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

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S.哈格(David S.Hage),[美]詹姆斯D.卡尔(James D.Carr) 著,王莹,于湛,朱永春,刘丽艳 译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定量分析
  • 化学分析
  • 分析方法
  • 化学计量学
  • 仪器分析
  • 化学
  • 大学教材
  • 中文教材
  • 上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6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153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以及相关科研工作者

  双色印刷,美国众多名校采用。包含了定量分析化学、分析实验及分析研究的科学理论,实验器具、实验记录本和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价和对比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英文版基础上编译而成的。全书14章包括,分析化学概述、良好的实验室规范、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表征和选择、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酸碱反应、酸碱滴定法、络合物的形成、化学溶解和沉淀、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每章末都附有习题,最后还附有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如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和自学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戴维S.哈格(David S. Hage),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化学系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化学教授。他在拉克罗斯的威斯康辛大学获化学和生物学理学士学位;在艾奥瓦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梅奥诊所(Mayo Clinic)做过临床化学博士后。哈格博士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全职教授。

  哈格博士发表科研论文、综述和图书章节145余篇。他最近编写了《亲和层析法手册》(《Handbook of Affinity Chromatography》,Taylor Francis)一书,作为合著人编写了教科书《化学:工业化学简介》(《Chemistry: An Industry-Based Introduction》,CRC Press)。哈格博士于1995年获得了美国临床化学协会青年研究员奖,于2005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研究生教育卓越奖。2006年,被授予内布拉斯加大学化学贝西教授(Bessey Professor of Chemistry)的荣誉。


  詹姆斯D.卡尔(James D.Carr),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分析化学教授。他在艾奥瓦州立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在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教堂山的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做博士后。卡尔博士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全职教授。

  卡尔博士发表科学文章和综述50余篇,合著了文科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一个选择的世界》(《Chemistry:A World of Choices》, McGraw-Hill)。他也是关于化学和定量分析实验室手册和学习指南(仅医药中间体)的作者或合著者。在1981年他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卓越教学奖;在1992、1993、1994、1995和2000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对学生贡献奖;在1996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优秀教学和教学创意奖。卡尔博士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杰出的教师。在2001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州教师委员会授予的杰出教师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简介
译者的话
原版前言
致谢
第1章 分析化学概述1
1.1 引言:神秘的化学家1
1.2 化学分析的历史2
1.2A 化学分析的起源2
1.2B 现代世界的化学分析3
1.3 化学分析中使用的一般术语5
1.3A 相关样品的术语5
1.3B 相关方法的术语5
1.4 化学分析提供的信息7
1.5 本文概述8
习题9
参考文献10
第2章 良好的实验室规范12
2.1 引言:质量问题12
2.1A 良好的实验室规范的概述14
2.1B 建立良好的实验室规范14
2.2 实验室安全16
2.2A 常见的实验室安全问题16
2.2B 识别化学危险品17
2.2C 化学品的信息来源21
2.2D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21
2.3 实验室记录本22
2.3A 推荐的实验室记录本使用规范22
2.3B 电子记录本和电子表格25
2.4 实验数据报告26
2.4A 计量的SI体系26
2.4B 有效数字29
习题31
参考文献36
第3章 质量和体积的测量38
3.1 引言:J. J. Berzelius38
3.2 质量的测量39
3.2A 质量的测定39
3.2B 实验室天平的种类41
3.2C 质量测量的推荐方法43
3.3 体积的测量45
3.3A 体积的测定45
3.3B 测量体积容器的类型46
3.3C 体积测量的推荐方法49
3.4 样品、试剂和溶液51
3.4A 样品和试剂的组成51
3.4B 溶液的制备55
习题58
参考文献63
第4章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65
4.1 引言:带我出去看球赛吗65
4.1A 实验误差的种类66
4.1B 准确度和精密度66
4.2 描述实验结果67
4.2A 确定最有代表性的数据67
4.2B 报告一组结果的变化68
4.3 误差的传递69
4.3A 加法和减法69
4.3B 乘法和除法70
4.3C 对数、反对数和指数71
4.3D 混合计算72
4.4 样本分布和置信区间72
4.4A 描述大数据集的变化72
4.4B 描述小数据集的变化73
4.5 实验结果比较76
4.5A 数据比较的一般要求76
4.5B 实验结果与参考值的比较77
4.5C 两个或更多的实验结果的比较78
4.5D 实验结果的变化比较80
4.6 检测离群值81
4.6A 处理离群值的一般方法81
4.6B 离群值的统计检验81
4.7 确定实验结果83
4.7A 线性回归83
4.7B 拟合度84
习题88
参考文献95
第5章 分析方法的表征和选择96
5.1 引言:文兰地图96
5.2 方法的表征与检验98
5.2A 准确度与精密度98
5.2B 分析响应100
5.2C 分析方法的其他性质103
5.3 质量控制104
5.3A 质量控制的一般要求104
5.3B 制作与使用控制图104
5.4 样品采集与制备105
5.4A 样品采集105
5.4B 样品制备106
习题109
参考文献113
第6章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115
6.1 引言:长期预测是…115
6.1A 化学反应和转换的类型115
6.1B 化学反应117
6.2 化学活度117
6.2A 什么是化学活度117
6.2B 分析方法中的化学活度121
6.3 化学平衡125
6.3A 什么是化学平衡125
6.3B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128
习题134
参考文献137
第7章 酸碱反应139
7.1 引言:雨,雨停了139
7.1A 什么是酸或碱141
7.1B 为什么酸和碱在化学分析中很重要142
7.2 酸和碱简介142
7.2A 强酸和弱酸142
7.2B 强碱和弱碱144
7.2C 水的酸碱性144
7.3 溶液的酸碱性147
7.3A 什么是pH147
7.3B 影响pH的因素149
7.4 估计简单的酸碱溶液的pH值149
7.4A 一元强酸和强碱149
7.4B 一元弱酸和弱碱151
7.5 缓冲溶液和多元酸碱体系154
7.5A 缓冲溶液154
7.5B 多元酸碱体系157
7.5C 两性离子162
习题167
参考文献174
第8章 酸碱滴定法176
8.1 引言:滴定分析法的发展176
8.1A 什么是酸碱滴定法176
8.1B 酸碱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怎样应用178
8.2 酸碱滴定法181
8.2A 配制标准滴定剂和样品溶液181
8.2B 滴定184
8.2C 确定滴定终点185
8.3 预测和优化酸碱滴定法188
8.3A 酸碱滴定法的描述188
8.3B 强酸和强碱的滴定曲线189
8.3C 弱酸和弱碱的滴定曲线192
8.3D 进一步了解酸碱滴定法196
习题201
参考文献207
第9章 络合物的形成209
9.1 引言:蛋黄酱里含有什么209
9.1A 什么是络合物210
9.1B 络合物在分析方面有哪些应用210
9.2 简单的金属-配体络合物210
9.2A 什么是金属-配体络合物211
9.2B 金属-配体络合物的形成常数213
9.2C 金属-配体络合物分布的预测215
9.3 螯合剂与金属形成的螯合物218
9.3A 什么是螯合剂218
9.3B 螯合效应218
9.3C 乙二胺四乙酸219
9.3D 副反应的处理221
9.4 其他类型的络合物223
9.4A 络合物形成的一般性描述223
9.4B 其他络合物的举例224
习题226
参考文献232
第10章 化学溶解和沉淀235
10.1 引言:与胃癌抗争235
10.1A 什么是溶解度235
10.1B 什么是沉淀236
10.1C 在分析化学中溶解度和沉淀为什么那么重要237
10.2 化学溶解度238
10.2A 化学溶解度由什么决定238
10.2B 如何描述化学溶解度240
10.2C 如何测定化合物的溶解度245
10.3 化学沉淀246
10.3A 沉淀过程246
10.3B 利用溶度积来检测沉淀247
10.3C 其他物质和反应对沉淀的影响248
习题250
参考文献256
第11章 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257
11.1 引言:水的硬度是多少257
11.1A 什么是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257
11.1B 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259
11.2 络合滴定法260
11.2A 滴定剂和标准溶液260
11.2B 辅助络合剂和掩蔽剂的使用263
11.2C 滴定终点的确定264
11.2D 络合滴定的预测和优化267
11.3 沉淀滴定法270
11.3A 滴定剂和标准溶液270
11.3B 滴定终点的确定 271
11.3C 沉淀滴定的预测和优化274
习题278
参考文献283
第12章 氧化还原反应285
12.1 引言:拯救亚利桑那号战舰285
12.1A 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285
12.1B 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287
12.2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原理287
12.2A 氧化还原反应的描述287
12.2B 氧化还原反应的鉴别287
12.2C 氧化还原反应程度的预测289
12.3 电化学电池292
12.3A 电化学电池的描述292
12.3B 电化学电池行为的描述294
12.4 能斯特方程296
12.4A 能斯特方程的使用296
12.4B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势计算299
12.4C 样品基质和副反应的影响301
习题305
参考文献311
第13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313
13.1 引言:化学需氧量313
13.1A 什么是氧化还原滴定法313
13.1B 氧化还原滴定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315
13.2 氧化还原滴定操作316
13.2A 滴定剂和样品的制备316
13.2B 确定滴定终点318
13.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测与优化321
13.3A 氧化还原滴定计算的一般步骤321
13.3B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形状的估计 321
13.3C 滴定分数的使用325
13.4 氧化还原滴定的实例328
13.4A 使用铈盐的滴定328
13.4B 使用高锰酸盐的滴定328
13.4C 使用重铬酸盐的滴定329
13.4D 使用碘的滴定331
习题333
参考文献338
第14章 重量分析339
14.1 引言:元素周期表339
14.1A 什么是重量分析339
14.1B 重量分析在分析化学中如何应用340
14.2 传统的重量分析法341
14.2A 一般方法341
14.2B 沉淀的过滤342
14.2C 沉淀的烘干和称量345
14.2D 获得高质量沉淀的方法345
14.3 重量分析的实例 348
14.3A 银与氯化物的沉淀348
14.3B 铁与氢氧化物的沉淀349
14.3C 镍与丁二酮肟的沉淀350
14.3D 燃烧分析351
14.3E 热重分析353
习题356
参考文献360
附录362
附录A362
附录A.1 材料安全数据表示例362
附录A.2 评估结果的有效数字369
附录A.3 当量浓度371
附录A.4 误差传递公式的推导372
附录A.5 最小二乘法分析376
附录A.6 项目摘要和测试描述及比较数据378
附录A.7 平衡的氧化还原反应379
附录A.8 比尔定律的推导382
附录A.9 分离度方程的推导384
附录B385
附录B.1 估计在水温为25℃时有机离子个体的活度系数①385
附录B.2 不同种类的盐在水中的溶度积①386
附录B.3 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389
附录B4.1 各种螯合剂和金属离子的形成常数394
附录B4.2 金属离子与不同的配体的累积形成常数( β )395
附录B.5 还原半反应的标准电位①397
附录C401
参考文献405
部分习题答案406

前言/序言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的基本实验方法,并且适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方法,包括物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如天平、实验室玻璃器皿的使用与维护和相关记录本,以及评估和比较实验结果的数学工具。本书综述了化学平衡的基本主题、基本原理,以及对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等传统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介绍了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如光谱学、色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等。本书与其他教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试图组织和衡量材料,以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这些方法在现今分析实验室中的相对重要性。
  本书在章节安排上分成几组常见的主题,这个安排可以使学生以各种方式轻松地从一个主题过渡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学生可以在第6~10章中,学习需要的化学平衡知识,并进行相关计算的训练,这样可使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学习后面的章节;以便掌握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等技术。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讨论仪器方法之前,首先通过第一组各章学习一些传统的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然后再讨论电化学、光谱或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我们相信在教材中使用这种格式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最大的灵活性。本书既可以作为介绍分析化学的一个学期用教材,也可以作为介绍常见的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的两个学期用教材。这种方式使本书成为灵活且更实用的工具,可以作为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符合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2008年的报告:“化学本科专业教育:ACS学士学位项目指南和评价过程”(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hemistry:ACS Guidelines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s for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
  本书编写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每一章节都使用真实的例子来说明所讨论的原理。这种方式也符合最近的指导方针——鼓励带着问题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本书的特殊部分包括用专栏来介绍化学分析的重要发展历史和常见的分析化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书已经超越了许多常见的标准的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教材,包括环境科学、污染监测和药物科学的工业生产过程、食品检测和临床分析等领域。这样做是希望阅读本书的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不断变化的学科,也使学生具有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创建和使用分析化学方法的能力。
  本书和其他教科书相比,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学生学习每个主题的方法不同。例如,许多章节以开放的场景开头,在该场景中,学生需要使用一个特定的分析方法来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然后通过他们需要的和要使用的方法做一系列主题来介绍这个方法,从而指导学生。这种风格是将其他定量分析的文章进行总结和创新,采用比传统的话题方法更利于学生学习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另一个优点是帮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主题的价值和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分散在整个章节和每章末尾的相关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其中的大多数问题可以通过初等代数来解决;但在每章的结尾也有“挑战问题’,其中部分涉及电子表格的使用和一些更深层次研究的材料。每章的结尾还有一个“讨论专题和报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去探索本章中相关材料和方法的机会,但这通常不会在传统的定量分析课程中出现。“挑战问题”和“讨论专题和报告”旨在提高学生在分析化学领域进行探究和开放式调查的能力。这些部分有很多论文写作,以及关于批判性思维和与化学分析相关专题的讨论。

《分析化学与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体系。作为上册,它侧重于理论的讲解与基本概念的阐述,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和高级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内容涵盖了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引导读者逐步理解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核心内容概览: 分析化学概述: 本章将深入探讨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基本任务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我们将追溯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如何从经验科学逐步演变为一门严谨的、以定量测量为核心的科学。同时,会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药研发、材料科学、地质勘探等众多前沿领域的关键作用,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分析化学的价值和意义。 化学计量基础: quantitative analysis的灵魂在于精确的测量和科学的计算。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浓度(摩尔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体积百分浓度等)、滴定度等。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习题,帮助读者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计算和应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还会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在科学测量中准确记录和处理数据的重要性。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溶液是分析化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介质,而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则是理解许多分析反应的关键。本章将系统阐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酸碱理论(阿累尼乌斯、布朗斯特-劳里、路易斯)、pH值的概念与计算、缓冲溶液的原理与配制、多元酸碱的电离以及水解反应等。我们将深入分析各种平衡影响因素,如温度、浓度、共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并介绍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设计和优化分析方法。 沉淀与溶解平衡: 沉淀反应是分析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测定手段。本章将重点讲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溶度积(Ksp)的概念及其计算,并探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条件。我们将详细介绍同离子效应和异离子效应如何影响难溶物的溶解度,并阐述选择性沉淀的原理和应用。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掌握重量分析、沉淀滴定等方法至关重要。 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反应。本部分将深入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半反应等。我们将详细介绍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意义,并阐述能斯特方程在计算非标准条件下的电极电势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氧化还原滴定(如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指示剂的选择以及终点的判断方法。 络合平衡: 络合物的形成在分析化学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掩蔽、萃取和络合滴定等方面。本章将介绍络合平衡的基本概念,包括配位键、配位化合物、配位原子、配位基等。我们将详细讲解稳定常数(Kf)和条件稳定常数,并阐述络合物的生成如何影响金属离子的化学行为。此外,还将介绍EDTA(乙二胺四乙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络合剂,及其在络合滴定中的广泛应用。 电化学分析基础: 电化学方法是现代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灵敏度和选择性都非常高。本部分将介绍电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电极电势、浓差电池、法拉第定律等。我们将初步探讨电位分析法(如pH测定、离子选择电极)和电解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将为理解后续更复杂的电化学分析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的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分析过程相结合。通过对反应原理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由来和局限性。 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内容按照分析化学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从宏观概念到微观平衡,从基本原理到具体方法,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丰富的示例与练习: 为了帮助读者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本书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课后习题,涵盖了各种计算和概念理解的题目,并提供了答案,方便读者自学。 贴合中文学习者需求: 本书为中文改编版,语言表达更贴近中文读者的习惯,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术语翻译和概念阐述上,力求准确严谨,符合国内分析化学教学和研究的惯例。 通过对《分析化学与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核心理论,深刻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析化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以及将其应用于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是所有希望深入了解化学世界,掌握精确测量和分析技能的读者,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都不可或缺的学习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光谱分析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感到非常好奇,《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在光谱分析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见过最系统、最全面的。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到红外吸收光谱,再到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书中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它对各种光谱技术的原理阐释,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光的吸收或发射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原子和分子的能级跃迁,以及这些跃迁如何与特定的波长范围的光相互作用。在讲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生色团、助色团的概念,以及不同官能团对光谱吸收峰的影响,这让我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光谱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原子光谱部分,书中则详细介绍了激发原理、原子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激发源的能量,来影响光谱的强度和分辨率。并且,它还列举了许多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在环境监测中,如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来测定水样中的重金属含量;在材料分析中,如何利用原子发射光谱来确定合金的成分。这些具体的案例,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些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书中还对影响光谱测量准确度的各种因素,如光源的稳定性、检测器的灵敏度、样品基体效应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掌握一种分析技术,不仅仅是要学会操作仪器,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效用。

评分

这本书《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尤其是在我面对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分析数据时。很多时候,即使实验操作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对数据的解读和处理不当,最终的分析结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本书在“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学到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统计方法,而是将这些方法与实际的分析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置信区间时,书中就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根据一系列重复测定值,计算出目标分析物的真实含量范围,并解释了置信区间的意义——它代表了我们对测定结果的可靠性程度的把握。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分析结果,不仅要有精确的数值,更要有对其可靠性的量化评估。书中还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和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减免措施。它提醒我在实验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细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误差。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中还引入了“假设检验”的概念,教我如何根据实验数据,来判断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或者某个特定因素是否对分析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对于我在选择分析方法、优化实验条件、甚至是在撰写科研论文时,都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统计学支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冰冷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评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在内容编排上,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概念,进行了非常详尽和深入的阐释。我尤其欣赏它在“溶液化学基础”这部分的处理方式。很多书在讲解酸碱平衡、沉淀平衡、络合平衡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给出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一些同学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但这本书不同,它首先从宏观上解释了这些平衡存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离子行为和化学反应机理。在讲解沉淀平衡时,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溶度积的计算,更是结合了常见的沉淀剂和被测物质,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形成沉淀,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加入掩蔽剂等方法来调控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让我对沉淀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记忆公式,而是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其规律。同样,在讲解络合平衡时,书中列举了许多金属离子与不同配体形成的络合物,并解释了络合滴定在实际分析中的应用。它详细分析了影响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例如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体的性质、溶液的pH值等,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络合滴定方法、设计实验条件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它始终围绕着“分析”和“定量”这两个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分析过程紧密结合。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也不是一本单纯的实验手册,而是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分析中发挥作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对于提升我的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坦白说,《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在“质量控制”和“仪器校准”方面的讲解,是我在其他教材中很少看到的,却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以往的学习中,总觉得仪器设备好像是“拿来就能用”的,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其背后的严谨。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更强调了如何确保仪器的性能稳定,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校准仪器,以获得可靠的分析数据。在讲解仪器校准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校准曲线的绘制方法,包括单点校准、多点校准,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质。它还解释了校准曲线的斜率、截距等参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参数来计算未知样品的含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讨论了仪器漂移、响应衰减等常见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比如定期进行仪器维护、使用内标法进行校准等。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先进的分析仪器,也需要精心的维护和科学的校准,才能发挥出其最佳性能。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它介绍了各种质量控制手段,如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试验、空白试验等,并解释了这些试验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试验结果来评估分析过程的可靠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负责任的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时刻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确保每一次的分析结果都能够经得起推敲。

评分

拿到《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本土化”做得相当不错。作为一本中文改编版,它显然在语言表达和案例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国外的优秀教材,虽然内容扎实,但翻译过来的语言可能显得生硬,或者一些例子在中国并不常见,这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而这本书,则像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一样。在讲解分析方法时,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国内常用的分析仪器和试剂的介绍,这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也更容易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比如,在介绍分光光度法时,书中就详细讲解了国内品牌的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引用了一些与国内环境和食品相关的实际分析案例,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生动和实用得多。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在中国科研和工业领域普遍应用的分析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配以相应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快速地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似乎还融入了一些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使得内容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国外的内容翻译过来,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分析化学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改编版的《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更在文化和实际应用层面,做到了与中国读者的深度契合,这无疑是它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评分

《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简直是化学分析领域的一股清流。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的书,而不是仅仅告诉我“怎么做”。很多分析化学的书籍,虽然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原理,但往往忽略了背后深层次的化学原理。这本书,却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化学概念,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电化学分析法时,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电极反应的机理、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法拉第定律在定量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它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形象的比喻,让我对电荷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样,在讲解色谱分析法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色谱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更详细地阐述了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与传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分离效果。它还对各种影响分离的因素,如流动相组成、固定相类型、柱温、流速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能够根据具体的分离对象,灵活地调整实验条件,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很多地方都引入了“反思”和“拓展”的环节,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基本原理在更复杂的分析场景中是如何应用的,甚至是如何被进一步发展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学习的欲望,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

《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在“样品前处理”这个环节的讲解,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位,甚至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核心的分析仪器和方法,却忽略了样品前处理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一个好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是保证后续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这本书并没有将样品前处理简单地作为实验的附属部分,而是给予了它足够的重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操作,例如固相萃取、液液萃取、溶剂提取、浓缩、净化等。并且,它还结合了不同的样品类型,比如生物样品、环境样品、食品样品等,来讲解相应的处理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前处理技术优缺点的对比分析,以及如何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前处理方案。例如,在讲解固相萃取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固相萃取柱的填料类型及其适用范围,还详细讨论了洗脱剂的选择、上样速度的控制等关键参数。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在处理某种特定的样品时,需要采用特定的固相萃取条件。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如何避免引入新的污染,如何减少分析物的损失,以及如何有效地去除干扰性组分。这些细节的讲解,对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样品前处理并非是简单的“准备工作”,而是整个分析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高度专业化的环节。

评分

这本《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分析化学基础概念,并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书籍。市面上很多分析化学的教材,要么过于晦涩难懂,理论推导冗长,要么过于偏重实验操作,对原理的阐释不够深入。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清晰的排版和合理的章节划分所吸引。它不像某些老旧的教科书那样,知识点杂乱无章,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第一章就对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发展历程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学科的宏观认识。接下来的章节,如样品采集与处理、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了极致。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讲解误差分析时,书中就列举了在实际样品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评估和减小这些误差的影响。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分析化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让我不再对繁杂的数据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实验设计、结果评估和结论的得出。而且,它还特别注重了分析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研发等方面的实际案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广度和深度,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友好,虽然是专业的学术书籍,但并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术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类比和解释,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学习分析化学或者对分析化学感兴趣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

拿到《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我最开始是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它在“实验设计”和“方法开发”方面的独到之处。在很多分析化学教材中,往往是直接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法,而很少涉及如何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分析方法。这本书却不同,它将实验设计和方法开发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讲解。在讲解滴定分析时,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各种滴定类型,更是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一个未知样品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滴定剂、指示剂,以及如何确定滴定终点。书中还探讨了各种影响滴定准确度的因素,比如滴定剂的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指示剂的选择与用量、滴定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等等。这让我明白,一个精确的滴定分析,背后需要多少细致的考量和严谨的步骤。同样,在讲解其他分析技术时,书中也贯穿了“方法开发”的思路。它会分析不同分析技术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然后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根据具体的分析目标、样品基体、灵敏度要求等因素,来选择或优化一种分析方法。例如,在讲解仪器分析时,书中会讨论如何根据样品的浓度范围,选择合适的进样量和仪器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检测限和回收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分析化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门科学的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它教会我如何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现有的分析方法,并尝试去开发更高效、更精确的分析技术。

评分

《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对于“分析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在很多教材都停留在介绍现有技术和方法的时候,这本书却跳出了书本的局限,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它在前几章的理论铺垫之后,用一部分的篇幅来展望分析化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书中讨论了诸如微型化分析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联用技术(如GC-MS、LC-MS)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前景。它列举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案例,展示了分析化学如何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书中提到了微流控芯片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微量生物样本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处理海量的光谱数据,从而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快速识别和定量。这些内容让我对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些新兴技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为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分析化学不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科,而是时刻在向前发展,并不断地挑战着科学的边界。这本《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上册 中文改编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动力。

评分

书还不错,自学看看,难度适中!

评分

比国内教材讲的要明白些,通俗易懂些

评分

东西已收到~推荐大家购买,在京东上真的方便又便宜!

评分

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质量不错

评分

东西已收到~推荐大家购买,在京东上真的方便又便宜!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还不错,自学看看,难度适中!

评分

快递好给力啊,很是速度,东西也很好~加油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