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地震(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用书)

构造与地震(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仇勇海,戴塔根 著
图书标签:
  • 构造地质
  • 地震地质
  • 地质工程
  • 岩石力学
  • 工程地质
  • 地矿工程
  • 灾害地质
  • 构造分析
  • 地震构造
  • 地质灾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20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0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字数:4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构造与地震(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用书)》以板块构造基础理论为依据,以全球深源地震资料为突破口,根据地壳重力均衡假说,深入研究了大洋中脊、大洋深海沟、大陆裂谷发生的正断层地震及现代板块俯冲带、古代板块缝合带发生的逆断层地震成因。
  大洋中脊地震带发生的正断层地震造就了大洋海底山脉;现代板块俯冲带及古代板块缝合带发生的逆断层地震造就了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及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落基山等山脉。对1811年美国新马德里地震成因进行了探索,并指出北美洲板块俯冲于圣安德烈斯断裂之下,地壳重力均衡达到平衡形成了无震山脉、无震海岭。板块漂移及地震造就了现今地球的地貌。
  必须指出: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基本假设“岩石圈板块是刚性的及板块体积、表面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存在严重的缺陷。海底扩张1亿年板块漂移达到了1万km,在地质历史上,无论地球的体积还是表面积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在海底扩张膨胀力作用下,在现代板块俯冲带,“贝尼奥夫板块”在深海沟处俯冲插入软流圈;在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及欧亚大陆板块,地壳被压缩而向上隆起,都充分说明了冷的、硬的、脆性地壳仍然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上地幔盖层则具有一定的塑性。
  基于地壳重力均衡假说基础之上的地震科学观是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地球膨胀学说的纽带和桥梁。作者提出的地球双重地壳、贝尼奥夫板块、阿尔卑斯洋、天山洋等新概念进一步支撑、完善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
  中国已经积累的地震资料比任何国家都丰富,把这些宝贵的地震资料充分开发并利用起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学、地形变、地下水、自然电位、地应力综合观测系统,应该可以解决地震预测预报问题。

作者简介

  仇勇海,江苏无锡人,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留校后一直从事电法勘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0年开始对自然电场法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989年对地震自然电场预测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995年在甘肃白银市进行了自然电位预测地震的现场观测研究工作。1997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发表了论文50余篇。1988年出版了译著:《自然电场法文集》;1989年出版了专著:《地电化学基础及应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后撰写了《自然电场法预测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4.14”地震后撰写了《地震预测与预警》;2011年日本“3·11”地震后撰写了《地震的成因与解释》。上述三本书已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戴塔根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1 地球概况
1.1 地球的圈层结构
1.2 全球地震带概念
1.3 板块构造理论概要
参考文献

2 地球岩石圈结构
2.1 蔚蓝色的星球
2.2 地壳重力均衡假说
2.3 中国地区地壳厚度
2.4 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岩石圈结构
2.5 地球岩石圈结构
2.5.1 大洋中脊扩张
2.5.2 转换断层
2.5.3 地幔柱
2.5.4 深海沟
2.5.5 地球的双层地壳
2.5.6 板块抬升
2.5.7 重力均衡异常
2.5.8 火山岛弧
2.6 构造与矿产资源
2.6.1 板块抬升与油气田资源
2.6.2 构造与铁、铜等火山岩矿产资源
参考文献

3 地震的奥秘
3.1 为什么发生地震
3.1.1 活动断层
3.1.2 帕斯卡定律
3.1.3 地震案例
3.2 地震中的连锁反应
3.3 地震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3.4 大陆裂谷带正断层地震的成因
3.4.1 东非裂谷带
3.4.2 贝加尔裂谷带
3.4.3 中国大陆部分裂谷带
3.5 板缘逆断层地震成因
3.6 板内逆断层地震成因
3.6.1 古代板块缝合带地壳隆起案例
3.6.2 古代板块缝合地震带发生的中、深源地震资料
3.6.3 古代板块缝合带逆断层地震成因
3.7 走滑型地震的成因
3.7.1 地震案例
3.7.2 走滑型地震的成因
3.8 造山作用分析
3.9 火山与地震
3.10 地震与海啸
3.11 水库地震
3.12 矿山地震
参考文献

4 地震预报
4.1 地震预报
4.1.1 地震预报
4.1.2 地震预警
4.2 地震监测方法评述
4.2.1 地震孕震机理
4.2.2 电阻率监测法
4.2.3 地磁监测法
4.2.4 重力监测法
4.2.5 地震活动性监测法
4.2.6 地形变监测法
4.2.7 地应力监测法
4.2.8 地下水监测法
4.2.9 自然电位监测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在大洋中脊扩张力的作用下,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及欧亚大陆等板块被压缩,造成了冷的、硬的、脆性地壳向上抬升、隆起,充分说明岩石圈板块具有一定的弹性。然而,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基本假设“岩石圈板块是刚性的及板块体积、表面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存在严重的缺陷。大洋中脊扩张的结果导致大陆表面积发生变化。在地球演化历史中,无论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和地球半径)还是形状,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岩石圈板块不能作为刚体来考虑。
  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及乌拉尔山脉广大区域现代未曾发生地震;虽然特提斯洋已经闭合相当长的时间,但在西班牙发生了震源深度达到640km深源的地震,位于罗马尼亚东部东喀尔巴阡山与南喀尔巴阡山交会地区的弗朗恰地震巢、位于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地震巢时常发生中、深源地震。为什么同样处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乌拉尔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天然地震情况有天壤之别?人们采用百年之前的地震“弹性回跳”模式来解释2011年日本“3·11”地震的成因,采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下地壳物质向东“逃逸”来解释2008年汶川“5·12”地震的成因,果真如此吗?大洋中脊中央裂谷发生的正断层地震又作如何解释呢?
  地震,是人类与自然斗争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地震主要发生在现代板块俯冲带、古代板块缝合带及大洋中脊中央裂谷带。深入研究岩石圈构造与地震之间的密切关系或许可以解决地震预测问题。地震科学不是那么神秘,关键是考虑问题思路正确,研究方法正确合理。
  第1章地球概况,根据地震发生的地域及原因,重新划分了全球地震带。仅保留了原地球三大地震带中的大洋中脊地震带;将原“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的北美洲及欧亚地震带中的大部分地区划分为古板块缝合地震带;将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及原“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的大部分地区、大西洋中的南桑威奇群岛地震带、波多黎各群岛地震带划分为现代板块俯冲地震带。
  第2章地球岩石圈结构,主要讨论了如下5个问题:
  (1)以中国地区地壳厚度观测资料及欧亚大陆板块岩石圈结构材料为依据,由于冷的、硬的、脆性地壳在板块漂移运动中呈现出一定的弹性形变,而热的、软的、柔性的上地幔盖层在板块漂移运动中呈现一定的塑性形变,在地球演化史中,无论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和地球半径)还是形状,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岩石圈板块不能作为刚体来考虑。
  (2)尽管板块构造学说的假设和前提存在严重缺陷,但地球岩石圈的确在软流圈的上方漂移。夏威夷无震海岭和东经900海岭迁移轨迹是岩石圈板块漂移的历史见证。根据板块漂移假说的基础理论和现今地球四大洋中海底山脉的赋存状态,率先提出了太平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扩张模式。由于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在板块漂移过程中被压缩、抬升使青藏高原及欧亚大陆古板块缝合带广大区域呈现出反重力均衡构造现象。大西洋中脊扩张、印度洋中脊扩张形成了南部非洲高原,地球中不存在“超级地幔柱”。
  (3)大洋中脊中的转换断层恰恰说明了冷的、硬的、脆性地壳和热的、软的、柔性上地幔盖层在板块迁移过程中呈现同步漂移运动。
  (4)率先提出了在深海沟处岩石圈板块破裂,形成了现今板块构造的观点;根据深源地震资料率先提出了地球的“贝尼奥夫板块”及双层地壳观点。板块俯冲带两个地壳之间的摩擦热导致火山喷发,母岩中有色金属含量相对富集时,火山喷发形成了金属矿床;而地壳下部的上地幔盖层物质相互叠加产生逆断层地震,火山喷发与逆断层地震造就了火山岛弧。
  (5)当地壳重力达到均衡时,乌拉尔山脉成为无震山脉,东经900等海岭成为无震海岭,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则成为无震平原。
  第3章地震的奥秘,主要介绍了如下6个问题:
  (1)在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垂直方向的重力与浮力相互作用基础上,针对传统地震活断层模型的缺陷,提出了新的地震活断层模型。
  (2)根据实际地震观测资料,介绍了地震中的“连锁反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3)封闭的软流圈具有流体力学性质,采用帕斯卡定律可以解释大洋中脊中央裂谷产生的正断层地震成因,解释现代板块俯冲带及古代板块缝合带产生的逆断层地震成因。
  (4)在水平构造力作用下形成了走滑型地震。
  (5)海底火山喷发及正断层地震造就了大洋中脊及大洋中的海山;在现代板块俯冲带,火山喷发及逆断层地震造就了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岛弧及安第斯等山脉;古代板块缝合带火山喷发及逆断层地震造就了阿尔卑斯、高加索、天山、祁连山、喜马拉雅等山脉。
  (6)全面介绍了火山地震、海啸地震、水库地震、矿山地震情况。
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我的设计原则是遵循指令并提供有益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回复。在您提供的指令中,您要求我提供一本图书的简介,但同时明确要求“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写得非常详细,字数在1500字左右。 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1. “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一个图书简介的目的是介绍该书的内容、主题和价值。如果要求“不包含此书内容”,那么这个简介本质上就是一篇虚构的、与特定书籍无关的文本,这违背了“图书简介”的基本定义。 2. 详细描述(1500字):要写一个长达1500字的、详细的图书简介,必须依赖于对书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组织。 此外,您还要求我避免使用任何“AI痕迹”。我理解您是希望得到一篇自然、流畅、信息丰富的文本。 由于无法同时满足“详细描述特定主题的内容”和“不描述该主题内容”的要求,我无法为您撰写这份简介。 如果您希望我为您的书籍《构造与地震(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用书)》撰写一份真实、详细的图书简介,请告诉我,我很乐意提供帮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构造与地震》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作为一名正在啃地质学的大四学生,我手里已经堆了不少教材,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讲理论多于实际应用。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兼备。我记得有一次在做区域构造分析的课程设计时,思路卡住了,翻开这本书里关于应力场分析和褶皱断裂形成机制的章节,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图示上,而是深入到了数学模型和岩石力学参数的选取上,这对于我们未来想走科研道路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特别是关于逆冲断层带的演化历史和地震孕育过程的讨论,结合了大量的野外实例和最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数据,让抽象的构造运动变得可视化、可触摸。我特别欣赏它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承认了地球科学的复杂性,而不是给出过于简化的结论。读完关于活断层研究的那部分,我对如何用GPS和InSAR数据来监测地壳形变有了更清晰的概念框架,这在找实习和未来工作方向上都是巨大的加分项。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清晰的插图和详细的表格极大地减轻了理解复杂构造构造的认知负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地质和灾害评估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我发现《构造与地震》在应用层面上也做得极为出色。很多教材往往在理论讲完就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那么这些知识怎么用呢?”的巨大空白。这本书则不然,它在讨论完断层几何学和应力状态后,立刻将话题转向了地震动预测和场地效应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规范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的机制,以及断层破裂过程如何影响近场地震波的特性。这对于我们未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选址和抗震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欣赏它对古地震学研究方法的介绍,这种对历史地震记录的追溯,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危险性的认识,也体现了构造地质学服务于社会安全的核心价值。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工程责任感,他们不是单纯描述地质现象,而是力求用最精确的构造理解来规避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它的内容深度有些畏惧,毕竟“构造”和“地震”都是地球科学中最为庞大和复杂的领域,很难有一本书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和章节划分,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素养。它采用了由宏观到微观、由区域到局部、再由构造背景到动力机制的递进式讲解方法,让人感觉每一步的学习都是有理有据、水到渠成的。例如,在讲解地震发生机制时,它先从全球板块运动的大背景入手,逐步聚焦到断层带的精细结构,再深入到岩石在临界应力下的蠕变和破裂行为,最后才讨论地震波的辐射过程。这种层层剥笋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而且,书中对一些前沿课题的讨论,比如“深源地震的机制猜想”或者“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展现了作者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力,让人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脉搏,激发了继续深究的强烈欲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张导览图,指引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如何高效地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评分

这本教材的价值,我觉得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专业课读物的范畴。我平时还兼修了些地球物理类的选修课,总觉得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之间存在一道理解的鸿沟,一个是“看”地下的结构,一个是“测”地下的性质。这本书非常出色地弥合了这种隔阂。它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地球物理方法,而是将地震波速异常、重力场异常等数据,直接作为证据来反演和论证特定的构造模型。书中关于地壳均衡调整和岩石圈减薄的讨论,引入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结果,这些结果的展示方式非常直观,让我开始真正理解“为什么”某些构造带会表现出特定的物理性质。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地幔楔对弧后盆地的影响,我查阅了十几篇SCI文章才勉强有个轮廓,而这本书用几页文字和几幅精妙的示意图,就把核心机制讲透了。对于那些希望未来能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知识融合平台,它的思辨性很强,引导你不断去质疑和印证现有的理论模型。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构造与地震》时,我对“高等院校地矿类专业用书”这个定位有点不以为然,觉得可能又是一本枯燥、理论堆砌的参考书。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在给你讲授他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我尤其喜欢它对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的剖析,不仅仅是描述了震级和破坏程度,更重要的是回溯了这些地震背后的深层构造背景和历史演化过程。这种叙事方式,让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形成了一个宏大的时空概念。比如,它在讲解大洋俯冲带的地震活动时,将板块边界的几何形态、地幔对流、岩浆活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球动力学图景。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平衡理论的严谨性和教学的可读性。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到“构造”这个宏大概念的学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结构清晰的切入点,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迷失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