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荀子》匯集瞭荀子一生的思想精華,是中國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全書共分三十二篇,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哲學思想、政治理論、治學方法、立身處世、學術論辯、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麵,是研究先秦文化極其珍貴的資料。《荀子全鑒》是《荀子》選譯本,萃取瞭《荀子》精彩的篇章,以原典、注釋和譯文三個部分展現,力求以精準通俗的語言接近《荀子》,便於您更好地品讀國學精萃,感知先賢智慧。衷心希望《荀子全鑒》能成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荀子》這部傳世名作的良師益友!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兩韆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瞭儒傢學派,並從此確立瞭儒學的顯學地位。孔子去世後的百餘年間,諸侯群雄紛紛並立,各諸侯國的國君喜好各不相同,對各傢各派的學說取捨也是標準各異,從而齣現瞭盛極一時的“百傢爭鳴”的輝煌局麵。在這種情形下,儒學因其主張王道、仁政,反對諸侯間的兼並戰爭,反對霸道,而顯得“不閤時宜”,因此呈現齣漸趨衰微的態勢。
在天下異說紛紜、儒學衰微之際,孟子、荀子相繼而齣,二人以繼承儒傢道統,弘揚儒學精神為己任,勤奮求索,力排眾議,各自對儒學復興做齣瞭不朽的貢獻,從而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做齣瞭傑齣的貢獻。其中,荀子更是成為孔門儒傢學派的一位“青齣於藍”的英儒和俊士,先秦儒傢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約前307—前213),名況,字卿,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時趙國人,是戰國末葉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其弟子甚眾,著名的有韓非、李斯、浮丘伯等。
荀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楚、燕、韓、趙、魏、齊、秦七國爭雄最激烈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趨嚮深化進而進入高級階段急遽變革的動蕩時代。當時的荀子,15歲便遊學於齊,在稷下留居瞭較長時間。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招賢納士,學者雲集,是齊國最繁榮的時期,儒、道、法、陰陽、五行等重要學術流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匯聚於此。他們在此討論學術問題,或各自著書立說,或為齊王提供治國安邦的建議,其中有七十多人被尊為齊國的“上大夫”。齊湣王末年,稷下學宮開始衰落。學者們紛紛離去,荀子這時也離開齊國來到楚國。到齊襄王時,稷下又再度興盛,荀子等一批學者又返迴稷下,成為瞭齊國最有名望的學者。荀子也曾經嚮秦昭王和趙孝成王推薦他的政治主張,但都沒有被采納。後來在楚國為官,春申君死被免官。以後一直著書立說,教學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一生不僅以好學聞名於世,而且以善於勸人為學,善為人師而名垂史冊。他在長期的刻苦研究中,總結齣瞭豐富的治學經驗,這些經驗如今保留在他的鴻篇巨著《荀子》一書中。
《荀子》全書共分三十二篇,大部分為荀子親筆所著,少部分為他的弟子記錄整理。這部著作綜閤瞭戰國道傢、墨傢、名傢、法傢諸傢的思想成分,對儒學做齣瞭創造性的發展,其中特彆重要的是他關於宇宙自然、人性、禮製、名實關係的學說,這一學說構成瞭荀子整個思想體係的基礎。它是戰國末期儒傢思想的代錶著作,反映齣這一時期儒傢學說的特點。
荀子是戰國時期傑齣的進步思想傢,這突齣地錶現在他對宇宙自然所持的觀點方麵。先秦時期的哲學領域,儒傢將“天”視作有意誌、有精神的宇宙萬物的主宰者,而人的命運由上天決定。孔子和孟子所持的觀點相同,都贊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荀子在對這種“天人閤一”的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尖銳批判的基礎上,吸收瞭道傢天道自然的宇宙觀,但同時摒棄瞭老、莊消極無為的思想,大膽地提齣瞭“明於天人之分”(《天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荀子看來,天是無意誌無目的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並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社會的治亂和國傢的興亡與天沒有關係,是由政治造成的。所以荀子提齣瞭“製天命而用之”的口號,他指齣,人們隻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去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就可以改造並很好地利用自然界。荀子的這種“人定勝天”的光輝命題在我國思想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荀子關於人性的思想學說,可以說是他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這一學說構成瞭《荀子》整個思想體係的基礎。孔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未肯定人性的善惡;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則以“人性惡”的觀點而聞名。在荀子看來,人生來就有好欲、逐利的本性,而從根本上來說,這種本性與儒傢的辭讓、忠信、禮義等善的價值觀是對立的。人類倘若順從自己的天性,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的局麵。因此,他認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惡的。換句話說,人性本身是不能産生美和善的,美和善隻能産生於後天的“僞”。這裏的“僞”,即指人類後天的教化和努力,其核心內容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重點闡釋的禮製。
禮製是《荀子》思想中的又一個重要方麵。荀子認為,所謂禮製,即上下、尊卑、貴賤有序的社會製度。在他看來,正因為人生而有欲,所以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去追逐,追逐永無止息,就會産生爭奪和混亂。這時就需要用禮製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矯正他們的天性,使其能夠符閤禮義的要求,進而達到社會的穩定。就對禮製的理解而言,孔子、孟子、荀子這三位儒學大師的側重點可以說各有不同。孔子的重點是說明禮樂的本意,孟子則著重說明禮樂的源頭,而荀子說禮製,則將側重點放在闡明禮樂製度的實效上。實效即指要樹立起有序的人文世界,令自然世界的天地、自然的人性都得以條理化。荀子指齣“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製》),也就是說自然世界的天地被人文世界的君子所主宰。
名實關係是荀子所處時期思想界的重要論題。荀子創作瞭著名的《正名》篇,將名分為“刑名”“爵名”“文名”和“散名”,迴答瞭需要命名的原因和相應的依據,以及製名的樞要等問題。在荀子看來,之所以需要命名,原因在於藉製名來指實,就可以明貴賤、彆同異。製定不同名稱的依據來自於“天官”,即人天生具有的感官。人天生的感官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礎,對相同事物的感覺相同,因此以“名”大緻地模擬事物就可以通曉。因為人的感官和心靈對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感知,因此就有瞭不同的“名”。他認為“名”來自人們的感官和心靈對事物的共同感知基礎上的約定俗成。雖然名的製定並非非此不可,但是一旦約定俗成,名與實的關係確定,則不可隨意變亂。在本篇,荀子對當時思想界流行的探討形名關係的若乾觀點進行瞭分類批評,主張“名定而實辨”,而“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用名以亂實”均非“名定而實辨”。
另外,《荀子》篇中絕大多數是說理散文。其說理清晰,論辯透闢,嚴謹周詳。不僅單篇行文獨立成篇,層層論述,首尾一貫,並且全書各章相互照應,邏輯嚴密。常用譬喻陳說事理,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還善用大量排比句法,或者使用韻語來描寫、抒情,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對後代散文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總之,《荀子》一書,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生活中的多個方麵,並且無不思想精湛、蹊徑獨闢。荀子既師法有源,又不抱殘守缺,反映瞭荀子的思想體係和特點,無論對我們瞭解、研究先秦諸子思想,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和立業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荀子》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本書是《荀子》選譯本,萃取瞭整本書最精彩的篇章,以原典、注釋和譯文三個部分展現,力求以精準通俗的語言去接近《荀子》,便於您更好地品讀國學精萃,感知先賢智慧。衷心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荀子》這部傳世名作的良師益友!
解譯者
2015年8月
《中華思想的瑰寶:先秦諸子集萃》 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的思想體係,為世界貢獻瞭無數智慧的結晶。先秦時期,更是群星璀璨,百傢爭鳴,諸子百傢的思想如同一顆顆明珠,照亮瞭後世的道路。本書《中華思想的瑰寶:先秦諸子集萃》便是對這一寶貴文化遺産的一次深入梳理與集中呈現,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近距離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思想盛宴,領略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傢們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先秦諸子的名號及其代錶作,而是力求從更宏觀的視角,挖掘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精神,探討它們之間的聯係與碰撞,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精心挑選瞭諸子百傢中最具代錶性、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幾傢,如儒傢、道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等,並對每一傢的主要思想進行細緻入微的闡釋。 儒傢,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錶,其核心在於“仁”與“禮”。本書將深入剖析“仁”的內涵,從愛人、忠恕之道到君子之道,揭示儒傢如何構建一套以人為本,注重道德修養和社會秩序的倫理體係。“禮”的闡釋則會著重於其社會功能,包括維護等級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結構等方麵。我們還將探討儒傢關於政治、教育、修身等方麵的論述,例如“為政以德”、“教化萬民”等重要理念,並追溯其思想在後世的演變與發展,如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道傢,以老子、莊子為代錶,其思想充滿瞭對自然規律的洞察和對人生智慧的啓迪。本書將重點解讀“道”的神秘與博大,闡釋“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揭示其順應自然、不強求的處世態度。莊子的哲學則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學思辨而著稱,本書將帶領讀者領略“齊物論”的超然,“逍遙遊”的自由,以及“知北遊”的探索,感受道傢對生命本質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我們將對比分析老莊思想的異同,探討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墨傢,以墨子為代錶,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非攻”和“尚賢”。本書將詳細解讀“兼愛”的普世性,闡釋其如何超越血緣親情,倡導無差彆的愛,以及“非攻”的和平主張,揭示墨傢在戰爭頻仍的年代所提齣的深刻的和平理念。同時,“尚賢”的思想則強調任人唯賢,不分貴賤,為社會選拔優秀人纔提供瞭重要依據。我們將探討墨傢在邏輯學、工程學等方麵的貢獻,展現其作為一股務實、進步的社會力量。 法傢,以商鞅、韓非子等為代錶,其思想強調“法”、“術”、“勢”的運用,主張富國強兵、中央集權。本書將深入分析法傢“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夫”的公正原則,探討其嚴刑峻法背後所追求的社會秩序和國傢穩定。我們將剖析“術”的運用,揭示統治者如何通過權謀手段駕馭臣下,以及“勢”的重要性,闡釋君主權力的閤法性和權威性。本書將辯證地看待法傢思想,既肯定其在統一中國、建立強大國傢方麵的曆史作用,也指齣其可能帶來的專製弊端。 名傢,以惠施、公孫龍等為代錶,他們以嚴謹的邏輯分析和精妙的辯論技巧而聞名,對概念、名實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本書將帶領讀者領略“白馬非馬”等著名命題的辯證智慧,分析名傢如何通過對概念的精確界定,來辨析事物的本質和關係,以及其思想對邏輯學和語言哲學的影響。 陰陽傢,以鄒衍為代錶,其思想將宇宙的運行規律與人事的變化聯係起來,形成瞭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萌芽。本書將解讀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框架,闡釋其如何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變遷,以及陰陽傢如何將天人觀念與政治、倫理相結閤,為後世的中國傳統醫學、占蔔學等領域奠定瞭基礎。 除瞭對上述主要流派進行深入分析,本書還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麵,以期更全麵地呈現先秦思想的魅力: 思想的時代背景: 我們將首先迴顧先秦時期社會經濟的劇烈變革,如分封製的瓦解、鐵器牛耕的推廣、商業的興起等,正是這些深刻的社會動蕩,催生瞭思想的活躍和學派的湧現。理解瞭時代背景,纔能更好地理解諸子們為何會提齣各自的思想主張。 學派間的對話與爭鳴: 先秦思想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充滿瞭激烈的對話與爭鳴。本書將梳理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交鋒,例如儒法之間的辯論,道墨之間的觀點碰撞,以此展現思想的活力與發展。這種“百傢爭鳴”的格局,正是中華文明多元包容精神的早期體現。 核心概念的辨析: 許多先秦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道”、“義”、“禮”、“法”、“兼愛”等,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將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揭示其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解讀。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本書將不止步於先秦時期,更會著重探討這些思想流派對後世中國政治、文化、社會、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産生的持久而廣泛的影響。例如,儒傢思想如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道傢思想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中,法傢思想的某些元素如何在曆代王朝的治國實踐中得以體現。 思想的普世價值: 盡管先秦思想産生於特定的曆史時期,但其中蘊含的許多關於人生、社會、倫理的思考,至今仍具有普世的價值。本書將嘗試挖掘這些超越時代的智慧,啓發讀者在現代社會中進行思考和藉鑒。 閱讀的引領與啓發: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力求以生動活潑的筆觸,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領略先秦思想的博大精深。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 《中華思想的瑰寶:先秦諸子集萃》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一次智慧的探索。它將帶領您走進先秦時期的思想殿堂,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在這裏,您將看到不同的思想火花碰撞齣絢爛的光芒,您將感受到中華民族深邃的智慧與獨特的精神氣質。本書不僅是一部瞭解中國古代思想的入門讀物,更是一份開啓智慧之門、感悟中華文化魅力的珍貴指南。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您將對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更清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