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河南森林》各森林类型中的病虫害部分,由河南农学院高冠玉副教授、洛阳林业学校潘安贞副教授撰写。《河南森林》的写成除了编委以及作者外,同时苏金乐副教授对《河南森林》的动植物拉丁文学名、中拉学名对照作了编写工作,郭桂周副教授为《河南森林》插图作了部分绘制。因此,这部书的问世,是全省林业系统大协作的成果。
《河南森林》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严谨,是一部科学性强的学术性著作,这部书的出版对于了解河南省自然、经济概况,森林资源的分布、结构、发生、演变和发展规律,以便保护天然林,合理利用本省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林业规划,发展林业生产、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作为林业领导干部,科技、生产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师生的参考书籍。但是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恳切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森林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貌条件
第三节 气候条件
第四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第五节 土壤
第三章 森林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地史时期的森林变迁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森林变迁
第四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资源
第二节 森林动物资源
第三节 林副产品资源
第五章 森林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
第一节 森林植物区系
第二节 森林地理分布
第三节 河南森林的类型分类
第六章 针叶林
第一节 马尾松林
第二节 油松林
第三节 黄山松林
第四节 华山松林
第五节 白皮松林
第六节 日本落叶松林
第七节 侧柏林
第八节 杉木林
第九节 柳杉林
第十节 水杉林
第十一节 池杉林
第七章 阔叶林
第一节 栓皮栎林
第二节 麻栎林
第三节 槲树林
第四节 刺槐林
第五节 榆树林
第六节 泡桐林
第七节 楸树林
第八节 毛白杨林
第九节 沙兰杨林
第十节 小叶杨林
第十一节 大官杨林
第十二节 钻天杨林
第十三节 加杨林
第十四节 山杨林
第十五节 旱柳林
第八章 竹林
第一节 毛竹林
第二节 桂竹林、斑竹林
第三节 淡竹林
第九章 经济林
第一节 核桃林
第二节 板栗林
第三节 油茶林
第四节 油桐林
第五节 漆树林
第六节 枣树林
第七节 山楂林
第八节 黄连木林
第九节 辛夷林
第十节 乌桕林
第十一节 柿树林
第十二节 山茱萸林
第十三节 文冠果林
第十四节 猕猴桃林
第十章 灌木条用林
第十一章 防护林与绿化
第十二章 自然保护
第十三章 森林分区
第十四章 森林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河南森林》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领导下,根据林业部“关于组织编写《中国森林》的通知”要求,为适应林业现代化的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在总结建国30年来森林调查、林业生产经验和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1980年9月,河南省林业厅主持召开了编写《河南森林》专业会议,成立了编写领导小组。省林业厅厅长石振邦、副厅长王庭训、张守印先后担任编写领导小组组长。主编由河南农学院林学系刘元本教授、刘玉革教授担任,副主编由河南省林业厅高级工程师张企曾等8人担任。
编写成员由河南农学院(现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林业厅、河南省林业调查设计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河南洛阳林业学校、河南省新乡师范学院(现为河南省新乡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有关教授、专家和科技人员53人(含领导小组共64人)组成。
刘元本教授是本书编写的早期主要负责人,朱振明研究员是副主编成员之一。他们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不幸因病逝世。我们在此表示悼念。
编写小组遵照林业部《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编写意见和各省、自治区编写提纲要求,组织编写人员进行资料收集、汇总整理、分析研究、以及必要的野外补充调查。在编写过程中,又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各章节的初稿。1983年7-10月,组织有关人员集中进行统稿工作,同年12月初写出了《河南森林》初稿。1985年4月,《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组织了审稿会议,应邀参加审稿的有周光裕(主审)、方建初、张仰渠、郑均宝、许慕农、张厚极、曹裕民、陈安吉、李宏开、金国柱、杨大三、郝美业等14位教授、专家及《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赵綮工程师、中国林业出版社宫连城工程师。经过认真审评,对初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河南森林》编辑委员会随即根据“审稿会议记要”及具体审评意见了分请有关执笔人对初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再由部分编委分头进行章节统编。最后(1997年10月)由刘玉苹教授进行了全书初稿的统稿。并送请周光裕教授、徐化成教授、赵綮高级工程师终审。所提意见均作了适当修改。王战、阳含熙、林英、熊文愈、蒋有绪、董智勇、刘于鹤、寇文正等教授、专家对本书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期间陶栋伟、周哲身、刘廷志副研究员、魏长生副教授、吴明作博士、谢春景同志对统编、校对作了大量工作。本书所涉及的森林资源等有关数据,均截止到1986年底。
本书各森林类型中的病虫害部分,由河南农学院高冠玉副教授、洛阳林业学校潘安贞副教授撰写。本书的写成除了编委以及作者外,同时苏金乐副教授对本书的动植物拉丁文学名、中拉学名对照作了编写工作,郭桂周副教授为本书插图作了部分绘制。因此,这部书的问世,是全省林业系统大协作的成果。
全书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严谨,是一部科学性强的学术性著作,这部书的出版对于了解河南省自然、经济概况,森林资源的分布、结构、发生、演变和发展规律,以便保护天然林,合理利用本省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林业规划,发展林业生产、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作为林业领导干部,科技、生产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师生的参考书籍。但是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恳切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对于帮助和支持《河南森林》编写工作的所有同志,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河南森林》编写领导小组
《河南森林》编辑委员会
1998年4月
《寻常之树,不朽之魂》 尘封的卷宗,古老的地图,一段段被遗忘的传说,它们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去解读。当我翻开这泛黄的纸页,一股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便在我耳边响起。这本书,并非对某个地理区域的详尽描摹,也非对某种自然生态的科学剖析,而是对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生命印记的追寻。它试图捕捉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以朴素姿态存在、却又以恒久韧性支撑起一片天地的“寻常之树”的灵魂。 我曾以为,“森林”一词,便意味着高耸入云的参天巨木,意味着古老神秘的幽深密林,意味着无数生灵栖息的繁茂景象。然而,随着探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森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群体的聚合,一种相互依存的生命网络。它代表着一种无声的坚守,一种默默的生长,一种在风雨侵袭中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这本书的笔触,并非指向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它讲述的,不是某片具体森林的地理位置、物种构成或历史变迁,而是试图通过那些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树”,去触碰更深层次的生命哲学。这些“树”,或许并非什么稀世珍宝,它们可能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田埂上的一棵柳树,院落里的一株老槐。然而,正是这些“寻常之树”,以它们最本真的形态,见证了人间百态,承载了无数故事,滋养了世代的记忆。 书中,我试图描绘的是“树”的“不朽之魂”。这种“不朽”,并非真的能够永恒存在,而是指它们所代表的生命精神,它们所传递的生命智慧,它们所留下的生命印记,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以某种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它们或许通过繁衍,将生命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它们或许通过物质的转化,回归大地,滋养新的生命;它们或许通过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精神的寄托,成为记忆的载体。 在追寻的过程中,我曾多次陷入沉思。一片森林,如何成为一片森林?是无数独立个体的简单相加,还是一个复杂有序的整体?答案,无疑是后者。森林的魅力,在于它的整体性,在于它内部万物之间的精密联系。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土壤,也离不开周围其他植物的荫蔽,甚至离不开微生物的帮助。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也并非孤立存在,我们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家庭、社区、社会的支持与滋养。这种相互依存,这种彼此成就,正是“森林”精神的体现。 而“不朽之魂”,则是在这种相互依存中,所激发的生命的力量。当我们谈论“树”的“不朽”,我们并非仅仅赞美它们的物理形态,更是在赞美它们所蕴含的某种超越性的品质。比如,那份扎根大地的沉稳,那份顶天立地的气概,那份静默奉献的品格。这些品质,在人身上何尝不是一种最为宝贵的财富? 本书的写作,并非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体悟,来构建一种更具感性与哲思的表达。我并非专业的植物学家,也不是史学家,我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观察、热爱思考的普通人。我将我所见、我所感、我所悟,以一种相对散文式的笔触,融入到字里行间。每一章节,或许都围绕着一个看似微小的切入点,但都指向了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存在的宏大命题。 例如,我曾描写过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树,它的枝干虬曲,树皮粗糙,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它的绿叶却依然繁茂,在阳光下闪耀着生机。我从这棵树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看到了逆境中的希望,看到了生命最原始的顽强。这便是“寻常之树”所蕴含的“不朽之魂”。 再比如,我曾观察过一片小小的林地,那里有高大的松树,也有低矮的灌木,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野草。它们各自生长,却又和谐共存。松树为灌木提供荫蔽,灌木为野草提供土壤,野花野草则为林地增添色彩与生机。我从这片小小的林地中,看到了生态的多样性,看到了生命之间的相互馈赠,看到了一个微观世界的完美平衡。这种平衡,也是“森林”精神的生动写照。 书中,我也尝试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树”背后的故事。或许是某棵树旁发生过的动人爱情,或许是某片树林承载过的悲壮历史,或许是某棵树被人们赋予的某种象征意义。这些故事,让“树”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植物,而是拥有了情感、拥有了温度,拥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轨迹。 我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也没有设定明确的人物关系。本书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当它们被串联起来时,便能勾勒出一幅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宏大图画。它的阅读体验,也更像是一场漫步,你可以随意地停留在你感兴趣的篇章,去感受其中的意境,去品味其中的哲思。 这本书,是对生命的一种致敬,是对自然的一种礼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最为本真、最为朴素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去观察身边的“寻常之树”,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不朽之魂”。因为,这些“寻常之树”,它们以无言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面对,如何去传承。 最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它只是抛出问题,引导你自己的探索。当你合上书页,你会发现,你对身边的世界,对生命本身,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你或许会开始留意街角的法国梧桐,开始关注公园里那一抹绿意,开始在每一次呼吸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这,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并非一本关于“河南森林”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关于“生命森林”的感悟之书,一本关于“内在森林”的心灵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