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学志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信号处理
  • 微积分
  • 5G
  • 无线通信
  • 信息论
  • 数学物理
  • 通信工程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现代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0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5012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6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了《通信之道 从微积分到5G》,才发现原来庞大复杂的通信主题,可以讲得如此清晰生动。真正满足了通信人的期待!

内容简介

  《通信之道 从微积分到5G》按照读者的思维顺序讲述了从微积分到5G 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共20 章,具有以下特点:

  (1)跨度极大,内容翔实:涉及数学、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前沿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密度极高,并且是极精华的部分。

  (2) 降低难度,提升高度:《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叙述符合读者的思维发展规律,并逐级提高,前后呼应,语言风趣幽默,节奏平稳;作者站高望远,直击本质,学术境界超过经典。

  (3)启发互动,培养创新:在多个环节上对读者提出挑战,启发读者思考,并给出作者的思考过程,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

  《通信之道 从微积分到5G》可作为通信和信号处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辅书,也可作为从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杨学志,1970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进入华为公司,长期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是3G/4G多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人,包括频域多用户检测,随机波束赋形,软频率复用(SFR)和sOFDM技术,其中SFR和sOFDM是4G的奠基性技术。2012年10月从华为公司离职,独立进行5G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多级软频率复用技术,使得SFR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1
1.2 什么是通信3
1.3 通信的历史3


第2章 帮“菜鸟”复习一下微积分5
2.1 微积分的创立5
2.2 极限7
2.2.1 数列的极限7
2.2.2 函数的极限8
2.3 你讨厌数学公式吗9
2.4 连续11
2.5 导数12
2.6 微分15
2.7 积分16
2.8 微积分基本定理18
2.9 积分中值定理20
2.10 稍微等一等21
2.11 微积分第一基本定理的证明21
2.12 微积分第二基本定理的证明22
2.13 泰勒级数25
2.14 多元函数与偏导数26
2.15 后记28


第3章 信号与系统31
3.1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31
3.2 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31
3.3 线性系统34
3.4 时/移不变系统34
3.5 线性系统对激励的响应35
3.5.1 离散_ 信号35
3.5.2 离散卷积35
3.5.3 连续_ 函数38
3.5.4 连续卷积40
3.6 卷积的性质43


第4章 复变函数45
4.1 从实数到复数45
4.2 复数的四则运算46
4.3 虚数i是怎样的一个数47
4.4 复指数函数50
4.5 著名的欧拉公式52

第5章 傅里叶分析55
5.1 傅里叶级数55
5.1.1 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55
5.1.2 为什么正弦信号如此重要57
5.1.3 什么是频率58
5.1.4 复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59
5.1.5 理解负频率59
5.2 傅里叶变换60
5.2.1 理解谱密度61
5.2.2 傅里叶变换存在的条件62
5.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62
5.4 典型函数的傅里叶变换66
5.5 卷积定理69
5.6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70
5.7 离散傅里叶变换71
5.8 离散序列的连续傅里叶变换74
5.9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76
5.10 循环卷积79
5.11 离散卷积定理81


第6章 采样,通往数字世界的第一步85
6.1 采样保持电路85
6.2 采样的数学表达86
6.3 周期矩形脉冲87
6.4 周期冲激脉冲88
6.5 采样定理90
6.6 用采样信号重构原信号91
6.7 频域采样定理92
6.8 奈奎斯特定理能够被突破吗94

第7章 信号的谱分析97
7.1 一个简单的信号97
7.2 频率分辨率101
7.3 泄漏效应102


第8章 线性空间理论105
8.1 数学之道105
8.2 线性空间的定义105
8.3 度量空间106
8.4 赋范空间107
8.5 内积空间108
8.6 正交与正交基112
8.7 再看傅里叶变换115


第9章 基本通信链路119
9.1 为什么需要调制120
9.2 调制——频谱搬移122
9.3 相干解调122
9.4 非相干解调124
9.5 载波恢复126
9.6 锁相环126
9.7 平方环129
9.8 Costas 环131
9.9 双边带信号132
9.10 单边带信号133
9.11 Hilbert 变换134
9.12 单边带信号的发送与接收137
9.13 探究竟,起怀疑140
9.14 IQ 调制140
9.15 IQ 信号的复数表达142
9.16 复数基带信号与复信道143
9.17 数字调制146
9.18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147
9.19 脉冲成形滤波器150
9.20 几种数字调制方式155
9.21 连续相位调制157
9.21.1 非连续相位频移键控159
9.21.2 连续相位频移键控161
9.21.3 最小频移键控162
9.21.4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163
9.21.5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MSK 166
9.22 数字调制技术之华山论剑169


第10章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73
10.1 什么是概率173
10.2 联合事件和联合概率175
10.3 条件概率175
10.4 随机变量177
10.5 随机变量的统计量179
10.6 两个典型的概率密度函数180
10.6.1 平均分布180
10.6.2 高斯分布180
10.7 中心极限定理181
10.8 多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182
10.9 条件概率分布183
10.10 联合矩184
10.11 n 维高斯分布186
10.12 随机过程187
10.13 平稳随机过程187
10.14 复随机过程189
10.15 功率密度谱190
10.16 循环平稳过程192
10.17 各态历经过程193
10.18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194
10.19 随机过程的采样定理196
10.20 离散随机过程和系统198
10.21 典型随机过程199
10.22 闲话概率论201


第11章 AWGN 信道的最佳接收机203
11.1 亩产估计问题203
11.2 参数估计的模型204
11.3 离散观测的最大似然准则204
11.4 连续观测的最大似然准则206
11.5 最大后验概率准则208
11.6 匹配滤波器209
11.7 数字解调213
11.8 2PAM 的误码率215
11.9 载波恢复和符号同步218
11.10 符号同步219
11.11 无判决反馈的符号同步算法222


第12章 无线信道227
12.1 慢衰落227
12.2 多径效应与快衰落230
12.2.1 二径模型231
12.2.2 瑞利衰落232
12.2.3 时间选择性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233
12.3 小结236


第13章 均衡237
13.1 横向抽头滤波器237
13.2 MF、ZF 和MMSE 滤波器238
13.2.1 匹配滤波器240
13.2.2 迫零算法241
13.2.3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243
13.2.4 MF、ZF 和MMSE 的关系244
13.2.5 ZF 和MMSE 的快速算法244
13.3 数字均衡技术245
13.3.1 时域均衡245
13.3.2 频域均衡246
13.4 信道估计249
13.4.1 信道估计的系统方程250
13.4.2 导频设计问题251
13.4.3 病态问题252
13.4.4 优化导频和优化矩阵特性254
13.5 小结255

第14章 多址技术257
14.1 FDMA 与TDMA 257
14.2 CDMA 259
14.2.1 扩频增益261
14.2.2 正交码262
14.2.3 Rake 接收机263
14.2.4 CDMA 的多用户模型和自干扰特性266
14.2.5 远近效应268
14.2.6 功率控制268
14.2.7 CDMA 系统的特性269
14.2.8 时域多用户检测270
14.2.9 频域多用户检测271
14.2.10 CDMA 小结283
14.3 OFDMA 284
14.3.1 OFDM 也是一种CDMA 284
14.3.2 OFDM 如何克服多径效应286
14.3.3 OFDM 的多用户干扰289
14.3.4 OFDM 的导频设计和信道估计290
14.3.5 SC-FDMA 291
14.3.6 OFDM 领域的核心专利293
14.4 多址技术小结299


第15章 信息论301
15.1 什么是信息和比特301
15.2 信息熵304
15.3 复习一下条件概率305
15.4 联合熵和条件熵307
15.5 互信息308
15.6 凸函数与Jensen 不等式310
15.7 连续随机变量的微熵312
15.8 高斯分布的微熵314
15.9 连续随机变量的互信息315
15.10 离散信道容量316
15.1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容量318
15.12 注水定理320
15.13 信息论小结320


第16章 蜂窝通信323
16.1 频率复用323
16.2 切换324
16.3 避免乒乓切换325
16.4 同频复用326
16.5 软切换327
16.6 分数频率复用329
16.7 最佳复用因子331
16.8 软频率复用334
16.9 软频率复用的应用336
16.10 软频率复用的局限338
16.11 多级软频率复用339
16.12 多级软频率复用的性能340
16.13 蜂窝通信小结344


第17章 信道编码347
17.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347
17.2 群、环、域348
17.3 线性分组码350
17.4 线性分组码的解码算法353
17.5 编码增益的本质354
17.6 哈明码355
17.7 哈达玛码356
17.7.1 正交码357
17.7.2 双正交码357
17.7.3 超正交码357
17.8 Reed-Muller 码358
17.9 循环码360
17.10 卷积码363
17.11 小结365


第18章 多天线技术367
18.1 MIMO 信息论367
18.2 利用SVD 解读MIMO 370
18.3 MIMO 预编码374
18.4 MIMO 接收机算法375
18.5 智能天线375
18.6 DOA 估计378
18.7 智能天线的困难379
18.8 Alamouti编码379
18.9 分集和复用381
18.10 随机波束赋形382
18.11 循环延时分集388
18.12 随机波束赋形与STBC 结合390
18.13 MIMO 的局限392

第19章 关于创新的思考395
19.1 什么是创新395
19.2 创新的方法397
19.3 创新的评价方法400
19.4 创新的驱动力401
19.5 研究与开发的区别402
19.6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管理不适合创新403
19.7 创新的发展规律404
19.8 流程是质量的基础,人决定质量的高度405
19.9 基于信誉的授权是创新管理机制的核心406
19.10 创新的管理408
19.11 识别创新价值410
19.12 创新的政治环境411
19.13 什么样的技术需要申请专利413

第20章 后记417
3G霸主417
4G变局420
展望5G425

精彩书摘

  1.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对通信依然一窍不通,进入华为之后才从BPSK 开始学习通信。
  没有人指导我,我的老师就是书。但是这个书真的不大容易读懂。科技书籍的常规写法是按照内容来进行编排。这一部分是讲信号的,就会把有关信号的所有内容都罗列进去,那一部分是讲调制的,也是如法炮制。这样的写法符合作者的思维习惯,而且内容的完备性也容易得到保证。但是对读者来说,这样的写法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首先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如果你要学习OFDM 技术,就要懂数字信号处理,在此之前要懂信号与系统,再之前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如果要懂得深入一些,还要懂复变函数、随机过程、矩阵论、泛函分析、信息论。这些基础性的知识你可能也学过,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大多是应付完考试就还给老师了。缺少了这些基础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觉得很别扭,很多人也因此放弃了学习。
  另外,科技书籍的作者即使不是数学专业,也一般都是有数学背景的,必然受到数学家文化的影响。数学家所追求的数学之美,讲究的是要恰好。恰好的意思就是用最少的语言把问题描述清楚,而不是更少。数学家对简洁之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他们创造了符号语言。科技作者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也尽量把内容写得更简洁一些。但是这样的数学之美是很多的数学家经过历史的沉淀才凝练出来的,初学者并不一定能够欣赏得来。从心理上说,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会追求一目十行的畅快淋漓,把眼睛盯在一页书上一整天都翻不过去的体验是不怎么好的。
  本书是一本严肃的介绍通信原理的书籍。与传统科技书籍不同的是,本书按照读者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来行文。我是从对通信一无所知,到通过读书逐渐理解了通信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最烦恼的事情是遇到知识断点。记得在读博士阶段,我曾经想每个月读一篇IEEE 的论文,但是读了一篇没有读懂,换了一篇还没有读懂,半年下来一篇也没有读懂,于是就放弃了。原因就是读懂这些论文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就是知识断点。本书的内容安排结合了我的学习体验,考虑到读者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前后的行文有光滑的过渡和连接,让读者能够随着本书从简单的知识逐渐了解一些貌似高深的先进技术。对于某一知识内容,开始的时候只介绍一些简单的必要的知识,后续需要的时候,再补充更多的细节或者提高层次。因此某一项内容,会在本书的多个地方介绍,而每一部分可能都不是很完备。本书的语言采用了一些口语化的因素,在行文上采用了短段落,希望这样的做法
  能够减少一些读者阅读的凝重感。同时,我也放弃了对数学严密性的形式追求。如果你对论述的严密性要求比较高,则可能会发现这里不严密,那里论述不完整,但是严密性在我的心中,从宏观上看,你会发现我的整体思想是严密的。对于公式的态度,有朋友建议我像霍金的《时间简史》那样不采用公式,我尝试了一下,但是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我阅读过《时间简史》,里面虽然没有公式,但是内容并不好懂。本书还是定位于严肃的学术书籍,如果放弃了公式,无法实现科学知识的准确表达。通信技术,说到底就是数学,因此本文还是采用了公式。考虑到很多读者一看到公式就头疼,本书只采用那些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重
  要的公式,在推导的节奏上也考虑了读者的接受程度,并且配合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让读者能够看明白。公式其实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导部分读者熟悉和热爱数学公式,进入严肃的学术领域。
  本书取名为《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道在中国有两层意思:一是路径,二是原理方法,与术相对。这里的道,把两种意思都包括了。按照第一层意思,希望读者可以顺着本书的叙述顺序,从一些基础的概念逐步建立对通信系统的整体理解。按照我目前的设想,本书包括了数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以及一些实际系统的介绍。一般说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我现在还不知道能够走多远。道与术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层面,大概的意思是,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而术是具体实现的手段、方法等,属于“形而下”。从我的研究经历来看,书本上的知识虽然卷帙浩瀚,但在实际当中获得应用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就是那些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这就是通信的道。本书主要在这些方面着墨,而抛弃那些比较复杂和高深的部分,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程量的难题。所谓大道至简,本书的道也是简单的道,一本让初学者读得懂的道。相对论是改变了人类时空观的理论,但是狭义相对论非常简单,爱因斯坦只用了一个礼拜就完成了论文。狭义相对论是大二的普通物理课程的内容,甚至连高等数学的知识都没有用到。我做了近20 年的研究工作,所做出的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也都是非常简单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用简单的语言给你讲述貌似高深的通信之道。
  ……

前言/序言

  2012 年9 月,我离开华为公司,标志着职业生涯一个阶段的结束。
  我于1988 年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在这里度过了10 年求学生涯,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我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方向为图像压缩。2000 年进入华为公司,开始了我在通信领域的职业生涯,一晃就是12 年。
  12 年的风风雨雨,总算没有虚度:
  2002 年,在TD-SCDMA 领域,我提出了一种新的频域联合检测算法,是业界效率最高的。反映这一成果的论文“A Frequency Domain Multi-User Detector for TDCDMASystems”, 于2011 年9 月发表在“IEEE TransCommu., Vol 59, No9”上(P2424–2433)。
  2003 年,提出了随机波束赋形(random beam-forming)技术,高效地解决了智能天线广播信道的赋形问题。反映这一成果的论文“A Random Beamforming Technique forOmni-directional Coverage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于2012 年12 月发表在“IEEETransVehiTech., No.99”上。
  2004—2005 年,我提出了软频率复用(soft frequency reuse)技术,反映这一成果的论文“Soft frequency reuse scheme for UTRAN LTE”,于2005 年5 月发表在“Huawei,R1-050507, 3GPP RAN1 41”上。该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业界的OFDM 的频率复用问题,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成为LTE 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这一领域的事实标准。
  2005 年,我提出的论文“Proposal for the reduced set of DL transmission parameters”,于2005 年8 日发表在“R1-050824, 3GPP RAN 1 42”上,统一了LTE 多种带宽的采样率,并用一个IFFT 承载多个载波,提高了LTE 产业的规模效应,简化了基站和终端的产品架构,降低了产业成本。
  这些创新技术均处于无线通信的核心位置,被业界广泛研究和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中国、美国、欧洲的专利授权。
  在我的研究工作过程当中,每当获得了一些心得,总有把它们写出来的冲动,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一直没能实现。从华为离职后,在寻找新的发展平台之前,利用这段时间实现这个愿望,算是对我12 年无线创新人生的一个总结,也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杨学志
  2012 年10 月22 日于北京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是一本旨在系统性地梳理通信技术发展脉络,并深入浅出地阐释其核心原理的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技术或理论进行碎片化的介绍,而是力求构建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让读者能够理解通信技术如何从最初的电磁波理论萌芽,逐步演进到如今无处不在的5G网络。 本书的开篇,将带读者回到通信理论的基石——数学。微积分作为描述变化和累积的强大工具,在通信信号的分析、处理和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利用微积分的积分运算来计算信号能量,如何通过微分来理解信号的变化率,以及微积分在傅里叶变换等核心信号处理技术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并非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实例,展示数学原理如何映射到实际的通信问题,例如信号的频谱分析,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理解信号的失真和噪声。 从微积分的抽象概念出发,本书将逐步过渡到经典通信理论。这包括信息论的基础,如香农的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读者将深入理解“信息”的本质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编码来压缩信息,提高传输效率。同时,信道容量的概念将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在给定噪声条件下,信息传输的理论极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通信系统性能上限的基本认知,理解为何在实际系统中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频谱效率和可靠性。 紧接着,经典调制解调技术将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从最基础的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到更复杂的幅度相位联合调制(QAM)等,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调制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信号传输中的优缺点。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的调制方式如何影响信号的带宽占用、抗噪声能力以及数据传输速率。此外,解调过程的数学原理也将一一剖析,帮助读者理解接收端如何从接收到的复杂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息。 在深入探讨信号的传输和处理后,本书将聚焦于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信道。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通信信道的特性,如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衰落信道(如瑞利衰落、莱斯衰落)等。读者将学习到这些信道模型如何描述现实世界中电磁波传播的复杂性,例如信号的多径传播、阴影效应等。理解信道的特性对于设计鲁棒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本书将通过实例说明如何根据信道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案和纠错编码技术。 纠错编码是提高通信可靠性的关键技术,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这一领域。从早期的海明码、卷积码,到现代的Turbo码和LDPC码,本书将循序渐进地展示这些编码技术的原理和优势。读者将了解到,通过在信息中添加冗余位,编码器如何能够让接收端检测甚至纠正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LDPC码作为5G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关键技术,其稀疏矩阵结构和迭代译码算法将得到深入的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为何能在信道容量附近实现接近理论极限的性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址接入技术成为支撑大规模用户通信的关键。本书将探讨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等多种多址接入方式。特别是OFDM,作为4G和5G时代的核心技术,其原理和优势将得到重点阐述。读者将理解OFDM如何将高速数据流分解成多个低速数据流,在不同的子载波上并行传输,从而有效克服多径衰落,并实现高频谱效率。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把目光投向现代通信系统的演进,特别是对5G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5G并非一个单一的技术概念,而是多种先进技术融合的产物。本书将从宏观层面介绍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并深入分析支撑这些场景的关键技术。 在eMBB方面,读者将了解到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技术如何通过部署大量天线,实现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大幅提升频谱效率和用户体验。本书将解释MIMO的工作原理,如何利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来增加数据流的数量,以及波束赋形如何将信号能量精准地聚焦到用户设备,减少干扰。 对于uRLLC,本书将探讨其对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极致追求,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如更短的传输时隙、灵活的帧结构、以及边缘计算的应用。读者将理解5G如何通过优化网络架构和协议设计,将通信时延控制在毫秒级别,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应用提供支撑。 在mMTC方面,本书将介绍5G如何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这包括窄带物联网(NB-IoT)和eMTC等技术,它们专注于低功耗、广覆盖和低成本,能够连接数量庞大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为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场景提供基础。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5G网络架构的革新,例如核心网的云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为5G带来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效率。同时,对于新的频谱使用,如毫米波(mmWave)技术的特点和挑战,以及其在5G中的应用前景,也将有所涉及。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趣味,深入而不失易懂。理论推导将辅以直观的图示和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将穿插其中,展示理论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分析某一通信协议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总而言之,《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通信技术视野。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穿越通信发展史的旅程,一次对信息时代核心驱动力的探索。无论是通信领域的初学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从业者,本书都将是您理解通信世界演进轨迹、洞察未来发展趋势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这个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通信方式,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仅涵盖了通信领域最基础的数学工具——微积分,还将目光投向了目前最前沿的5G技术。我猜想,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像一条蜿蜒的长河,从微积分这个源头开始,逐渐汇聚成各种通信原理和技术,最终奔腾入5G的浩瀚大海。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讲解,微积分中的微分和积分概念,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信号的瞬时变化分析、累积效应计算等方面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未知领域。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从2G时代的语音通信,到3G、4G的数据传输的飞跃,再到5G在速率、时延、连接数等方面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背后所依赖的关键技术,例如OFDM、波束赋形、边缘计算等。这本书让我感到,它不只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场关于信息传递的哲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我平时就对科技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很多书讲得太理论,或者太硬核,看不太懂。《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能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视角,从基础的数学原理讲到最新的技术应用。我猜想,它应该会先从一些最基础的数学概念讲起,比如微积分是如何在信号处理中发挥作用的,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概率论或者傅里叶变换这样的内容,这些都是通信的基础。然后,逐步过渡到更具体的通信原理,像是调制解调、编码技术,再到不同通信标准的演进,比如2G、3G、4G,最后深入到5G的各个方面,比如MIMO、毫米波、网络切片等等。我尤其期待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学工具和技术,最终能够支撑起我们现在如此便捷的通信体验。而且,“之道”这个词,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哲学思辨的味道,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科普,还会探讨通信技术发展背后的逻辑和趋势,甚至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知识串联起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通信世界的精彩。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从最早的拨号上网到如今的5G时代,这期间的技术飞跃简直是翻天覆地的。这本书《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听起来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似乎能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我推测,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5G技术名词的堆砌,而是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也许它会从早期的模拟通信讲起,那时候电话里的噪音和信号的不稳定,与现在高清视频通话的流畅形成了鲜明对比。然后,会深入讲解数字通信的核心,包括采样、量化、编码等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调制技术把信息“打包”进载波。我尤其期待它能细致地阐述,2G、3G、4G这几代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关键突破,例如2G的数字语音,3G的数据传输提速,4G的移动宽带革命,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为5G的到来奠定基础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预示着一种“道”的探索,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这些技术进步背后,有哪些核心思想和发展规律在起作用。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硬核”的感觉,但名字《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又带有一丝神秘感,让我跃跃欲试。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互联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精妙的科学原理?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开启我认知大门的钥匙。我猜它会像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茧,从最根本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模型出发,一步步揭示通信信号是如何被创造、传输、接收和解析的。从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到信息论的熵和信道容量,再到各种编码和解码算法的巧妙设计,这本书或许会将这些概念描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解释“比特”这个基本单位,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听见、看见的信息。而且,“微积分”这个词的出现,让我觉得它对数学的运用会非常深入,可能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数学公式,原来它们在通信世界里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语言是如何转化为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给我一种既学术又接地气的双重感受。我平日里虽然对科技新闻有所关注,但很多通信相关的文章都过于专业,看得我云里雾里。《通信之道》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可能试图用一种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方式来解读通信世界。我猜测,它可能会从“道”这个字出发,去探讨通信技术的本质,比如信息的传递、连接的意义,以及技术发展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微积分”这个词,我能预想到这本书会涉及相当深入的数学和物理原理,这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但我相信作者会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其融入到通信原理的讲解中。也许会用一些生动的类比,或者图示,来解释微积分在信号分析、误差纠正等方面的作用。而“5G”则代表了最前沿的通信技术,这本书很可能也会对5G的各项特性,如高带宽、低延迟、大规模连接等,进行详细的解读,并解释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例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物联网等。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捷放心!

评分

摸摸摸摸摸摸

评分

还不错 一直用京东购买生活用品和书

评分

通信圣经

评分

看了很多评价买的,确实不错,推荐

评分

6666666666

评分

有点像大学课本,各种公式

评分

需要的资料在里面全能找的到,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一下子买了很多书,京东书类资源全,送货快,售后也好,已然超过其他电商在我心里排第一了,以后还会继续买PLUS做会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