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美国工业化时代的描绘既细致入微,又视野恢宏。不仅讲述了工人赔偿(迄今为止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一)的兴起,还生动重现了19世纪晚期工业世界的社会图景:令人震惊的工人伤亡率、工人的互助保险协会、大规模的移民潮、泰勒主义管理的兴起、重塑自由劳动理念的斗争、欧洲的社会工程与美国的反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遭遇、进步时代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于这些材料,作者阐明:法律参与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他的分析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展示出美国法律改革中诱人的可能性与不变的局限性。本书注定将成为法律社会史的经典。
作者简介:
约翰·法比安·维特(John Fabian Witt),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律史讲席教授,古根海姆研究基金获得者,美国文艺与科学院院士,具有法律博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任教或访问。维特的文章发表于《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学杂志》《美国历史评论》等各种学术期刊,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报纸。《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出版后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法律史协会的威廉·尼尔森·克罗威尔奖、法律与社会学会的威拉德·赫斯特图书奖、哈佛大学出版社的托马斯·威尔逊奖、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工业关系与劳动经济学推荐图书。其代表作《林肯守则》更是荣获美国历史学会高奖班克罗夫特奖、美国律师协会高奖银锤奖、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威拉德·赫斯特奖等8种奖项。
译者简介:
田雷,江苏丰县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雅理译丛》主编、《阿克曼文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Edwards访问学者(2008-2009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美国宪政的历史与理论、中国政治与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政治理论。近期出版的译著包括《我们人民:转型》和《林肯传(附经典演讲篇目)》。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yalipub)。
写在《事故共和国》再版之前
安全的也是有效率的——中文本序言
导 言
第一章 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自由劳动的危机
第二章 古典侵权法的困境
第三章 合作保险运动
第四章 从市场到管理者
第五章 寡妇、精算师与社会保险的逻辑
第六章 威廉·沃纳的热情
第七章 事故共和国
结 论
致 谢
缩 写
注 释
索 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坦白说,初见《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肯定是一本关于劳动法或者社会保障法的历史研究。但“事故共和国”这个说法,又带着一种更强的戏剧性和批判色彩,不像是那种枯燥的法条分析。我联想到工业革命时期,那些在血汗工厂里辛勤劳作却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工人,以及事故发生后,他们的家庭往往陷入贫困和绝望的境地。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挖掘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法律是如何介入,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悲剧的。更吸引我的是“美国法的重构”这一部分,它暗示了法律并非一个静态的系统,而是会因为社会现实的挑战而发生变革。我想象着,这本书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那些工人或者他们的家属,是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也许是诉讼,也许是工会运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并在这个过程中,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法律的演进。这种从微观个体命运折射宏观社会变迁的叙事方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我期待它能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法律是如何在现实的压力下,一点点被塑造,被改变的。
评分当我看到“雅理译丛”这个标签时,心里就明白这本《事故共和国》定然不简单。雅理大学出版社的图书,向来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见著称,常常能触及到社会现实最核心的问题,并以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详实的史料呈现出来。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印记和群体命运的关联性——“事故共和国”,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讽刺意味,似乎暗示着那个时代的美国,工伤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某种程度上定义了国家的一部分形态。而“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这些具体的群体形象,更是直指法律体系的失效和人道关怀的缺失。我相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被遗忘的角落,多少无声的呐喊。它可能不仅仅是讲述法律条文的演变,更是关于权力、阶级、劳动者权益以及社会正义的宏大叙事。我期待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通过法律的“重构”得到回应,或者说,是如何被规避和压制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并引发广泛思考的著作。
评分《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充满力量的社会历史研究气息。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文,而要深入到它产生的土壤,去看看那些真实生活中的人们,他们的经历和挣扎是如何影响法律的走向。“事故共和国”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意味,让我联想到在工业化进程中,那些为国家发展付出巨大代价的劳动者。他们因工伤致残,他们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成为“贫穷的寡妇”,这样的场景令人心痛,也引发了我对当时社会保障和法律救济体系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像是在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事故频发的“共和国”里,法律是如何回应这些生命中的不幸的?“美国法的重构”更是暗示了这本书将探讨法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演变,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如何与法律系统互动,最终参与到法律的塑造之中。
评分这本书名《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 /雅理译丛》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现实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社会史和法律史交织的领域很感兴趣,尤其当它触及到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困境时,更能激发我的阅读冲动。想象一下,在那个工业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无数的工人为了生计而奔波,却随时可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而改变一生,甚至家破人亡。而他们面对的,是冰冷而复杂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究竟是如何运转的?是保障,还是加剧了他们的不幸?书名中“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这些字眼,像是在描绘一幅幅辛酸的画面,让我迫切想知道,在法律的洪流中,这些最弱势的群体是如何被对待的,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听见?“美国法的重构”更是点睛之笔,这意味着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的洪流和社会的需求下不断演变的。这本书似乎要揭示的,正是这种演变过程中,那些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力量——劳动者的经历和抗争——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法律面貌。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所承载的深度和批判性,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期待着它能带来深刻的洞察和启迪。
评分拿到《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年代感的画面。想象着那个美国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一边是轰鸣的机器和飞速的经济增长,另一边却是无数普通劳动者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他们的付出和风险常常被忽视。书名中的“事故共和国”几个字,自带一种令人警醒的意味,仿佛在说,工伤事故的频发已经成为了那个国家的一种“特色”甚至是“常态”。而“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则直接点明了这些事故最直接、最悲惨的后果。我非常好奇,在这场由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法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为那些受害者提供庇护和公正,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困境?“美国法的重构”这一提法,更是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分析法律如何从一个既定的框架,逐渐演变,去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我期待作者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展现出那些在法律条文背后,普通人艰辛的抗争,以及这些抗争如何汇聚成推动法律进步的洪流,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法律体系。
评分正品图书,相信京东,满100-50真是抵到烂
评分质量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灾难或社会的其他悲痛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正因为存在诸多的人间悲剧,才需要社会各界去改革社会,修补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促进整个社会之进步。
评分不错不错哈
评分灾难或社会的其他悲痛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正因为存在诸多的人间悲剧,才需要社会各界去改革社会,修补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促进整个社会之进步。
评分约翰·法比安·维特(John Fabian Witt),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律史讲席教授,古根海姆研究基金获得者,美国文艺与科学院院士,具有法律博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任教或访问。维特的文章发表于《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学杂志》《美国历史评论》等各种学术期刊,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报纸。《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出版后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法律史协会的威廉·尼尔森·克罗威尔奖、法律与社会学会的威拉德·赫斯特图书奖、哈佛大学出版社的托马斯·威尔逊奖、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工业关系与劳动经济学推荐图书。其代表作《林肯守则》更是荣获美国历史学会高奖班克罗夫特奖、美国律师协会高奖银锤奖、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威拉德·赫斯特奖等8种奖项。
评分不错啊~好书值得一买!不错!
评分不好不坏,内容一般般吧。
评分《事故共和国》是法律社会史的经典作品,雅理译丛收入颇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