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追溯烽烟往事,严谨考证侨胞贡献
山河巍巍,忠诚赫赫,天涯侨胞,同心救亡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专业团队
?? 本书是“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系列”之一,本丛书已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项目。全稿以抗战这一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全面展现抗战期间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在祖(籍)国遭遇空前危机时,与国内人民一道,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在爱国侨领和华侨团体的组织领导下,通过捐款捐物、直接投身抗日战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分八个章节进行叙述,分别是:抗战时期的侨情与侨务;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1931—1937);华侨抗日救国团体的兴建与发展;战时华侨对祖国的财力捐输;战时华侨对祖国的物力支援;亲赴祖国抗日战场;华侨战时汇款与投资;华侨在居住国的反日战争。全书力图全面掌握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突出华侨抗战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全面、深刻地书写一部华侨抗战的历史。??
?? 潮龙起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中国近代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参与编写国家主题出版物《凝聚与共筑:海外侨胞与中国梦》、《和谐与共赢:海外侨胞与中国软实力》等。??
前言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侨情与侨务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侨情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侨务工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
第二章 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1931-1937)
第一节 华侨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
第二节 驰援十九路军抗战
第三节 声援长城抗战
第四节 华北危机中的华侨
第五节 拥护抗日民主运动
第三章 华侨抗日救国团体的兴建与发展
第一节 南洋华侨抗日救国团体
第二节 欧美华侨抗日救国团体
第四章 战时华侨对祖国的财力捐输
第一节 捐款
第二节 购买国债
第五章 战时华侨对祖国的物力支援
第一节 南洋地区
第二节 欧美地区
第六章 亲赴祖国抗日战场
第一节 美国华侨航空救国运动
第二节 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第三节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第四节 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
第五节 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等回乡服务团体
第六节 其他方式回国参加抗战
第七章 华侨战时汇款与投资
第一节 华侨汇款
第二节 抗战时期华侨回国投资
第八章 华侨在居住国的反日斗争
第一节 马来亚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
第二节 菲律宾华侨的抗日斗争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华侨的抗日斗争
第四节 缅甸、泰国、越南华侨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南洋华侨在居住地抵制日货运动
第六节 美国华侨在居住国的反日斗争
参考文献
后记
《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系列 历史丰碑: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
再次,中国共产党还从组织上关心和重视华侨工作。1937年7月,延安华侨回国服务团驻延安办事处(简称“华侨留延办事处”)正式成立,从宣传、组织、募捐等方面开展华侨工作。此后,中共中央便以“华侨留延办事处”为基础建立更广泛的华侨群众组织,于1938年在陕北公学成立了“华侨救国联合会”。1940年9月,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国家和地区的170余名华侨代表与留在延安学习、工作的300多名归侨在延安召开了延安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建立的第一个归国华侨团体,“延安侨联”自成立开始,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和华侨统战工作,团结广大爱国华侨为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对敌斗争、宣传、文教、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归国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
最后,保护华侨在海外的正当权益,给难侨以切实帮助。针对华侨受居留国政府排挤、限制入境以及阻止华侨汇款回国支援抗日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敦促国民党当局和民众团体给予华侨以应有的援助,提出应采取各种措施,解除华侨在居留上和职业上所遭受的迫害。在欧亚局势发生剧变,出现大批难侨,而国民党政府又消极救侨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归侨予以便利优待,制定具体办法,施行便利华侨投资国内的原则,尽一切可能给予侨胞便利的工作条件。
(三)积极争取华侨援助
积极利用侨资是中国共产党侨务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经济极度困难,在自力更生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海外华侨的援助。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就提出“欢迎华侨资本家到苏区发展工业”。此后,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决议及文电对此多次重申。1941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计划》和《陕甘宁边区设施纲领》,均欢迎华侨实业家“来边区投资”,“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求学,参加抗日工作,或兴办实业”。同年6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题为“欢迎华侨来边区兴办实业”的社论,重申其对华侨在边区投资的优待和保障。
在建立华南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各级党组织也积极开展华侨和侨务工作。曾生在惠阳组织抗日武装时,“香港八办”和中共东南特委等通过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等团体,动员大批青年到惠阳参加抗日武装。1940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琼崖党组织“把琼岛创造为争取九百万南洋华侨的中心根据地”和党在南方发展扩大影响的根据地。同年3月,再次强调广东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的同时,努力“扩大宣传,争取华侨的帮助”,以充分发挥广东侨乡的优势,增强华南抗日的力量。12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又发出对海南军事、政治工作的指示,指示中共广东省委立即发表告琼崖同胞及海内外同胞书,向琼崖各界及侨胞作深入广泛的宣传和统战工作。1941年10月,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颁布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时,把“开展海外工作,提高华侨爱国爱乡思想,争取华侨积极支援琼崖抗战”列为主要一项。总之,1940年至1941年间,中共中央就争取华侨援助对中共广东省委接连发出四次指示。中共广东省委和琼崖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指示,致使华南抗日根据地在远离中共中央的不利条件下,仍然不断发展壮大。
……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身份认同”的动态演变。它清晰地展示了“华侨”身份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剧烈张力与最终融合。早期的海外华人,往往背负着“他者”的标签,在异国他乡努力证明自己的“忠诚”与“贡献”。然而,当祖国遭受侵略时,这份身份焦虑瞬间被一种强大的、跨越国界的责任感所取代。书中描绘的,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原本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社群,在“抗日”这一共同目标下,实现身份的重塑和行动的高度统一。这种“一呼百应”的背后,是无数次艰难的协商、激烈的争论以及最终为了大义而达成的共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深刻探讨,它提醒着后人,国家情怀的重量是如何在离土背井的艰辛中被淬炼得如此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略带斑驳的历史质感字体,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厚重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专著,但翻开内页后,发现排版布局相当考究,文字的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并不费力。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功力深厚,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巧妙地从一些近乎微观的个体故事切入,比如一位身在南洋的商人如何毅然决然地中断生意,转而为后方筹集物资的细节。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口号,而是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资料引用上的严谨,那些穿插其中的信件、电报片段,虽然简短,却极具穿透力,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当时海内外华人社群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整本书的基调是厚重的,但行文却并不拖沓,像是在精心打磨一件古老的文物,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历史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上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史料的挖掘和再利用。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查阅那些不常被引用的档案、地方志以及口述历史记录。这使得书中的许多案例,尤其是关于华侨青年“毅然回流”投身战场的故事,显得异常真实和鲜活。书中不仅仅记录了捐款捐物,更有大量篇幅关注了那些以身许国的具体行动者,比如在缅甸修建战时公路的工程队,以及在后方担任翻译、医疗等关键岗位的女性力量。这种“颗粒度”的细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它将宏大叙事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个体记忆的集合。这让我反思,很多我们以为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细节,在深入挖掘后依然能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侧面和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全球视野下华人互助网络”的细腻描摹。我们通常谈论抗战,焦点大多集中在本土战场,而这本书仿佛架起了一座立体的桥梁,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外。我原以为这部分内容无非是捐款数字的罗列,但作者挖掘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书中详述了从美洲到东南亚,从南非到澳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侨社团是如何打破地理限制,建立起快速反应的资金和物资输送链条。其中关于“禁运物资”的章节特别引人深思,它不仅讲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走私”行为,更揭示了在异国他乡,维护民族尊严和责任感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网络构建的复杂性和韧性,体现了华人社会超越地域、超越阶级的强大凝聚力,它不再仅仅是血缘的维系,而是一种共同的使命感驱动下的精密协作。读完这些章节,我深刻体会到,那场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本土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更是全球华人合力托举起来的奇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沉静中的磅礴”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没有采用那种激昂到令人麻木的腔调,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叙事,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将历史事件的残酷性和人物选择的艰难性衬托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抉择时,展现出极高的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平衡。例如,对于一些早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但后来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的华侨领袖,书中并未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复杂政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交织。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褶皱,而不是接受一个扁平化的英雄叙事。文字的张力在于其克制,它让历史的“痛感”通过细节的堆叠而非情绪的渲染自然流淌出来,读到某些段落时,那种无声的震撼比任何夸张的描述都更具杀伤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