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是一部有系统的、严密完整的学术著作。全新精装,印制精美,系列囊括中国古代所有谋略经典,很适合阅读和收藏。
★贴近现代社会的精妙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阐述了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种规则,揭示了在职场、商场中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智慧。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很经典的著作,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精心译注】
本书为精装珍藏版,参照国内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本书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并做了烫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本白胶版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内容简介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及
作者简介
洪应明,明朝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著有《菜根谭》和《仙佛奇踪》。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退隐山林,专心礼佛。
精彩书评
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毛泽东
目录
上卷
一、栖守道德,毋依权贵 001
二、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002
三、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003
四、污泥不染,机巧不用 004
五、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005
六、霁日风光,草木欣欣 005
七、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006
八、闲时吃紧,忙时悠闲 007
九、静中观心,真妄毕现 008
十、得意早回头,拂心莫停手 009
十一、淡泊明志,肥甘丧节 009
十二、眼界宽广,恩泽流长 011
十三、路留一步,味减三分 011
十四、脱俗成名,减欲入圣 012
……
精彩书摘
一、栖守道德,毋依权贵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道德:人们应遵守的礼仪和规范。依阿:依附,迎合。达人:指心胸豁达的人。物外之物:泛指物质以外的事物,即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身后之身:指人死后的名声。毋取:勿取,不取。
译文
坚守道德的人,只是寂寞一时;依附权贵的人,却会凄凉万古。胸襟开阔的人,重视物质意外的精神生活,又顾及死后的名声,宁可忍受暂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点评
人生要立意高远,才能摆脱世俗的窠臼。所谓“物外物,身外身”,是对物质生活乃至生命本身的超脱。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乃至声色犬马,往往使人忽略物质之外的另一面风景。
古人相信世上有比祸福荣辱更永恒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仁义之道。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就义前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所以,坚守精神价值的人,往往能够承受一时冷落。至于魏忠贤那样结党营私、弄权一时的佞臣,只会落得身首异处凄凉万古的悲惨下场。
我们常说,精神上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常常让人偏重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而这些,恰恰更值得我们去坚守和追求。
二、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注释
涉世:经历世事。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渲染色彩,这里指对社会不良习气的沾染。机械:比喻人心机诈,城府高深。练达:比喻阅历丰富而通达世情。朴鲁:朴实鲁莽。曲谨:拘束谨慎。
译文
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因为阅历有限,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丰富的人,心机城府也较深沉。所以,君子与其世事练达,不如朴实鲁莽;与其谨小慎微,不如豁达开朗。
点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难做到离群索居。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因为阅历有限,容易保留纯真的天性,同时也不知天高地厚,容易鲁莽冲动。反之,饱经世故的人往往受到不良风气的沾染,各种恶习随之增加。他们患得患失,暮气沉沉,待人缺乏纯真坦诚,做事缺乏冒险精神。
人际交往中,做事圆滑会让人觉得虚伪,过于谨慎会让人觉得做作。人们喜欢初生的牛犊,而不喜欢狡猾的狐狸,这就是练达、拘谨不如朴拙、疏狂的明证。作者充分肯定了“真”与“善”的人性本色。同时,提出以道家之抱朴守拙、自然率真,来纠正俗儒过于世故拘谨、虚伪圆滑之偏。可见,儒释道三家学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格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有修养的君子,虽然经历了惊涛骇浪,世事沧桑,仍能保持抱朴守拙的作风。
……
前言/序言
一位宋儒曾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句话,既象征了粗茶淡饭、清贫淡泊的生活,也体现了一种清而弥远、淡中有味的人生智慧。“咬得菜根”,寓意人的才能和修养,唯有经过磨炼才能获得。只有坚守理想、甘于淡泊,历经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以此命名的《菜根谭》,就是这样一部论述人生修养及处世哲学的传世奇书。
本书是明代洪应明著述的语录体小品文集,其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书中熔儒家中庸思想、道家无为思想和释家出世思想于一炉,对于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既有片语点破当头棒喝之力,也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功。其堪称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稀世奇珍宝训。
1.内容概说
作为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菜根谭》不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它是三百多年前一位学识广博、深谙世事的老人,对自己一生为人处世、宦海沉浮的体悟和总结。书中每则格言从数十字到近百字不等,共有360则。
这些格言警句文字简练隽永,兼采雅俗,对仗工整,短小精粹,促人觉醒,耐人寻味。书中最可贵的是劝导人们乐观向上,奋发有为,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建功立业。比如,“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同时,还激励人们坚持道德节操和原则立场,不要随波逐流。
本书旧序曾说:“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间风波,备尝险阴可想矣。”对于世事风雨,作者是“自警自力”的,他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天;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古语云:“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弃物,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不能体会。可见菜根中自有真味。
在体裁上,人们称赞本书“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不论酸甜苦辣,人生的本味只是清淡,这种清淡别有一番滋味。
2.作者及成书时代
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也曾热衷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洗心礼佛。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曾住在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菜根谭》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明万历年间。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自嘉靖朝开始,整个大明王朝不断显露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在这一时期,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菜根谭》就是这时产生的作品,它以格言警句的形式指出人性的善恶,教导人们从世俗生活中超脱出来,并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文人墨客之间,时隐时现。
3.后世影响
《菜根谭》自问世以来,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并远播海外。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有好几种版本的《菜根谭》流传到了日本;到了现代,依然被日本社会各界奉为修身教材,备受珍视,受到广泛的热爱。风靡全球的《环球》杂志介绍日本社会的“《菜根谭》热”时,说:“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
事实上,洪氏《菜根谭》深得儒释道思想之三昧,语言精练优美,寓意深刻隽永,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本书的编辑整理,除将个别生僻字词按通行用法改正,基本保留了《菜根谭》全书原貌,并加以注释、翻译、点评,结合现代生活的特点,力图发掘书中所蕴含的文化智慧,使其在当今社会焕发光彩。
《静默的呼吸》 静默,不是虚无,而是深邃的内在宇宙;呼吸,不只是生理活动,更是生命与世界的无声对话。 《静默的呼吸》是一部旨在引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内在奥秘,重拾宁静与力量的著作。它并非讲述跌宕起伏的故事,也非剖析复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感知生命的律动。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回归了人类最根本的体验,那些被现代社会喧嚣所掩盖的、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宝贵财富。 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你会发现一系列关于“静默”的描绘。这种静默,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寂静无声,而是指一种超越语言、超越思维的意识状态。它是在纷繁世事中保持的一份澄澈,是在情绪起伏间找到的一方净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一个人真正进入静默时,心灵会发生怎样的转变。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烦恼,那些纠缠不休的思绪,在那片刻的宁静中,仿佛找到了化解的钥匙。静默,让我们得以从日常的惯性思维中抽离,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身与周遭,从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书中对“呼吸”的阐述,同样不落俗套。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而是将其视为连接身心、沟通万物的桥梁。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通过觉察呼吸、调整呼吸,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你将了解到,每一次吸气,都是宇宙能量的流入;每一次呼气,都是身体的自我清理与释放。这种有意识的呼吸练习,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提升专注力,安抚焦躁的情绪,甚至能够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呼吸法门,而是鼓励读者去体验、去感受,在每一次呼吸中,与当下的自己对话,与生命本身产生连接。 《静默的呼吸》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旅程。它鼓励人们放下对外在成就的过度追求,转而关注内在的充盈与平和。在书中,你不会找到“成功学”的励志口号,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温和提醒。它告诉你,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征服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对自身内在的理解与接纳。当内心的风暴平息,当心灵的根基稳固,外部世界的挑战便不再那么令人畏惧,反而可能成为成长的契机。 本书的语言风格,宛如潺潺流水,清澈而宁静。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只有朴实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像一股清流,缓缓渗透进读者的心田。每一段文字都经过精心雕琢,力求在最简洁的表达中,触及最深刻的感受。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平静与和谐的渴望。 《静默的呼吸》还探讨了“连接”的议题。当个体进入内心的静默,并与呼吸建立深刻的联系时,会逐渐感知到一种更宏大的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可以是与他人之间无声的理解与共情,更可以是与生命本身那股生生不息的能量相呼应。书中通过许多生动的意象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引导读者去体会这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广阔连接感,从而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并非要求读者脱离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相反,它强调的是,如何在喧嚣的日常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它提供了一种“活在当下”的实践方法,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稳定与从容。学会静默,就是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呼吸,就是学会与生命同频。 《静默的呼吸》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陪伴。在某个疲惫的午后,或是在某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随手翻开这本书,你可能会在某一句话中找到共鸣,可能会在某一章的引导下,进行一次短暂的自我冥想。它不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刻意学习,而是鼓励你在生活的缝隙中,随时随地拾起这份宁静。 书中收录的一些关于自然观察的片段,也极富启发性。比如,对一朵花的绽放、一棵树的生长、一段云的飘移的细致描摹,都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这些自然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无需言语的哲学,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韧性、周期与和谐。通过观察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生命的过程,学会顺应规律,而非对抗。 《静默的呼吸》是一本关于“觉醒”的书。它唤醒我们沉睡的内在感知,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重新发现生活的本质。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提问的书,它鼓励你向内探索,在静默与呼吸的引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适合于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焦虑、压力过大,或是渴望找到内心平静与力量的读者。它适合于那些厌倦了浮躁与喧嚣,希望回归生命本真的人们。它也适合于那些对自我成长、心灵探索有浓厚兴趣的人们。 总而言之,《静默的呼吸》是一场关于生命的静默礼赞,一次关于意识的深呼吸。它将陪伴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一抹静谧,感受生命中最本真的呼吸。它邀请你,用最温柔的方式,与自己相遇,与世界和解。 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让你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并在每一个当下,都能体验到生命的喜悦与丰盛。它是一份献给所有渴望平静与觉醒的灵魂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