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捲)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下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烏爾裏希·萊瑟爾,[德] 諾伯特·沃爾夫 著,楊勁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西方藝術
  • 二十世紀藝術
  • 現代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流派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藝術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528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045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未來藝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銅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藝術史愛好者、藝術史

  二戰是20世紀曆史的轉摺點,對於藝術的發展也同樣如此。本書*麵而詳盡地介紹瞭西方藝術在二戰後的發展情況,從中可以窺見到藝術在世界曆史中的斷裂與革新。傑剋遜·波洛剋、安迪·沃霍爾、伊夫·剋萊因、菲利普·約翰遜等藝術大傢都被收在作者的討論範圍內,使得本書成為一本*景式地反映當代藝術跨界性質的指南。本書更配有30餘副插圖,可令讀者直觀地體驗當代藝術的萬韆姿態。

內容簡介

  相較於1945年前的經典現代藝術,西方當代藝術在後現代思潮下呈斷裂式的推進與革新之勢,以更激進的形式、更前衛的理論探討藝術與現實、藝術與感知、藝術與身體等話題。當代藝術瓦解瞭繪畫、雕塑、攝影的傳統分類,打破瞭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之間的界綫;藉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藝術”概念,采用新技術手段擴大造型藝術的邊界,並重新考察與塑造觀者(藝術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斷迴應一再齣現的藝術終結論。

  與本書上捲的寫法不同,下捲謀篇布局的特色在於,以實驗型藝術傢個人所提供的創作個案為中心來展現當代藝術。

  本捲*一部分,即繪畫—雕塑—實物—裝置,由烏爾裏希·萊瑟爾所寫;第二部分,即建築,由諾伯特·沃爾夫所撰,建築部分占本捲篇幅的四分之一。

  叢書簡介:

  “未來藝術”意味著藝術的未來性,也是嚮可能性開放的實存行動。作為實存行動的“未來藝術”應該是高度個性的,是對*球民主體係造成的人類普遍同質化和平庸化趨勢的反撥,所以它是帶著普遍觀念鐐銬的自由舞蹈。本叢書力圖體現二戰後日益介入社會生活,以此來迴應“藝術終結論”的“未來藝術”。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烏爾裏希·萊瑟爾(Ulrich Reier),1961年生於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為自由作傢,同時擔任文字和圖畫編輯。已發錶有大量文章、展評和藝術評論,並參與撰寫瞭多部展品目錄冊和辭典,研究重點是巴洛剋、洛可可和古典現代主義藝術。


  諾伯特·沃爾夫(Norbert Wolf),1949年生於德國雷根斯堡,1992年獲慕尼黑大學教授資格,此後曾在德國多地擔任客座教授,並從事專業類書籍和文章的撰寫。已發錶有大量文章,內容涉及中世紀宗教藝術、泥金插圖手抄本、委拉斯開支、皮拉內西、浪漫派繪畫、歐洲風景畫、19世紀藝術和藝術理論等。


  譯者簡介:

  楊勁,女,柏林洪堡大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係副教授,校二級科研學術骨乾,上海翻譯傢協會會員,2012年“浦江人纔”計劃入選者。已齣版專著兩部,發錶論文20餘篇。

目錄

前 言 1

第一部分 繪畫—雕塑—實物—裝置

導 論 3

現代和後現代的定位 5

後現代的“怎麼都行” 8

意識到藝術的一個終結 9

杜尚效應 11

作為藝術指稱模式的身體 13

媒介時代的藝術 15

抽象主義成為國際風格 17

攻擊性和內在性 20

傑剋遜·波洛剋 21

沃爾斯 23

雕塑中的邊界行走者 26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26

亨利·摩爾 28

亞曆山大·考爾德 29

紐約畫派的純粹主義者 31

伴以身體動作的抽象錶現主義 35

威廉·德·庫寜 35

羅伯特·馬瑟韋爾 36

弗蘭茨·剋蘭 38

色域繪畫 38

剋萊福特·斯蒂爾 39

伯奈特·紐曼 40

馬剋·羅斯科 42

約瑟夫·阿爾貝斯 43

海倫·弗蘭肯塞勒和紐約畫派的末代 44

肯尼斯·諾蘭 45

莫裏斯·路易斯 45

弗蘭剋·斯特拉 45

阿德·萊因哈特 46

歐洲的不定形藝術 49

原生藝術、斑點派、另類藝術 51

讓·杜布菲 53

讓·福特裏埃 55

藝術團體“眼鏡蛇” 55

材料試驗 56

安東尼·塔皮埃斯 57

阿爾貝托·布裏 58

抽象與身體動作 58

艾米裏歐·維多瓦 60

安東尼奧·紹拉 60

暗碼與符號 61

亨利·米肖 62

漢斯·哈通 62

現實與對藝術的感知 65

越界———走嚮實物 67

羅伯特·勞申伯格 68

賈思培·瓊斯 69

新的視覺現實:自然、光綫、運動、非物質化 71

盧齊歐·封塔納 71

藝術團體“零社”及動態擴張 73

伊夫·剋萊因 76

皮耶羅·曼佐尼 79

新寫實主義與現成品原則 80

阿爾芒 81

讓·丁格利 82

妮基·德·桑法勒 83

丹尼爾·斯波利 84

波普藝術———平凡之物的啓示 85

波普的搖籃———英國的“獨立小組” 87

英美的波普藝術 88

理查德·漢密爾頓 91

艾倫·瓊斯 92

湯姆·韋瑟爾曼 92

安迪·沃霍爾 93

羅伊·利希滕斯坦 96

剋萊斯·奧登伯格 99

極簡藝術———關於中立的幻象 101

唐納德·賈德 102

卡爾·安德烈 104

丹·弗雷文 104

索爾·列·韋特 105

觀念藝術 106

從“藝術與語言”到珍妮·霍爾策 108

約瑟夫·科蘇斯 112

馬塞爾·布達埃爾 114

藝術與生活———關於行動主義(第二輪)現代藝術 119

偶發藝術、事件藝術、行為藝術 121

“具體”美術協會 123

激流藝術 124

約瑟夫·博伊斯 126

行為藝術、身體藝術及其藉助媒介的排演 132

瓦莉·艾斯波爾 133

維也納行動派 134

維托·阿肯锡 135

剋裏斯·伯登 137

吉娜·佩恩 138

於爾根·剋勞剋 139

作為行為藝術者的觀者———閉路裝置 141

布魯斯·瑙曼 141

丹·格拉漢姆 145

後現代的新自由:“當姿態成為形式” 149

地景藝術 152

羅伯特·史密森 154

瓦爾特·德·瑪利亞 156

邁剋爾·海澤 157

剋裏斯托和珍妮剋勞德 158

貧窮藝術 161

羅伯特·莫裏斯 163

雅尼斯·庫奈裏斯 164

米開朗琪羅·畢斯托雷托 166

馬裏奧·梅茨 167

痕跡保留———後現代的模擬與媒介批評 169

安妮和佩特裏剋·普瓦裏埃 170

尼剋勞斯·朗 170

約亨·格爾茨 171

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174

媒介取嚮與對現代主義的修正 177

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繪畫 183

格爾哈特·裏希特 183

西格瑪爾·波爾剋 186

格奧爾格·巴塞利茲 188

安塞姆·基弗 192

攝影而非繪畫 195

貝恩特和希拉·貝歇爾 197

貝歇爾學派 198

傑夫·沃爾 200

現實與虛擬性———顯示器圖像與影像投影 202

白南準 205

比爾·維奧拉 208

第二部分 建築

1945年至今的城市規劃 213

各種範式 219

永遠年輕的父親形象:菲利普·約翰遜 221

玻璃住宅 222

美國電訊公司總部大樓 224

“白色派”與“灰色派” 225

“白色派” 225

理查德·邁耶與新和諧市展示及旅遊資料館 226

“灰色派” 228

斷裂與延續 231

國際化風格與有機建築 234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弗蘭剋·

勞埃德·萊特 234

阿爾瓦·阿爾托、鬍戈·哈林 236

在功能性典雅與居住集裝箱之間:五六十年代 237

“住宅案例研究計劃”:查爾斯·伊姆斯和理查德·紐特拉 237

工業思維方式的機遇與睏境 238

粗野主義:從勒·柯布西耶到路易斯·I.康 241

混凝土的錶現性 243

埃羅·沙裏寜、皮埃爾·路易吉·納爾維、漢斯·夏隆、約恩·伍重 243

理性建築 247

後現代……尚無終結 255

無所顧忌的徵引和摩爾的意大利廣場 259

羅伯特·文丘裏:凡娜·文丘裏住宅 260

林林總總的可能性 262

博物館———對體驗型文化的導演效果 265

漢斯·霍萊因:位於門興格拉德巴赫的修士山博物館 266

詹姆斯·斯特林:位於斯圖加特的州立新美術館 268

持續的陪伴者: 高技派建築 271

開放結構與帳篷屋頂 273

弗雷·奧托、丹下健三、君特·貝尼施 274

建築物機器和成形為建築的科幻 275

理查德·羅傑斯和倫佐·皮亞諾:巴黎蓬皮杜國傢藝術文化中心 275

諾曼·福斯特:香港匯豐銀行總部 278

技術癖的詼諧 280

古斯塔夫·佩茨爾、尼古拉斯·格裏姆肖、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280

解構主義 283

介於波普與建築之間:塞特小組 285

領軍人物及其典型建築 286

君特·貝尼施、雷姆·庫爾哈斯、伯納德·屈米、紮哈·M.哈迪德、

藍天組 287

弗蘭剋·O.蓋瑞:位於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289

丹尼爾·裏伯斯金:柏林猶太博物館 292

一種展望 295

參考資料 297

附 錄 309

參考文獻 311

人名索引 317

作者簡介 337

譯後記 339

阿爾多·羅西與柏林科赫街的集閤式住宅 250

其他理性主義建築師和提契諾學派 252


精彩書摘

  我們處於“後曆史”(Posthistoire;阿爾諾德·蓋倫,Arnold Gehlen)的叢林中,或言之,無論藝術傢還是觀眾都在按20世紀上半葉留下的規矩采取摺中主義做法。各種風格走馬燈似地不斷變換,這以前衛方式在二戰前的繪畫這一媒介中錶現得尤為突齣,從野獸派到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從錶現主義到抽象主義,從達達主義到超現實主義、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繼而重新迴到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形式上的解決方式越來越極端化,這錶達齣烏托邦式理想主義的藝術主張和充滿精神內涵的世界構想。不過,它的繁榮隻能持續到架上繪畫(Tafelbild)這一媒介仍完好無損之時,而且,按照美學觀點和理論構想所進行的形式上的激進化趨勢尚且是一條可行(或多或少有效)和不步人後塵的道路。可是,在形式範式多樣化的魔力籠罩之下,另一種意識形態在50年代中期漸漸深入人心,它試圖擺脫形式跨欄跳的角逐,導緻現代主義美學喪失根基。一些影響深遠的導火索行動來自紐約、巴黎和杜塞爾多夫,創作者是傑剋遜·波洛剋(Jackson Pollock)、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賈思培·瓊斯(Jasper Johns)、伊夫·剋萊因(Yves Klein)和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如今他們都成瞭神話,可與20世紀最受推崇的兩位藝術巨星相比,即天纔藝術傢帕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和在藝術的思想世界裏始終存在的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

  ……


現代藝術的浪潮與迴響: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捲)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即從印象主義的餘暉到現代主義思潮的全麵爆發與激烈碰撞。它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梳理,更是一場對人類感知、理性與無意識世界的深度探索。我們將穿越時間的長廊,見證藝術如何從對外部世界的描摹,轉變為對內在精神、社會現實以及純粹形式本身的拷問與重塑。 第一部分:世紀之交的震蕩與觀念的萌芽(約1890-1910) 二十世紀的序幕在十九世紀末的巴黎和柏林被拉開,舊有的學院派權威正在瓦解。本捲的開篇將深入剖析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如何為隨後的革命播下種子。塞尚(Cézanne)對幾何形體的提煉,高更(Gauguin)對原始與象徵的迴歸,以及梵高(Van Gogh)強烈主觀情感的色彩爆發,共同構築瞭通往現代性的橋梁。 我們將詳細考察象徵主義(Symbolism)在文學與繪畫領域的交織影響,探討莫羅、雷東等藝術傢如何運用隱喻和夢幻般的意象,對抗客觀主義的束縛,預示著心理深層結構的挖掘。同時,如芬蘭的凱利斯(Kallio)或奧地利的剋裏姆特(Klimt)等地域性風格的興起,展示瞭現代性並非單一的巴黎敘事,而是多中心同步發生的過程。 第二部分:色彩的解放與形式的顛覆——野獸派與錶現主義的衝擊(約1905-1920) 本書的重點之一,是分析“野獸派”(Fauvism)如何通過對色彩的極端解放,實現瞭對傳統透視與造型的徹底背離。馬蒂斯(Matisse)及其追隨者如何將色彩從描述性工具提升為獨立的情感載體,是本章的核心議題。 緊隨其後,我們將進入德意誌語世界的精神高地——錶現主義(Expressionism)。區彆於法國人對“享樂”的色彩運用,德國錶現主義,尤其是在“橋社”(Die Brücke)和“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團體中的實踐,深刻反映瞭工業化帶來的焦慮、異化以及對精神純粹性的渴求。基希納(Kirchner)的城市躁動、席勒(Schiele)對肉體與靈魂的扭麯審視,以及康定斯基(Kandinsky)如何係統性地將音樂的抽象原則引入繪畫,標誌著藝術首次大膽嘗試脫離可見世界的束縛。 第三部分:革命的幾何學——立體主義的誕生與幾何世界的重構(約1907-1914) 立體主義(Cubism)被公認為二十世紀藝術最關鍵的轉摺點。本章將詳盡考察畢加索(Picasso)和布拉剋(Braque)如何通過“分析立體主義”階段,將三維空間分解為多個視角的二維平麵交錯,挑戰瞭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視覺認知的基石。隨後的“綜閤立體主義”如何引入拼貼(Collage)技法,模糊瞭藝術與日常材料的界限,也為後來的達達主義埋下瞭伏筆。我們還將探討立體主義在東歐,如俄國(韃林、馬列維奇的早期影響)和捷剋地區所引發的獨特迴響。 第四部分:速度、機器與烏托邦——未來主義與建構主義的宣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藝術界內部産生瞭對速度、動態和機器美學的狂熱追捧。意大利的未來主義(Futurism)如何以激進的反傳統姿態,贊美戰爭、工廠與汽車的轟鳴,構成瞭對傳統美學的暴力顛覆。 與此同時,在沙皇俄國即將崩塌的前夜,先鋒藝術傢們轉嚮瞭對新社會秩序的構想。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興起,強調藝術必須服務於社會生産和大眾工程。羅德琴科、塔特林等人如何將繪畫轉為“製作”(Production),將藝術傢的角色從個人創作者轉變為技術工程師,是理解現代設計與功能主義美學的重要脈絡。 第五部分:無意義的反抗與潛意識的探尋——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崛起(約1916-1930)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創傷,催生瞭對“理性”和“文明”的徹底幻滅。在蘇黎世的咖啡館裏,達達主義(Dadaism)應運而生,它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反藝術的姿態。杜尚(Duchamp)通過“現成品”(Readymade)的介入,宣告瞭觀念對技巧的勝利,徹底顛覆瞭藝術品的定義。 達達的火種迅速蔓延,並在巴黎催生瞭更具係統性的潛意識探索——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本書將深入分析布勒東(Breton)的理論基石,以及達利(Dalí)的“偏執狂批判法”、馬格利特(Magritte)對語言與圖像關係的哲學戲仿,以及米羅(Miró)的有機抽象。超現實主義試圖通過夢境、自動書寫和偶然性,激活被壓抑的無意識,為後世的心理學和藝術錶達開闢瞭廣闊的疆域。 結論:現代主義的完成與曆史的交匯點 本捲的收束,恰逢西方世界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隙,現代主義思潮已基本完成其對傳統的大部分解構。至此,藝術領域已經確立瞭抽象、觀念、非再現性和對藝術本體論的持續追問。這些在上捲中確立的基礎,為接踵而至的抽象錶現主義、波普藝術等後現代思潮的爆發,提供瞭不可或缺的語言和思想工具。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相互關聯的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藝術全景圖,理解這些先驅者們如何以驚人的勇氣和創造力,重塑瞭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西方藝術史的瞭解一直停留在非常錶層的階段,很多術語和理論對我來說就像是天書。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一劑良藥。它有一種近乎口語化的親和力,高深的理論被拆解成瞭清晰可辨的小塊,就像是有人在你耳邊,耐心地為你講解一幅晦澀難懂的畫作背後的故事。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學術著作,而是像一位博學又謙遜的導師,引導著你一步步走進那個充滿激情的二十世紀。特彆是當作者引入對比分析時,比如將某一階段的抽象錶現主義與同時期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進行對照,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原本冰冷的藝術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藝術史中“邊緣聲音”的關注。很多主流教科書往往會忽略那些在特定時期影響力較小,但對藝術進程産生深遠影響的女性藝術傢、少數族裔藝術傢,或者那些長期被主流話語壓抑的藝術運動。而這本厚重的下捲,卻緻力於為這些被遮蔽的聲音提供一個發聲的平颱。它用紮實的考據和敏感的視角,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曆史定格的瞬間,揭示瞭藝術權力結構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批判性的重構,不僅僅是對藝術史的修正,更是一種對我們既有認知框架的有力衝擊。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感到一種“原來如此”的釋然和對這種全麵性敘事的由衷敬佩。

評分

從閱讀的體驗感來看,這本書的體量確實不容小覷,分量十足,簡直可以作為居傢旅行的“壓艙石”。我通常習慣於在睡前閱讀幾頁,但每一次拿起它,時間仿佛都按下瞭快進鍵。那些關於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論述,初看時需要集中十二分的精力去跟上作者的邏輯鏈條,稍微走神就可能錯過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不過,一旦被其精妙的論證結構所吸引,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強迫你停下來,拿起旁邊的資料去查證某個藝術傢的小傳,或者去尋找另一本書中提到的某個理論原典。這本書不是讓你輕鬆“消費”知識的讀物,而是邀請你進行一場嚴肅的智力探險,你需要準備好投入時間,並接受思維的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厚重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閱時的觸感就讓人心曠神怡。封麵那幅抽象錶現主義的色彩碰撞,大膽而富有張力,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一場視覺的盛宴。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那些經典作品的圖片,無論是立體主義的幾何切割,還是超現實主義的夢境描摹,都還原得極為精準,色彩飽滿,細節清晰可見,簡直就像把博物館搬迴瞭傢。特彆是那些探討戰後觀念藝術和極簡主義的作品插圖,那種對材質和空間的微妙處理,通過高清的圖片得以充分展現,讓人不得不佩服齣版方的用心。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獨白,文字與圖像的排布極具節奏感,不會讓人在沉浸於復雜的理論時感到視覺疲勞。這本書的實體書本身,就是對西方藝術史這場視覺旅程最好的物理承載。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解剖現代人精神世界的百科全書。作者的筆觸犀利而又不失溫情,尤其是在分析波普藝術對消費主義文化的諷刺與迎閤時,那種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他沒有簡單地羅列流派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瞭社會、政治、哲學思潮是如何像看不見的血管一樣,為這些藝術形式輸送血液。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戰後歐洲先鋒派的敘述,那種對個體存在焦慮的捕捉,那種在廢墟上重建意義的掙紮,被描述得淋灕盡緻。讀完有關“藝術與技術”的章節,我感覺自己對當下媒介藝術的理解都提升瞭一個維度,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欣賞,而是能夠穿透屏幕,直達創作者的意圖深處。

評分

圖片不太多

評分

不錯不錯,很實惠很實惠

評分

書很不錯, 值得擁有.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很喜歡,希望能有用

評分

不錯不錯,很實惠很實惠

評分

不錯!

評分

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會有質的改變,野獸派的産生是對學院派的背叛,他們對感動力稀薄,錶現不夠深入的印象派畫風持一種反抗的態度,繼續著後印象主義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強烈的藝術錶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社會動蕩不安,一群受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的藝術傢形成瞭錶現主義,他們在藝術中強調錶現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緻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彆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在社會動蕩的時代錶現尤為突齣和強烈。

評分

應該還是不錯的哦 哈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