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试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湘洪,高军,李劲 著,工业和信息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可靠性
  • 试验
  • 质量
  • 工程
  • 统计
  • 寿命
  • 故障分析
  • 测试
  • 维护
  • 概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2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3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可靠性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327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可靠性试验为主线,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产品在研制和生产等各阶段所需用到的可靠性试验技术,对各类可靠性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方案与试验条件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案例对试验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本书共7章,对设计阶段的可靠性仿真,研制和批产阶段的环境应力筛选,适用于研制各阶段的可靠性强化,用于产品定型的可靠性鉴定,面向复杂大系统的可靠性综合评价,面向高可靠、长寿命指标的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等多种试验方法均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简介

  胡湘洪,博士,工信部电子五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中心主任;国际信息安全控制协会注册信息安全经理,美国质量协会注册质量工程师;领导电子五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中心,承担近十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的可靠性技术支撑工作、上百项产品定型可靠性与环境试验评价工作。

目录

第1章 可靠性试验概述 (1)
1.1 可靠性试验目的 (1)
1.2 可靠性试验工作项目 (2)
1.3 可靠性试验分类 (4)
1.3.1 按试验场地分类 (4)
1.3.2 按施加应力的原则分类 (6)
1.3.3 按应用阶段分类 (6)
1.3.4 按试验的目的和性质分类 (6)
1.4 可靠性研制试验 (7)
1.4.1 可靠性研制试验特点 (8)
1.4.2 可靠性研制试验发展 (8)
1.4.3 可靠性研制试验应用对象 (9)
1.4.4 可靠性研制试验应用时机 (9)
1.4.5 可靠性研制试验所用的应力 (9)
1.4.6 可靠性研制试验的工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0)
1.5 可靠性定型试验 (10)
1.5.1 可靠性设计定型试验 (10)
1.5.2 可靠性生产定型试验 (12)
1.6 寿命试验 (14)
1.6.1 试验依据 (14)
1.6.2 适用范围与适用时机 (14)
1.6.3 产品寿命参数 (14)
1.6.4 产品寿命试验分类及方法 (15)
1.6.5 试验室使用寿命试验 (15)
1.6.6 综合验证试验法 (16)
1.7 可靠性试验新技术 (20)
1.7.1 可靠性强化试验 (20)
1.7.2 可靠性加速试验 (22)
参考文献 (26)
第2章 可靠性仿真试验 (27)
2.1 可靠性试验目的 (27)
2.2 可靠性仿真试验理论 (28)
2.2.1 有限元法仿真理论 (29)
2.2.2 故障预计仿真理论 (35)
2.3 可靠性仿真试验工作内容 (37)
2.4 可靠性仿真试验软硬件要求 (38)
2.4.1 CAD模型建模软件要求 (38)
2.4.2 CFD模型建模软件要求 (39)
2.4.3 FEA模型建模软件要求 (39)
2.4.4 故障预计建模软件要求 (39)
2.5 可靠性仿真试验过程及要求 (40)
2.5.1 可靠性仿真产品信息收集 (40)
2.5.2 数字样机建模 (40)
2.5.3 应力仿真分析 (46)
2.5.4 故障预计仿真分析 (48)
2.5.5 可靠性评价 (48)
2.6 可靠性仿真试验应用案例 (51)
2.6.1 仿真试验对象简介 (51)
2.6.2 CFD数字样机建模 (52)
2.6.3 FEA数字样机建模 (53)
2.6.4 模型修正与验证 (55)
2.6.5 应力仿真分析结果 (55)
2.6.6 故障预计仿真分析 (64)
2.6.7 可靠性评价 (66)
2.6.8 试验结论 (66)
参考文献 (66)
第3章 环境应力筛选 (67)
3.1 环境应力筛选概述 (67)
3.1.1 环境应力筛选基本概念 (67)
3.1.2 环境应力筛选基本特性 (68)
3.1.3 环境应力筛选分类 (69)
3.2 环境应力筛选应力及剪裁 (70)
3.2.1 主要筛选应力介绍 (70)
3.2.2 振动应力量值的剪裁 (71)
3.3 常规筛选 (77)
3.3.1 适用标准 (77)
3.3.2 一般要求 (77)
3.3.3 筛选应力条件 (78)
3.3.4 一般实施过程 (81)
3.3.5 应用案例 (85)
3.4 定量筛选 (94)
3.4.1 定量筛选适用标准 (94)
3.4.2 定量筛选参数及实施 (95)
3.4.3 定量筛选典型筛选应力及筛选强度 (97)
3.4.4 环境应力筛选加速效应分析 (102)
3.4.5 小结 (108)
3.5 高加速应力筛选 (108)
3.5.1 传统筛选技术面临的问题 (108)
3.5.2 高加速应力筛选特点 (110)
3.5.3 高加速应力筛选试验设备特征 (111)
3.5.4 高加速应力筛选方案设计 (112)
3.5.5 高加速应力筛选实施注意事项 (117)
3.5.6 高加速应力筛选应用案例 (118)
参考文献 (121)
第4章 可靠性强化试验 (122)
4.1 可靠性强化试验概述 (122)
4.2 可靠性强化试验基本原理 (122)
4.3 可靠性强化试验设备特点 (124)
4.4 可靠性强化试验方案设计 (125)
4.4.1 受试产品要求 (125)
4.4.2 试验应力的选择 (126)
4.4.3 应力极限 (128)
4.4.4 试验剖面设计 (129)
4.5 可靠性强化试验的实施 (131)
4.5.1 试验前准备工作 (133)
4.5.2 试验执行 (134)
4.5.3 试验记录及故障处理 (144)
4.5.4 试验后工作 (146)
4.6 可靠性强化试验应用案例 (147)
4.6.1 受试产品介绍 (147)
4.6.2 试验方案设计 (147)
4.6.3 试验的实施 (148)
4.6.4 试验结果 (151)
4.7 小结 (153)
参考文献 (154)
第5章 可靠性鉴定试验 (155)
5.1 可靠性鉴定试验概述 (155)
5.2 可靠性鉴定试验方案设计 (155)
5.2.1 统计试验方案分类 (155)
5.2.2 统计试验方案原理 (156)
5.2.3 试验方案选取原则 (158)
5.2.4 统计方案参数的确定 (158)
5.3 可靠性鉴定试验剖面设计 (160)
5.3.1 剖面设计基本原则 (161)
5.3.2 剖面设计流程 (161)
5.3.3 确定试验剖面的方法 (162)
5.3.4 利用实测数据设计剖面的要点 (166)
5.3.5 试验剖面案例 (169)
5.4 可靠性鉴定试验实施 (170)
5.4.1 可靠性鉴定试验流程 (170)
5.4.2 试验前准备工作 (170)
5.4.3 试验执行 (173)
5.4.4 试验后工作 (176)
5.4.5 故障分析与处理 (176)
5.4.6 试验数据处理 (178)
5.5 可靠性鉴定试验注意事项 (181)
第6章 可靠性综合评价 (182)
6.1 可靠性综合评价概述 (182)
6.2 多源可靠性数据收集 (184)
6.2.1 信息收集范围 (184)
6.2.2 信息质量要求 (185)
6.2.3 信息收集过程 (185)
6.2.4 信息传递 (185)
6.2.5 信息分析 (186)
6.2.6 信息审核 (186)
6.2.7 信息有效性确认 (186)
6.2.8 获取的多源可靠性数据 (187)
6.3 可靠性综合评价的准备工作 (187)
6.3.1 产品寿命分布函数的确定 (187)
6.3.2 数据充分度的确定 (188)
6.3.3 信息环境因子评价 (188)
6.4 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 (189)
6.4.1 基于内外场结合试验的可靠性综合评价 (189)
6.4.2 基于研制过程信息的可靠性综合评价 (192)
6.5 可靠性综合评价案例 (197)
6.5.1 基于内外场结合试验 (197)
6.5.2 基于研制过程信息 (202)
6.6 小结 (203)
第7章 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 (204)
7.1 加速试验概述 (204)
7.2 加速试验目的与分类 (205)
7.2.1 加速试验目的 (205)
7.2.2 加速试验分类 (205)
7.2.3 加速试验技术核心 (205)
7.3 整机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整体解决方案 (207)
7.3.1 整机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08)
7.3.2 关键件加速试验技术 (218)
7.3.3 板级电路寿命特征检测分析方法 (226)
7.3.4 元器件寿命特征检测分析方法 (228)
7.4 整机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应用案例 (230)
7.4.1 整机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231)
7.4.2 关键件加速试验 (233)
7.4.3 板级电路寿命特征检测分析 (237)
7.4.4 元器件寿命特征检测分析 (238)
7.4.5 整机可靠性综合分析 (242)
7.4.6 整机使用寿命结论 (243)
参考文献 (243)

前言/序言

  丛 书 序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发展大局。把质量发展放在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发展规律。加快实施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突出质量这一关键内核,把“质量强国”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跃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
  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将“质量为先”列为重要的基本指导方针之一。在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质量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综合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高质量是先进技术和优质管理高度集成的结果。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要坚持从源头抓起,在产品设计、定型、制造的全过程中按照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要求去实施。可靠性是产品性能随时间的保持能力。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可靠性管理也充分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特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使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就是要将可靠性技术作为核心应用于质量设计、控制和质量管理,在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实施可靠性系统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子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在我国的质量可靠性领域开创了许多“唯一”和“第一”:唯一一个专业从事质量可靠性研究的技术机构;开展了国内第一次可靠性培训;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环境试验设备;第一个将质量“认证”概念引入中国;建立起国内第一个可靠性数据交换网;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可靠性预计标准;研发出第一个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软件和综合保障软件……五所始终站在可靠性技术发展的前沿。随着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可靠性工作在我国得到空前的重视,在新时期的作用日益凸显。五所的科研工作者们深深感到,应系统地梳理可靠性技术的要素、方法和途径,全面呈现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使之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在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鉴于此,五所在建所6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可靠性技术丛书”。这既是历史的责任,又是现实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可靠性技术丛书”内容翔实,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它涵盖了可靠性的设计、工艺、管理,以及设计生产中的可靠性试验等各个技术环节,系统地论述了提升或保证产品可靠性的专业知识,可在可靠性基础理论、设计改进、物料优选、生产制造、试验分析等方面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试验及质量管理等从业者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质量发展依赖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以高可靠、长寿命为核心的高质量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综合集成。在举国上下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之际,希望该丛书的出版能够广泛传播先进的可靠性技术与管理方法,大力推动可靠性技术进步及实践应用,积极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帮助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世界一流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社会对装备可靠性关注度的提高和研究工作的兴起,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履行相关国际责任,1955年我国第一个可靠性专业机构——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现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又名“中国赛宝实验室”),悄然成立于中国广州,翻开了我国可靠性事业的篇章。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我国军工和工业装备业的成长,一代又一代赛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热血谱写着祖国的可靠性发展史。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引进可靠性技术以来,通过近30年的不断努力,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套可靠性管理和技术体系,国防工业系统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可靠性管理法规文件、技术标准和著作,可靠性工程越来越广泛、规范地应用于各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可靠性试验技术,在军工装备行业和重大工业装备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可靠性试验,装备可靠性水平显著提升,为我国一代又一代武器装备和工业产品研制与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7年,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组织编写出版了“电子产品可靠性技术丛书”,其中包括《可靠性试验》一书。1999年,电子工业质量与可靠性培训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可信性丛书”,由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专家负责撰写。在电子五所60周年所庆之际,为传播可靠性文化和技术,赛宝人组织编写了“可靠性丛书”,为广大管理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贡献自己的智慧、技术和经验。本书是“可靠性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可靠性试验既是检验产品可靠性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发现产品可靠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可靠性试验开始起步,逐步推广到可靠性设计分析和可靠性系统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用和军用电子工业应用可靠性试验技术验证和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以来,可靠性试验技术逐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可靠性试验技术标准,可靠性试验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和规范,包括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试验、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越来越高的可靠性指标要求,经济高效的可靠性试验技术要求越来越突出,一批可靠性试验新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步得到应用,包括可靠性仿真试验、可靠性强化试验、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可靠性综合评价,更好地满足了高可靠、快验证、大系统等更具有针对性的可靠性试验要求。
  本书较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了电子五所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是30多年来可靠性试验技术和经验的结晶。本书阐述了产品设计、研制、定型、生产等各阶段所需用到的可靠性试验技术,全面介绍了各项可靠性试验技术的基本方法、实践经验、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较好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通过相关案例介绍,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可靠性试验技术,并了解可靠性试验新技术。
  全书共分成7章。第1章为可靠性试验概述,主要概述了可靠性试验目的、分类和各项可靠性试验技术,帮助读者初步了解整个可靠性试验技术的概貌。第2章为可靠性仿真试验,阐述了设计阶段所需的基于数字样机的可靠性仿真试验技术,包括理论基础、工作内容、过程及要求、仿真案例等,可为数字样机的设计改进提供指导。第3章为环境应力筛选,阐述了研制阶段和批产阶段可用的环境应力筛选方法,不但包括常规环境应力筛选方法,而且包括定量环境应力筛选方法,还包括近年来发展的高加速环境应力筛选新技术,可为研制阶段高效剔除缺陷和批产验收质量把关提供参考。第4章为可靠性强化试验,阐述了国际流行的可靠性强化试验的基本原理、设备特点、方案设计、实施方法及相关案例,可为现代高可靠要求产品缺陷快速激发、提升产品耐环境能力、提高产品设计和工艺成熟度提供指导。第5章为可靠性鉴定试验,主要用于设计定型或生产定型产品可靠性指标要求的验证,阐述了统计试验方案的选取、试验剖面的设计、试验的实施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可为开展产品可靠性指标验证提供指导。第6章为可靠性综合评价,阐述了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数据收集方法、准备工作,提供了基于内外场结合试验和基于研制过程信息的两类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给出了相关应用案例,可为复杂大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回答提供参考。第7章为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主要面向高可靠、长寿命指标要求产品考核的需要,充分利用加速试验理论和技术方法,提出了整机加速试验与快速评价的整体解决方案,给出了相关应用案例,可为长寿命指标的评价提供指导,也可为可靠性指标的快速验证提供参考。
  本书不但可供可靠性专业人员学习,还可为从事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相关工作的广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大家学习和应用可靠性试验技术会有一定帮助作用,也将促进我国军民行业可靠性技术进步和产品可靠性水平的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可靠性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2015年6月

《现代制造系统中的稳健设计与控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制造环境中,如何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和控制策略来确保产品和过程的可靠性与高性能。我们聚焦于如何超越传统的容错设计范畴,转向更具前瞻性的稳健性(Robustness)理念,旨在使系统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外部干扰乃至内部参数波动时,仍能维持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第一部分:制造系统不确定性的量化与建模 本部分构建了理解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剖析了现代制造系统固有的不确定性来源,这些不确定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随机误差,而是包含了材料特性波动、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工艺参数漂移、以及传感器测量噪声等多个维度。 不确定性分类与度量: 我们详细区分了随机不确定性(Stochastic Uncertainty)和认知不确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随机不确定性通过概率密度函数(PDF)进行描述,重点介绍了基于大量实验数据拟合的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在高维空间中的应用,以及极值理论在预测极端失效事件中的作用。认知不确定性则主要关注由于模型简化或知识不足导致的误差,我们引入了证据理论(Dempster-Shafer Theory)来量化这种不确定性边界。 系统动态特性建模: 鉴于许多现代制造过程是时间序列相关的,本书采用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系统行为。特别是,我们引入了随机微分方程(SDEs)来描述参数随时间演化的随机过程,这对于模拟设备老化和疲劳累积至关重要。同时,针对高维工程系统,发展了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统一模型框架,确保了模型对实际工况的充分表征。 第二部分:稳健设计方法论:从理论到实践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介绍如何将不确定性分析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决策,以实现最优的稳健性。 稳健优化(Robust Optimization): 传统的优化方法通常寻找在标称(平均)条件下最优的解,但这个解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非常脆弱。我们引入了区间不确定性集(Interval Uncertainty Sets)和概率约束优化。重点讲解了最坏情况优化(Worst-Case Optimization)的数学框架,以及如何平衡性能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特别地,对于大规模离散设计变量,我们探索了基于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的稳健性导向搜索策略。 可靠性导向的设计(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RBDO): RBDO 是连接性能指标与概率可靠性指标的桥梁。本书详细阐述了一阶可靠性方法(FORM)和二阶可靠性方法(SORM)在计算可靠性指标 $eta$ 时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作为约束条件嵌入到设计目标函数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基于性能函数梯度的迭代算法,以高效地收敛到稳健最优设计点。 公差分配与灵敏度分析: 在多部件装配系统中,每个部件的公差累积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系统的性能。我们应用了统计公差分析(Statistical Tolerance Analysis),结合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和准蒙特卡洛序列来预测公差导致的性能分散。此外,Adjoint方法被用于高效地计算设计变量对系统可靠性指标的敏感度,指导关键参数的精确控制。 第三部分:面向不确定性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仅仅依靠设计阶段的稳健性是不够的,实际运行中的参数漂移和未知干扰要求控制系统具备高度的适应性。 自适应控制的稳健性增强: 传统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如基于模型的自整定控制器)在系统不确定性过大或存在严重外部扰动时可能出现稳定性丧失。我们引入了基于Lyapunov函数的间接自适应控制,并结合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技术来处理模型失配和外部干扰,确保系统在参数在线辨识过程中的稳定性边界。 H-无穷控制($ ext{H}_infty$ Control)在抗扰动中的应用: $ ext{H}_infty$ 控制理论是实现稳健性能的经典工具。本书详细解析了如何构建系统性能指标($P$)和扰动输入($W$)之间的加权函数,并将控制器的设计转化为求解LMI(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这使得我们能够为系统设定明确的、可量化的抗扰动上限。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稳健化: MPC因其前瞻性在过程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标准的MPC对模型误差非常敏感。我们探讨了多模型预测控制(Multiple Model MPC)和随机模型预测控制(Stochastic MPC)。通过在预测时域内考虑多种可能的系统状态模型,并优化控制序列以最小化所有可能情景下的性能损失,从而实现对未知动态行为的有效应对。 第四部分:数字化试验与评估方法 为了验证和校准上述稳健设计与控制策略,本书强调了先进的试验和评估手段。 高保真度仿真平台: 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与计算流体力学(CFD)相结合的多尺度仿真平台,来模拟制造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如何影响宏观可靠性。重点是如何将不确定性分布直接映射到仿真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中。 加速寿命试验(ALT)与贝叶斯推断: 传统的寿命试验耗时长久。本书阐述了如何通过在加速应力下进行试验,并结合Arrhenius模型或Inverse Power Law来外推至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寿命分布。我们采用贝叶斯方法,将工程先验知识与试验数据相结合,以更少的数据获取更可靠的寿命参数估计。 数字孪生与闭环验证: 最终,我们将稳健设计、实时控制与现场监测数据结合,构建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系统。该系统用于实时评估当前运行状态的可靠性裕度,并在检测到系统状态偏离稳健区域时,触发控制策略的调整或维护预警,形成一个闭环的、持续优化的稳健性管理体系。 本书面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工业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生,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备强大工程实用性的工具集,以应对现代高精度、高集成度制造系统对可靠性和稳健性的严苛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像是一份非常详尽但缺乏“人情味”的规范汇编。我期待的“可靠性试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工程实践中与时间、成本、安全标准不断博弈的艺术。我希望这本书能讲述那些在试验现场发生的“故事”——比如,一个看似微小的设计缺陷是如何在极端的疲劳试验中被放大,最终导致整个产品线的重新设计;或者,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设计出“智慧的”试验方案,用最少的样本和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具说服力的可靠性证明。比如,在软件和电子系统领域,系统级集成测试的复杂性远超单个部件的物理测试,我期待看到关于故障注入、压力测试和混沌工程在可靠性评估中的最新实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固然保证了其理论的严谨性,但对于正在摸索阶段的初级工程师来说,缺乏一个清晰的“新手引导”路径。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精通基础统计和概率论的专家准备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够激发实践热情和创新思维的启蒙读物。我总觉得,真正的可靠性工作,需要在理论的框架下,辅以丰富的经验判断,而这部分在书中体现得比较单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我来说,就像是走进一个巨大而错综复杂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摆放得井井有条,但要找到我真正需要的那一本特定章节,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导航。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聚焦于“试验”的书,它会以不同类型的试验方法——比如环境应力筛选(ESS)、加速寿命试验(ALT)、统计过程控制(SPC)在质量保证中的应用——作为主要的章节划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流程图,指导读者从确定产品寿命目标开始,逐步分解到应力选择、样本量确定、试验执行、数据分析和最终的寿命预测报告撰写。然而,书中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对“可靠性”这一概念的哲学探讨和数学基础的深挖,而非“试验”这一动态过程的操作细节。对于那些想知道“下一个周期我该增加多少振动频率”或者“如何设置环境箱的爬坡速率以避免测试件在非工作状态下损坏”这类具体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答案往往是“理论上,你需要计算X和Y的权重”,而非“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Z的经验法则”。这使得本书更像是一部理论基石,而非一套操作手册。

评分

这本《可靠性试验》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股严谨而专业的氛围,让人不禁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精密系统在面对现实世界挑战时的表现规律。我原本是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产品设计周期中,如何科学地规划和执行一系列破坏性与非破坏性试验方法的系统论述。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稳定运行的设备,比如航空航天零部件或者高端医疗器械,它们的“寿命”和“失效概率”是如何通过这些试验数据被精确量化和预测的,这是我最关心的部分。我原以为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加速寿命试验的设计矩阵,比如如何通过升高环境应力(温度、湿度、振动等)来缩短试验周期,同时又不失真地反映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水平。此外,对统计学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比如威布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在故障时间分析中的具体案例解析,也是我非常期待能深入学习的知识点。如果能有针对不同行业(如电子、机械、材料)的典型试验流程图和数据分析实例,那就更完美了,能立刻指导实际工作。这本书的厚度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但实际阅读下来,感觉更偏向于理论基础的罗列,对于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决策流程,阐述得相对抽象和间接,使得我这个追求“实战派”的读者,在查找具体操作指导时略感吃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和逻辑推演,无疑是顶尖的,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让你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可靠性试验,以及背后的概率论基础是什么。但是,对于一个急于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张极其精密的地图,上面标注了所有的山脉、河流和行政区划,却唯独没有告诉我,哪条路是最快捷、最少拥堵的“高速公路”。我期待的“可靠性试验”是与迭代开发流程紧密结合的,比如敏捷开发中的可靠性注入,如何在短周期内通过精简的、聚焦关键风险的试验来快速反馈设计。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倾向于大型、耗时且全面的最终验证阶段。对于如何进行“早期可靠性设计(ERD)”阶段的快速、低成本的预测性试验,例如使用有限元分析(FEA)结合可靠性理论进行数值模拟,并用小规模试验数据进行校准的方法,书中涉及甚少。这使得这本书虽然在学术上无可挑剔,但在应对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的产品开发需求时,显得有些“慢热”和保守。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很可观,阅读起来需要相当的毅力和专注力,但我发现自己总是在寻找关于“验证与确认”(V&V)的具体案例描述。在现代工程中,可靠性试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证明产品“能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有效地验证设计师的假设”。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篇幅探讨如何设计出能够“挑战”现有设计的试验。例如,如果一个部件的关键失效模式是疲劳断裂,那么试验设计就必须精准地落在材料的S-N曲线的有效区域内,并且试验设备本身不能成为新的失效源。这本书在阐述这些风险和控制措施时,显得有些过于宏观。我更希望看到不同验证平台(如振动台、高低温循环箱、盐雾箱)的校准标准、测试夹具的设计原则,以及试验数据在实时监控系统中如何被采集和可视化。缺乏对这些硬件和软件接口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打了折扣。它更像是在描绘一个理想化的、拥有完美设备的实验室环境,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中设备老化、传感器漂移和人员操作误差带来的实际挑战。

评分

质量和快递没的说,京东一如既往的信赖,图个放心!

评分

正在学习中,到时候来评价

评分

东西非常好,暂时没发现问题。京东自营的比较让人放心,到货时间有保证1。

评分

实用性强,讲得很细而且比较系统,下次再来,相信京东自营,靠得住,发货快。

评分

书挺好,京东送货很快。

评分

专业书籍,值得借鉴。

评分

正是需要的书,不错啦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要仔细阅读

评分

学习用的,印刷质量不错。内容还没读完,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