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用彤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汉魏南北朝
  • 两晋
  • 中国佛教
  • 学术著作
  • 历史
  • 宗教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 史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0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71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汤用彤创建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体系,使印度哲学和中国佛教史研究进入新时期。他的相关研究凸显了佛教史在历史学科中的价值和地位,也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开辟出新途径。他通过研究佛教中国化进程,总结出文化移植发展的普遍规律,不但为中国史学研究增添了瑰宝,而且丰富了世界历史研究和宗教学的宝库。他创立的研究范式对世界范围的佛教史界影响深广。凡是欲对中国佛教进行研究的学者,都不得不去研读他的著述。可以说,汤著是中国佛教研究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生于甘肃通渭。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3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学(包括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1947年,被原中央研究院选为院士、评议员,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平办事处主任。1949年1月后。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2年至1964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论稿》、《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讲义》、《汤用彤学术论文集》、《饾饤札记》等。另有校订《高僧传》,编有《汉文印度哲学史资料汇编》等。

目录

第一分 汉代之佛教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来
(三)孔子与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与佛教
(七)东方朔
(八)张骞
(九)休屠王金人
(十)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桓帝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 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
第二分 魏晋南北朝佛教

重印后记
重印再办小记
汤用彤先生学术年表
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与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创立

精彩书摘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阿阇世王经》二卷(安公云:出《长阿含》。旧录,《阿阇贳经》)。”此云:“伅,旧录作屯。世,旧录作贳。”均与支愍度《合首楞严经记》所载相符。可见僧祐所指之旧录,为愍度所作。其录在《安录》之前或且作于江南。僧祐谓《四十二章》见于《旧录》。则安公时已有斯经,断可知也。
  郄超、愍度均约与安公同时。而安公经录,竟缺此经,其故极难解索。然大凡翻译,后出者胜。吾人今于读西洋典籍,已不必求明清二代之所译。而前代所译,因渐澌灭。今日求之,常最难得。东晋去东汉已三百年,古人传钞,流传已难。安公草创,智者千虑,究有遗失。又安公自序其经录曰(《祜录》五):“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以来,迄今晋康宁(应是宁康)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今按此文所谓“值残出残”云云,疑谓安公就所亲见之经,无论残简全篇均著于录。安公治学精严,非亲过眼则不著录。故自知遗漏者不少。故谓若欲综理已出一切经典,自知非一人所能为。夫安公之世,《方等》风行,经出更多。《四十二章》为常日所不备,安公固未见之,遂未著录,或亦意中之事也。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体系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它并非一部孤立的佛教史论著。陈寅恪先生以其深邃的史学眼光和宏大的史观,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置于整个中国历史演变的宏大背景之下,考察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诸要素的复杂互动,揭示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演变,以及由此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核心论点: 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并未简单地按照佛教教理教义的演变顺序来叙述,而是着重于探讨佛教如何从一个外来宗教,逐渐渗透、改造、并最终融入中国本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他的核心论点在于,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个时期的佛教已不再是纯粹的印度佛教,而是经过了深刻的中国化改造,为后世佛教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佛教传入与早期传播的政治社会背景: 本书开篇即考察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陈寅恪先生指出,佛教的传入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的动荡、思想文化的空虚以及人们对精神慰藉的渴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汉代,尤其是在其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士人阶层对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出路。佛教的出现,以其独特的因果轮回、解脱痛苦的观念,恰好契合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陈寅恪先生尤其强调了佛教早期传播与官方态度的微妙关系。从官方对佛教的初步认识,到后来一些统治者对佛教的扶持或压制,都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传播范围和发展速度。例如,他对西汉末年哀帝时期佛教传入的记载,以及东汉明帝时期佛教正式传入并得到初步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他指出,并非所有统治者都对佛教持欢迎态度,有时是迫于无奈,有时则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这使得佛教的早期传播充满了变数。 二、 汉译佛典与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本书着重分析了汉译佛典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陈寅恪先生详细梳理了早期汉译佛典的情况,指出当时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中国人理解佛教教义,常常借助已有的中国哲学概念,如“道”、“无”、“有”、“气”等来解释佛经中的术语。这一过程,既是对佛教思想的解释,也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与改造。 他特别强调了“格义”(对义)在佛教汉译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格义是将佛教义理与中国玄学、道家思想相比较,从而寻求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以便于中国士人接受。例如,将“涅槃”译为“灭度”,将“空”译为“无”,这些都体现了格义的运用。陈寅恪先生认为,正是通过这种“格义”式的翻译,佛教的深奥教义才得以在中国士人阶层中传播开来,并逐渐被理解和接受。 三、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本书深入探讨了魏晋时期玄学与佛教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陈寅恪先生指出,魏晋时期的玄学,虽然在形式上继承了道家思想,但在内容上,受到佛教“空”、“无”等观念的影响,其思想已悄然发生变化。许多玄学名士,如王弼、何晏等,不仅精通玄学,也对佛教有所涉猎,甚至通过对佛教的理解来阐发玄学。 他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尤其是玄学,发生深度融合的阶段。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最终导致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例如,许多著名的佛教论师,如道安、鸠摩罗什,其思想都受到了玄学的影响,他们所创立的宗派,如般若学,也体现了玄学与佛教的结合。 四、 佛教的本土化与宗派的形成: 本书详细考察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以及重要佛教宗派的形成。陈寅恪先生指出,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它逐渐摆脱了外来宗教的色彩,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融合。佛教寺院的兴建、僧侣制度的完善、佛教经典的流传,都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 他特别关注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如涅槃宗、大乘空宗、禅宗等的早期发展。他认为,这些宗派的形成,既是佛教自身教义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中国社会文化需求的回应。例如,禅宗的出现,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中国士人崇尚的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陈寅恪先生还对不同地区,特别是南方和北方的佛教发展进行了比较。他分析了南方佛教在士族阶层的支持下,发展相对稳定,注重经论的研究;而北方佛教则更多地受到统治者的扶持,但也面临着与胡族文化融合的挑战。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使得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 佛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考察了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先生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中国思想、艺术、文学、哲学、乃至社会习俗的思想体系。 在哲学层面,佛教的“无我”、“缘起”、“空”等观念,冲击了传统的儒家“人伦”为中心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最终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在艺术层面,佛教造像、壁画、寺院建筑等,都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境。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到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都凝聚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印记。 在文学层面,佛教的因缘故事、轮回观念、悲悯情怀等,对中国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渗透着佛教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在社会层面,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教育功能,以及僧侣在社会中的地位,都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贡献: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并非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梳理,而是陈寅恪先生运用其独特的史学方法,对中国佛教史进行的一次深刻的学术考察。他突破了传统的佛教史研究的局限,将佛教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复杂性与历史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 1. 宏观史观的运用: 陈寅恪先生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佛教史研究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紧密结合,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2. 精细考证与深刻洞见: 陈寅恪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史料进行了精细的考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学术观点,极大地深化了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认识。 3. 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 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围绕着“佛教如何在中国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4. 对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佛教在中国化过程的深入考察,本书为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总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深刻的启示,也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精湛的史学功力,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中国思想史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对研究方法论的示范意义。它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运用跨学科的视野去解读一段复杂的历史。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频繁地引用了出土文献、造像碑刻等“硬材料”,来佐证文献记载的可靠性或局限性。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执着挖掘和审慎解读,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每当合上书卷,总会有一种被知识体系的力量所充盈的感觉,它不仅解答了许多我原有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更多尚未被解答的问题,引导着我继续向更深、更广的历史迷雾中探索。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教人如何思考”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便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很符合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尤其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流转出一种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探索其中的奥秘。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经典应有的尊重。我常常在书架上把玩它,那份纸墨的香气混合着历史的尘埃感,仿佛能瞬间将我拉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感受那些高僧大德们如何在乱世中坚守信仰,构建起中华文化的一座精神高塔。这种触觉上的愉悦,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比拟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讲,初看之下略带一种学者的克制与严谨,但深入阅读后,便能体会到其深藏的激情与洞察力。它并非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华丽辞藻的通俗读物,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匠人,用最精准的工具雕琢着历史的纹理。作者在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宗派源流和教义变迁时,展现出的逻辑梳理能力令人叹服。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史料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的学术大网。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转折或者对某一历史人物动机的深刻剖析而停下来,细细回味,感叹其洞察之深远,远超一般史著的表面叙述。

评分

对于一个对佛教文化有长久关注的人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对“变迁”二字的捕捉与诠释。它没有将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视为一个静态的信仰停滞期,而是着重展现了佛教如何在中国本土环境中“落地生根”,如何与玄学、道家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完成本土化的蜕变。那些关于戒律松弛、寺院经济的讨论,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教义传播的差异,都被作者放在了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让人清晰地看到信仰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自我调适和演进的。它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视角,而非僵化的教条总结。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面对篇幅宏大、论证严密的章节,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拥堵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引文和注释时的细致入微。那些艰涩的古籍出处,都被清晰、规范地标注在页脚,丝毫不打断主体思想的流畅性,却又在需要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这极大地便利了像我这样需要反复查证资料的研究者,省去了在书页和脚注间频繁跳跃的困扰。可以说,从这本书的文字被组织和呈现出来的那一刻起,作者和编辑团队就用心良苦地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知识彼岸的平坦大道。

评分

物流配送快,书籍质量好!

评分

好书好书好看的书,好书好书好看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速度快,包装好,服务优,很满意!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好书,很不错。虽然有点难懂。

评分

哈佛三杰之一,对于哲学@有很高的造诣。慢慢看吧,东西方文化的解读有见地

评分

这套书不贵,适合阅读,不错

评分

汤用彤大师的作品,比较难读,但值得好好研究

评分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内容丰富,值得推荐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