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
  • 书信
  • 历史文献
  • 政治理论
  • 思想史
  • 共产主义
  • 社会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8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4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编译局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字数:3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经典作家书信的研究文章;另一部分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的同时代人写给他们的书信。

目录

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信——巨大的思想宝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3部分第1卷前言
共产主义思想和生活内容的宝库
——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书信部分第四卷的出版而作
[民主德国]马丁·洪特
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形成后一段时期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3部分第2卷前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9—1850年期间的革命活动和理论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3部分第3卷前言
1851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创作上的合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第3部分第4卷前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三部分第五卷前言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1844—1851年的理论及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38卷说明
马克思逝世至1886年底恩格斯书信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纽约国际出版社1995年英文版第47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以前的书信对于研究他们的早期生活和创作的意义
[俄]索菲娅·列威沃娃
关于恩格斯1848年的通信
[俄]索菲娅·莱维奥娃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后的书信的考证
[苏]г.л.戈洛维娜

康·施米特等人致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的原编者说明
革命和合法性
——关于一封未发表的弗·恩格斯致理查·费舍的信
[西德]汉斯-约瑟夫·施泰因贝格

论列宁给高尔基的书信
[俄]列·加米涅夫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活动文献——其他人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一)
1.罕丽达·马克思和亨利希·马克思致卡尔·马克思
2.燕妮·马·威斯特华伦致卡尔·马克思
3.罕丽达·马克思致卡尔·马克思
4.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5.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6.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7.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8.罕丽达·马克思致卡尔·马克思
9.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活动文献——其他人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二)
1.索菲亚·马克思致卡尔·马克思
2.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3.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4.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5.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6.卡尔·弗里德里希·科本致卡尔·马克思
7.燕妮·冯·威斯特华伦致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活动文献——其他人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三)
1.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2.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思
3.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4.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思
5.格奥尔格·荣克致卡尔·马克思
6.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致卡尔·马克思
7.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思
8.阿尔诺德·卢格和卡尔·里德尔致卡尔·马克思
9.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思
10.格奥尔格·海尔维格致《莱茵报》编辑部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活动文献——其他人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四)
1.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恩
2.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思
3.阿尔诺德·卢格致卡尔·马克思
4.布鲁诺·鲍威尔致卡尔·马克思
5.亨利希·约瑟夫·克拉森致卡尔·马克思

威·李卜克内西和海·朗姆有关杜林问题给恩格斯的若干封信
1.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2.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3.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4.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5.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6.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7.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8.威·李卜克内西致卡·马克思
9.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0.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1.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2.威·李卜克内西致卡·马克思
13.威·李卜克内西致卡·马克思
14.海·朗姆致弗·恩格斯
15.海·朗姆致弗·恩格斯
16.海·朗姆致弗·恩格斯
17.海·朗姆致弗·恩格斯
18.威·李卜克内西致卡·马克思
19.威·李卜克内西致卡·马克思
20.海·朗姆致弗·恩格斯
21.海·朗姆致弗·恩格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关于杜林的通信
1.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2.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3.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4.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5.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6.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7.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8.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9.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0.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1.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2.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3.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4.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5.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6.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7.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8.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19.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20.威·李卜克内西致弗·恩格斯
21.威·白拉克致弗·恩格斯
22.威·白拉克致弗·恩格斯
23.威·白拉克致弗·恩格斯
24.威·白拉克致弗·恩格斯
25.约·狄慈根致威·布洛斯
26.伊·奥艾尔致威·李卜克内西
27.约·莫斯特致威·李卜克内西
28.爱·伯恩施坦致威·李卜克内西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
  从巴黎会见到1846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往来书信以及这一时期他们给第三者的书信(它们都按统一的年代顺序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书信一起发表)组成本卷第3部分。
  流传下来的1844年和1845年间的书信只有恩格斯致马克思的。恩格斯居留巴门期间写的这些信反映了他在德国参加宣传共产主义的情景。恩格斯同社会主义运动的参加者和莱茵地区各城市中的革命知识分子代表建立了联系,他参与了成立旨在消除工人困苦的协会,参加群众集会并解释共产主义的思想。
  在1844年10月初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恩格斯谈到莱茵地区资产阶级的反对情绪日益增长,社会主义思想在德国迅速传播,并且分析了这些现象的原因。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政治更加感兴趣了,还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社会问题突出出来。无情的剥削和可怕的贫困促使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苏醒过来。对此恩格斯认为,德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大体上具有他于1842年至1844年间在英国认识到的同样的规律性。
  ……
《思想的火花与理论的血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书信精华及其解读》 这是一部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与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三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与不同对象撰写的往来书信,并辅以严谨的研究性解读,力图从这些鲜活的、充满思想碰撞的文本中,挖掘出其背后深邃的理论逻辑、独特的思想方法以及指导革命实践的宝贵经验。本书并非简单地汇编书信,而是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献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 一、 书信:思想的熔炉与实践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诞生于19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之中,并在20世纪的革命洪流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作为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奠基者和早期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同时代的革命家、理论家、工人领袖的通信往来,构成了研究其思想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这些书信,如同思想的熔炉,在激烈的辩论、热切的交流、甚至是充满火药味的争论中,淬炼出熠熠生辉的真理。它们同时也是实践的指南,指引着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本书所收录的书信,跨越了马克思主义从萌芽、形成、发展到初步实践的整个关键时期。它们涉及了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揭示,到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发;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构建,到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从对工人运动的组织与领导,到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思想家的深刻洞察与远见卓识,更能感受到革命家为理想不懈奋斗的激情与担当。 二、 精选书信:洞察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微观视角 本书在书信的选取上,严格遵循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思想价值的重要性。我们力求展现那些能够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展现其内部发展逻辑、以及反映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思路的书信。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书信: 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两位创始人,他们之间长达数十年的通信是思想交流与理论协作的典范。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如何共同构思《共产党宣言》的宏伟蓝图,如何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如何针对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问题提出策略。恩格斯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整理与阐释,以及马克思在经济危机、政治斗争中的深刻分析,都通过通信的形式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释,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以及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评论,都为我们理解这两位巨匠的思想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与同时代人的书信: 这部分书信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中传播、受到挑战、并不断得到完善。他们与各国工人领袖、社会主义者、学者等的通信,既是他们理论的宣讲与解释,也是他们从实践中学习、接受批评、修正观点的过程。例如,与拉萨尔的争论,与各国工人协会的联系,以及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与吸纳,都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与形形色色的对手的较量中,不断确立和巩固自身科学性的过程。 列宁与党内外同志的书信: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其书信更是展现了他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他的书信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从《怎么办?》时期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构想,到十月革命前夕对革命策略的制定,再到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的书信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其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宝贵窗口。他与布尔什维克党内同志的讨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政党的评价,都展现了列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 三、 研究性解读:深挖文本背后的理论意蕴与历史价值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选的书信文献,更在于其严谨细致的研究性解读。每一封被选入的书信,都配有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字面的意思,把握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思想的逻辑脉络梳理: 对于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书信中的论述,我们将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思想发展的逻辑脉络。例如,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在不同时期、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演变,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动态发展。 理论核心的提炼与阐释: 我们将提炼出书信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与原理,并结合其他经典文献,进行系统阐释。例如,关于剩余价值的构成,关于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都将在书信的语境中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实践意义的挖掘与反思: 书信往往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革命实践紧密相连。本书将挖掘这些书信在指导当时革命斗争中的实际作用,并引导读者反思其对当代社会变革的借鉴意义。例如,列宁在组织工人罢工、发动革命斗争中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当前社会矛盾的宝贵经验。 理论创新的时代印记: 我们将重点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论的提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 思想史的定位与影响: 本书还将探讨这些书信及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思想史以及世界思想史中的地位与影响。通过对这些一手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文献学的严谨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力。我们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更注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大量书信文献的细致爬梳与深入解读,本书旨在: 还原思想家的真实思想面貌: 书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往往能展现思想家更为鲜活、更为真实的一面,避免了正式著作中可能存在的修饰与体系化。 揭示理论生成的动态过程: 通过书信,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是如何在交流、争论、修正中不断孕育、发展和成熟的,从而克服对理论的静态化理解。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从一手文献出发,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研究,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化、教条化认识。 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经典作家书信的研究,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为解决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挑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结语 《思想的火花与理论的血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书信精华及其解读》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读者们的学术盛宴。它不仅是一部文献的汇编,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话,一次历史的回溯,一次理论的升华。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望能够引领读者走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邃殿堂,感受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不朽魅力,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理解当下、开创未来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这本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历史真相探究的热情。我一直认为,任何宏大的思想体系,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家们在真实生活中的互动和交流。而书信,作为一种最能反映个体思想轨迹和情感状态的载体,恰恰是解构这些宏大叙事的关键。我迫切地想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三位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巨人,在他们的通信中,是如何具体地探讨和阐释那些后来成为经典的思想的?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世反复引用的金句,而是他们之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更为鲜活的思考过程,包括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对理论的修正,以及对未来方向的设想。特别是“研究1”这个部分,它暗示了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入挖掘,这让我充满期待。我猜测,它或许会聚焦于某个我们不太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侧面,或者某个被历史事件所掩盖的微小但关键的论证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生动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被历史尘封的信件,从中解读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变轨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评分

这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长期沉浸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海洋中的读者,带来了一份厚礼。我一直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实际工作和理论探索过程中,他们之间是如何通过书信交流思想、解决分歧、推动革命理论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好奇。历史的厚重感总是令人着迷,而书信作为最直接、最私密的思想载体,恰恰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让我们窥见那些伟大灵魂鲜活的一面。从书的题目来看,它似乎集结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或许只在寥寥数语中提及的判断,在书信往来中是否得到了更为细致的阐述?那些革命策略的形成,是否是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讨论,如果在这本书的“研究1”部分有所提及,那将对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对一些我长期思考的问题的解答,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得到了侧重强调?在面临新的社会变革时,他们又是如何灵活运用和发展理论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提供了新的契机。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我第一反应是觉得它会是一部极为枯燥、过于学术化的著作。我并非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更多的是出于对历史人物和思想演变过程的个人兴趣。我总是觉得,伟大的思想家们,在他们私人的通信中,往往会流露出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一面,也更能展现出他们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的思考挣扎。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那些经典的理论论述,更能让我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通信中,是如何在紧张的革命斗争和理论探索中,互相鼓励、互相批评,甚至会有一些我意想不到的日常生活片段。比如,我一直很好奇,恩格斯在马克思晚年是如何支持和帮助他的?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过程中,又是如何与党内同志就具体策略进行商讨的?如果本书能呈现一些跨越时空的“对话”,即便只是他们之间简短的问候,亦或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看法,都可能让我对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产生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我更期待的是,那些研究部分能够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解读书信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意义,而不是简单堆砌学术概念,那样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说,除了研读其经典著作,深入探究其核心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同样至关重要。书信,这种最直接、最个人化的沟通方式,往往能折射出思想家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考脉络、战略考量,甚至是情感起伏。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研究、共同革命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书信来确认彼此的理解,是如何在分歧中求同存异,又是如何共同孕育出那些颠覆性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研究1”这部分,我很好奇它是否会聚焦于他们思想形成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或者某个关键议题的交流。例如,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或者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策略,他们在通信中是否留下了重要的线索?对于列宁的部分,我则更期待看到他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如何在通信中与战友们共谋大计,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挖掘这些宝贵历史细节的可能性。

评分

拿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6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1)》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的是那些在历史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我一直对那些“幕后故事”充满兴趣,而书信,在我看来,就是最直接揭示这些“幕后故事”的窗口。我设想,在这本卷帙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可能不仅仅是理论家,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的通信或许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激情,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而列宁,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杰出代表,他的书信想必更是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战略智慧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些关键的革命时刻,他们是如何通过书信来传递信息,做出决策的?在面对理论上的难题或者实践中的挫折时,他们是如何互相支持,共同寻找出路的?“研究1”这个标题,也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某个专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是关于某个具体理论的发展,或是关于某次重要历史事件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很可能是基于书信这种第一手资料进行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堆文献的集合,更是一次穿越时空、与伟大思想家们进行思想对话的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