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專業基礎考試復習教程(第2版)》是依據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管理委員會頒布的《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專業基礎考試大綱》編寫的復習參考資料。內容涵蓋瞭大綱所作的全部要求,即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電路的分析方法,正弦電流電路,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簡單動態電路的時域分析,靜電場,恒定電場,恒定磁場,均勻傳輸綫,半導體及二極管,放大電路基礎,綫性集成運算放大器和運算電路,信號處理電路,信號發生電路,功率放大電路,直流穩壓電源,數字電路基礎知識,集成邏輯門電路,邏輯代數及邏輯函數化簡,集成組閤邏輯電路,觸發器,時序邏輯電路,脈衝波形的産生,數模(D/A)和模數(A/D)轉換,電力係統基本知識,電力綫路、變壓器的參數與等值電路,簡單電網的潮流計算,無功功率平衡與電壓調整,短路電流計算,變壓器,感應電動機,同步電機,過電壓及絕緣配閤,斷路器,互感器,直流電機,電氣主接綫,電氣設備選擇等。《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專業基礎考試復習教程(第2版)》將上述內容分為四部分,分設四章,每章均設有考試大綱、復習內容、仿真習題和習題答案。
《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專業基礎考試復習教程(第2版)》適用於參加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基礎考試的應試人員,同時也是本專業相關人員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1 電路與電磁場
考試大綱
復習內容
1.1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1 理想電路元件
1.1.2 電流、電壓的參考方嚮
1.1.3 基爾霍夫定律
1.2 電路的分析方法
1.2.1 常用的電路等效變換方法
1.2.2 節點方程的列寫方法及其求解電路
1.2.3 迴路方程的列寫方法
1.2.4 疊加定理、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
1.3 正弦電流電路
1.3.1 正弦量的三要素和有效值
1.3.2 電感、電容元件電流、電壓關係的相量形式及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3.3 阻抗、導納、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和功率因數
1.3.4 正弦電流電路分析的相量方法
1.3.5 頻率特性概念
1.3.6 三相電路中電源和負載的連接方式及相電壓、相電流、綫電壓、綫電流、三相功率的概念和關係
1.3.7 對稱三相電路分析的相量方法
1.3.8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概念
1.4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
1.4.1 非正弦周期量的傅裏葉級數分解方法
1.4.2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定義和計算方法
1.4.3 非正弦周期電路的分析方法
1.5 簡單動態電路的時域分析
1.5.1 換路定則和電壓、電流初始值的確定
1.5.2 一階動態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1.5.3 二階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1.6 靜電場
1.6.1 電場強度、電位
1.6.2 用高斯定律計算具有對稱性分布的靜電場問題
1.6.3 靜電場邊值問題的鏡像法和電軸法
1.6.4 電場力及其計算
1.6.5 電容和部分電容,簡單形狀電極結構電容的計算
1.7 恒定電場
1.7.1 恒定電流、恒定電場和電流密度
1.7.2 歐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的微分形式,恒定電場的基本方程和分界麵上的銜接條件
1.7.3 電導和接地電阻
1.8 恒定磁場
1.8.1 磁感應強度、磁場強度及磁化強度
1.8.2 恒定磁場的基本方程和分界麵上的銜接條件
1.8.3 自感與互感
1.8.4 磁場能量和磁場力
1.9 均勻傳輸綫
1.9.1 均勻傳輸綫的基本方程和正弦穩態分析方法
1.9.2 均勻傳輸綫的特性阻抗和阻抗匹配
仿真習題
習題答案
參考書目
2 模擬電子技術
考試大綱
復習內容
2.1 半導體及二極管
2.1.1 PN結的形成及單嚮導電性
2.1.2 二極管和穩壓管特性、參數
2.2 放大電路基礎
2.2.1 基本放大電路
2.2.2 放大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
3 數字電子技術
4 電氣工程基礎
仿真習題
習題答案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的考試製度,由電氣專業委員會負責擬定電氣專業考試大綱和命題。為使應考人員在較短時間內全麵係統地掌握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專業基礎考試大綱的內容,通過全國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專業基礎考試,特編寫此書。編寫中,力求做到:內容緊扣考試大綱,既照顧知識的相關性與連續性,又保持各科目的相對獨立性和針對性,使應考人員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準確掌握重點內容。書中編有大量的仿真習題,期望通過習題的演練提高應考人員的應試能力。
參加本書編寫的主要人員有:薑常珍、錢巨璽、林金海、張耀升、劉紹信、張芳、劉懷東、嚴雪飛、趙金利、孔祥玉、張炳達等。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很多同行的熱情支持和具體幫助,同行們提供瞭不少寶貴意見和資料,在此緻以真誠的謝意。
由於時間倉促,難免掛一漏萬,對書中謬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5年10月
好的,以下是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不包含《注冊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專業基礎考試復習教程(第2版)》中所涉及的任何知識點,而是聚焦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高級景觀設計與生態規劃。 --- 書籍名稱:《自然形態的重塑:後工業時代生態景觀的理論與實踐前沿》 導言:從“控製”到“共生”的範式轉型 在人類活動日益深刻地影響地球係統的今天,傳統的園林和城市綠化理念正麵臨嚴峻的挑戰。本書並非探討電力係統、電路理論或國傢執業資格考試的復習策略,而是深入剖析一種全新的設計哲學:如何利用先進的生態科學和場地敏感性分析,在後工業化的破碎景觀中,構建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復雜生態係統。 我們將研究的重點從傳統的幾何學布局和工程規範,轉嚮瞭地質動力學、水文循環的自然路徑,以及本地物種的協同演化。 本書旨在為景觀設計師、城市規劃師、生態工程師以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者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與前沿實踐案例。我們不再將景觀視為靜態的裝飾品,而是視為一個動態、不斷演化的生命體。 ---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解構與重建生態係統的復雜性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理解現代生態景觀設計的底層邏輯。它避開瞭所有工程學和電氣規範的討論,專注於生物學、土壤學和氣候學的交叉領域。 第一章:場地認知與地質曆史的深度解讀 本章的核心是場地調查的“非結構化”方法。我們探討如何通過分析地層、土壤母質(如冰磧物、衝積層)的年代和成分,來預測植物群落的潛在演替路徑。我們將詳細介紹地質構造對微氣候(如風廊、熱島效應的緩解)的影響,並引入“時間深度”的概念,強調設計決策必須尊重數韆年尺度上的自然過程。討論內容包括:地貌學在決定水流路徑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來指導植被選擇,而非僅僅依賴營養指標的簡單測定。 第二章:水文動力學與仿生水循環係統 本章完全專注於水的生態學功能,而非水力學計算或泵站設計。我們研究的重點是“海綿城市”的自然化策略。內容包括:生物滯留設施(Bio-retention Systems)的植被篩選標準,它們如何通過根係和微生物活動實現汙染物去除;雨水花園(Rain Gardens)的設計參數,著重於滲透率的長期維持而非短期流量控製;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坡度模擬自然濕地生態係統的自淨能力。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設計提高地下水補給效率,以及如何通過構建連續的藍綠網絡,恢復區域性的水文平衡。 第三章:群落生態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此部分是本書的生物學核心。它探討瞭如何從自然界中學習物種間的相互作用。我們詳細分析瞭植物群落的結構(例如,先鋒物種、中生群落、頂極群落的特徵),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結構來構建抵抗病蟲害和氣候波動的前沿生態景觀。內容包括:傳粉者網絡的設計、土壤生物的激活、以及如何通過構建多層次的植被垂直結構(地被、灌木層、喬木層)來最大化生物多樣性。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單一種植的局限性,轉而推廣多功能、高密度、高復雜度的群落配置模型。 --- 第二部分:實踐前沿——復雜係統的乾預與管理 本部分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策略,重點關注復雜、受損或人工環境的生態修復與重構。 第四章:工業棕地與汙染場地的生態修復策略 本書關注的是對被汙染或結構破壞的場地的生物地球化學修復。我們深入研究瞭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技術——如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和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的生態學機製。不同於傳統的土壤改良劑或物理覆蓋,本章側重於選擇特定超富集植物群落來降低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設計案例將聚焦於如何將修復過程與景觀美學相結閤,例如,通過分階段的植被更替,實現從淨化到生態穩定的過渡。 第五章:氣候適應性植被設計與耐逆性篩選 麵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本章提供瞭一套基於“適應力”的植物選擇標準。我們不再依賴傳統的耐寒區劃分,而是引入瞭對植物根係結構、蒸騰速率、以及對間歇性乾旱和洪水的生理響應進行量化評估的方法。內容包括:如何利用“遺傳多樣性銀行”的概念,在單一設計項目中引入具有不同氣候適應潛力的物種變種;以及如何設計具有緩衝能力的植被帶,以應對未來不可預測的極端氣候事件。 第六章:數字模擬與基於過程的設計工具 本章探討瞭當代景觀設計中非工程計算工具的應用。我們介紹如何利用基於主體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s, ABM)來模擬植物群落的競爭、擴散和物種入侵過程。這些模型幫助設計師預見設計方案在數十年後的生態狀態,從而進行前瞻性調整。此外,我們探討瞭地理信息係統(GIS)在宏觀尺度上分析生態廊道連通性、評估棲息地破碎化程度的先進應用,重點在於通過空間分析優化生態服務的流嚮。 --- 結語:景觀作為持續的生態實驗 《自然形態的重塑》堅信,最好的景觀設計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開始。它呼籲設計師將自身定位為生態係統的促進者和守護者,而非最終的形態決定者。全書貫穿始終的理念是:理解自然的運行邏輯,順勢而為,纔能創造齣真正有生命力、可持續的、與我們共同演化的未來空間。 本書沒有涉及任何電力規範、電路分析或資格考試的任何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