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举要(修订本)

史籍举要(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德赓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史籍
  • 史料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文献
  • 史学史
  • 修订本
  • 古籍
  • 史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4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6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史籍举要》主要是依据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一课的手稿和部分讲义整理而成的。本书主要目的是使高等院校历史系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青年,在自己能够初步阅读中国古代史料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古代史籍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从而能够较快进入历史学习研究的阶段。本书按类将中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历史文献作了介绍,对史籍作者及其时代、史料来源及其编纂方法、优缺点及其在史学上的地位、注解及版本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同时,也在其中穿插了搜集史料与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对于初学者以及研究者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时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将近四十年从事于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是陈垣史学的主要传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先生的著述和讲义得以不断出版,有《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等。

目录

修订本感言 // 001

修订本前记 // 003

一版序 // 005

前言 // 009

上编 // 001

纪传体类 // 003

一 《史记》 // 003

二 《汉书》 // 016

三 《后汉书》 // 024

四 《三国志》 // 037

五 《晋书》 // 047

六 《宋书》 // 056

七 《南齐书》 // 065

八 《梁书》、《陈书》 // 069

九 《魏书》 // 075

十 《北齐书》 // 084

十一 《周书》 // 088

十二 《隋书》 // 093

十三 《南史》、《北史》 // 097

十四 《旧唐书》 // 105

十五 《新唐书》 // 110

十六 《旧五代史》 // 117

十七 《新五代史》 // 121

十八 《宋史》、《辽史》、《金史》 // 126

十九 《元史》 // 148

二十 《明史》 // 156

附:《清史稿》 // 164

下编 // 167

编年体类 // 169

一 《资治通鉴》 // 169

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 // 188

三 《三朝北盟会编》 // 190

四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192

五 《续资治通鉴》 // 193

六 《明实录》、《清实录》 // 194

纪事本末类 // 197

一 《通鉴纪事本末》 // 197

二 《宋史纪事本末》 // 200

附:《元史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 // 203

三 《明史纪事本末》 // 203

四 《左传纪事本末》 // 206

政书类 // 209

一 “十通” // 210

1.《通典》 // 210

2.《通志》 // 217

3.《文献通考》 // 221

附:乾隆时所修“六通”和《续皇朝文献通考》 // 224

二 会要 // 224

1.《唐会要》、《五代会要》 // 224

2.《宋会要辑稿》 // 227

3.《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 230

4.《三国会要》 // 232

5.《明会要》 // 233

三 其他 // 234

传记类 // 239

一 分类专书 // 240

二 以朝代为主的传记 // 249

三 地区性传记 // 255

四 个人专传 // 256

地理类 // 259

一 地图 // 259

二 地志 // 261

三 水道 // 265

四 都邑 // 268

五 边疆 外国 // 271

后记 // 276

修订本后记 // 278


探微烛隐:一部跨越时空的史学盛宴 《探微烛隐》并非对既有史籍的简单汇编或重复,而是一部力求在浩瀚史料中提炼精髓、揭示深层历史逻辑的全新力作。本书秉持“以微知著,以隐察显”的原则,聚焦于中国历史进程中那些易被宏大叙事所掩盖、却对历史走向产生关键影响的细节、侧面和非主流叙事。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事件复杂而多维的光谱。 全书结构宏大而精微,分为“肇始之辨”、“权变之枢”、“文化之脉”、“社会之韧”四大卷,每一卷下设若干专题,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段或领域的关键议题。 --- 卷一:肇始之辨——早期文明的边界与重塑 本卷旨在考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挑战一些既定的“一元起源”论调。 第一章:河姆渡与仰韶的“双源”假说 本书详细梳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稻作技术传播路径和玉器符号系统的跨区域比较研究。作者不满足于简单的年代并置,而是深入探讨了两种文化在生产力、社会组织以及精神信仰层面的差异如何相互渗透、最终催生了早期国家的雏形。重点分析了如“四神纹”的起源地之争,以及对早期祭祀体系中“龙图腾”的多元解释。 第二章:夏商之交:权力与神话的构建 不同于侧重王室世系的记载,本章着力于考察夏朝末期至商朝建立过程中,统治集团如何通过宗教改革和神权的确立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以及后世文献中关于“天命观”演变的交叉比对,揭示了商代巫史阶层的实际权力边界及其与王室的关系,并考辨了“帝辛”之名背后的政治意图。 第三章:夷夏之防:早期边疆的互动模式 本章跳出传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二元对立,审视了周代初期在中原与周边族群(如东夷、西戎)之间复杂的联姻、朝贡、冲突与融合的实际案例。通过对墓葬器物风格的区域性变化分析,展示了早期华夏认同是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边疆环境中逐渐塑造和强化的。 --- 卷二:权变之枢——帝国中期的权力游戏与制度适应 本卷聚焦于秦汉至唐宋时期,探讨国家机器在面对内部危机与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制度弹性与权力制衡的微妙之处。 第一章:秦制之失:郡县制的“地方执行力”缺陷 本书对秦朝的迅速覆灭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反思。重点分析了三川郡、南阳郡等地的地方文书,揭示了秦代严苛的律法和统一标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形、人口结构以及地方豪强势力时,其执行效率迅速递减的内在机制。探讨了“亭长”制度在地方治安维护中的实际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章:魏晋士族的“非政治联盟” 针对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本章细致剖析了士族阶层并非仅仅是“清谈误国”,而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非政治性”的权力网络。通过分析族谱编纂、荫叙制度的实际操作,展示了门阀在文化传承、婚姻缔结以及资源分配上如何构筑起一套绕开中央朝廷的平行治理结构,以维持其家族的世代延续。 第三章:唐代藩镇的“财政自洽性”研究 藩镇割据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本书侧重于经济学视角,而非单纯的军事分析。通过对节度使治下盐铁专卖的财政数据重构(基于残存的赋税残片和地方志记载的估算),论证了藩镇何以能在中央财政枯竭之时,依然能维持一支庞大军队并进行地方建设,关键在于其对地方经济资源的绝对控制权。 --- 卷三:文化之脉——士人精神与知识的断裂与延续 本卷关注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学术流派的兴衰以及技术知识在社会中的流转机制。 第一章:宋代“格物穷理”的实践困境 宋代理学兴盛,但本书关注其在具体应用层面的受阻。通过考察宋代官方主持的水利工程、天文观测记录,分析了士大夫的哲学思辨与实际工程需求之间存在的认知鸿沟。探讨了如沈括等少数能够融会贯通的案例,其成功恰恰在于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批判性继承”。 第二章:元代工匠阶层的“身份固化”与技术传承 在元代推行的匠籍制度下,技术知识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章对比了唐宋时期相对开放的技术流动,深入分析了元代匠户的子孙世袭制如何导致了某些传统技艺(如特定类型的丝织品制作、复杂冶金术)因缺乏外部刺激而出现停滞甚至退化。 第三章:明代地方志的“地方建构” 明代修志之风盛行,本书认为地方志不仅是史料的汇编,更是地方精英重塑自身历史认同的工具。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如江南、湖广、福建)地方志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差异,揭示了“地方史学”在维护区域利益、划分文化边界中的主动性与策略性。 --- 卷四:社会之韧——民间力量与日常生活下的历史张力 本卷着眼于“小历史”,探讨普通民众的生存策略、信仰体系以及经济活动如何构成了历史变迁的底层驱动力。 第一章:明清乡村的“契约社会”模型 本书援引晚明清初的田产纠纷判词、宗族公约等鲜活的民间文书,构建了明清乡村治理的“契约社会”模型。重点分析了宗族、行会、民间互助组织(如钱会、义庄)如何在基层有效地填补了国家行政力量的不足,并以一种非官方的法律形式约束着社会行为。 第二章:漕运体系下的“时间压缩”与社会流动 漕运不仅是粮食运输,更塑造了沿线城镇的文化和经济生态。本章分析了运河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因漕运而产生的临时性人口集聚、物价波动以及信息交流的加速效应,揭示了国家经济命脉对特定地理区域社会结构产生的剧烈“时间压缩”效应。 第三章:清代中期的“秘密会社”与信息传播 以天地会、哥老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为研究对象,本书不再侧重于其反清或叛乱的面貌,而是探究其组织结构、仪式传播的路径,以及其在社会信息传递受阻时的替代作用。分析了这些社团如何利用其广泛的社会网络,在商业信息、移民通道乃至地方救灾中扮演了“非正式信息中介”的角色。 --- 结语:历史的“未完成性” 《探微烛隐》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醒读者,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被预先设定的轨道。它是由无数的偶然、地方性的选择、被压抑的声音以及制度的弹性共同编织而成。本书力求在宏大叙事之外,为每一个细微之处注入审视历史的全新视角,让读者在“烛隐”的探索中,感受历史深沉而流动的生命力。全书旨在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启发:真正的史学洞察,往往潜藏于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通常对历史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史籍”读起来枯燥乏味,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人名和事件罗列,让人昏昏欲睡。但是,这本书的序言和引言部分给我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在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不是冰冷地陈述事实。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切入历史的脉络,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史料的尊重和考证的严谨性,即便是故事化的描述,也让人感觉到背后扎实的学术功底,而非空穴来风的杜撰。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代文化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的“可读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很多专业书籍因为术语过多,门槛太高,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而通俗读物又往往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契合点。从我初步翻阅的几页来看,它似乎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使用了相对流畅和现代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如果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常备参考书,无论是深入研究还是闲暇翻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在学术圈内的口碑去的。我周围的几位研究古代文献的朋友都极力推荐,他们强调这本书在梳理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关键脉络上做到了前人未及的精准和洞察力。虽然我个人的专业背景与此领域关联不深,但我相信一个被专业人士反复称赞的作品,其价值一定是毋庸置疑的。我正在寻找关于某一特定历史转折点的权威参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解读视角,而非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论述。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读物,永远是最好的起点。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层级分明,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这个目录,发现作者在章节安排上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似乎在构建一个围绕核心主题的知识网络。有些章节标题使用了非常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方式,立刻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忍不住想立刻翻到那一页去寻找答案。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迷茫感。好的结构是好书的骨架,这本书的骨架看来是十分强健有力。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无可挑剔,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光是翻阅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封面采用的那个复古的字体和略带磨损的纹理处理,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历史的洪流之中,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印刷质量,字迹清晰锐利,没有任何重影或模糊的地方,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我这种对实体书有情怀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这本书的内涵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精致而深刻。

评分

1 解释

评分

1 解释

评分

0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此时史籍甚微,未足成类也。”

评分

2 出处

评分

正版书物流快

评分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於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评分

1 解释

评分

柴德赓先生的史籍举要,很不错的一本书,详实值得一看

评分

图书质量很好,内容也很棒,物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