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这个专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的领域。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艺术史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客观。面对那些历来学者争论不休的“公案”,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非常耐心地梳理了各方的观点、证据链以及潜在的偏见,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这些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被单一的、被建构好的“历史真相”所束缚。这种不预设立场的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历史并非一块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解读和诠释交织而成的动态场域,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令人非常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感觉分量十足,精装的质感很棒,封面和封底的材质摸起来很有档次,色彩搭配也很有品味,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很符合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调性。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风格,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篇的论述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翻页时感觉很顺畅,一点都不担心松散的问题,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总的来说,从外在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让人对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抱有了更高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藏品,即便是作为礼物送给同好,也显得非常体面和有分量。
评分初翻阅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叙事的流畅性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艺术史脉络,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进行深度交谈,而不是枯燥地背诵年代和人名。他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位大师在创作特定时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或是某种风格转变背后的社会思潮涌动。这种深入肌理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层次。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生僻术语来吓退读者,相反,它用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构建起一座座通往艺术殿堂的阶梯,让人每走一步都感到踏实而充满乐趣。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那就是“启发”。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观察力被极大地唤醒了,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开始真正地“解读”作品的结构、色彩、光影是如何服务于其背后的观念的。这种内在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我现在看展览或翻阅画册时,总能自动调用书中学到的分析工具,去剖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的烙印。它成功地将艺术史从一个遥远的、束之高阁的学科,转化成了一种可以随时应用于日常审美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思维工具,这才是真正伟大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在对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将西方艺术史视为唯一的标准范本,而是以一种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去审视不同文明在各自时空下迸发出的创造力火花。尤其是一些关于非主流艺术流派的探讨,视角独特且论据充分,成功地打破了我以往固有的认知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看似不相关的艺术事件之间建立起意想不到的联系,比如将某个东方哲学概念与西方某个时期抽象艺术的萌芽进行类比,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研究的可能性,让人读后总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深思良久。
评分心仪很久了,果断下手
评分巫鸿的系列作品之一,谈墓葬中的美术问题,值得推荐。
评分包装完整,书的印刷质量不错,一直信赖三联的书!
评分挺好,非常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评分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
评分京东服务是让人很满意的,速度快,服务好!当然书更好,小小的一本,印刷纸张也都不错,图片也清晰。
评分京东服务是让人很满意的,速度快,服务好!当然书更好,小小的一本,印刷纸张也都不错,图片也清晰。
评分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