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伦敦落魄记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巴黎伦敦落魄记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治·奥威尔 著,甘露,郭嘉慧,杨惠乔,朱文婷 译
图书标签:
  • 自传
  • 游记
  • 文学
  • 社会观察
  • 贫困
  • 巴黎
  • 伦敦
  • 乔治·奥威尔
  • 英国文学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1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607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奥威尔作品集
外文名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1927年,奥威尔辞去在缅甸的职务,开始辗转于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1933年,他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就了此书,叙述了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社会底层,不久又回到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展示了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的奥威尔式的真相,对贫困与社会作了冷静的感想和评论,并透着黑色的幽默。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精彩书评

  这个肮脏的贫民窟和住在其中的古怪众生,既是贫穷的实例教材,也是我亲身经历的背景环境。
  奥威尔首先是先知,其次才是圣徒。
  ——止庵

  奥威尔是我们这一代人中仅有的几位重要的作家之一。
  ——Desmond MacCarthy

  他能够在目睹糟境况的同时为美好的东西而战。
  ——Granville Hicks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真实的人类记录,同时又极富艺术力量,虽然揭露了其中的肮脏堕落,但结果却像精美的铜版蚀刻一样出奇漂亮。书中描写的临时收容所场景如但丁笔下的那些不可名状的凄惨场景般令人恐惧。
  ——Compton Mackenzie

目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9
第三章 17
第四章 25
第五章 33
第六章 41
第七章 49
第八章 59
第九章 67
第十章 75
第十一章 83
第十二章 91
第十三章 97
第十四章 105
第十五章 117
第十六章 125
第十七章 131
第十八章 139
第十九章 145
第二十章 153
第二十一章 163
第二十二章 169
第二十三章 177
第二十四章 183
第二十五章 193
第二十六章 201
第二十七章 207
第二十八章 217
第二十九章 223
第三十章 233
第三十一章 243
第三十二章 253
第三十三章 261
第三十四章 271
第三十五章 281
第三十六章 291
第三十七章 301
第三十八章 309

精彩书摘

  第三章
  我在金鸡街一带住了大概一年半。夏季的一天,我发现自己只剩下四百五十法郎,除此之外只有每周教英语课挣来的三十六法郎。迄今为止我从没考虑过未来,但现在我意识到必须马上采取行动。我决定开始找工作,而且——事实证明,幸亏如此——为了以防万一我提前付了一个月的房租两百法郎。不算上英语课挣的钱,我可以靠着剩下的二百五十法郎活一个月,在此期间我很有把握能找到工作。我打算给某个旅行社做导游,或是当个口译员。然而,我走了霉运,没能实现计划。
  一天,旅店里来了一个自称是排字工的年轻意大利人。他这个人难以捉摸,留着络腮胡子,这表明他要么是个恶棍,要么是个知识分子,没人说得清他是哪个阶层的人。F太太不喜欢他的外表,让他预付了一周的房租。那意大利人付了租金,在旅店呆了六晚。在此期间他配了几把钥匙,在最后一晚洗劫了一打房间,包括我的在内。不幸之万幸,他没有找到我口袋里的钱,所以我还不至于身无分文。我只剩下了四十七法郎——相当于七先令十便士。
  这终结了我找工作的计划。我现在必须过每天只花六法郎的日子,从一开始这就很难,我没什么心思去想别的事情。从这时起我的贫穷之旅开始了,每天花六法郎如果不算是赤贫,也至少在它的边儿上了。六法郎就是一先令,要是知道方法,你可以靠一先令在巴黎过一天。但这是件很复杂的事情。
  总的来说,初尝贫穷的滋味很怪异。关于贫穷你已经想过很多,终其一生你都在害怕它,知道它迟早会发生在你身上;它和你想的真是完全不一样。你以为它很简单,其实它极端复杂。你以为它很糟糕,其实它只是可怜又无聊。你首先发现的,就是贫穷所致的特别低人一等的感觉,它带给你的变化,以及一言难尽的吝啬和锱铢必较。
  比如,你发现了贫穷所属的秘密。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之下,你沦落到每天只有六法郎收入的地步。当然你不敢承认,而且必须装得和以前活得一样好。从一开始你就陷入了谎言的网中,甚至难以圆谎。你不再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衣妇在街上截住你逼问原因;你含糊应付,她就认为你把衣服送到别处去洗,永远跟你结了仇。卖烟草的一直问你为什么减少了吸烟量。有些信需要回复,但是你由于邮票太贵而没法回。还有吃饭,这是最大的困难。每天到了饭点你就出去,表面上是去餐馆,其实是在卢森堡公园逛上一个小时看鸽子。之后你偷偷把食物装在口袋里带回去。你吃面包和人造黄油,或是面包和酒,甚至食物是什么也要说谎。你必须买黑面包而不是家庭面包,因为它虽然贵点,但却是圆形的,可以藏在衣袋里。这每天浪费掉你一法郎。有时候为了装装门面,你还得花六十生丁喝酒,因而导致没饭可吃。你的衣服床单脏了,肥皂和剃须刀也用光了。你需要理发,试着自己动手结果不堪入目,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理发师,然后花掉一天的饭钱。从早到晚你都在说谎,代价昂贵的谎言。
  你发现每天六法郎的生活极其不稳定。刻薄的倒霉事降临夺走你的食物。你花掉最后八十生丁买了半升牛奶,放在酒精灯上煮。煮的时候一只虫子在你的前臂上爬,你用指甲一弹,它就扑通一声掉进牛奶里。除了倒掉牛奶饿肚子之外你别无他法。
  你到面包店去买一磅面包,等付钱的时候女店员在给另一个顾客切一磅面包。她笨手笨脚,切了不止一磅。“请原谅,先生,”她说,“我想您不介意多付两个苏吧?”面包卖一法郎一磅,你只有一法郎。你想到自己也可能被要求多付两个苏,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付不起,于是你只能落荒而逃。几个小时之后你才敢再走进一家面包店。
  你到果蔬店去花一法郎买一公斤土豆。但是凑出这一法郎的硬币里有一个是比利时硬币,店员拒收。你逃出店铺,以后再也去不了那里。
  你在一个高级街区闲逛,看到一个显赫的朋友走来。为了避开他,你躲进最近的咖啡店。进了咖啡店你就必须买喝的,所以你花掉最后五十生丁买了一杯黑咖啡,结果里面有只死苍蝇。这类事情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缺钱生活的组成部分。
  你明白了挨饿是什么样子。吃过了面包和人造黄油,你出门,看着路边商店的橱窗。到处都是大堆大块的食物在捉弄你:整只整只的猪、一篮篮热乎乎的面包、大块大块嫩黄的黄油、一串串香肠、堆积如山的土豆,还有磨刀石一般的格鲁耶尔干酪。看着这么多食物你几欲落泪,被自哀淹没。你想要抢一条面包就跑,在被人抓住之前就把它吞进肚子,但由于胆怯你还是没这么做。
  你发现随贫穷而来的是无聊,当你无事可做又腹中空空时,别的事情都无法让你提起兴致。整整半天你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就像是波德莱尔诗中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只有食物才能让你起身。你发现人要是整周靠面包和人造黄油过活,他也不算是人了,只不过是一个肚子加上几个附属器官。
  这,以及更多说不尽的同类事情,就是每天靠六法郎过活的日子。在巴黎有数千人都是这么活过来的:挣扎的艺术家和学生、揽不到生意的妓女、各种各样失业的人。可以说,这就是贫穷的边缘了。
  我又这样过了大概三周。那四十七法郎很快就花光了,我只能靠着上英语课挣的三十六法郎勉强过活。由于缺乏经验,我很不善于理财,有时一整天都吃不上饭。这种时候我就只能变卖衣服,偷偷把它们装在小包里带出旅店,拿到圣吉纳维芙山大街上的一家二手商店。店主是一个极难相处的红发犹太人,一看到顾客就大发脾气。从他的举止可以推测,我们的光顾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他妈的!”他大叫道,“你又来了?你以为这是什么?施粥场吗?”他出的价低得难以置信。一顶我花了二十五先令买来、还没戴过几次的帽子他只愿出五法郎;一双好鞋,五法郎;衬衫,每件一法郎。他总是喜欢以物易物而不是花钱收购,并且常玩花样,强行把没用的东西塞进别人手里,然后假装人家接受了。有一次我看见他从一个老太婆那儿收了一件好大衣,往她手里塞了两个白台球,她还没来得及抗议就被他快速推出了店门。要不是怕担不起后果,打扁这个犹太佬的鼻子绝对大快人心。
  这三周过得又脏又难受,而且显然更糟的还在后头,因为我的房租马上就要到期。然而,事情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糟糕。因为当你接近贫穷时,你总会得到一些比其他更有价值的发现。你发现了无聊、卑贱的并发症和饥饿的开始,但你也会发现贫穷的可取之处:事实上它盖过了未来。在一定条件之下,你的钱越少你越不担心。当你有一百法郎时你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当你只有三法郎的时候你却会很淡定;因为三法郎能让你挺到明天,你也不会想再以后的事情。你感到厌烦,但并不害怕。你茫然地想,“我应该会挨饿个一两天——太可怕了,不是吗?”然后就开始想其他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只有面包和人造黄油的食谱本身就聊以自慰。
  受穷时,还有一种感觉很可以安慰人。我相信每个曾经受过穷的人都经历过。知道自己终于真真正正地穷困潦倒了——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几乎令人愉悦。你曾无数次谈论过一蹶不振的情况——看,现在就是了,你已经到了这步境地,而且还能忍受。这能消除很多焦虑。
  ……

前言/序言


《巴黎伦敦落魄记》:一段漂泊灵魂的都市挽歌 这部作品,初看似是一本记录主人公在巴黎与伦敦两座繁华都市中拮据生活的流水账,然而,拨开那些关于食物短缺、住宿简陋、工作粗鄙的表象,我们会发现,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剖析了金钱的虚无、社会的冷漠以及个体在现代都市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孤独与坚韧。这并非仅仅是一次穷困潦倒的旅行游记,而是一次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洞察,一次对所谓“文明”社会的辛辣反讽。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主人公置于浪漫之都巴黎。然而,这里的浪漫,对于一个身无分文的异乡客来说,不过是冰冷现实的精致包装。他栖身于狭窄拥挤、空气污浊的阁楼,为填饱肚子不惜屈尊于洗碗工的卑微职位,在油腻的厨房里忍受着同事的嘲讽和老板的呵斥。这里的每一顿饭,都弥足珍贵,每一次微薄的收入,都经过精打细算。他观察着周遭形形色色的人们,有同样落魄的艺术家和劳工,有衣冠楚楚却内心空虚的资产阶级,更有那些在光鲜背后操纵着一切的冷血资本家。作者笔下的巴黎,不再是明信片上的埃菲尔铁塔和塞纳河畔的咖啡馆,而是充斥着汗水、油污、以及被压抑的欲望与绝望的气息。 在巴黎的经历,如同一次痛苦而必要的洗礼,让主人公深刻体会到金钱在社会运作中的绝对权力,以及贫穷所带来的羞辱和不公。他目睹了食物的浪费与饥饿的并存,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在极端境遇下的彻底暴露。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微弱希望。他在短暂的间隙里,依然会沉醉于塞纳河畔的夕阳,依然会聆听街头艺人的歌声,在最卑微的处境中寻找一丝灵魂的慰藉。 随后,叙事的焦点转移至工业革命的摇篮、现代文明的中心——伦敦。这里的景象,与巴黎的喧嚣不同,伦敦以其庞大、冰冷、机械化的运作方式,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存挑战。主人公在这座伟大的城市里,继续着他跌跌撞撞的生活,从事着更为艰苦、更少尊严的工作,例如充当一名“推销员”,在寒风中敲开一扇扇门,却屡屡遭遇冷遇和拒绝。他行走在伦敦肮脏的街道,穿梭于拥挤的地铁,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人士打交道。这些人,有的是失业的工人,有的是被社会抛弃的流浪汉,有的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出卖尊严的女性。 在伦敦,主人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以及阶级固化所带来的绝望。他观察着那些富裕阶层如何挥霍无度,而底层人民却为了一点点施舍而卑躬屈膝。他体验着社会规则的无情,以及个体在庞大机器面前的渺小与无力。然而,即使身处最深的泥沼,他也未曾完全丧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以一种冷静甚至带点戏谑的笔调,记录下所见所闻。他与同样落魄的酒鬼、毒贩、小偷为伍,却能在他们身上看到闪烁着人性微弱的光芒,看到在绝境中依然存在的友情和互助。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打动人心,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并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苦情英雄,而是以一种近乎坦白的姿态,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反应。他有过沮丧、有过愤怒、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物质贫困与精神富有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个体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 “落魄”二字,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孤寂与迷失。主人公在巴黎和伦敦的经历,是一次在都市丛林中的生存试炼。他所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艰辛的工作和匮乏的生活,更是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阴暗面,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那些被忽视的、被压榨的生命。他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些原本隐匿在光鲜外表下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抒发,而是以一种朴实、直接、甚至有些粗粝的方式,描绘着生活的本质。这种风格,反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冲击力。读者仿佛能够闻到巴黎街头的油污味,感受到伦敦冬日的寒风,听到酒馆里嘈杂的谈笑声,以及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巴黎伦敦落魄记》并非一本教人如何致富的书,也不是一本宣扬享乐主义的书,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某些侧面。它让我们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主人公的落魄,与其说是一种不幸,不如说是一种警醒。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金钱的局限性,看到了人性的尊严的价值,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也并非全然熄灭。 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首关于都市漂泊者的挽歌,一曲献给那些在繁华都市里默默挣扎、不被看见的灵魂。它让我们在主人公的落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人性的韧性与光辉。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巴黎和伦敦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关于个体精神的永恒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体面”与“生存”之间的鸿沟。它打破了所有关于浪漫之都的虚假滤镜,将所谓的文明光鲜亮丽的外表撕开,直面社会机器运作下被碾压的个体。读完之后,我很难再用过去那种轻松惬意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光鲜的城市。作者在描述那些为了下一餐而进行的卑微挣扎时,用词极其克制,正是这种克制,反而爆发出巨大的冲击力,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无力感。你看着主人公如何用尽一切尊严去换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源,那种心酸不是煽情,而是一种理性的、近乎冷酷的记录。它让人反思,我们所珍视的许多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在绝对的生存压力面前,会变得多么脆弱和可笑。这种对社会结构和阶层固化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简单的游记或回忆录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观察报告,尽管是用故事的形式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时间流逝的处理。在极端贫困和颠沛流离的状态下,时间似乎失去了它原有的刻度,日复一日的重复堆叠,让人的意志力受到无休止的折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重复出现的场景和意象,来营造这种被困住的感觉,让人仿佛也陷进了那种循环往复的泥潭。然而,即便是在这种近乎停滞的时间感中,偶尔闪现的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又提醒着读者,主体意识从未完全消亡。那些对食物的渴望、对温暖的追求,都成为了抵抗虚无的微小锚点。这种对“存在感”的挣扎,在贫困的背景下被无限放大,使这本书的内核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落魄”,更是在探讨一个人在失去一切外在支撑后,如何维系其内在的自我。

评分

从文学技巧上来说,叙事者在保持一种疏离的观察者姿态与内心的挣扎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他既是一个身陷泥淖的参与者,又能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审视这一切。这种双重视角,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深度。很多段落的行文,仿佛带有某种宿命论的色彩,你知道某些困境是难以逃脱的,但作者依然执着于描绘每一个试图挣脱的瞬间。特别是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细致入微,比如对“被拒绝”的恐惧,对“获得帮助”的疑虑,都处理得非常真实。它没有给你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把现实的底色调得非常沉重,但就是在这种沉重中,你会发现人性中那种顽强的、非理性的求生本能是如何闪光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生存哲学”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现实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教条,而是浸透了汗水和风霜的具体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底层生活的艰辛与荒诞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文字的力量,不是来自修饰,而是来自对真实毫不留情的直视。我读的时候,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与霉味,能感受到饥饿时胃里传来的那种空洞的绞痛。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妙,时而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仿佛下一秒就要跌入深渊;时而又突然放慢,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比如一块发霉的面包,或者一个陌生人施舍的眼神中,找到一丝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性温暖。这种情感的张弛有度,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你不得不跟着主人公的脚步,一同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徘徊。我特别欣赏它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捕捉,那种对巴黎和伦敦底层角落的描摹,精准得像是一张老旧的地图,每一个街角、每一个窝棚,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塑造人物命运的无形力量。

评分

作为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落入将底层生活“浪漫化”或“戏剧化”的窠臼。它的笔触是粗粝的,甚至是有些笨拙的,但正是这种朴实的质感,赋予了文字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你读不到作者对自身遭遇的过多抱怨,更多的是一种对既成事实的冷静记录和分析。这种冷静,反而比激烈的控诉更有力量,因为它迫使读者自己去构建情绪和判断。它像是递给你一张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你不愿意面对却又真实存在的角落,让你去亲身体验那些被主流社会视而不见的生命形态。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坦诚,使得这本书具备了超越时代局限的价值,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舒适生活产生一种微妙的敬畏感和警惕心。

评分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历代都有以动物为主的童话和寓言,动物庄园 是其中最优秀之一。 包装完好,印刷清晰。

评分

比想象中的要小点,还比较厚,1984经典中的经典,为了自由!!

评分

包装精致 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

#不是全集不是全集不是全集#100-50的时候入手,本来看中它收录了奥威尔的日记、信件和散文集,前二者按照日期拍没毛病,散文集的排序真心无力吐槽???里面每一篇的排序是按照什么来排列的???还有,印刷比较劣质的感觉,一页下来可能只有300字左右吧。最不能忍的是,送过来给我的时候,套装的那个纸盒是破的,散开了,还是我自己粘好的。

评分

正版书籍。还没看呢,京东推荐好书下单。

评分

先收着后面看,书不错。

评分

乔治奥威尔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缅甸岁月是第一次看。今天刚到,暂时读了一部分。感觉很不错的作品,翻译的感觉也比较生动到位。打算这两天就抽空读完。另外,封面排版也很不错,适合阅读,看完拿来装点书架也很好。

评分

比想象中的要小点,还比较厚,1984经典中的经典,为了自由!!

评分

这本放在奥威尔里面最后面看吧,先看其他几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