没商隐那样多才多思,但憨厚可靠,持家有方,使得商隐在外毫无后顾之忧。而且,他也不是没有志向,平日总是抽空用功,准备有朝一日也要上场一搏。
  “羲叟,真是辛苦你了。你也快要参加乡试,书温得怎么样?” “哥,我得暇作了几篇文章,想请哥指点,还没来得及呢。” “这才是正事,”母亲说,“商隐,你就在家再住几天,跟你弟说说文章。我看他也是有出息的,明年乡试,后年府试,大后年也该进京赶考了!这才是你当大哥的要紧事。托祖上的福,你们都成名了,我还愁什么?商隐,跟你弟弟说完文章,你就走,不用牵挂我。令狐老人家叫你,不能不去!” 商隐感激弟弟的倾力支持,感激母亲的仁厚明理,更深感家庭的温馨。
  就这样,他又在家待了十来天,既讲论文章,又安排家事。眼看秋色渐深,想汉中那边已是等得焦急,便硬硬心肠告辞母亲弟弟,上路了。
  赶到汉中,已是深秋,他确实来得迟了。那天,他到令狐楚府时,门口认得他的家丁立刻向里通报,并告诉他:“老爷不大好呢!” 他被引进内室,只见帘幕低垂,药味浓浓,令狐楚的子侄几乎都在,个个神色凝重,轻声细语。李商隐与令狐绪、令狐绹简单招呼一下,就被他们领到令狐楚的床前。婢女轻轻拉开床帐,然后让在了一旁。
  李商隐本是跟随在令狐绪兄弟之后,此时不觉趋前一步,只见令狐楚头缠白巾、身盖锦被,仰卧在那里,脸色晦暗,颧骨高耸,呼吸沉缓,看来病势凶险。
  “父亲,商隐来了。”是令狐绹的声音。
  “商隐,”令狐楚缓缓睁开眼睛,“是商隐吗?” “是,恩公,是商隐,”商隐俯伏在床前,“商隐来迟了……” “来了就好,你帮帮我,”令狐楚仿佛有了一点精神,想挣扎着坐起来,“帮我……” 商隐和令狐绹赶紧上前搂着令狐楚的背,把他扶起,婢女立刻给他垫上靠枕。令狐楚喘息了好一会儿,才说:“帮我写个奏章,让皇上允我卸任归朝,回长安治病吧。” 《为彭阳公兴元请寻医表》,是李商隐抵达汉中后代令狐楚写的第一份表章。
  然而,已经晚了。就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时候,令狐楚的病情加重了,即使皇上恩准,他也已经没有力气长途跋涉返回长安,虽然作为节度使他可以全程坐车或让人抬着。
  这样挨了将近一个月,李商隐几乎每天到床前侍候,就跟令狐家嫡亲的子侄一般。没事的时候,就和幕中僚友过从谈天。后来成为商隐挚友的刘,就是在令狐楚幕中初次结识。
  刘在十年前一次“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因策文猛烈批判宦官而震动朝野,被刷落后便辗转于各大藩镇的幕府,此时正在令狐楚的兴元幕中。
  李商隐早就闻知刘大名,一见之下,听其谈吐,更是敬服。后来他俩均是天涯沦落,又曾在湘中相遇,商隐有诗赠给刘。及至刘病故,噩耗传来,商隐更有多首哭挽之诗,此是后话。
  到了十一月中,冬寒袭人,令狐楚自知大限将至,这一天傍晚,商隐刚走,他又叫人把他唤回,然后屏退众人,对商隐说: “商隐啊,我的精神气魄已快销尽,文情才思也已耗散无归,但我有满肚子的话,想向皇上陈诉,只怕勉强写来词不达意,甚至语意乖舛,还是你来帮我吧。”①一面说,一面就指指枕头底下,商隐一看,那里有几张写了字的稿纸,原来令狐楚曾动手写过《遗表》,但未能完篇。
  令狐楚把代写《遗表》的事交给了李商隐。这篇以封疆大吏身份向皇帝的最后陈词,可以说是在节度使任上最后的公事,令狐楚没交给儿子,也不托付幕中任何人,专等着自己的爱徒来执笔。论文章,李商隐是他最信得过的人啊。
  室内只剩令狐楚、李商隐师徒二人,一盏孤灯暗淡地照着他们。令狐楚躺在床上,伸出右手抖抖地抓着李商隐的左手,把《遗表》的大意面授给他,李商隐则半跪在床前用心听用心记。说到后来,令狐楚汗流浃背,简直筋疲力尽。商隐连连说:“明白了,请恩公放心,商隐这就去写,就去写。”一面就叫来几个婢女,服侍令狐楚躺好,自己便赶紧退出。
  隔天,商隐就趁老人清醒的时候把《遗表》的草稿念给他听了,里边就把令狐楚已写的那些话,稍作调整,巧妙地编织了进去。
  令狐楚听完微微点头,未说一句话,这表示他满意了。
  《遗表》写得庄重典雅,内容其实就是两点意思,主要的一点是述生平、感皇恩,之所以要这样写,除向朝廷表忠心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将来入史,先给史官定个调子。另一点意思涉及甘露之变后的时政:“自前年夏秋以来,贬谴者至多,诛戮者不少”,故希望皇帝普降鸿恩,安抚天下。余下的便是一些事务性的说明。有意思的是,文中竟写到临终时大星陨落的情景,可见,这《遗表》的定稿,应是在令狐楚的身后了。
  据《旧唐书·令狐楚传》:老人临终前曾唤儿子们进来吩咐后事,他明确关照,丧事俭约,勿请谥号,葬日不请鼓吹,墓志铭不必请大官来写。应该说,令狐楚是个自律甚严的人。
  ……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锦瑟哀弦:李商隐传》,字数约1500字。 --- 书籍简介:《盛唐的边缘:安史之乱后中晚唐士人的精神肖像》 引言:一个时代的侧影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巨大断裂点,更是中华文明史中一次深刻的精神转向的标志。这场浩劫以前,是“开元盛世”的自信与气象,是诗歌、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的华美乐章;而自此以后,中晚唐的士人,如同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在风雨飘摇中寻求一方安稳,同时又不得不直面国势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残酷现实。 《盛唐的边缘:安史之乱后中晚唐士人的精神肖像》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军事史,它是一幅细腻入微的群像画卷,聚焦于一个特定群体——那些生活在盛唐余晖与晚唐阴影之间的文人、官员、以及心怀天下的布衣之士。本书旨在深入探究,当“天子守国门”的信念崩塌,当“诗言志”的理想面临严酷的政治挤压时,这些士人的内心世界是如何重构、他们的美学追求如何异化,以及他们的生存智慧如何得以展现。 本书将时间轴聚焦于“安史之乱”爆发至“牛李党争”激化前后,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奏疏、笔记以及佚散的诗歌残篇为基石,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时代。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持续的“危机治理”时代,知识分子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如何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寻找平衡,以及他们的“文学生命”如何成为抵抗时代虚无感的最后堡垒。 第一部分:倾覆的坐标系——从繁华到凋敝的日常感知 中晚唐的士人,大多亲历或耳闻了由盛转衰的剧变。他们的世界观不再是“万邦来朝”的宏大叙事,而是地方官员对粮饷短缺的担忧,是对宦官专权下“人治”逻辑的恐惧,是对藩镇叛乱的切肤之痛。 本书首先描绘了这种“感知”的转变。我们将从物质层面入手,考察长安、洛阳等地的城市景观如何从唐玄宗时期的辉煌逐渐沦为战火与萧条的印记。随之而来的是精神层面的瓦解:“不朽的理想”与“腐朽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了“闲适”观念的变异。盛唐士人的“闲适”是基于自信的余裕,而中晚唐的“闲适”则常常是一种“避世的策略”,一种对朝堂倾轧的消极抵抗。通过分析当时的园林诗、山水小品文,读者可以看到一种从“与天地精神往来”到“在自我局促空间中寻求慰藉”的微妙偏移。他们退隐的不是山林,而是心境。 第二部分:官场的中介术——生存、结盟与道德的边界 中晚唐的官僚体系被“藩镇”与“宦官”两大势力严重架空。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士人而言,朝廷不再是唯一可靠的平台。本书深入剖析了士人在这一复杂政治生态中的“中介术”——如何周旋于不同权力中心,如何通过文学声望为自己的政治生涯铺路。 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群体面临的选择: 1. 科举的“新贵”: 那些依靠才华进入官场,但发现权力已不在皇帝手中的年轻士人,他们如何平衡“忠君”的传统道德与对宦官势力的现实妥协。 2. 旧门的“遗老”: 承袭了高门风范的士族,他们在权力衰落后面临的身份危机,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宗族网络和文学声望来维系其社会地位。 这里的核心议题是“朋党之争”的内在逻辑。我们摒弃了将“牛李党争”简单化为个人恩怨的传统叙事,而是将其视为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诉求的士人群体在权力真空下的激烈碰撞。通过梳理当时的论辩文书和私家信函,我们试图揭示,这些“党争”背后,实际上是士人对于“何种治理模式更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分歧。 第三部分:文学的内转向——个体情感的精微化与形式的实验 当政治理想的表达受阻,文学的重心便不可避免地转向了“个体经验”的深挖和“形式技巧”的精研。《盛唐的边缘》认为,中晚唐的文学(尤其是在诗歌和骈文领域)出现了一种显著的“内向化”和“精微化”趋势。 情感的密度: 盛唐诗歌重在气象的开阔与胸襟的展示,而中晚唐的佳作,则愈发注重捕捉瞬间的、难以言喻的心理波动。这种对微妙情感的捕捉,使得诗歌的意象变得更为晦涩、典故的运用更为密集,从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需要高度参与才能领会的“知音文学”。 语言的探索: 我们分析了中晚唐文人在语言形式上的大胆尝试,他们不再满足于中规中矩的辞藻堆砌。例如,对“对仗”的极致运用,对散文化倾向的抵制,以及对音律的苛刻要求,这些看似形式主义的努力,实际上是士人在一个失去秩序的外部世界中,试图通过完美的内在结构来重建秩序感的挣扎。他们的文字,是他们为自己建造的最后一道防御工事。 结语:在废墟上重建意义 《盛唐的边缘》最终落脚于对中晚唐士人“生命意义”的探讨。他们中的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一个衰朽的帝国共存,他们的才华常常被埋没,他们的建议被漠视。然而,正是这种“无望感”,催生了一种深刻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文学遗产。 本书试图证明,中晚唐的文学并非只是“衰落的注脚”,而是“在废墟上进行意义重建的典范”。这些士人以其坚韧的文人操守,在政治的暗流中,为后世保留了对美好事物、对道德良知、对语言艺术的最后一份郑重其事的坚持。阅读他们留下的篇章,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病理,更是一个知识群体在历史巨变面前,如何选择“做人”的方式。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能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不确定性面前的抉择与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传记,没想到却读出了一种史诗般的磅礴与人生的悲怆。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染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李商隐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身不由己的命运洪流。书中所描绘的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与明争暗斗,都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特别是关于李商隐晚年仕途坎坷、生活困顿的描写,读来让人扼腕叹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折射一个时代的兴衰,一群文人的命运。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能听到那首《锦瑟》在字里行间低语,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与怅惘。它让我对李商隐这位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评分

这本《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沉甸甸的质感,古朴典雅的封面,仿佛带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一直对唐代诗歌情有独钟,尤其对李商隐这位“诗鬼”充满好奇。他的诗句缠绵悱恻,意象奇特,读来总有欲说还休的深沉,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其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正满足了我这份强烈的求知欲。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李商隐那神秘的面纱,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他。不仅仅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更想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他的爱恨情仇,他的政治抱负与失意。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搜集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李商隐,这让我倍感期待。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画面:那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在长安城中行走,在江南水乡徘徊,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化作笔下的锦瑟哀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知己,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与李商隐一同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阅读《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的。一开始,我对于一本关于古代诗人传记的书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是陈旧的说教或者枯燥的史实堆砌。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时,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更是精辟入里,一针见血。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将其与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相结合,层层剥茧,展现出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描写的李商隐的爱情故事,虽然在历史上扑朔迷离,但作者却通过合理的推测和细腻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片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教科书上刻板形象的李商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对于《锦瑟哀弦:李商隐传》这本书,我最欣赏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叙事方式。作为一本传记,它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细致梳理和辨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李商隐形象。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争议和未解之谜,而是通过多角度的考证和分析,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叙事上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一些主题性的章节,深入剖析李商隐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例如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对个人情感的深沉眷恋,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风格。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使得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让人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李商隐这个人。

评分

老实说,初次翻阅《锦瑟哀弦:李商隐传》,我并没有立刻被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反而是在那些细腻的笔触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微妙情感中,逐渐沉沦。作者并没有选择用高亢激昂的语言来描绘李商隐的生平,而是如同一个旁观者,用一种近乎私人化的视角,去观察和体察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仿佛能看到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也能感受到他中年时被政治漩涡裹挟的无奈与痛苦。书中所探讨的关于李商隐与几位关键人物的关系,比如令狐绹和杜牧,都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篇章的处理,既保留了历史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李商隐。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诗歌时,那种将诗句与诗人生活紧密联系的写法,仿佛每一首诗都是他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