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固態電路

微波固態電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正輝,任偉,李偉明 編
圖書標籤:
  • 微波電路
  • 固態電路
  • 射頻電路
  • 微波技術
  • 電路設計
  • 電子工程
  • 微波器件
  • 高頻電路
  • 毫米波電路
  • 電路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85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85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工業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0
字數:76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微波電子電路中主要無源元器件、有源元器件以及它們組成的各種功能電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結構、基本功能和基本分析方法。全書共分為7章,第1章介紹微波電路中常用的微帶無源元件,第2章介紹微波半導體元器件,微波頻率變換器、微波放大器、微波振蕩器以及微波控製電路分列於第3至第6章,第7章簡單介紹瞭作為當前迅速發展的新一代微波電路的微波集成電路(mic)和微波單片集電路(mmic)的基本知識。

作者簡介

  薛正輝,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副院長,擔任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遙感遙控遙測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電磁兼容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微波電磁兼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通信學會第五屆電磁兼容委員會委員。

目錄

緒論 1
0.1 微波波段 1
0.2 微波電子綫路與微波固態電路 3
0.3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章節安排 4
第1章 無源微波元器件 7
1.1 普通集總參數元件 7
1.1.1 金屬引綫 7
1.1.2 電阻器 8
1.1.3 電容器 9
1.1.4 電感器 11
1.2 微波電路基片材料及傳輸綫元件 12
1.2.1 微波電路基片材料 12
1.2.2 微波電路傳輸綫元件 13
1.3 集總參數元件的微帶實現 13
1.3.1 微帶電感與電容 13
1.3.2 微帶支綫電感與電容 14
1.3.3 平麵微帶螺綫電感 15
1.3.4 微帶縫隙電容 17
1.3.5 微帶交指電容 17
1.4 微帶綫分支元件與電橋 18
1.4.1 微帶T形接頭 18
1.4.2 微帶十字接頭 19
1.4.3 微帶綫三端口功率分配耦閤器 20
1.4.4 微帶環形電橋 21
1.4.5 分支綫電橋 22
1.5 微帶綫定嚮耦閤器 24
1.6 微帶綫諧振器 26
1.6.1 終端短路微帶綫諧振器 26
1.6.2 終端開路微帶綫諧振器 29
1.6.3 其他平麵結構諧振器 29
1.7 微帶綫濾波器 30
1.7.1 微帶綫低通濾波器 31
1.7.2 微帶綫帶通濾波器 32
1.7.3 微帶綫帶阻濾波器 33
1.8 微帶綫阻抗變換器與阻抗匹配網絡 34
1.8.1 1/4波長阻抗變換器 35
1.8.2 1/4波長階梯阻抗變換器 36
1.8.3 漸變綫阻抗變換器 36
1.8.4 單株綫阻抗變換器 37
1.8.5 濾波阻抗變換器 39
1.9 微帶綫平衡-不平衡轉換器 39
1.9.1 雙麵微帶綫巴倫 41
1.9.2 共麵微帶綫巴倫 41
1.9.3 Marchand巴倫 42
習題1 42
第2章 固態有源微波元器件 44
2.1 半導體基礎 44
2.1.1 半導體特性 44
2.1.2 PN結 51
2.1.3 金屬與半導體的肖特基接觸 58
2.1.4 金屬與半導體的歐姆接觸 61
2.1.5 N型砷化鎵(GaAs)半導體
特性 62
2.1.6 異質結 65
2.2 肖特基勢壘二極管 69
2.2.1 肖特基勢壘二極管的結構 69
2.2.2 等效電路 70
2.2.3 伏安特性 70
2.2.4 特性參量 72
2.3 變容二極管 73
2.3.1 變容二極管的結構 73
2.3.2 等效電路 74
2.3.3 特性 74
2.3.4 特性參量 77
2.4 階躍恢復二極管 78
2.4.1 階躍恢復二極管的結構 78
2.4.2 工作原理及特性參量 78
2.4.3 等效電路 80
2.5 PIN二極管 81
2.5.1 PIN二極管的結構 81
2.5.2 特性 82
2.5.3 等效電路 83
2.6 雪崩二極管 84
2.6.1 雪崩二極管的結構 85
2.6.2 工作原理及特性參量 85
2.6.3 等效電路 88
2.6.4 其他雪崩管結構及工作模式簡介 89
2.7 轉移電子效應二極管 91
2.7.1 轉移電子效應二極管的結構 91
2.7.2 工作原理與特性 91
2.7.3 等效電路 93
2.8 其餘類型的二極管 94
2.8.1 檢波二極管 94
2.8.2 瞬態電壓抑製二極管 95
2.8.3 發光二極管 96
2.8.4 整流二極管 96
2.8.5 隧道二極管 99
2.9 結型晶體管 100
2.9.1 工作原理 100
2.9.2 等效電路與結構 102
2.9.3 特性 103
2.9.4 異質結雙極型晶體管 114
2.10 場效應晶體管 115
2.10.1 結型場效應晶體管 115
2.10.2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 119
2.10.3 金屬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126
2.10.4 異質場效應晶體管 131
2.11 晶體管發展新技術 133
2.11.1 以SiC材料為基底的肖特基
二極管 134
2.11.2 擴散型雙基區二極管 135
2.11.3 3-D三柵極晶體管 136
2.11.4 石墨烯晶體管 137
2.11.5 太赫茲肖特基二極管 138
2.11.6 幾種新概念型的晶體管 141
2.12 微波半導體産品簡介 144
2.12.1 半導體産品命名方式 144
2.12.2 微波半導體産品 148
習題2 152
第3章 微波頻率變換器 153
3.1 概述 153
3.2 非綫性電阻微波混頻器 154
3.2.1 電路工作原理與時頻域關係 154
3.2.2 電路功率關係與變頻損耗 162
3.2.3 噪聲特性 170
3.2.4 混頻器的其他電氣指標 174
3.2.5 單平衡混頻器 175
3.2.6 雙平衡混頻器 178
3.2.7 雙雙平衡寬帶混頻器 180
3.2.8 非綫性電阻微波混頻器的
基本電路 182
3.2.9 微帶型單平衡混頻器設計 189
3.2.10 采用芯片實現混頻器 199
3.2.11 下變頻器的常見結構 203
3.3 參量變頻器 204
3.3.1 小信號和頻上變頻器的工作原理
與方程 204
3.3.2 參變網絡及和頻上變頻器的
一般能量關係 208
3.3.3 小信號和頻上變頻器的性能 211
3.3.4 小信號和頻上變頻器的電路
結構 218
3.4 變容管功率上變頻器 219
3.4.1 變容管的電壓-電荷特性 219
3.4.2 變容管功率上變頻器的電路
和電路方程 220
3.4.3 變容管功率上變頻器的性能 221
3.4.4 變容管功率上變頻器的電路
結構 222
3.5 變容管倍頻器 224
3.5.1 變容管倍頻器的等效電路及
電路方程 224
3.5.2 變容管倍頻器的性能 225
3.5.3 變容管倍頻器的電路結構 229
3.6 階躍管倍頻器 230
3.6.1 階躍管倍頻器的工作原理
及分析 230
3.6.2 階躍管倍頻器的電路 238
3.7 場效應管混頻器及倍頻器 239
3.7.1 單柵場效應管混頻器 239
3.7.2 雙柵場效應管混頻器 241
3.7.3 FET倍頻原理 243
3.7.4 FET倍頻器電路 245
3.8 檢波器 246
3.8.1 檢波二極管 247
3.8.2 檢波器原理 250
3.8.3 檢波器主要技術指標 251
3.8.4 檢波器的分類 257
3.8.5 檢波器電路 260
習題3 261
第4章 微波放大器 264
4.1 概述 264
4.2 微波參量放大器 265
4.2.1 可變電抗中能量轉換與放大
的物理過程 265
4.2.2 參量放大的一般能量關係 267
4.3 微波晶體管放大器 268
4.3.1 微波晶體管放大器的基本分析 268
4.3.2 微波晶體管放大器的結構 287
4.3.3 微波晶體管放大器設計 292
4.3.4 微波晶體管放大器的CAD簡介 296
4.4 微波晶體管功率放大器 297
4.4.1 微波晶體管功率放大器的指標
體係 297
4.4.2 微波晶體管功率放大器的結構 299
4.4.3 功率閤成技術 300
習題4 309
第5章 微波振蕩器 310
5.1 概述 310
5.2 雪崩二極管振蕩器 311
5.2.1 負阻振蕩器的一般理論與基本
分析 311
5.2.2 微波振蕩器的技術指標 320
5.2.3 雪崩二極管振蕩器的基本電路 323
5.3 轉移電子器件振蕩器 325
5.3.1 轉移電子器件振蕩器工作模式 325
5.3.2 轉移電子器件振蕩器電路結構 330
5.4 微波晶體管振蕩器 331
5.4.1 微波晶體管振蕩器的起振分析 331
5.4.2 微波晶體管振蕩器的電路結構 333
5.5 微波頻率閤成技術 335
5.5.1 頻率閤成技術發展及介紹 336
5.5.2 頻率閤成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341
5.5.3 振蕩器電路 341
習題5 344
第6章 微波固態控製電路 345
6.1 概述 345
6.2 PIN管微波開關 345
6.2.1 PIN管微波開關的基本分析 345
6.2.2 PIN管微波開關的基本電路
結構 355
6.3 場效應管微波開關 357
6.4 微波限幅器 359
6.4.1 微波限幅器簡介 359
6.4.2 限幅器工作原理 360
6.4.3 PIN二極管限幅器的分類 363
6.4.4 PIN二極管限幅器技術指標 367
6.5 微波電調衰減器 368
6.5.1 衰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368
6.5.2 衰減的基本原理 369
6.5.3 PIN管電調衰減器 374
6.5.4 MESFET電調衰減器 380
6.6 微波電控移相器 381
6.6.1 基本移相器原理及技術指標 382
6.6.2 開關綫式移相器 384
6.6.3 高通/低通濾波器式移相器 385
6.6.4 反射型移相器 387
6.6.5 加載綫式移相器 388
6.6.6 定嚮耦閤器型移相器 398
6.6.7 平衡式移相器 402
6.6.8 四位移相器 404
習題6 404
第7章 微波集成電路 406
7.1 概述 406
7.2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的材料與元件 408
7.2.1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的基片材料 408
7.2.2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的無源元件 408
7.2.3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的有源元件 410
7.3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的設計特點 411
7.4 微波集成電路CAD技術 412
7.4.1 MIC CAD技術應用的發展 412
7.4.2 MIC CAD仿真能力 413
7.4.3 MIC CAD的基本實施過程 414
7.4.4 設計中用到的器件模型 415
7.5 微波集成電路的加工工藝簡介 417
7.5.1 微波集成電路工藝流程簡述 417
7.5.2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工藝流程
簡述 418
7.6 微波集成電路新技術簡介 424
7.6.1 多芯片組件技術(MCM) 424
7.6.2 低溫共燒陶瓷多層集成電路
技術(LTCC) 425
7.7 微波及毫米波集成電路應用實例 427
7.7.1 微波及毫米波集成電路在雷達
領域的應用 427
7.7.2 微波及毫米波集成電路在電子
對抗(ECM)領域的應用 430
7.7.3 微波及毫米波集成電路在通信
領域的應用 430

























7.7.4 微波及毫米波集成組件 431
7.8 MMIC電路發展趨勢 435
附錄A 半導體二極管參數符號及其意義 438
附錄B 雙極型晶體管參數符號及其意義 442
附錄C 場效應管參數符號意義 449
附錄D 國內外半導體廠傢信息錶 452
附錄E 全球半導體器件廠商英文縮寫與
中文全稱對照 459
附錄F 商業仿真軟件簡介 461
參考文獻 467

前言/序言

  本書是為信息技術、通信、雷達、電子對抗、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遙感遙測等專業的工科高年級本科生編寫的教材,供“微波電子綫路”、“微波有源電路”和“微波固態電路”課程使用。
  本書的參考學時為64學時,其主要內容是介紹微波電子綫路中主要無源元器件、有源元器件以及它們組成的各種功能電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結構、基本功能和基本分析方法。無源元器件部分以微帶類型為主,有源元器件僅介紹半導體(即“固態”)器件,電路以微帶類型的混閤集成電路為主。考慮到微波無源和半導體元器件在各種功能電路中的多用途,本書首先單獨介紹這部分內容;隨後各章中按照采用核心元件的類型分彆介紹各種主要的功能部件。因此全書共分為7章,第1章介紹微波電路中常用的微帶無源元件。第2章至第6章是本書的主要部分,分彆介紹微波半導體元器件、微波頻率變換器、微波放大器、微波振蕩器以及微波固態控製電路,內容上均注意瞭與前修課程知識的銜接。第7章簡單介紹作為當前迅速發展的新一代微波電路的微波集成電路(MIC)和微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的基本知識。各部件基本按照工作原理、指標體係與基本分析、電路結構等的內容順序排列,在條件適閤的章節,本書采用瞭一些微波CAD手段得齣瞭分析結果(如微波無源元件部分采用瞭MW-Office工具),同時綜閤瞭當前微波器件和電路的發展,引入瞭一些新內容和分析方法。第1章至第6章後還附有習題可供選用。
  根據編者多年來講授本課程的認識與體會,考慮到本書涉及的知識麵較廣,數學手段與工具要求較高,同時本科生教學目的定位具有自己的特點,以及教學學時有限,本書力求在能覆蓋微波電子綫路各方麵問題的基礎上,突齣對物理概念、工作原理和結論的介紹,而盡量簡化繁復的理論分析與數學推導過程,從內容取捨上也貫徹瞭介紹基礎知識和必備手段為中心的原則,不求大求全,角色以作教科書為主、以作技術參考書和工程手冊為輔。因此,本書側重介紹性內容,主要著重“分析“,基本沒有涉及“綜閤與設計”,其目的僅是使學生在深造和將來工作中對微波電子綫路方麵的研究、開發工作有一個比較紮實的基礎,故僅依靠本書的內容還遠不足以完成微波電子綫路知識和手段的完全掌握。當然,這種思路與嘗試在本書中的實現程度和效果還有待教學實踐去檢驗。
  本書是在編者多年講授本課程所用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補充、完善而成的。在之前的講稿和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參閱和引用瞭多本統編教材及各高校教材,如吳萬春教授的《集成固體微波電路》,黃香馥、陳天麟、張開智教授的《微波固體電路》,趙國湘、高葆新教授的《微波有源電路》,言華教授的《微波固態電路》,鄧紹範教授的《微波電子綫路》,王蘊儀教授的《微波器件與電路》等。它們都是本學科卓有聲望和成果的前輩專傢、教授集閤多年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結晶之作,因此這些專著和教材理論基礎紮實,講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邏輯清晰、前後呼應、例證豐富,具有較高的水平。在此,編者要對他們錶示由衷的感謝,正是站在瞭這些前輩的肩膀上,我們纔得以把視界放遠,纔能不斷進步。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北京理工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工程係及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教研室領導和教師的熱情指導、積極支持和幫助,采納瞭許多中肯建議。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的有關領導和人員也為本書的編寫和齣版提供瞭支持和幫助。在此,編者一並錶示感謝。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高葆新教授對全書做瞭十分認真、細緻的審閱,提齣瞭許多重要、寶貴的修改意見,編者謹此錶示衷心感謝。
  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編寫時間較緊,書中難免還存在錯漏和不足之處,殷切希望廣大讀者和各位專傢教授批評指正。
  編者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而深入地介紹電磁場理論和微波技術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全書共分為十五章,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麥剋斯韋方程組到復雜的微波器件和係統設計。本書的編寫力求在理論嚴謹性與工程實用性之間取得平衡,既能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能引導讀者掌握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首先概述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的發展曆程及其重要性,介紹本書的學習目標和基本內容框架。隨後,將迴顧必要的數學基礎,包括矢量分析、復數運算以及求解偏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最後,將引入電磁場的基本概念,如電荷、電流、電場、磁場等,並簡要介紹不同坐標係下描述電磁場的特點。 第二章 麥剋斯韋方程組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理論基礎。我們將詳細推導並解釋麥剋斯韋方程組的四個基本方程(高斯定律、高斯磁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安培-麥剋斯韋定律)在微分和積分形式下的物理意義。通過對這些方程的深入理解,讀者將能夠把握電磁場隨時間和空間的演化規律。本章還將探討不同介質(綫性、非綫性、均勻、非均勻、各嚮同性、各嚮異性)中麥剋斯韋方程組的適用性,並介紹電磁場的守恒定律,如能量守恒和電荷守恒。 第三章 電磁波的傳播 本章將基於麥剋斯韋方程組,推導均勻介質中電磁波的傳播方程,並分析平麵電磁波的特性,包括波長、頻率、傳播速度、相速度、群速度以及波阻抗等。我們將討論在理想導體、介質邊界處的反射和摺射現象,介紹斯涅爾定律和菲涅爾方程。此外,本章還將探討電磁波在導行結構(如傳輸綫)中的傳播,為後續章節的傳輸綫理論奠定基礎。 第四章 傳輸綫理論 本章將深入研究傳輸綫的基本理論。我們將建立描述傳輸綫電壓和電流分布的telle-graph方程,並推導齣傳輸綫方程的特性阻抗和傳播常數。本章將詳細分析不同傳輸綫模型(如集總參數模型和分布參數模型)的適用範圍和特點。我們將討論無損耗傳輸綫和有損耗傳輸綫在不同負載條件下的穩態和瞬態響應,包括電壓駐波比、反射係數和功率傳輸。本章還將介紹史密斯圓圖在傳輸綫阻抗匹配分析中的應用。 第五章 邊界條件與邊界值問題 本章聚焦於電磁場在不同介質界麵上的邊界條件。我們將詳細討論界麵上電場、磁場、電位移和磁場強度之間的關係,並闡述其物理意義。隨後,本章將介紹求解靜電場和靜磁場問題的邊值問題,包括電勢法、鏡像法、分離變量法等常用解析方法。通過解決具體的邊值問題,讀者將掌握如何利用數學工具分析復雜幾何結構下的電磁場分布。 第六章 諧振腔與波導 本章將介紹兩種重要的微波導行結構:波導和諧振腔。我們將首先分析理想矩形波導和圓波導的電磁場模式(TE模和TM模),討論各模式的截止頻率、場分布以及能量傳輸特性。隨後,本章將介紹諧振腔的基本概念,推導其諧振頻率和品質因數(Q值)。我們將分析矩形腔和圓柱腔等典型諧振腔的結構和性能。 第七章 微波網絡分析 本章引入微波電路分析的有效工具——散射參數(S參數)。我們將詳細解釋S參數的定義、物理意義及其與阻抗參數(Z參數)、導納參數(Y參數)等其他參數之間的轉換關係。本章將介紹如何利用S參數描述微波器件的特性,包括輸入輸齣阻抗、增益、隔離度、駐波比等。我們將闡述微波網絡分析的基本原理,並介紹使用S參數進行多端口網絡分析和級聯分析的方法。 第八章 微波器件(一):無源器件 本章將詳細介紹各種重要的微波無源器件。我們將討論傳輸綫濾波器(如階躍阻抗濾波器、耦閤綫濾波器)的設計原理和性能。隨後,本章將介紹定嚮耦閤器(如3dB耦閤器、定嚮耦閤器)、功率分配器/閤成器、環形器、隔離器等微波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以及S參數描述。本章還將探討微波開關、衰減器等器件。 第九章 微波器件(二):有源器件 本章將聚焦於微波有源器件。我們將介紹二極管(如PIN二極管、肖特基二極管)作為開關、檢波器和混頻器的應用。隨後,本章將詳細討論各種微波晶體管(如場效應晶體管FET、雙極結晶體管BJT)在微波放大器和振蕩器中的工作原理和設計考量。本章還將介紹負阻器件,如隧道二極管和槍電子管,以及它們在振蕩器中的應用。 第十章 微波放大器設計 本章將深入探討微波放大器的設計。我們將介紹單級和多級放大器的基本結構和設計流程。本章將詳細討論放大器的穩定性問題,包括起振條件和穩定判據。我們將介紹輸入輸齣匹配網絡的原理和設計方法,以實現增益最大化、駐波比最小化等設計目標。本章還將討論放大器的噪聲係數及其優化方法,以及寬帶放大器的設計技巧。 第十一章 微波振蕩器設計 本章將專注於微波振蕩器的設計。我們將分析振蕩器的基本原理,包括負阻振蕩器和反饋振蕩器。本章將詳細討論巴剋豪森穩定性判據以及如何設計穩定的微波振蕩器。我們將介紹諧振腔振蕩器、微帶綫振蕩器和介質振蕩器等典型結構。本章還將討論振蕩器的頻率穩定度、相位噪聲以及輸齣功率等性能指標。 第十二章 微波混閤電路 本章將介紹微波混閤電路的概念和設計。我們將討論射頻開關、混頻器、倍頻器、檢波器等基本混頻功能模塊的設計。本章將介紹單平衡混頻器和雙平衡混頻器的原理與設計,以及它們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我們將探討本地振蕩器(LO)和射頻(RF)信號的閤成與處理,以及中頻(IF)信號的生成。 第十三章 微波測量技術 本章將介紹微波工程中常用的測量儀器和技術。我們將詳細講解網絡分析儀(VNA)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在測量S參數、阻抗、增益、迴波損耗等方麵的應用。本章還將介紹頻譜分析儀、功率計、信號發生器等微波測量設備的使用方法。我們將討論微波天綫參數的測量,以及場強的測量方法。 第十四章 微波通信係統 本章將從係統層麵介紹微波技術的應用。我們將概述微波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包括發射機、接收機、傳輸鏈路和天綫係統。本章將介紹微波鏈路的預算分析,包括增益、損耗、噪聲係數和解調信噪比的計算。我們將討論衛星通信、地麵微波中繼通信、移動通信等典型的微波應用場景,並分析其關鍵技術挑戰。 第十五章 微波集成電路與電磁兼容 本章將介紹微波集成電路(MIC)和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的發展現狀和設計特點。我們將討論在集成電路中實現微波功能的技術挑戰,以及如何設計和布局以減小寄生參數和提高性能。此外,本章還將引入電磁兼容(EMC)的概念,討論在微波電路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電磁乾擾(EMI)和電磁敏感性(EMS)問題,以及相關的設計原則和防護措施。 全書的編寫風格力求清晰易懂,理論推導嚴謹,同時輔以豐富的工程實例和圖錶,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波工程領域的知識。本書適閤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波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微波器件、電路和係統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微波固態電路》的閱讀體驗,怎麼說呢,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各種奇思妙想的實驗室,但卻沒能找到預期的“操作手冊”。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詳細講解如何搭建各種微波固態電路,比如放大器、振蕩器、混頻器等的具體設計流程,還會涉及詳細的計算公式和實際的工程經驗。然而,它更多的是在探討微波固態技術背後的一些“哲學”和“理念”。 這本書花瞭很多篇幅來討論微波固態器件的“核心思想”,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整個電路設計的“思維方式”。它會深入分析不同器件在微觀層麵上的工作原理,以及這些原理是如何體現在宏觀電路性能上的。但它很少會告訴你“如何具體地去實現”。它更像是在和你探討“道”,而不是“術”。 我本來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可以即刻應用到我的項目中的“小技巧”或者“經驗之談”,比如如何處理寄生參數,如何進行穩定性分析,或者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實現最佳的性能。但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在於讓你理解“為什麼”這些問題很重要,以及“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它更傾嚮於讓你建立一種“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一種“快速的掌握”。 不過,這種“深挖本質”的方式,也並非全無益處。它確實幫助我跳齣瞭單純的“工程思維”,開始從更基礎的物理原理齣發去思考問題。當我遇到一些設計上的難題時,這本書所提供的理論基礎,反而能幫助我更好地分析問題的根源,並找到一些非傳統的解決思路。它就像是在為你打磨一把“利器”,雖然你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如何使用它,但一旦掌握,它就能幫你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讓你立刻上手設計微波固態電路的書,這本書可能不會是你最佳的選擇。但如果你希望深入理解微波固態技術背後的原理,培養自己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願意花時間去鑽研更深層次的理論,那麼這本書絕對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微波固態電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我得說,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微波固態電路的書,不如說是一次關於“微波固態電路的思考”的梳理。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提供具體電路設計方法、實用技巧和工程實踐經驗的指導手冊。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根據具體的性能指標來選擇閤適的器件,如何進行精確的阻抗匹配,如何優化噪聲係數和綫性度,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實現最優的電路性能。 然而,我發現這本書更側重於對微波固態技術“精神內核”的探索。它並沒有給齣明確的“食譜”,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烹飪的哲學”。它會深入探討微波固態領域的一些“前沿思考”,比如新材料的應用前景、器件的理論極限、以及未來可能的技術突破方嚮。它更像是在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去思考“下一個是什麼”,而不是告訴你“現在是什麼”。 當我閱讀時,我常常會想到一些更基礎的物理概念,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巧妙地應用到微波固態器件的設計中的。這本書會讓你意識到,很多看似簡單的電路,背後可能蘊含著深刻的物理原理和精妙的設計思路。它讓你明白,理解“為什麼”往往比知道“怎麼做”更重要。它為你提供瞭一個“觀察世界的視角”,讓你能夠用一種更宏觀、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去看待微波固態電路。 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教我如何畫一個電路圖,或者如何設置一個仿真參數。它更多的是在培養我的一種“思維模式”。它讓你意識到,在微波固態領域,創新往往來自於對基礎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現有技術的顛覆性思考。它鼓勵你去質疑,去探索,去突破界限。 總而言之,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即插即用”的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次“思維的旅程”。它不會給你現成的答案,但它會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微波固態技術背後的思想精髓,並希望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會讓你對微波固態電路這個領域,産生更深層次的敬畏和探索的欲望。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我得說,跟我預期的有點齣入,但仔細想想,反而給我帶來瞭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我原本是抱著學習微波固態器件的具體設計方法和電路實現細節來的,畢竟書名就這麼直接。翻開後,發現它更多地探討瞭微波固態領域的一些基礎理論、發展曆程以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它並沒有直接給齣“如何設計一個XX微波固態放大器”這樣的指導,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比如不同材料的特性、不同器件的原理演變、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整體優勢和局限性等進行瞭深入的闡述。 這種“避重就輕”的方式,剛開始讓我有些沮喪,覺得學不到實用的技術。但當我靜下心來,結閤自己已有的知識體係去閱讀時,纔發現作者的用意。他似乎是想先為你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你理解“為什麼”要用固態器件,它們是怎麼一步步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的,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很多時候,我們埋頭於具體的工程實踐,反而容易忽略瞭事物發生的根本原因和更廣闊的背景。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讓我意識到,理解瞭背後的原理和曆史,纔能在實際設計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甚至能夠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書中對不同半導體材料的物理特性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之前隻關注特定材料(比如GaAs)的設計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拓寬視野的機會。它讓我瞭解瞭GaN、SiC等新材料的潛力,以及它們在耐高壓、高功率等方麵的優勢。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教我如何用GaN設計一個高功率放大器,但它提供瞭理解GaN器件為何適閤高功率應用的關鍵信息。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雖然學習麯綫會陡峭一些,但長期來看,對個人能力的提升無疑是巨大的。 而且,作者在闡述理論時,並沒有過於枯燥,而是穿插瞭一些曆史故事和科學傢的軼事,讓閱讀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比如,他會提到某個重要發現是如何産生的,某個關鍵理論是如何被提齣的,這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學習一個技術,而是置身於一個不斷進步、充滿探索精神的科學領域之中。這種人文關懷式的敘述,對於我這樣在技術一綫工作的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調劑,也能讓我對這個領域産生更深的敬意和熱愛。 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思想啓濛”的書,而不是一本“工具書”。它並沒有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但它引導你去思考,去理解,去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知識框架。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微波固態技術背後的邏輯,並希望為未來的技術發展貢獻力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它或許不能讓你立刻成為一個設計大師,但它一定會讓你成為一個更有深度、更有遠見的微波固態領域探索者。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手冊,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微波固態技術發展演變的“編年史”。它並沒有詳細講解電路設計的具體步驟,更沒有提供各種典型電路的參數配置或仿真模型。相反,它將大量的篇幅用於迴顧微波固態器件的曆史,梳理不同類型器件(如晶體管、二極管、集成電路等)的齣現、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技術傳承和革新。 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 S 參數、噪聲係數、功率效率等參數的深入分析,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參數來選擇和設計器件。但這本書的重點在於“宏觀敘事”。它會告訴你,在某個時期,為什麼會是某個類型的器件占據主導地位,是什麼樣的技術瓶頸促使瞭新器件的誕生,以及這些新器件又是如何改變瞭整個微波固態應用的麵貌。作者似乎更關注於技術的“來龍去脈”和“整體格局”,而不是具體的“枝節末梢”。 這種敘事方式,對於我來說,起初有些不適應。畢竟,作為一名實踐者,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我的項目中使用這些技術。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這種“曆史視角”的價值。它幫助我理解瞭當前各種器件和技術齣現的“閤理性”,也讓我看到瞭未來可能的技術發展方嚮。例如,書中對過去一些看似“失敗”的技術路徑的分析,讓我意識到,技術的發展並非總是綫性前進,很多時候是充滿瞭迂迴和探索。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微波固態技術不再僅僅停留在“這是什麼”的層麵,而是開始思考“它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它將走嚮何方”。它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背景,讓我能夠將自己正在學習或研究的具體技術,置於一個更大的圖景中去審視。這對於培養技術的前瞻性和創新性思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現有的知識,而是開始主動地去思考技術的演進邏輯和潛在的未來。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即學即用的“秘籍”,而更像是一堂關於微波固態技術“思想史”的課程。它可能不會讓你立刻提升電路設計的實操技能,但它會讓你對整個領域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對於那些希望從更宏觀的層麵理解微波固態技術,並希望培養長遠發展眼光的讀者,這本書無疑能提供寶貴的啓示。它鼓勵你去思考,去連接,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技術認知體係。

評分

說實話,當我拿到《微波固態電路》這本書時,我的內心是期待滿滿的,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可以應用於實際工程設計的乾貨。畢竟,書名就已經錶明瞭它的核心內容。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並逐頁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套路”似乎和我預想的有所不同。它並沒有像一本典型的教科書那樣,從基礎概念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各種電路拓撲、設計工具和仿真技巧。 這本書的風格更像是在“導覽”,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漫步在微波固態技術的廣闊天地裏。它會為你介紹這個領域裏的一些“名勝古跡”,比如曆史上重要的器件類型、突破性的技術裏程碑,以及那些在行業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研究機構和公司。它會描繪齣整個技術圖景的輪廓,讓你對微波固態電路這個領域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印象。 我原本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具體器件如何選型、如何匹配阻抗、如何進行噪聲分析、如何優化功率輸齣等詳細的“操作指南”。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為你“鋪墊”,讓你瞭解這個領域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以及不同技術路綫的“優缺點”。它像是在為你打開一扇扇窗戶,讓你看到遠方的風景,但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攀登到那座高峰。 盡管如此,我並沒有因此感到失望。相反,我發現這種“俯瞰式”的介紹,反而能幫助我更好地定位自己。它讓我意識到,在微波固態電路的浩瀚知識海洋中,我可以選擇哪些方嚮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哪些領域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哪些又是被普遍認可的經典技術。它提供瞭一種“地圖”,讓你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以及可以去往何方。 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微波固態技術入門介紹會”,它讓你對這個領域有瞭大概的瞭解,激發瞭你的興趣,並為你指明瞭進一步學習的方嚮。它不是一本“填鴨式”的學習資料,而更像是一個“信息集散中心”,為你提供瞭一個起點,讓你能夠在此基礎上,找到更適閤自己的專業書籍和學習資源。對於那些初次接觸微波固態電路,或者希望對整個領域有一個概覽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評分

微波固態電路講的很好,容易理解

評分

質量不錯,內容深入淺齣,贊一個!

評分

正版,值得購買。

評分

質量不錯,內容深入淺齣,贊一個!

評分

正版,值得購買。

評分

正版,值得購買。

評分

微波固態電路講的很好,容易理解

評分

書內容不錯,有很多需要的,好好學習一下

評分

嗯,還行,物流很快,包裝也很好,內容還沒細看,以後在追加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