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套装全三册)

武则天(套装全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焕亭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武则天
  • 传记
  • 历史人物
  • 女性史
  • 唐朝
  • 历史小说
  • 正史
  • 人物传记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2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14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23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汉武大帝》作者的全新力作,多年磨一剑,精心打造。
2、正史的笔法,含金量比其他的更高,并不是“红颜祸水”或“宫斗心计”如此简单。
3、鸿篇巨制,100多万字,填补此书长篇空白。
4、白金珍藏版,封面精美,印制精良,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武媚进宫,唐太宗驾崩为开篇,通过她在后宫争斗中的崭露头角,权力之路中的步步为营,独尊天下的锐不可当,武周王朝中的威严霸气,生死博弈中的豁达睿智,抒写了一代女皇复杂丰富的情感生活,经国济世的智慧韬略,叛逆孤绝的非凡人生,再现了大唐惊心动魄的权力风云。人生有跌宕起伏,有爱恨情仇,但谁也不能操控强者的命运。

作者简介

  杨焕亭,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长篇小说专业委员会委员、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一直在新闻战线工作,先后任编辑、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市级广播电视编委会副总编辑等职务。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有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小说评论》《延河》《延安文学》《文化艺术报》《新大陆》等报刊上发表。出版有系列文化散文集《海的梦幻》《月影人影》《烛影墨影》《山月照我》,文化史专著《秦始皇与秦都咸阳》(与雷国胜合著),长篇人物传记《茂陵卧牛之谜》(与雷国胜合著),长篇小说《往事如歌》,长篇纪实文学《无定河的女儿》,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全三册)等。第1、第二届“陕西文艺评论奖”获得者。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卷
序 女性题材的开掘与作家的人文视野…………………………001
第 一 章 英主托辅奔黄泉 武媚饮恨入禅院…………………………001
第 二 章 黄卷不锁红尘梦 宫烛犹照寂寞心…………………………016
第 三 章 感业寺两情相泣 中书令中流触礁…………………………031
第 四 章 朝事纷纭思佳丽 仲秋月柔归唐宫…………………………047
第 五 章 武才人巧于周旋 濮王府风起青萍…………………………062
第 六 章 武媚献计平内乱 长孙蓄谋除政敌…………………………076
第 七 章 败局恰似雪融水 昭仪终得云登天…………………………091
第 八 章 敬宗献媚荐党羽 后妃抗武释前嫌…………………………107
第 九 章 长孙谏言论天谴 武媚杀女诬皇后…………………………122
第 十 章 唐皇喜新欲废旧 朝野上下起锋争…………………………138
第 十 一 章 武昭仪频施心计 王皇后身陷谋网…………………………153
第 十 二 章 仪秋宫敲山震虎 两仪殿生死相搏…………………………169
第 十 三 章 英国公一言破局 武皇后凤翼展翅…………………………185
第 十 四 章 血淋淋二妪骨碎 恶煞煞武后梦魇…………………………200
第 十 五 章 洛阳宫静人不闲 敕命贬官几苍凉…………………………216
第 十 六 章 东都宫中雷霆骤 长安城里雨满楼…………………………232
第 十 七 章 凄惨惨黄泉路近 威赫赫政归中宫…………………………247
第 十 八 章 武后锦衣归故里 梁王黯然囚黔州…………………………263
第 十 九 章 飞凤得意扶摇上 司空献计改百官…………………………280
第 二 十 章 情悠悠情深结怨 心郁郁君臣互探…………………………296
第二十一章 许左相事发田猎 来刺史身殉疆场 ………………………312
第二十二章 许圉师抗上获罪 李义府坠落尘埃 ………………………327
第二十三章 娇婴方啼相府内 风波又起宫苑中 ………………………342
第二十四章 上官仪长安喋血 大明宫二圣临朝 ………………………359
第二十五章 长安西市血溅雨 岱岳峰下女与禅 ………………………375
第二十六章 中秋夜心事各怀 蓬莱殿蕊儿折枝 ………………………391
第二十七章 刘仁轨拨乱反正 李司空魂归昭陵 ………………………407


中卷
第 一 章 裴少常力定选制 荣国府突生事端……………………………001
第 二 章 李治且罢让位念 武曌鸩毒首摘瓜……………………………018
第 三 章 天后含恨复摘瓜 李治苍凉绝人寰……………………………035
第 四 章 心苍茫李显临位 泪潸然天后情殇……………………………051
第 五 章 匆匆弱木朝夕折 飒飒武后三摘瓜……………………………067
第 六 章 天平谷深葬英魂 西归路远诉衷情……………………………083
第 七 章 易旗改制彰凤鸾 李唐宗室人自危……………………………099
第 八 章 武氏专权追远故 敬业谋反聚逆臣……………………………114
第 九 章 观檄文武后惜才 逼还政裴炎入狱……………………………130
第 十 章 裴内史喋血都亭 徐敬业兵败阿溪……………………………146
第 十一 章 薛怀义恃宠跋扈 傀儡帝忍辱让国……………………………162
第 十二 章 告密风似飙过野 劝农雨如酥润心……………………………179
第 十三 章 武承嗣献石图谶 唐宗室密谋匡复……………………………195
第 十四 章 南下方晓心向背 受宝暗藏山雨情…………………………212
第 十五 章 李沖博州独起兵 武曌神都操胜券…………………………229
第 十六 章 李贞父子皆殒命 狄公奉诏赴豫州…………………………245
第 十七 章 宗室悲歌如雪乱 太后心志逐日高…………………………262
第 十八 章 李旦逊位子让母 武曌革命周代唐…………………………279
第 十九 章 立嗣再起谲诡浪 狄公不改诤谏风…………………………296
第 二十 章 恨切切洛阳梦残 冤深深宰相遭捕…………………………313
第二十一章 武曌终明告密弊 八载酷刑终转衰…………………………330
第二十二章 旗猎猎大军西去 雪哀哀二妃香消…………………………347
第二十三章 李太子饮恨自保 王孝杰挥师大捷…………………………364
第二十四章 娄师德奉旨营田 韦团儿案发东宫…………………………381
第二十五章 狄光远剖腹明志 娄使君边城斩官…………………………398


下卷
第 一 章 冤上冤宰辅遭贬 妒亦恨男宠焚情…………………………001
第 二 章 一把火开谏言路 满腹怨杀骄恣人…………………………017
第 三 章 洛阳宫中梦如艳 营州边塞战犹酣…………………………032
第 四 章 梁王受命赴辽西 王师败北硖石谷…………………………047
第 五 章 李尽忠再设伏局 娄师德舌战钦陵…………………………062
第 六 章 偏师智借默啜部 临危受命狄仁杰…………………………078
第 七 章 张氏兄弟入禁中 尚书英魂断悬崖…………………………094
第 八 章 九鼎不抵边事紧 狄公智识破危局…………………………109
第 九 章 来俊臣触山自毙 孙万荣途穷路末…………………………126
第 十 章 立嗣又起新风雨 化险方迎旧血亲…………………………141
第 十 一 章 残梦一缕随烟散 沧桑满眼思让宫…………………………157
第 十 二 章 默啜毁约兴兵爨 狄公奉旨再出征…………………………172
第 十 三 章 扫眉才子溅血花 逸群儒帅安群黎…………………………187
第 十 四 章 天津桥武曌施威 瑶光殿皇亲盟誓…………………………202
第 十 五 章 铁卷难消人心异 珠英怎掩风流迹…………………………217
第 十 六 章 度量如海纳百川 正气似虹纠帝错…………………………232
第 十 七 章 蜡炬燃尽君臣泪 隐语暗藏公主心…………………………248
第 十 八 章 念旧犹牵新疑案 飞雪怎释爱恨情…………………………263
第 十 九 章 夜茫茫张锡殒命 恨切切青春折腰…………………………280
第 二 十 章 隐忍为磨心中剑 思归难破梦里结…………………………297
第二十一章 洛水难载积年怨 长安开启思过心…………………………313
第二十二章 回思路徘徊曲折 谏诤臣又遭贬谪…………………………329
第二十三章 老凤归巢意迷乱 姚崇将行风云激…………………………344
第二十四章 满朝尽发除奸吼 神龙政变周归唐…………………………360
后 记 走进一个千年女人的世界……………………………………37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英主托辅奔黄泉 武媚饮恨入禅院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正是小麦成熟的日子,京都长安却一连下了半个月的阴雨,从终南山飘来的乌云很快就覆盖了整个关中大地,哗啦啦的大雨倾泻而下,整个长安就像泡在水里,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霉味。

  坐落在终南山北麓的翠微宫,在雨雾中看上去比平时模糊了许多。廊庑下那些内侍省的太监、宫娥个个垂首而立,一副悲哀兮兮的样子。从含风殿里传出的浊重的呼吸,让他们的心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们怎么也不愿相信,去年皇上还雄心勃勃,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到剑南道打造舰船,准备发三十万大军征讨高丽,怎么说病就卧榻不起了呢?

  刚过知命之年的李世民睁开沉重的眼睑,看着在榻前守护多日的太子李治问道:“这雨下了有些日子了吧?”

  “过了端阳节就一直下下停停,大概有半月之久了。”李治脸上掠过依稀的痛楚应道。他说完这话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病体日重的父皇,眼里含着酸涩的泪花。

  自从父皇病倒后他就负起了监国的重任,内政、邦交、祭祀,不管多艰难,他都可以同大臣们商议排解,唯有这天雨,非人力所能左右。因此,在父皇焦急的询问中,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世民示意近侍把自己的后背垫高一些,可一垫高,他立时就咳得胸闷气喘。太监王濛立即上前斥责近侍粗心大意,重手重脚。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不干他事。

  看着殿外阴沉沉的天,李世民情不自禁地长叹:“今年京畿之地歉收,上天以灾象谴朕矣!”

  “此阴阳大化之故,父皇不必多虑。儿臣已命京兆尹敦促京畿各县,趁雨停之际抢收。前日京兆尹来报,说百姓已经将火炕腾出来烘烤麦粒。”李治在一旁安慰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朕病疴染身,你当恭谨理政,不可掉以轻心。”

  李治闻言忙道:“父皇,儿臣愿病患加于己身,以减父皇之疾。望父皇不要忧虑,安心养病。”

  就在收回目光的当儿,李世民惊异地发现太子这些日子竟瘦了不少。前些日子,贴身太监王濛告诉他,太子因为忧心他的病体而食欲锐减,他闻此禁不住心疼。为当初长孙无忌等力主立其为太子而欣慰,为自己在立嗣问题上的举棋不定而愧疚。他这样想着,从心底涌出由衷的感慨:“你能孝爱如此,朕死无恨矣!”说完,他就把目光转向王濛,“司徒大人来了么?”

  “陛下,长孙大人已在殿外等候多时了。”

  “宣……他……进来,咳咳咳……”李世民咳了几声,说话有些断断续续。李治要上前为其捶背平喘,被拦住了。他一转身,就见长孙无忌已经跪在了病榻前。

  “微臣参见陛下,殿下。”

  李世民示意长孙无忌平身,又让宫娥赐坐,用爆满青筋的手久久地抚着长孙无忌的手道:“朕这一病,朝政大事皆赖于司徒,看看,你的头发也越来越稀了……”

  未料李世民话未说完,长孙无忌竟放声大哭,泪如泉涌。惹得众人也泪水涟涟,悲不自胜。

  长孙无忌的哭声蕴含了太多的意味。从隋朝义宁元年跟李渊举事起,他就几乎没与李世民分开过。那时他就发现李世民有雄才大略,便把妹妹嫁给了他。他与众人一起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鼎力辅佐李世民登上了帝位。至今他仍然记得,当初房玄龄提出“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的谏言时,他那句“吾怀此久已,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这正是促成李世民下决心为社稷而舍私情的关键之语。

  其实他也清楚,论出谋划策,他不如房玄龄、杜如晦;论统兵打仗,他不如李靖、李�拢�但在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于凌烟阁时,李世民却将他排在了第一位,这份皇恩让他一想起来便铭感肺腑。

  “唉!朕宣爱卿进宫是有话要说,你如此涕泪怆然,朕还怎么开口呢?”李世民叹息道。

  长孙无忌闻言,哭声戛然而止,他抬起头看了看一起流泪的太子,就什么都明白了。皇上在这时宣自己进宫,必是与托孤有关。因为他现在不仅是当朝宰相,而且当初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是他力主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

  这事发生在贞观十七年,转眼已六年过去了。李世民也越来越觉得立晋王为储,他们兄弟都会相安无事,如果换成魏王李泰或吴王李恪,皇家就无法风平浪静。

  长孙无忌有时候也觉得委屈,因为朝野至今仍私下指责他主张立懦弱的李治是因为其乃妹妹的亲子。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难道李泰就不是皇后亲生的么?他自觉如此是为社稷长治久安,问心无愧。

  作为舅父,他也清楚李治的不足,所以总希望李世民龙体康健,好多传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见识给太子。然而天不佑唐,皇上在这年五月就一病不起了。

  其实,就算李世民不宣他,他也打算进宫拜见。最近他不断风闻太子私下与武才人过从甚密,这让他很是担忧。这样的事他也不好向皇上明奏,何况他还在病中。但他决定从武才人身上着手,平息这种议论。他擦了擦泪湿的眼角,就听见李世民对太子说道:“你先退下,朕有话要与司徒商议。”

  听闻此语,王濛等人也自觉随太子退出了大殿。

  见含风殿只剩下长孙无忌,李世民便把他的思虑摊在长孙无忌面前——

  “爱卿可否记得,几年前李淳风曾为朕卜过一卦?”

  “陛下说的是那‘女主昌’的卦辞么?”

  “正是!那次卜卦后,就有人向朕进了民间流传的《秘记》,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那时朕怀疑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他的封邑名中有个武字,又自称五娘,正应了那个卦辞,故而朕将其外放为华州刺史。孰料他与妖人相通,朕一怒之下斩了他,结果非但没有破机,朕的病反而加重了。”

  见长孙无忌听得很认真,李世民又继续说道:“朕前些日子又传李淳风卜卦,他说‘仰稽天象,俯察历数,此人已在宫中,为朕亲属。’以爱卿观之,此人该是谁呢?”

  这话让长孙无忌心头“咯噔”一下,忙接过话茬道:“陛下之言令臣茅塞顿开,臣多日反复思忖,只是不知该不该向陛下禀奏。”

  “你我虽为君臣,实乃兄弟,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呢?”

  “谢陛下赦臣大胆直言之罪。臣窃以为太史所言之人,乃宫中武才人。此人虽为女辈,却性情刚烈。陛下可还记得,那年得一名马,刚烈狂躁,朝野无人能驯。唯武才人说可驯之,并要陛下赐她三件器物——铁鞭、铁剐和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剐剐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武才人固然聪慧,然阳刚之气正附了太史所言,她将来必会妨害大唐社稷。故臣以为,应速除之。”

  长孙无忌的直言不讳,让李世民很吃惊。这些日子,他不是没有想到这层,现在听长孙无忌一说,所有纷乱的线索都很清晰了,可要他对自己曾喜欢的女人下手,还是心存疑虑,毕竟那个“武媚”的名字是他惊艳之后赐予的。尽管后来因为那次驯马的狂言,让他第一次对她产生了厌恶,可要除掉她,他内心还是有些不忍,觉得有些太残酷。

  李世民没有直接回应长孙无忌的话,他疲倦地闭上眼睛说道:“这事容朕想想,朕今日召卿来就一句话——朕来日无多,治儿性情温良,宽仁孝友,朕倘有不测,还望司徒能辅佐太子,光大社稷。”说罢,他将脸转向内侧,不再看长孙无忌。

  “臣身为司徒,又是太子舅父,护卫大唐江山责无旁贷,万死不辞!”及至离去之时,长孙无忌又是泪流满面,那样子让王濛看了都心碎。

  可路过太子的安喜殿时,长孙无忌却见一个身影闪进了殿门。看那体姿丰盈的模样,不是武才人又是谁呢?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在陛下重病的日子里也关心起龙驾的身后事了?长孙无忌的心头一下子又沉重了许多!不!过两天,等皇上精神好些,一定要重提“杀武”之事。这事关江山命运,他不能再有丝毫犹豫……

  这本不是一个该流泪的季节,可大家的眼泪却像门外的雨一样多。武媚刚一掩上殿门,泪水就哗哗地涌出了眼眶。看着她脸上的脂粉被冲成一道一道的,李治就心里不忍,等宫娥和太监们退出去后,他就上前捧起武媚的脸缠绵地说道:“你为何又哭了?这对眼睛不好。”

  武媚抽动着肩膀道:“臣妾是忧心皇上的病啊!”

  “难得你如此牵挂父皇,本宫心里十分感激。”

  可武媚接下来的话却让李治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皇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臣妾就只有依靠殿下了。”

  “嗯……呵呵……今年这雨水为何这么多啊!”李治看着窗外,顾左右而言他,他知道武媚所言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父皇昏昏入睡之时,他曾向太医询问过父皇的病情,尽管太医说得很隐晦,但他还是明白了,父皇已病入膏肓,西去只是时间问题。这意味着他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大唐的执掌者。可即便如此,他也无法确定能否呵护眼前这个美艳年轻的女人。

  他眯着眼睛,看着武媚那双满含期待的眸子。他觉得这双眼睛太迷人了,有种无法言说的诱惑,只要被她看上一眼,就注定今生都无法走出她情感的迷宫。

  他们是在贞观十八年一个落雪的日子相识的,父皇征调了十万多人亲征高丽,刚刚立为太子的他奉诏监国,在三省的辅佐下处理军国大事。

  那是一个初雪的午后,李治阅看上表和奏章累了,在太监的陪同下到花园赏雪。

  冬日的花园,卉木凋落,几只寒鸟在枝头瑟缩着,没过多久,他就觉得兴味索然。可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读书声从雪中飘来,那声音温柔中透着刚劲,脆亮中含着忧郁。李治抬眼望去,就看见雪幕中那一缕耀眼的嫣红。

  那红太惹人了,李治的眼睛顿时亮了,便向随侍的太监问道:“这是宫中哪位女子如此痴心地在这埋头读书?”

  “她就是曾因驯马而震动朝野的武才人,今年二十六岁,进宫已经十二年了。”太监见太子询问,回答得十分详细。

  “哦?”李治有些走神,他因为内心的悸动而脸上发热,本打算转身回殿,可不曾想,武媚竟在他神情恍惚之中,袅袅婷婷地来到他面前。

  “臣妾参见太子殿下!”

  李治“哦”了一声,就感到一对热辣辣的目光投了过来,那目光仿佛一团火焰,融化了他肩头的落雪,又似两汪春水,汩汩流进他的心底。

  四目就那么痴痴地对视,直到太监提醒,李治才蓦然觉出自己的失态,仓皇间收回目光就要离去,却听见武媚在身后柔柔地喊了一声“殿下”,他的脚就再也挪不动了。

  武媚捧起手中的书道:“臣妾近日在读《太史公书》,有些心得,都写在书眉了,请太子殿下赐教。”说罢,她将书放到李治的手中,然后施了一礼,转身就匆匆离去了。

  风卷着雪花,吹起武媚润了毛边的斗篷,恰似春燕的翅膀,跃跃欲飞。望着她的身影融入雪幕,李治的心也跟着去了,只愣愣地说了一句:“如今宫中,似这样潜心攻书的女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啊!”

前言/序言


盛世风华,传奇一生——一代女皇武则天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它以波澜壮阔的笔触,钩沉历史的尘埃,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一生。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想象巧妙融合,带领读者穿越千年,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群星璀璨的时代。 从椒房到乾陵,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蜕变 本书首先将我们带回武则天初入宫闱的岁月。年仅十四,她便以绝代风华入选唐太宗的后宫,成为才人。然而,即便在才华与美貌并存的后宫,年少的武媚娘也并非甘于寂寞的摆设。她聪慧过人,善于观察,敏锐地捕捉着宫廷政治的脉搏,为日后登上权力巅峰埋下了伏笔。从太宗晚年饱受病痛折磨,到感业寺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再到重返宫廷,攀附太子李治,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隐忍与非凡的勇气。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武则天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受人摆布的妃嫔,蜕变为能够左右朝政的实际掌权者。她并非仅仅依靠美貌,更重要的是她卓越的政治头脑、审时度势的决断力,以及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非凡胆识。书中深入剖析了她与王皇后、萧淑妃之间的宫斗,她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最终将对手一一击溃,为自己铺平了通往权力的道路。这段时期,充满了惊险与算计,每一章节都扣人心弦,让人屏息以待。 两圣临朝,驾驭朝堂的非凡手腕 唐高宗李治的病逝,为武则天正式登上帝位扫清了最后的障碍。然而,她并未急于称帝,而是选择了“两圣临朝”的策略,与儿子李显、李旦轮流在位。这看似是一种妥协,实则是她高超政治智慧的体现。她深知,直接登基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通过掌控儿子的权力,她可以逐步巩固自己的统治,为最终的乾纲独断奠定基础。 本书生动地描绘了武则天在垂帘听政期间,如何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她打破了门阀的桎梏,大力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注重科举制度的发展,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才。她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书中也深刻揭示了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为了清除异己,巩固权力,她不惜动用酷吏,制造冤案。这些情节的描写,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与血腥,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伟大的成就背后,往往伴随着沉重的代价。 登临绝顶,一代女皇的治世传奇 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改唐为周,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这一刻,是无数女人梦寐以求的巅峰,也是她传奇人生的最高潮。本书将重点着墨于武则天称帝后的统治时期,展现她作为一位女性统治者,如何以其独特的视野和魄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她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她继续重用贤臣,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她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在文化上,她鼓励学术研究,支持佛教发展,开创了“武周”时期的文化新气象。她的用人理念,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也会深入探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一些争议性话题,例如她的晚年生活,与男宠的 relationship,以及她退位后的结局。这些内容的描写,力求客观公正,既展现了她作为一代明君的智慧与魄力,也揭示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复杂情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作者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情味的武则天。 乱世红颜,千古风流 《武则天》(套装全三册)不仅仅是一部帝王史,更是一部女性的奋斗史、一部权力的斗争史、一部盛世的画卷。它以恢弘的格局,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魅力无穷的女性形象。 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富有感染力,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艺术性完美结合。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宫廷仕女,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风云际会的年代,亲历着武则天从一个普通的女子,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最终成为一代女皇的传奇历程。 这套书将带你深入了解: 武则天早期的人生轨迹: 她如何从唐太宗的才人,经历感业寺的磨难,最终重返宫廷,成为唐高宗的皇后。 宫廷权谋的尔虞我诈: 王皇后、萧淑妃等人的命运,以及武则天如何运用智慧和手段,一步步清除政治对手。 两圣临朝的政治格局: 武则天如何以女性之身,与唐高宗共同执掌朝政,驾驭臣下。 称帝建周的政治变革: 她为何改唐为周,以及登基后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武则天时代的社会风貌: 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展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武则天晚年的争议与结局: 她最后的岁月,以及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翻开这套书,您将与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她那不凡的一生,品味那个时代独特的风华。它将让您深刻理解,权力如何塑造一个人,又如何被一个人所塑造;女性的智慧与力量,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对历史、对女性、对权力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的鸿篇巨著。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的一些通俗历史读物相比,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在讲述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聚焦于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的抉择所触动,他们的挣扎与抗争,构成了历史真实肌理的一部分。作者的文风在关键时刻会变得非常富有激情,特别是在描述重大转折点时,那种澎湃的情感几乎要冲破书页。但这种激情是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绝非无病呻吟。它成功地在“知人论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满足了我们对史实的好奇心,又给予了我们对历史人物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这是一次非常充实和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合上书本时,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敬畏与感慨。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类厚重的历史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陷入对史料的堆砌,缺乏趣味性。然而,这套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成功地将历史的严肃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在叙事时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视角,让我非常欣赏。他没有盲目歌颂或全盘否定,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态度去剖析每一个重大事件背后的动机与连锁反应。书中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有力,即便是复杂的政治事件,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于迷失在历史的迷雾中。这种理性的光芒贯穿始终,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与享受,让人忍不住要跟着作者一起去推演历史的走向。

评分

初捧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涉及的朝代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它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的语言功力极佳,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最让我称道的是其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的碰撞,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使得整个历史画卷立体丰满,而非仅仅是庙堂之上的冰冷记录。我常常会因为一段关于市井生活的描写而驻足良久,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让人心情愉悦,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厚书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当然,内容才是核心。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铺陈是极其细致入微的,他没有急于进入高潮,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来构建一个坚实可靠的时代基石。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做法,反而让后来的情节发展顺理成章,合乎情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礼仪制度、官场潜规则的解释,这些内容往往是其他历史读物中一带而过的,但恰恰是它们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命运走向。通过这些细微之处,读者能更深切地理解“时势造英雄”的真正含义。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力作,急躁不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氛围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丝毫不显得枯燥。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写,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比如书中对宫廷中权谋斗争的细腻刻画,那种暗流涌动、步步惊心的感觉,读起来让人手心冒汗。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那些功过参半的角色,也被赋予了复杂的人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对于喜欢深度历史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历史的角度和方法。那种在史料中挖掘人性的努力,让人由衷敬佩。

评分

亲亲,送货很快欧。书也很完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总体上,京东购物体验还是很好的……买这套书,想从一个人物的沉浮来窥探唐朝历史

评分

收到了,不错的书,发货超快的

评分

放到购物车很久了,终于买下来了,包装好,纸质也好,慢慢看吧!

评分

活动买的,好评,京东的书,质量好

评分

京东品质一如既往好评好评…………

评分

非常好,送货还快,正版无疑

评分

京东另外采购的,等了几天,终于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