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

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 真谛 译,高振农 校
图书标签:
  • 国学
  • 佛教
  • 大乘
  • 起信论
  • 校释
  • 经典
  • 哲学
  • 文化
  • 汉文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2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41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4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作,南朝梁真谛译,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本书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中心,详尽阐述了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之说构成其思想体系,是了解和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大乘起信论校释(精)》由*名佛教学者高振农整理校释,详注其中涉及的佛教重要概念,逐段梳理其思想,使此论晓畅易读,并对作译者等诸问题详加辨析。

目录

序言
校释说明
参考书目
大乘起信论
附录
一、马鸣菩萨传
二、大乘起信论主马鸣菩萨略传
三、论主马鸣菩萨略录
四、婆薮槃豆传(摘录)
五、付法藏因缘传(摘录)
六、释摩诃衍论疏(摘录)
七、续高僧传·真谛传
道宣撰
八、宋高僧传·实叉难陀传
赞宁撰
九、大乘起信论序
智恺作
十、新译大乘起信论序
未详作者
十一、大乘起信论义记(摘录)
法藏撰
十二、刻起信论直解题辞
德清撰
十三、起信论疏记会阅序
续法撰
十四、大乘起信论科会后记
徐文霨撰
十五、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摘录)
圆瑛述

精彩书摘

  《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
  (五)“不思议”,即不可思议。谓事理深妙希奇,不可以心思虑,不可用言语议论。“业”,梵文Karma的意译,意谓“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不思议业相”,指还复于本净之本觉,随应众生之善缘,显示出不可思议的业用之相。义记卷三:“不思议业相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
  (六)“法力”,指佛教正法有摧邪伏恶的力量。“熏习”,即通过熏染后留下的习气和影响。如衣服原来没有香气,经过以香熏染,衣服上就会留下香气。“依法力熏习”,谓依佛教正法的力量进行熏习。此处有二种含义:一是依真如之法的内熏之力,二是依所流教法的外熏之力。
  (七)“修行”,谓依据佛教教义修习行持。“如实修行”,指依二种熏习之力,登十地以上,证契真如实理而修习行持。
  (八)“满足方便”,谓十地修行终了,真穷惑尽,一切都圆满具足究竟。
  (九)“和合识”,指生灭(无明)、不生灭(如来藏)和合之识,即阿黎耶识。此处讲“破和合识相”,系指破除阿黎耶识中生灭之相,即根本无明。
  (一〇)“相续心”,即生灭相续之心。“灭相续心相”,指灭染心中业相等相续之心相。
  (一一)“法身”,原指佛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之一。此处指不生不灭的本觉法身。
  (一二)“智淳净”,即淳净圆智。意谓染缘脱尽,本觉之心遂即还原成淳净圆智。
  (一三)“心识之相”,即“心相”与“识相”。这里指前所说的“生灭相续之心相”与“生灭、不生灭和合之识相”。
  ……

前言/序言


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 内容简介 《大乘起信论》乃佛教大乘思想之重要典籍,流传千载,对东亚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并非仅是该论的单纯翻译或摘录,而是一部集校勘、注疏、辨析于一体的学术力作,旨在深入挖掘《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精髓,梳理其在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并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理解路径。 本书的研究对象《大乘起信论》,一般被认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两家思想融合的标志性著作,其作者虽有争议,但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与深刻性毋庸置疑。该论的核心,在于阐述“一实相”与“万有”的关系,即如何从绝对的真如(实相)出发,解释染净诸法、生死涅槃、众生心行等一切现象的生起与流转。其思想框架围绕“一心”,即“众生心”展开。“众生心”被分为“真如”与“生灭”两个层面。真如是其本体,是清净无染、寂静不动、离一切相的自性;而生灭则是其妙用,是由于无明(不觉)的缘故,从真如之中显现出种种染净、善恶、迷悟等差别。这种“依他起”的思想,既保留了佛教缘起说的根本精神,又赋予了真如本体以生起万有的能力,从而构建了一个既强调万法归一,又包容万象的宏大思想体系。 《大乘起信论》的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围绕“依自”和“依他”两条线索展开。在“依自”方面,它详细论述了如来藏(真如)的体、相、用,强调如来藏的清净无染、本来成佛的特性。在“依他”方面,则阐述了众生如何由无明而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以及如何通过信解修行,契入真如,最终获得解脱。该论提出的“三摩提”(止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修行方法,也为后世佛教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书《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的价值,体现在其多维度的学术贡献上。 一、 精校本的构建与意义 《大乘起信论》自问世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传译与流传,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差异。本书的“校释”部分,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研究者们通过搜集、比对现存的多种善本,包括唐代玄奘译本、真谛译本以及其他重要传本,进行细致的校勘工作。校勘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寻找到所谓的“最古本”或“最准确本”,而是为了厘清不同版本之间的渊源关系,辨析文字上的细微差别,理解这些差别可能带来的义理解读的不同。 校勘过程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对义理的深入探究。例如,某些字词的异同,可能导致对“不二法门”、“一心二门”、“如来藏”、“无明”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发生偏差。通过严谨的校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更为可靠的文本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义理阐释,也更具说服力。本书的校勘,力求呈现一个既符合史实,又能够清晰传达原意的文本。 二、 细致入微的义理疏解 “校释”中的“释”字,意味着对《大乘起信论》的义理进行深入浅出的疏解。这部分工作,是对《大乘起信论》博大精深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解读。研究者们不仅逐字逐句地解释论中的概念、术语,更注重阐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例如,对于“一心二门”的解释,本书会详细阐述“心”的本体(真如)与功能(生灭)如何统一,以及这种统一如何解释染净诸法的生起。对于“如来藏”的概念,本书会探讨其在不同学派语境下的理解差异,并结合《起信论》的语境,阐明其作为众生本有佛性的意义。对于“无明”的阐释,本书会深入分析其作为染净之本的特质,以及它与“不觉”之间的微妙关系。 疏解过程中,本书还会引用大量的佛教经典、论著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的注解,通过参照印证,使《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例如,将《起信论》的某些观点与《楞伽经》、《大般涅槃经》、《般若经》等大乘经典进行比对,揭示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会梳理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不同宗派对《起信论》的理解与发展,展现其在不同佛教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三、 辨析与比较:拓展理解的深度 “校释”二字,也意味着对于《大乘起信论》在历史上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解读、争议进行辨析。本书不会回避《大乘起信论》在历史上引发的一些学术争论,例如其作者之辨、译本优劣之辨、以及某些义理上的争议。 通过对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学者观点的梳理与评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大乘起信论》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例如,对于“心”的理解,历来有“直说一心”与“说心说性”等不同视角。本书会对此进行梳理,并从《起信论》的文本出发,进行深入的辨析。 同时,本书也会将《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佛教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与印度佛教其他经典、中国本土佛教思想(如禅宗、净土宗的部分思想)进行比较,揭示《大乘起信论》的独特性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读者跳出文本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大乘起信论》的思想价值。 四、 适应当代阅读的学术呈现 《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作为“中华国学文库”的一部分,其编纂不仅注重学术的严谨性,也致力于提升其可读性与普适性。本书在保留学术性的同时,也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 对于初学者,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导读,帮助理解《大乘起信论》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概念。对于有一定佛学基础的研究者,本书的校勘与辨析部分,则提供了深入探究的价值。本书的编排方式,也考虑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力求清晰明了。 总而言之,《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是一部集校勘、疏解、辨析、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挖掘了《大乘起信论》的文本价值与思想内涵,梳理了其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当代读者理解这一佛教经典提供了权威性的学术支持。本书不仅是对《大乘起信论》的“校释”,更是对这部经典思想的深度阐发与价值重估,对于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隔阂,走进《大乘起信论》那既深邃又广阔的思想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典雅与实用的完美平衡。它既保留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和精确,避免了那些为了通俗而牺牲准确性的弊病,但同时,它的行文流畅自然,没有一般注释类书籍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在穿插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措辞精准有力,逻辑链条极其稳固,让人读起来信心十足,仿佛跟随一位顶尖的学者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尤其是一些复杂论证的梳理部分,作者使用了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结构美学,将看似错综复杂的概念关系,搭建成一个清晰可见的知识框架。这种对结构和逻辑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而不是负担。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条理地去思考和表达,这对于我日常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佛经文本的解读层面,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哲学史在特定领域内的发展脉络图。通过对历代注疏的梳理和对比,我清晰地看到了佛教思想在传入中土后,是如何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发生复杂的碰撞、融合与再创造的过程。例如,书中对某个关键术语在不同时代注疏中的微妙含义演变,分析得入木三分,这种历史纵深感让人对传统国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孤立地看待一部经典,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这对于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整体的认知结构非常有帮助。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其他相关典籍时,视角都变得更加开阔和审慎了,不再轻易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而是懂得去探究其背后的时代语境和思想根源。这种方法论上的启发,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珍贵。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大乘起信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表层和概念化的阶段,总觉得那是高僧大德才能触及的领域。然而,这套校释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仁慈的姿态,将那些高悬的智慧拉回到我们日常可以观照的层面。书中对“一念不觉”到“终成正觉”的渐次展开,不再是教条式的宣讲,而是细致入微的心理过程描摹,让人读后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仿佛被照亮了一角。这种深入内心的触动,是任何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安顿心灵的途径,一种面对纷扰世界时保持内心清明的工具。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精神的“充电”,让我重新找回面对生活的定力和勇气,它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以学养心。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起这本书,毕竟“大乘起信论”本身就是佛学界一座巍峨的高峰,很多解读都显得过于高深莫测。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仿佛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但其深度又不至于让老学究感到浅薄。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如来藏”和“真如”的阐释,不再是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结合了更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现代哲学的视角进行对照解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回味许久,感觉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知识,更像是对自我内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审视和梳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至高无上的形而上学,转化为可感知的、可实践的生命智慧。

评分

这本《中华国学文库:大乘起信论校释》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气韵,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流行读物。装帧和纸张的选择,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经典的尊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种庄重感。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内页的排版,字体的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古籍的韵味。初翻阅时,我注意到它在校勘和注释上的用心,那些细微的文字差异和繁复的典故考据,看得出作者团队下了多少功夫。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佛学精髓,又苦于原文晦涩难懂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精细的校释工作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那个遥远而深邃的智慧世界。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位博学的老友的引领下,慢慢走进了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既感到充实,又充满探索的乐趣。那种对文字本身的敬畏和对思想的忠实还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经典好书永远流传,愿书籍带给我们更多充实和完满!

评分

必入经典,慢慢学习。

评分

搞活动时买东西很划算,很划算,真的是很划算~

评分

必入经典,慢慢学习。

评分

不错,京东产品值得信赖,有些污损,但不影响阅读。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推荐,很好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书,活动买的,挺划算

评分

好,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