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遠程教育學者文庫”,作者是遠程教育相關領域的領軍人士,聚焦時代熱點,研究專業深入,內容豐富
聚焦移動學習設計。論述移動學習的理論基礎和應用領域、學習者分析、學習活動等內容,旨在為移動學習下的教學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實施案例和設計指導。
研究專題具有創新性。根據移動學習的無縫化、泛在化特點,從案例入手,探討基於多設備、多屏幕的移動學習設計模式和要點。
理論闡述、案例選取、內容呈現通俗易懂,既可供教師、教學設計人員、培訓師、移動學習應用開發者參考藉鑒,也有助於一般讀者從非專業的角度理解移動學習。
李青,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嚮是移動學習、學習技術係統開發和學習技術標準化。發錶論文40餘篇,承擔多項研究課題。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一場災難,邏輯跳躍得讓人摸不著頭腦。它在某一章節突然插入瞭一大段關於用戶體驗(UX)的曆史演變,然後下一章又迅速轉到移動設備硬件性能對動畫流暢度的影響,兩者之間的過渡銜接得非常生硬,讓人感覺像是在閱讀一個拼湊起來的文集,而不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作品。我不得不經常翻迴前麵的章節,試圖理清作者的思路,但收效甚微。特彆是關於“情境感知學習”的設計部分,作者似乎想麵麵俱到,結果卻是什麼都說瞭一點,但沒有深入挖掘任何一個關鍵點。例如,提到傳感器數據的采集與應用時,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完全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閤法、高效地在不同操作係統上實現這些功能的具體技術棧介紹。這種蜻蜓點水的敘述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處於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如果一本專注於“設計”的書籍,連清晰的流程圖和步驟分解都無法提供,那麼它的指導價值就大打摺扣瞭。我需要的是那種能讓我一步步跟著做,最終形成完整設計方案的路綫圖,而不是這種漫無邊際的理論探討。
評分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定價與它能提供的實際價值完全不成正比。盡管它厚達數百頁,但真正有價值的乾貨內容,如果用更精煉、更聚焦的方式呈現,可能隻需要三分之一的篇幅。書中大量的篇幅被用在瞭對一些基礎概念的重復解釋上,這些內容在任何一本基礎的教育技術概論中都能找到,對於有一定行業經驗的讀者來說,閱讀過程充斥著“我知道這個,快說重點”的內心OS。而且,書中引用的參考資料似乎偏嚮於特定幾個西方學者的老舊文獻,對於近年來快速崛起的亞洲市場或新興的社交學習工具集成方麵的研究幾乎沒有提及。這導緻整本書的視野顯得非常局限,缺乏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視角。對於我這樣尋求前沿洞察和創新解決方案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更多是“曆史迴顧”而非“未來指引”。購買這本書,感覺像是為冗餘的文字和過時的視角支付瞭高昂的溢價,希望能有更精簡、更聚焦、更具時代氣息的專業書籍來替代它。
評分我對書中插圖的質量和數量感到極其失望。在一本號稱是關於“設計”的專業書籍中,視覺呈現本應是至關重要的輔助工具,然而,這本書的配圖稀疏且質量堪憂。很多圖錶都是那種灰濛濛的、低分辨率的流程圖,文字標注模糊不清,根本無法清晰地傳達設計中的關鍵信息。更要命的是,許多本應配圖說明復雜交互流程的地方,卻隻用瞭大段的文字來描述,這無疑是背離瞭“移動學習”強調的直觀性和簡潔性原則。比如,當作者描述一個多步驟的微學習模塊的路徑分支時,我多麼希望看到一個清晰的分支結構圖,而不是那幾段拗口的文字描述。這讓我想起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術論文集,對現代排版和視覺傳達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一個好的設計類書籍,其自身的排版和視覺設計就應該成為一個範例,可惜這本書在這方麵完全沒有做到,反而成瞭反麵教材,這極大地削弱瞭閱讀體驗,也降低瞭知識吸收的效率。
評分這本書最讓人感到睏惑的是其對“移動化”的理解似乎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它似乎將“移動學習”簡單等同於“把桌麵課程縮小到手機屏幕上”,缺乏對移動設備獨有交互模式的深刻洞察。例如,書中對觸控反饋、手勢操作、碎片化時間利用這些移動學習的核心要素的討論,都顯得非常膚淺和概念化。作者反復強調“隨時隨地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設計案例中,我找不到任何真正體現“碎片化”特性的優秀範例,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在公交車上僅用一分鍾完成知識點鞏固的小遊戲,或者如何利用設備的通知係統進行有效的、非侵入式的知識復習提醒。取而代之的是,書中大量篇幅在討論如何優化PDF的加載速度,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過時的討論瞭。如果作者不能深入理解移動用戶的即時性需求和注意力資源稀缺的現狀,那麼他所提供的“設計”建議就失去瞭針對性和有效性,僅僅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教育學原理被強行冠以“移動”之名。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實在是太晦澀難懂瞭,讀起來簡直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沒有插圖的教科書。作者似乎沉迷於使用各種復雜的理論術語,仿佛不把讀者繞暈就不足以體現其學術深度。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查閱每一個不熟悉的詞匯,但即便如此,很多核心概念依然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不真切。舉例來說,書中關於“認知負荷最小化策略”的章節,充斥著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反復引用和抽象推導,真正落地的設計原則卻寥寥無幾。我期待的是能立刻上手操作的指南,而不是這些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勉強理解的理論框架。對於一個希望快速提升移動學習項目實施效率的實踐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實在太高瞭,它更像是一份給研究生或資深研究人員的參考資料,而不是麵嚮廣大行業人士的實用手冊。我甚至懷疑作者是否真正瞭解當前移動設備和用戶使用場景的快速迭代,書中的案例和技術討論顯得有些滯後,缺乏與時俱進的活力和前瞻性。我希望看到的,是鮮活的、經過市場檢驗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分析,而不是純粹的、脫離實際的理論構建。讀完幾章後,我感到更多的是挫敗感而非獲得知識的喜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