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113-2015 光伏压延玻璃工厂设计规范

GB 51113-2015 光伏压延玻璃工厂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总站 编
图书标签:
  • 光伏
  • 压延玻璃
  • 工厂设计
  • 建筑规范
  • GB51113-2015
  • 工业建筑
  • 光伏产业
  • 玻璃制造
  • 设计标准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76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3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光伏压延玻璃工厂设计规范(GB 51113-2015)》共分14章和8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总图运输、原料、联合车间、燃料、建筑与结构、公用辅助工程、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环境保护、节能、职业安全卫生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总站负责日常管理,由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设计规模
3.2设计依据
4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
4.1总体规划
4.2厂址选择
5总图运输
5.1一般规定
5.2总平面布置
5.3交通运输
5.4竖向设计
5.5管线综合布置
5.6绿化设计
6原料
6.1原料的选择与品质要求
6.2玻璃化学成分
6.3工艺设备选型
6.4工艺流程及布置
7联合车间
7.1一般规定
7.2熔化系统
7.3成形系统
7.4退火系统
7.5冷端系统
7.6碎玻璃系统
7.7成品包装、运输、储存
7.8联合车间工艺布置
8燃料
8.1一般规定
8.2燃油
8.3天然气
8.4焦炉煤气
9建筑与结构
9.1一般规定
9.2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
9.3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
9.4建筑构造设计
9.5主要车间建筑结构布置
9.6主要车间结构选型
9.7构筑物
10公用辅助工程
10.1给水与排水
10.2电气
10.3供热与供气
10.4采暖、通风、收尘、空气调节
10.5其他生产设施
11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
11.1自动化水平的确定
11.2配料称量系统
11.3熔化系统
11.4成形系统
11.5退火系统
11.6冷端系统
11.7辅助生产系统
11.8仪表用电源和气源
11.9控制室
12环境保护
12.1一般规定
12.2大气污染防治
12.3废水污染防治
12.4噪声及振动防治
12.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2.6环境监测
13节能
13.1一般规定
13.2总图与建筑节能
13.3工艺及设备节能
13.4电气及自动化控制节能
13.5辅助设施节能
14职业安全卫生
14.1一般规定
14.2防火与防爆
14.3防电与防雷
14.4防机械、玻璃伤害
14.5防暑降温及采暖防寒
14.6防噪声、防振动
14.7防尘和其他伤害
14.8辅助卫生用室
附录A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附录B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附录C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
附录D胶带输送机通廊净空尺寸
附录E光伏压延玻璃工厂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及安全出口数目
附录F光伏压延玻璃工厂主要车间楼面、地面荷载标准值
附录G光伏压延玻璃工厂采暖计算温度
附录H光伏压延玻璃工厂机械通风换气次数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目 以下列出的图书涵盖了建筑、材料、结构、环境等多个领域,它们是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1. 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类 《结构工程中的极限状态设计原理与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结构工程设计方法的基石——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内容详尽地阐述了材料的强度极限状态(如屈服、失稳)和使用极限状态(如过大变形、疲劳)的概率论基础和可靠性指标推导过程。 核心内容包括: 概率论与可靠性理论: 详细介绍了随机变量的描述、概率分布的选择(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等)以及可靠性指标 $eta$ 的计算方法。 材料本构关系: 对钢材、混凝土、木材及新型复合材料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本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塑性铰的形成和损伤累积模型。 结构抗震设计: 侧重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书中详细讲解了非线性时程分析、能力谱法(Pushover Analysis)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震害等级(Operational, Immediate Occupancy, Life Safety, Collapse Prevention)设定设计目标和校核指标。特别关注了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装置选择和系统集成。 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 涵盖了梁、柱、剪力墙、楼板在轴压、弯矩、剪力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精确计算,并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结构优化与数值模拟: 介绍了拓扑优化在初步结构选型中的应用,以及有限元软件(如ABAQUS, SAP2000)在复杂结构分析中的高级应用技巧,如接触分析和材料失效模拟。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不确定性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从理论推导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流程指导。 --- 2. 建筑物理与室内环境质量类 《现代建筑热工性能与能效优化设计》 本书聚焦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分析、模拟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手段实现建筑的低能耗运行。它将热力学、传热学原理与实际建筑设计紧密结合。 核心内容包括: 传热机理与计算: 详述了热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在建筑构件中的耦合作用,包括瞬态热响应分析方法(如等效热桥模型)。 围护结构设计: 深入分析了墙体、屋面、地面和门窗系统的热阻、热惰性指标(如CLTD/CLF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气候区(寒冷、温和、炎热夏季和冬季)选择最优保温材料和构造层次。 冷热桥效应分析: 采用二维和三维热工模拟方法,详细剖析了结构节点、连接部位产生的冷热桥(Thermal Bridging)现象,并提供了减轻措施,如使用热断桥材料和优化节点构造。 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估: 介绍了动态能耗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DOE-2)的使用流程和输入参数设置,重点讲解了如何依据ASHRAE标准或本地规范(如中国《严寒和寒冷地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对建筑的供暖、通风和空调(HVAC)负荷进行精确计算。 绿色建筑标准解读: 结合LEED, BREEAM或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系统阐述了提高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实现路径。 本书特色: 提供了大量针对具体气候条件和材料组合的计算图表和实例分析,旨在帮助工程师实现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减少对主动式机械系统的依赖。 --- 3. 建筑材料科学与检测技术类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制备、性能及耐久性研究》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研究与应用的技术专著。它超越了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深入探讨了材料微观结构对其宏观性能的影响。 核心内容包括: 新型胶凝材料: 重点研究了高炉矿渣粉、粉煤灰、硅灰、偏高岭土等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活性指标、粒度分布及其对水泥水化动力学的影响。 高性能减水剂: 详细分析了聚羧酸盐类高性能减水剂(PCE)的分子结构、吸附机理、分散效率与耐剪切稳定性,以及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调控作用。 工作性能控制: 探讨了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流动性、粘聚性、抗离析性(Stability)的测试方法(如坍落度扩展仪、T500时间测试)和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耐久性机理: 深入论述了混凝土抵抗侵蚀性环境破坏的内在机制,包括氯离子渗透性(RCM试验)、碳化深度、抗冻融循环性能、碱骨料反应(ASR)的控制技术。特别分析了UHPC中微裂缝的自修复潜力。 现场质量控制与新型检测: 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如回弹法、超声波回弹综合法(UPV-R)的校准,以及钻芯取样后的微观结构分析技术(SEM/EDS)。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不仅涵盖了配合比设计,更强调了材料科学层面对混凝土性能的控制,是指导复杂结构和海洋工程混凝土应用的重要参考。 --- 4. 城市基础设施与给排水工程类 《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系统规划与设计手册》 本书系统介绍了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新范式——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理念,并提供了将LID技术融入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具体技术指南。 核心内容包括: LID技术体系: 全面梳理了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渗滤沟、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主要LID单元的结构组成、水文水力参数和设计流程。 水文模型应用: 讲解了如何使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等模型,对不同LID组合方案的汇流时间、地表径流削减率和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进行模拟和评估。 场地设计与生态集成: 侧重于LID设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和生态融合,包括土壤介质的选择标准、植物选择指南(适应性、耐淹性、污染物吸收能力)以及维护管理策略。 雨洪控制与利用: 阐述了LID系统在应对极端降雨事件中的作用,并结合蓄水设施和中水回用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梯级利用目标。 规范与政策导向: 对接国内外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技术导则,为项目审批和技术论证提供依据。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了从“快速排走”到“就地消纳、循环利用”的转变,为城市规划师和给排水工程师提供了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用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找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解决我们车间改造升级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如何优化现有生产线的空间布局以适应新型高效能压延设备。市面上关于光伏玻璃生产流程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侧重于工艺本身——比如熔化、成型、退火这些环节的化学或物理原理。这本书却完全站在“工厂设计”的视角来切入,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工艺流程与实体建筑、设备安装、物流动线进行了强耦合的绑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物料流与人流分离”的那一章。它详细阐述了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库的全过程,如何设计独立的、无交叉的通道,以避免交叉污染和安全隐患。这不仅仅是画几个箭头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不同区域的空气压力平衡、通风系统的设计标准,甚至连工人休息区的设置位置都做了规范。我发现我们目前的布局在某些环节其实存在效率瓶颈,而这些瓶颈恰恰是因为早期的设计没有完全遵循这种高标准的流线优化原则。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工厂设计思维框架,帮助我们评估现存结构是否能支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产能扩张。它迫使我们去思考,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当前需求,更要为未来的迭代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

评分

作为一名负责设备采购和安装的工程师,我更侧重于书中关于设备基础和公用工程配套的章节。光伏压延玻璃设备,尤其是那些大型的辊道窑和退火炉,对地基的承重要求极为苛刻,而且它们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负荷和振动。这本书对这些承重要求的描述,比起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安装手册要全面得多,因为它考虑了整个工厂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它对不同类型压延机组所需的减振措施、基础的防沉降设计,都给出了明确的技术指标和推荐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对公用工程——蒸汽、压缩空气、去离子水系统的设计参数有详细的规定。我之前总觉得这些配套系统是“按需分配”,但看了规范后才明白,这些系统必须预留足够的冗余度和能效等级,才能保证在极限工况下设备依然稳定运行。书中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醒我,一个出色的工厂设计,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至关重要的支撑系统上。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修饰词,全篇充斥着“应当”、“必须”、“不低于”这类强硬的表达。这对于我们日常工程管理来说是件好事,省去了大量揣摩作者意图的时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这一部分的处理。在现今这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工厂的设计必须提前规避污染风险。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废水、废气(特别是炉窑烟气处理)的排放标准和净化工艺的初步设计要求。它不光是给了一个排放限值,还对关键处理设施的选址和占地面积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这意味着在设计初期就要把环保设施的“体量”考虑进去,而不是等到最后才仓促加装。这种前瞻性的、将环保内嵌于设计之初的理念,是国内很多老旧工厂设计中所缺失的。阅读时,我体会到的是一种责任感,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出合格的玻璃,更是为了确保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

评分

坦白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能永远不会去翻阅一本名为“设计规范”的行业标准。最初的几页让我感到有些生涩,因为其中涉及大量的国家标准引用和术语解释,就像在看一本带有厚重历史感的法律文书。然而,一旦深入到关于“自动化与信息集成”那几章,我立刻被吸引住了。现代化的玻璃工厂,越来越依赖于MES系统和SCADA控制。这本书虽然是2015年的标准,但它对信息层面的接入点和物理接口的预留空间有非常清晰的指示。它指导我们在设计电气控制室、数据中心时,要考虑未来的传感器密度和数据传输带宽,甚至对电缆桥架的载荷能力和防火分隔也做了规定。这表明,设计规范已经跳脱出单纯的“砖头和水泥”的物理限制,开始融入高科技制造的要素。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引进最新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连接物理设计与数字控制系统的桥梁,确保硬件基础能够无缝对接未来的智能化管理,避免了因设计滞后而导致的二次返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朴实的,封面上那句“GB 51113-2015 光伏压延玻璃工厂设计规范”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主题。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图表和公式,毕竟“规范”两个字摆在那里,总带着一股子官方的严谨劲儿。可翻开来看,虽然内容确实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文件,但它在结构安排上倒是挺有章法的。一开始它就详细阐述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总则,像是给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打地基一样,把一些宏观的、必须遵守的底线要求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对于厂区的选址、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书里都有明确的指导意见,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从头规划新项目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只给你一个生硬的数字,而是会解释为什么这个布局是必要的——往往是出于安全、环保和生产效率的综合考量。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防火和防爆的部分,那块写得非常细致,从材料的选择到设备的安全间距,都有详细的条文支撑。读下来,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耳边低语,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才是对的”。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时不时对照图集和附录,但这种扎实的感觉,让人对后续的工程实施充满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