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207-2013 发电厂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方法

DL/T1207-2013 发电厂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发电厂
  • 水电
  • 电导率
  • 在线测量
  • DL/T1207-2013
  • 水质监测
  • 电力行业
  • 标准规范
  • 检测方法
  • 纯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4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字数: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0]320号)(能源20100352)的要求安排制订的。 发电厂纯水电导率的准确在线测量是水汽品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国内各类标准只适用于普通水的电导率测量,不适合纯水电导率的在线测量,导致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普遍存在较大误差。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ASTM D 5391—99(Reapproved 2009)《流动高纯水水样的电导率/电阻率标准测试方法》,并针对发电厂水汽系统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时受到在线及纯水影响因素而编写制定,规范了发电厂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方法,对于提高发电厂纯水电导率的准确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规定了发电厂流动纯水电导率在线连续测量的仪器设备、检验和测量方法,并对取样系统、水样流量和温度的控制要求也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电导率低于10 μS/cm,连续流动的取样管和工艺管道内纯水电导率的在线测量。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DL/T1207-2013 发电厂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方法》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痕迹。 书名:《工业水处理系统设计与优化实践:从锅炉给水到循环冷却水》 作者:[此处可填写作者姓名或机构]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此处可填写出版年份] --- 图书简介 在现代工业生产,特别是电力、化工、冶金等高耗能、高水耗行业中,水质管理是确保生产安全、提高设备效率、延长资产寿命的核心环节。本书《工业水处理系统设计与优化实践:从锅炉给水到循环冷却水》系统性地梳理了工业水处理的各个关键领域,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设计、运行与优化指南。全书聚焦于工业用水的源水处理、过程水处理以及废水回用等环节,力求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应用进行无缝衔接。 本书内容组织严谨,结构清晰,共分为七大部分,涵盖了从基础水化学原理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全流程。 第一部分:工业水处理基础与水化学原理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技术基石。首先详细阐述了水在工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重点解析了溶解性固体、悬浮物、硬度、碱度、溶解氧等关键水质参数的物理化学本质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影响机制。深入探讨了水垢的形成机理,如碳酸钙、硫酸钙、硅酸盐垢的成核与生长过程,以及腐蚀的基础理论,包括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开裂(SCC)等,为后续的工艺选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原水预处理技术详解 工业用水的源水往往含有大量的杂质,高效的原水预处理是后续深度水处理成功的先决条件。本部分详尽介绍了常用的原水处理工艺。包括: 1. 混凝与沉淀: 阐述了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的选择原则、投加量控制及其在去除悬浮物中的效能。沉淀池的水力设计参数(如表面负荷率、水力停留时间)及其在不同类型沉淀池(如平流式、辐流式)中的应用。 2. 过滤技术: 覆盖了传统的多介质滤池(石英砂、无烟煤)的构造与反冲洗控制,以及更精细的快滤池和慢滤池的应用场景。同时,对深度过滤,如砂滤、活性炭过滤等在去除有机物和微小颗粒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详述。 3. 软化技术: 重点讲解了离子交换软化法,包括树脂的选择、再生化学计量计算、周期制运行管理,以及酸性、碱性离子交换在特定工业需求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膜分离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是现代水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部分给予了重点关注。详细分析了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四大主流膜技术的原理、膜材料特性、操作参数(如跨膜压差TMP、回收率)的控制,及其在除盐、浓水减排和特定污染物去除中的工程应用。特别强调了膜污染的机理(如浓差极化、结垢、污堵)以及相应的清洗(CIP)规程和维护策略。 第四部分:高品质给水系统设计与深度除盐 针对电力、电子等对水质要求极高的行业,本部分着重于高品质水系统的设计。 1. 去离子水(DI)系统: 阐述了二级离子交换(强酸阳离子+强碱阴离子)的串联设计、混合离子交换(MBI)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对出水电导率、电阻率的精确控制方法。 2. 电去离子(EDI)技术: 作为传统离子交换的升级替代方案,详细介绍了EDI的工作原理、极化电流的控制、树脂的连续再生过程,以及其在实现连续、低化学品消耗的超纯水制备中的工程实践。 3. 蒸汽凝结水和疏水系统处理: 针对发电机组的循环水系统,探讨了凝结水处理中对微量金属离子、二氧化硅的去除要求,以及冷凝水旁路处理的优化方案。 第五部分:循环冷却水系统化学处理与防腐防垢 冷却水系统是工业用水量最大的部分之一,也是腐蚀和结垢的重灾区。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化学平衡。 1. 腐蚀控制: 详述了针对碳钢、铜合金、不锈钢的腐蚀抑制剂(如磷酸盐类、有机膦酸类、钼酸盐类)的作用机理和复配技术。讨论了氧腐蚀、pH值控制、电位监测在现场运行中的重要性。 2. 阻垢与分散: 重点讲解了聚合物分散剂(如聚丙烯酸酯、磺化共聚物)在维持水系统清洁度中的作用,以及对钙、镁、硅等难溶盐的晶体修正技术。 3. 微生物控制: 探讨了生物粘泥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传热效率和设备安全的影响,介绍了氧化性杀菌剂(如氯、溴)和非氧化性杀菌剂的交替使用策略和安全投加规范。 第六部分:锅炉水处理与蒸汽品质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工业锅炉和发电厂蒸汽循环中的水处理技术,这是保障锅炉安全运行和汽轮机效率的关键。 1. 给水除氧: 详细对比了化学除氧(亚硫酸氢钠法、肼法)与热力除氧(除氧器)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讨论了不同压力级别锅炉对溶解氧和金属离子的严格要求。 2. 炉水处理: 深入分析了磷酸盐处理法、亚磷酸盐/聚合物复合处理法在控制炉内结垢和腐蚀方面的应用,包括水垢、腐蚀产物的转化与控制。 3. 蒸汽品质控制: 探讨了蒸汽与冷凝水中氨的分配规律、pH值的调节,以及对蒸汽中夹带水滴和有机物的控制措施,确保汽轮机叶片的保护。 第七部分:工业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与经济性评估 本部分将理论与工程管理相结合,讨论了如何实现水处理系统的智能化与高效运行。 1. 在线监测与控制: 详细介绍了电导率、浊度、pH、ORP(氧化还原电位)、余氯等关键参数的在线传感器选型、安装校准与数据分析。探讨了如何建立闭环反馈控制系统以精确维持化学药剂的投加量。 2. 水处理过程的优化与节能: 从系统集成、能耗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浓水回用率、提高膜系统效率、实现化学品投加的精确控制来降低运行成本。 3. 水处理系统的经济性评估: 提供了评估不同水处理方案(如RO+EDI vs. 两级离子交换)在生命周期成本(LCC)下的比较方法,帮助决策者选择最经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工程实例、流程图和技术参数对比表,旨在成为工业水处理领域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它不仅解释了“如何做”,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以期提升读者对复杂水处理过程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发电厂纯水电导率在线测量的专著,从宏观角度看,无疑是电力行业技术人员案头的必备参考。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似乎抓住了电力系统运行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参数之一——水质的精确控制。在发电过程中,无论是火力发电厂的锅炉给水,还是核电厂的循环水,纯水的导电率都是判断水质是否达标的关键指标。如果导电率偏高,轻则影响设备寿命,重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腐蚀或结垢问题,进而引发停机事故。这本书的价值,想必就在于它系统地阐述了从传感器选择、安装布局,到信号处理、数据趋势分析的整个流程。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电导率仪表的优缺点,比如电化学法和感应式测量的适用场景差异。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详尽地覆盖那些实际操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陷阱”:温度补偿的准确性如何影响最终读数?流量波动对在线测量结果的瞬态影响该如何过滤?对于现场工程师而言,一本好的技术手册,不仅要告诉你“怎么做”,更要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构建起稳定、可靠的纯水监测体系。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专业书籍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无数次在化水车间度过的夜晚,与那些闪烁的仪表和跳动的数字搏斗的场景。这本书的章节编排,我推测一定是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的部分。在线监测系统最怕的就是“假数据”——仪表显示正常,但实际水质早已恶化。这本书是否有针对性地提供了针对电极污染、电缆绝缘不良、或参考电极漂移等常见故障的快速排查流程图?这比理论推导更贴近一线工作者的需求。想象一下,在一台大型机组即将投入运行的关键时刻,如果电导率仪突然读数异常,工程师需要一个快速、可靠的SOP(标准操作程序)来判断是仪表本身的问题,还是水质真的发生了突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基于实际案例的故障案例分析,比如某电厂因特定水处理工艺波动导致的导电率异常,并给出有效的应对策略,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规范的汇编,更是一本实战的宝典。

评分

从技术标准制定的角度来看,DL/T1207-2013这个编号本身就暗示了其权威性和规范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平衡不同制造商、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兼容性和统一性的。在纯水监测领域,不同电导率探头的设计原理差异很大,这直接影响了测量范围和响应速度。该标准是否对在线测量系统的校准周期、校准介质(比如标准氯化钾溶液的浓度选择)提出了明确的、可量化的要求?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行业标准,其核心就在于提供一个统一的“语言”和“度量衡”。例如,对于核电站这类对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所,测量结果必须能够无缝对接至更高级别的流程控制系统(DCS)。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说明数据接口的格式、时间戳的要求,以及数据冗余和追溯性的设计原则?这关乎到最终运行记录的有效性和法律效力,是保障电力生产安全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电气测量技术有深入研究的人,我对书中关于“抗干扰”和“信号完整性”的探讨抱有极高的期待。纯水电导率测量,本质上是对极小电流或阻抗的变化进行精确捕捉,这意味着它对外界电磁干扰(EMI/RFI)极为敏感。在发电厂这个充斥着高压设备和变频驱动器的复杂电磁环境中,如何保证在线测量信号的纯净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屏蔽电缆的选择、接地系统的优化,以及在噪声环境中如何通过软件算法(比如数字滤波技术)来提高信噪比?单纯强调测量精度是不够的,必须解决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的高精度维持能力”。如果它能像一本高级电子工程教材那样,剖析电导池的寄生电容、电极材料的选择如何影响长期稳定性,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行业指南,上升到了工程物理层面。

评分

这本书给人的整体印象,应该是一种严谨的、面向未来的技术指引。随着发电技术向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发展,对水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苛刻,导电率的监测精度可能需要从微西门子每厘米(µS/cm)提升到皮西门子级别。因此,我希望书中不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描述,还能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展望。比如,是否探讨了新型固态传感器或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导电率测量技术在电力领域的潜在应用?或者,它是否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引入到电导率数据的趋势分析中,用以预测水处理设备未来的运行状况,而非仅仅是事后报告?一本顶尖的技术书籍,理应为行业设定下一阶段的技术标准和研究方向。它不仅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更要为明天的挑战提供思想准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