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鳖新技术

生态养鳖新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发俊 等 著
图书标签:
  • 鳖养殖
  • 生态养殖
  • 水产养殖
  • 养殖技术
  • 农业技术
  • 鳖的养殖
  • 池塘养殖
  • 新品种
  • 高产养殖
  • 养殖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74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25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字数:1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水产养殖技术员,养殖户,水产科研院所,水产推广部门,以及水产院校师生等。
本书主要内容围绕三点展开:一是尽量保持鳖适应的生态环境,生态养鳖主要养殖阶段是在室外池塘,书中详细阐述了养鳖池塘的生态环境,温室养殖也是生态养鳖不可缺少的阶段,介绍了温室及其室内鳖池的设计与建造;二是逐步恢复和提高鳖的免疫力与抗病力,书中多个章节介绍有逐步提纯复壮、优生优育的措施,倡导中草药的使用,推广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做到科学精准用药;三是尽可能多地投喂天然鲜活饵料,介绍了主要的7种生物饵料的培养技术及灯光诱蛾作饵料技术。书中还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生态养鳖模式,有鳖鱼混养技术、鳖虾混养技术、稻田养鳖技术、莲藕田养鳖技术。
本书是作者亲身工作实践的总结,是生态养鳖的全新模式。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对养殖环境污染也愈发关注的形势下,提倡推广生态养鳖新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希望这本书对养殖户改进生产,提高养殖效益能够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从作者多年养殖的经验教训出发,着重说明尽量保持与鳖相适应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系统介绍了养殖池塘水生生物间食物链和水体物质循环之间良性运转的关系,这也是科学进行水质调控技术的理论基础。
介绍了养鳖温室及其室内鳖池的设计与建造,包括养殖废水的处理与净化。在恢复和提高鳖免疫力抗病力方面,介绍有逐步提纯复壮,优生优育的措施,倡导中草药的使用,尽可能多地投喂鲜活饵料以及推广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做到科学精准用药等方面内容。
在多元化生态养鳖模式上,介绍了鳖鱼混养模式,鳖虾混养模式,稻田养鳖技术,莲藕田养鳖技术等。
本书无论是对水产养殖企业,养殖户,还是相关水产科研人员,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有益的帮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我国养鳖业的历史和发展前景1
一、我国养鳖业的历史以及存在的问题1
二、我国养鳖业发展的出路和前景4
第二节鳖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8
一、营养价值8
二、药用价值9
第二章鳖的生物学特性11
第一节形态特征与构造11
一、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11
二、外部形态12
三、内部结构14
第二节生态习性17
一、生活习性17
二、食性20
三、生长特性21
四、繁殖习性22
第三章生态养鳖场的规划和设计27
第一节生态养鳖场的规划27
一、场址选择27
二、生态养鳖场的规划原则29
第二节室外养鳖池的设计与建造32
一、室外养鳖池的基本要求32
二、亲鳖池34
三、商品鳖池36
四、稚幼鳖池36
第三节加热温室及室内鳖池的设计与建造37
一、塑料阳光保温大棚37
二、加热温室38
三、温室养殖池42
四、养殖用水的处理与净化43
第四章鳖的人工繁殖49
第一节亲鳖的选育及主要品系49
一、性成熟与雌雄鉴别49
二、亲鳖的选择和培育49
三、鳖的几种主要品系51
第二节产卵与人工孵化53
一、产卵53
二、鳖卵的孵化54
第五章稚幼鳖的饲养65
第一节稚鳖饲养65
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66
二、饲养管理67
第二节幼鳖饲养70
一、幼鳖加热温室养殖70
二、幼鳖室外养殖73
第六章鳖的生态养殖技术77
第一节池塘养殖的生态环境77
一、池塘生态环境中生物链与物质循环77
二、池塘生态环境两大代谢机能79
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pH值的关系81
四、水质管理83
第二节鳖鱼混养技术90
一、鳖鱼混养的生态学基础90
二、鳖鱼混养的技术要点92
第三节鳖虾混养技术97
一、鳖虾混养的优点97
二、鳖虾混养的技术要点98
第四节稻田养鳖技术100
一、稻田条件和改建工作101
二、水稻栽培和鳖种放养102
三、种养管理103
第五节莲藕田养鳖技术104
一、莲鳖种养田块的基本条件和改建工作105
二、莲藕栽培和鳖种投放107
三、种养管理109
第七章鳖的病害防治113
第一节鳖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与特点113
一、鳖病发生的影响因素113
二、鳖病发生的特点119
第二节预防鳖病的生态学措施122
一、尽量保持鳖适应的生态环境122
二、逐步恢复和提高鳖的免疫力与抗病力128
三、尽可能多地投喂天然鲜活饵料130
第三节推广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做到科学精准用药132
一、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132
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134
第四节中草药在鳖病防治中的作用137
一、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138
二、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39
三、常用中草药及其功效144
第八章鳖的营养需求与饲料153
第一节鳖的营养需求153
一、蛋白质153
二、脂类155
三、碳水化合物156
四、维生素157
五、矿物质158
第二节鳖的人工配合饵料158
一、人工配合饲料的优点158
二、人工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159
三、人工配合饲料的制作161
第三节鲜活生物饵料的培育164
一、轮虫的捕捞与培养164
二、枝角类的培养技术170
三、水蚯蚓的培养技术176
四、蚯蚓的培养技术179
五、黄粉虫的培养技术190
六、田螺的培养技术195
七、福寿螺的养殖技术199
八、灯光诱蛾技术204
参考文献208

前言/序言


《水之馈赠: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织的鳖类养殖新篇章》 这本书并非《生态养鳖新技术》的简述,而是向您展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精彩世界。它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探索了人类与鳖类之间跨越千年的深厚渊源,以及这场深刻联系如何随着时代变迁,由古老的朴素智慧悄然转向,最终在科学技术的催化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引言:生命的脉搏与自然的馈赠 在辽阔的东方文化图景中,鳖,这一披着坚韧甲壳、生活在静谧水域的生灵,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生命的坚韧、悠长的岁月,以及大地赋予人类的无尽馈赠。本书将带领您深入追溯,从远古先民对鳖的认知与利用,到历代医家、文人墨客对其形态、习性的描绘与赞誉,揭示鳖在中华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这份源自“水之馈赠”的生命脉搏,理解古人如何以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方式,与这些水下居民和谐共处,并从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第一章:寻迹古韵——先民的鳖事与智慧 本书不会详述具体的养殖技术,而是聚焦于“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我们将从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出发,重构先民与鳖的接触场景。例如,早期聚落遗址中出土的鳖甲,不仅是食物残渣,更是先民在祭祀、占卜等仪式中赋予其神圣意义的载体。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关于“鳖”的记载,揭示了当时人们对鳖的捕获、食用以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历代农书、医药典籍中关于鳖的零星记载,这些并非系统化的养殖指南,而是散落着宝贵经验的珍珠。从《本草纲目》中对鳖肉、鳖血药用价值的阐述,到宋代《齐民要术》等文献中对水产养殖的早期朦胧提及,我们旨在展现一种“人与自然协同”的朴素哲学。古人可能没有“生态”的概念,但他们对环境的依赖、对物种习性的观察,以及那种“不扰其自然,以待其丰收”的心态,恰恰蕴含了生态养殖的萌芽。本书将梳理这些分散的智慧,勾勒出一条从自然采集到初步圈养的漫长演进线索,重点在于理解古人的观察方式、因地制宜的理念,以及他们如何将鳖的生命周期与自然节律相结合。 第二章:博物志——鳖的生命蓝图与生存哲学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回望古籍,会惊叹于古人对鳖类生活习性的精准观察。本书将以一种博物学的视角,详细描绘鳖在其自然栖息地内的生命蓝图。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种类鳖(如中华鳖、斑鳖等)的形态特征、生理构造,以及它们在水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例如,它们如何通过变温调节适应季节变化?它们的捕食行为、繁殖习性又有何独特之处? 本书不会枯燥地罗列科学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鳖的生命韧性。我们将描述它们如何利用其坚硬的甲壳抵御捕食者,如何通过隐蔽与潜伏来获取食物,以及它们在漫长冬季如何进入休眠状态以度过严寒。这些细节的描绘,并非为了传授“养殖技巧”,而是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每一个物种都是一部精妙的生存哲学,其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自然平衡。我们将探讨鳖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们作为消费者和被捕食者的双重身份,如何参与到水域生物链的运转之中。这种对物种内在生命力的尊重与洞察,是理解任何养殖模式的基石。 第三章:科技之潮——从朴素到精密的跨越 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现代科技在推动畜牧水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并非直接套用到鳖类养殖上。我们将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改变生产方式,以及这种改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例如,我们将回顾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生物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上的突破,以及信息技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以一种反思的姿态,审视科技发展是否必然导向“人定胜天”的模式。我们会探讨一些因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自然规律的案例,它们是如何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甚至引发新的生物安全问题的。本书的目的在于提醒读者,即使在最先进的科技应用中,也应铭记“尊重自然”的初心。我们将审视那些成功的科技应用,它们是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提升,例如,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来理解动物的营养需求,并以此开发更精准的饲料配方;如何利用环境监测技术来优化水质管理,以减少污染。但这一切,都将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作为对科技应用的反思,而非直接的技术指导。 第四章:生态的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 本书的核心不在于“生态养鳖”的“技术细节”,而在于“生态”二字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我们将围绕“生态”这一概念,展开多维度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平衡?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邀请您一同思考,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是否已经过度介入,打破了原有的微妙平衡?本书将借鉴其他领域(如森林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维护生物链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我们将深入剖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以及鳖类及其生存环境,是如何为人类提供诸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不可替代的服务。 本书不会提供具体的“生态养殖模式”,而是鼓励读者从宏观层面理解生态学的原理。我们会讨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等核心生态概念,并探讨这些概念如何应用于人类活动中。例如,我们如何通过减少化学品的使用,来保护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我们如何通过模拟鳖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条件,来降低其对人工干预的依赖?这些探讨,旨在培养一种“生态意识”,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以生态系统整体健康为优先的思维模式。 第五章:未来的回响——可持续的共生之道 展望未来,本书旨在勾勒出一种更为和谐、更为长远的人与自然共生之道。我们并非提供一份“未来养殖技术指南”,而是呼唤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秉持古老的智慧,同时拥抱现代科技的进步? 本书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是对未来世代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鳖类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将审视那些致力于生态保护的国际组织和项目,汲取它们的经验,思考如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终,本书旨在传递一种信息:人类的进步,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鳖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生存与繁衍,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通过深入理解其生命蓝图,尊重其生存哲学,并以审慎的态度运用现代科技,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水之馈赠”的长久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健康的地球。本书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在于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于播撒下尊重与和谐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其精准。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耳边谆谆教诲。书中对鳖类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得十分透彻,这为后续所有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在讨论到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推荐的蛋白质和脂肪比例,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些比例——比如幼鳖快速生长需要高蛋白来构建组织,而成年鳖则需要适当的脂肪储备以应对繁殖期。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理解和记忆效率。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避坑指南”,列举了在实际生产中常见的错误操作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规避风险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种前瞻性的风险提示,比事后补救要重要得多。

评分

从内容的前沿性来看,这本书无疑走在了行业技术探索的前沿。它不仅仅复述了已有的成熟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大胆引入了一些新的、具有潜力的养殖理念和工具应用。比如,书中对“生态循环水系统”的介绍,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微生物制剂和植物净化系统来降低传统养殖中对高密度换水的依赖,这对于追求可持续发展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新一代养殖户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作者在描述这些新兴技术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设备选型、安装调试,甚至日常维护的细节,这使得这些高新技术不再遥不可及。尤其是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当下,书中对废水、废弃物处理的环保方案,简直就是为未来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的路线图,体现了作者深远的行业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凝聚了数十年行业智慧的“经验集锦”。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述每一个技术点时,总会不经意地透露出他对这门行业的热爱与敬畏。比如,在介绍如何进行人工授精或孵化时,那种对生命繁育过程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呵护,跃然纸上。它成功地将“养殖”从一种简单的物质生产活动,提升到了一种需要科学思维、精细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农业技术。对于一个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不仅教会了他“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正确的“对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一套技术,更获得了一种面对复杂生产环境时的沉稳和自信,这才是任何价格都无法衡量的真正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绿色调,搭配了清晰的字体,整体感觉非常专业且具有亲和力。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之处,图文并茂,很多关键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实物照片或者流程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养殖技术非常有帮助。比如在讲解水质管理那一章,作者不仅用文字描述了不同指标的理想范围,还配上了相应的检测工具实物图,甚至连采样步骤都画得非常细致。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无从下手。此外,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很强,从前期的场地选择、设备采购,到中期的日常管理、饲料配方,再到后期的病害防治和产品加工,层层递进,使得整个养殖过程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正在考虑进入这个行业,或者希望优化现有养殖模式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在“工具书”的实用性上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来作者是真正下过苦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才写就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接地气,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官腔或者学术报告的架子,充满了真诚的交流感。作者似乎很清楚养殖户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具体的难题,所以书中很多篇幅都集中在解决“疑难杂症”上。我特别喜欢它在“病害诊断”部分的处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僵硬的图谱分类法,而是更侧重于“症状组合”来引导读者判断。比如,书中会提到:“如果出现甲壳发白且伴随摄食量骤减,首先应检查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这种基于现场观察的判断路径,才是日常管理中最实用的。此外,书中对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鳖类生理影响的分析,也展现了作者对本土环境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套可以照搬到任何地方的“万能手册”,而是引导读者根据自己当地的微气候和水文条件,灵活调整策略,体现了极高的可操作性和地域适应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