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免疫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工作者以及临床实验工作者。 本书《精编免疫学实验指南》(《Short Protocol In Immunology》)是CPI的精华版,内容涵盖了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体系的理论背景、基本原理、标准方案和**发展,其实验操作简明规范、步骤清晰、要点突出、可行性强。该指南不仅是免疫学研究人员特别是研究生的科研工具,对于生命科学其它领域的研究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精编免疫学实验指南》共15章。分别介绍了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和鉴定,人和小鼠T细胞、B细胞、NK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等及其亚群的分离、鉴定和各种功能分析,T细胞、B细胞克隆和T细胞杂交瘤的构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和分泌细胞因子细胞的检测,免疫细胞活化的信号分子分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Fv、构建噬菌体抗体库和研究TCR等免疫分子等。还介绍了构建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的动物模型的方法。《精编免疫学实验指南》内容涵盖目前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标准方案和新进展,具有简明规范、步骤清晰、可行性强等特点。
《精编免疫学实验指南》可供免疫学、医学基础研究工作者以及临床实验工作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免疫应答导论
第二章 小鼠淋巴细胞功能的体内体外分析
第三章 细胞活化的生物化学
第四章 免疫荧光和细胞分离
第五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第六章 天然免疫
第七章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
第八章 人类免疫学研究
第九章 HIV的检测与分析
第十童 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动物模型
第十一章 传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第十二章 蛋白质分离和分析
第十三章 肽
第十四章 分子生物学
第十五章 免疫分子与受体工程学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本实验指南是《现代免疫学方法》(Current Protocolsin Immunology,CPD的精华版。本指南详细完整地介绍了CPI中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本书的对象是免疫学研究人员和已学过免疫学理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对其他相关科研工作者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尽管掌握了本书的技术有利于读者用免疫学方法设计和完成实验,但本书并不能代替免疫学的高级培训计划,也不能代替免疫学教科书。此外,为了了解免疫学的术语和概念,读者应当在管理规范化的免疫学实验室中学习,以获得基本技术和安全方面的培训。
本实验指南的框架
本指南以章计。各章中有单元,每个单元介绍一种方法并包括一个以上完整的操作方案(附有材料、操作步骤和参考文献)。本指南的框架与CPI相同,虽然各章中的单元排列与CPI略有不同,但单元的题目是相同的。
本指南中许多试剂和方法是共用的。为了避免操作方案过度复杂和重复,本指南采用各单元和方案间的相互引用。附录2和附录3介绍了一些处理动物和细胞的常用技术。如果读者需要了解相关技术,可参考CPI或其他方法学书籍。
实验方案
本指南的各单元中常有多组方案,每个方案又有一系列步骤。各单元中首先列出基本方案,基本方案是总体介绍或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备选方案用不同的设备或试剂达到同样的实验结果,由于所选材料不同,方法也与基本方案有所差异。辅助方案介绍的是执行基本方案或备选方案所需要的其他步骤,这些步骤分开描述是因为它们可能被本指南的其他部分引用,或它们的操作过程独立于基本方案和备选方案。
试剂和溶液
每一个方案所需试剂和溶液都列在步骤的前面,包括共用的储存溶液、常用的缓冲液和培养基以及各方案需要的特殊溶液。附录1列出所有溶液的配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不同单元中,一些溶液的名称相同(如溶解缓冲液),但配方不同。因此,必须用相应的配方制备所需的试剂。为避免混淆,在附录1中,每一个试剂的名称后面都有附加说明列出使用该配方的单元。但常用溶液和缓冲液(如TE缓冲液)没有附加说明。
注:在本指南的所有方案和附录中,均必须用去离子双蒸水配制各种试剂和溶液。需要无菌操作的方案会特别注明。
设备
在每个方案的材料中,均列有该方案所需的特殊设备和器材。本指南虽未列出各方案所需的全部物品,但列出了实验室不常用的、特殊规格的或需要特别准备的设备和器材。实验室所需的常用设备列于后表,这些设备广泛应用于本指南。
产品供应商
本指南介绍了化学试剂、生物试剂和设备的产品供应商。某些注明的品牌已证明是质量或者是市场上仅有的商品,或者是该方案的作者指定在方案中使用的品牌。后一种情况有助于新手在实验中应用。有经验的研究者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晶牌做同样的实验。
参考文献
本指南仅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列出该单元最基本的参考文献。如果读者想了解本指南中各方法的背景和应用,可参考CPI。
《实用临床免疫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编免疫学实验指南 [Shor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之外的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是致力于为临床医生、进修医师及相关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临床免疫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体系。我们深知,理解疾病背后的免疫学机制,并将其转化为精准的临床决策,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因此,本书旨在弥合基础免疫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聚焦于如何利用现有的免疫学检测手段,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一部分:免疫系统基础与常见免疫紊乱 本部分将简要回顾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但侧重点并非在于详述细胞器和分子信号通路,而是从临床角度出发,阐述这些基础知识如何解释常见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临床意义: 重点分析先天性免疫缺陷(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等)在儿童和成人中的典型表现,以及这些疾病如何通过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紊乱等临床线索被早期识别。同时,我们将梳理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核心作用,并引入抗体、T细胞等关键免疫细胞和分子的临床意义,例如: 各类免疫球蛋白(IgG, IgM, IgA, IgE)的临床解读: 详细讲解其在区分急性感染、慢性感染、过敏反应、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乏症)中的重要价值。分析不同亚型的IgG及其临床意义,以及IgE在诊断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免疫评估的临床应用: 阐述CD4+ T细胞、CD8+ T细胞等在HIV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某些免疫抑制治疗监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评估细胞免疫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机制与临床表现: 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描述,深入剖析自身免疫病发生过程中关键的免疫学异常,例如: 自身抗原的识别与免疫耐受的破坏: 结合具体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解释哪些自身抗原被错误识别,以及哪些免疫调节机制失衡导致耐受的丧失。 免疫效应机制与靶器官损伤: 重点分析自身免疫病中常见的免疫效应机制,如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沉积、Th1/Th2/Th17/Treg细胞失衡等,并详细阐述这些机制如何导致不同靶器官(关节、肾脏、皮肤、神经系统等)的损伤,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系统性地介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的诊断流程。 PID的筛查与确诊: 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以及结合病史(反复感染的频率、病原体类型、治疗反应)、家族史、体格检查(淋巴组织发育、生长发育情况)等线索,推导出可能的PID类型。在此基础上,介绍关键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如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疫苗反应性检测等,以及基因检测在确诊某些PID中的作用。 SID的常见原因与鉴别: 重点分析HIV感染、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营养不良、药物(化疗、免疫抑制剂)等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特定检测指标进行鉴别。 第二部分:关键免疫学检测指标的临床解读与鉴别诊断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旨在指导读者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解读各种免疫学检测指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临床鉴别诊断思路。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各类重要的免疫学检测项目,并结合大量临床案例,阐述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自身抗体谱的应用: 自身抗体的种类与特异性: 详细介绍与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关键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及其亚型(抗dsDNA, 抗Sm, 抗Ro/SSA, 抗La/SSB, 抗Scl-70, 抗Jo-1等)、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其亚型(c-ANCA, p-ANCA)、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I抗体等。 ANA的临床意义与鉴别: 详细阐述A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不同滴度和核型(均质型、颗粒型、核仁型、核周型)在提示特定自身免疫病(如SLE, 硬皮病, 干燥综合征, 药物性狼疮)中的价值。强调ANA阳性不等于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进一步的特异性抗体检测。 ANCA在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 详细分析c-ANCA(主要针对蛋白酶3)与粒状细胞内血管炎(GPA,Wegener肉芽肿)的关联,以及p-ANCA(主要针对髓过氧化物酶)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Churg-Strauss综合征)等疾病中的价值。 抗CCP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阐述抗CCP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高特异性,以及其在评估疾病活动性、预测侵蚀性关节损伤方面的价值。 补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补体成分(C3, C4)的临床解读: 详细讲解C3和C4水平在提示免疫复合物沉积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感染(如脑膜炎球菌感染)以及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中的变化。 补体活性检测(CH50, AP50): 介绍CH50(总补体活性)和AP50(替代途径补体活性)在评估补体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功能上的作用,以及它们在鉴别某些免疫缺陷病(如C1, C2, C4缺乏)和监测某些自身免疫病(如SLE)活动性中的应用。 免疫球蛋白定量与格局分析: 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介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检测,包括血清蛋白电泳(SPEP)、尿蛋白电泳(UPEP)以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FE)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意义未明的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病(MGUS)等中的关键作用。阐述M蛋白的类型(IgG, IgA, IgM等)及其轻链类型(Kappa, Lambda)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的鉴别: 结合免疫球蛋白定量结果,详细分析原发性(如XLA, IgG亚类缺乏)和继发性(如HIV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的鉴别诊断要点。 细胞因子与炎症标志物: 关键细胞因子(如IL-6, TNF-α, IL-17)的临床意义: 介绍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并简要提及相关检测在评估疾病活动性、指导生物制剂治疗中的潜力。 CRP, ESR等炎症标志物的解读: 阐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在评估感染、炎症性疾病活动性以及监测治疗反应中的重要性。强调其在鉴别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第三部分:常见临床场景下的免疫学鉴别诊断策略 本部分将结合临床实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鉴别诊断思路,帮助读者在面对复杂的临床表现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运用免疫学知识进行诊断。 发热性疾病的免疫学鉴别: 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的区分: 如何利用免疫学指标,如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ANCA、自身抗体等,辅助鉴别细菌、病毒、真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相关的发热。 风湿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免疫介导发热性疾病的诊断: 强调相关抗体(如ASO, anti-CCP)和炎症标志物的应用。 不明原因关节疼痛与肿胀的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的鉴别: 重点分析RF, anti-CCP, HLA-B27等指标的价值。 痛风、假痛风等代谢性关节病的免疫学辅助诊断: 提及关节液中炎症细胞和晶体分析的重要性。 反复感染的免疫学评估: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的鉴别: 详细列举PID和SID的常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要点,指导如何进行分诊和进一步的评估。 皮肤黏膜病变的免疫学解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皮肤黏膜表现与诊断: 重点分析ANA、抗dsDNA抗体、抗Ro/SSA等在诊断和监测中的作用。 干燥综合征(SS)的口干、眼干与相关抗体: 强调抗Ro/SSA, 抗La/SSB等抗体的检测。 血管炎引起的皮肤病变: 结合ANCA等指标进行分析。 神经系统症状的免疫学溯源: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NMOSD;自身免疫性脑炎): 介绍AQP4抗体、MOG抗体等新兴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与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 提及相关神经抗体的检测。 第四部分:免疫学治疗的原则与进展 本书将简要介绍免疫学相关疾病的治疗原则,重点关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与监测,但不会深入到具体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的细节,而是从免疫学机制的角度,解释这些疗法的原理和目标。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监测: 简述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经典免疫抑制剂的机制,以及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免疫学指标。 生物制剂的靶向治疗: 介绍针对特定细胞因子(如TNF-α抑制剂)、细胞表面分子(如B细胞靶向药物Rituximab)等的生物制剂,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应用,并简述其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监测。 免疫调节与重建: 简要介绍免疫球蛋白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在免疫缺陷病中的应用。 结论 《实用临床免疫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旨在成为临床医生手中一本可靠的参考书,帮助您在面对复杂的免疫学相关疾病时,能够运用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有效的工具,做出明智的临床决策,最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力求让读者在掌握免疫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快速转化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