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兴风作浪”:政治、宣传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1868-1922)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兴风作浪”:政治、宣传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1868-19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查尔斯·史乐文 著,刘旭东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海军
  • 海军史
  • 海洋战略
  • 帝国主义
  • 明治维新
  • 宣传
  • 政治史
  • 东亚史
  • 军事史
  • 大国崛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7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47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2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兴风作浪”:政治、宣传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1868-1922)》主要研究了1868-1922年间日本帝国海军的发展史。有些历史学家曾指出,正是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海军的崛起。但是,史乐文的这本著作却向读者们展示了他独特的研究成果。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兴风作浪”:政治、宣传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1868-1922)》指出,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二十世纪的崛起都应该归功于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海军部高超的政治运作技巧,这些成功的政治运作使海军获得了经费、舰船和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在书中,史乐文详尽地描述了日本海军部如何利用国内政治使其在日本政府机构中获得了统治地位。尽管海军部的原初目标仅限于获取部门利益,但事实上它在加强日本议会制民主、展现大众宣传的高效性、塑造日本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世界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换言之,史乐文认为,日本帝国海军在为实现自己的部门利益取得了成就的同时,也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日本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因此,《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兴风作浪”:政治、宣传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1868-1922)》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日本海军早期发展史以及日本如何实现二十世纪初的国家崛起。

作者简介

  约翰·查尔斯·史乐文,香港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现代日本史、亚太地区二战史、自然灾害史等。另一部研究日本的著作《关东大地震与日本国家重建之梦》于2013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旭东,199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MTI方向硕士生导师。曾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美国爱达荷大学访学。出版专著、编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精彩书评

  ★《“兴风作浪”》不是一部传统的军事史著作,而是一部关于海军政治史的著作。作者揭示的是,在扩张主义肆虐日本的背景之下,帝国海军如何实现扩军以及如何扩大政治影响的诸多鲜为人知的活动。此书可为读者了解日本海军如何沦为军国主义侵略工具提供重要帮助。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蔡佳禾
  
  ★日本海军发迹不是偶然的,既有狂热政治家的推波,也有社会思潮和民间力量的助澜。阅读《“兴风作浪”》一书,能对日本海军的兴起所基于的政治社会背景有更深邃的把握。
  ——海军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梁

目录

引言

一、海洋梦与明治日本现状(1868-1878年)
明治早期海军部队的组建
明治新海军的梦想与现实
小结

二、地方观念与帝国:萨摩、南洋与海军发展(1878-1889年)
萨摩人的控制与领导层的政治支持
南洋:关于南洋意识的早期舆论
国际海军发展、帝国扩张与大陆关切
小结

三、严峻政治考验:海军与早期国会会议(1890-1894年)
冲突前奏:理论与实践中的内阁、议会与预算
海军与国会间有关预算问题的冲突:第二次国会会议
持续混乱:海军扩军问题与政治(1892年1-6月)
走向妥协与改革:至第四次国会会议结束时的海军、国会及政府间关系
海军一国会达成和解:海军重建委员会与山本权兵卫的崛起
小结

四、丰厚回报与战争对抗(1894-1904年)
战争前的日本及其海军
海军与日本第一次现代战争
战后海军扩军
海军与陆军之争的第一阶段:军事机构与战争
1894-1898年
海军与陆军之争的第二阶段:国内政治与帝国扩张
1898-1900年
海军与陆军之争的第三阶段:国内政治,军事扩张与战争
1900-1904年
小结

五、为海军扩军服务:战争、盛典与宣传(1905-1910年)
战后盛典、纪念活动及海军扩军宣传
部门间竞争、预算谈判与努力打造统一的帝国防卫计划
通过出版物及新闻媒体宣传海军扩军
小结

六、强制、务实及部门间对抗:精英政治与海军扩军(1910-1913年)
海军扩军与桂的第二届内阁,1908-1911年
海军扩军与西园寺第二届内阁,1911-1912年
海军政治与大正政治危机
民众抗议与山本的政治崛起
小结

七、海军政治命运的兴衰(1913-1914年)
精英政治与山本一立宪政友会内阁的形成,1913年2月
国会的第一次考验:海军扩军
巩固海军一政友会同盟关系:行政改革和开支紧缩
巩固与政友会的关系:分肥拨款政策下的海军开支、盛典和
预算谈判
西门子一海军丑闻
西门子一海军丑闻:抗议和高层政治活动
小结

八、机会主义、扩张及限制:帝国海军和日本的“伟大战争
(1914-1922年)
机会主义背景下日本的南进运动
战争和海军扩军的政治
大航海时代:战后扩军及八八舰队梦圆
海军防卫的幻想与实用主义的限制策略
小结

结论

精彩书摘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 “兴风作浪”:政治、宣传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1868-1922)》:
  也许志贺是新一代主张“南进”的作家中首位得到海军直接支持的人士,但他肯定不是最后一位。彻服部也参加了一些海军训练航行,他于1888年撰写的《日本的南洋》和1891年出版的《南洋政策》有着与志贺很多早期著作相同的主题。同样,菅沼贞风1888年的著作《新日本的南方领土扩张梦》,田口卯吉、杉浦重刚、福本日南以及三宅雪岭所撰写的文章及册子,都呼吁海军向南洋地区进行扩张和渗透。通过完成海军资助的南洋之旅以及反映此次旅程的相关著作的出版,这些作家在帮助日本掀起被很多历史学家称为“南洋热”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南星作家和记者的三宅雪岭后来回忆道:“那时,殖民欲望,特别是去南洋地区殖民的欲望非常强烈……我们感觉日本必须抢占领土。”志贺重昂在1890年的一个出版物里也表达了对该观点的赞同,但他的表达方式更加直白和坚决,如果不能说是更夸张的话。他写道:
  “每年的神武天皇登基纪念日-2月11日以及他的逝世纪念日-4——月3日……我们都必须以扩大日本帝国领土的方式来举行纪念,哪怕只是扩大了一点点。在这两天里,我们的海军都必须开拔到一个主权仍然没有归属的岛屿,占领它并升起日本国旗……此举不仅对丰富我们海军的实践经验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士气低落的日本民族的远征精神。”
  除了志贺之外,其他海军军官也支持日本使用武力在世界获得一席之地。在支持这种军事冒险主义方面,没有人比前幕府海军军官、1896年海军叛乱失败后进入新明治政府任职的梗本武扬更加积极了。在随后的25年中,榎本在各种政府部门都曾任职过,包括担任海军大臣、副外相、教育大臣、交通大臣和农业及商业部大臣。虽然梗本仍然以不讲情面、脾气暴躁、对下属及其他官员极其苛刻而著称,但是他的工作成绩无可挑剔,在明治政府里他是有名的工作狂人。梗本在整个政治生涯中一直胸怀南洋扩张梦。虽然1876年梗本还驻扎在圣彼得堡,但是当他听说政府计划镇压一群造反的陆军将校时,就建议日本政府购买当时由西班牙占领的一些南洋岛屿,并将它们用作流放造反分子的地方。榎本的结论是,在多个太平洋岛屿上的前陆军将校们并不能对政府形成任何威胁,而且还能将他们的精力转移到在太平洋为日本建立永久性海外居住区上来。
  上述1876年的事件并不是梗本努力帮助日本侵占太平洋岛屿的唯一事例。在1881-1882年任海军大臣时,他就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询问西班牙政府是否愿意出卖马里亚纳群岛和伯劳群岛。后来在1887年担任交通大臣时,梗本曾将一艘本应执行灯塔维护任务的交通部测量船调配给一群业余勘探者,其中包括东京都知事。经过几周的勘探,这群人在小笠原群岛的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贫瘠的岛屿,并推动占领该岛的提案进入了国会议案程序,致使该岛屿即现在的硫磺岛两年后被日本兼并。
  ……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系列图书简介 引言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长河中,海洋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资源争夺的焦点;既是国家崛起的阶梯,也是战略博弈的舞台。理解一个国家如何构建其海洋战略,如何运用海洋力量塑造自身命运,是洞察其崛起逻辑、把握国际格局演变的钥匙。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旨在汇集国内外学者关于海洋战略的经典研究与前沿洞见,通过系统梳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所采取的海洋战略及其演变过程,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而深刻的视角,审视海洋力量与国家兴衰的内在联系。本译丛力求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呈现一幅幅生动而详实的国家海洋战略发展全景图。 本译丛特色 宏观视野,微观剖析: 译丛关注的并非仅是某个国家的海军建设或军事部署,而是将海洋战略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地缘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多元因素之中进行考察。每一部译著都深入挖掘导致特定海洋战略形成的深层原因,细致分析其具体内容、实施路径以及产生的实际影响。 历史维度,理论深度: 译丛中的大部分作品都聚焦于具体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文献、人物传记等一手材料的解读,呈现国家海洋战略的形成、发展与调整。同时,译丛也注重引入和探讨与海洋战略相关的经典理论,如海权论、地缘政治理论、均势理论等,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 跨文化视角,全球视野: 译丛涵盖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如欧洲老牌海洋强国、新兴经济体以及曾经的帝国等。通过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下海洋战略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全球海洋战略认知。 学术价值,现实意义: 本译丛的作者均为在海洋战略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理解当今世界海洋权益争端、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大国关系演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对于研究国际关系、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读者而言,本译丛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系列重点关注议题(不限于具体书名) 本译丛将深入探讨一系列与大国海洋战略息息相关的核心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海洋意识的觉醒与塑造: 一个国家的海洋意识是如何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这种意识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文化等手段来塑造国民的海洋观念,从而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行奠定思想基础?这涉及到对国家历史叙事、民族记忆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深入研究。 2. 海军的现代化与技术革新: 海军力量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柱。译丛将考察不同国家在海军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技术革新浪潮,从木帆船时代到蒸汽时代,再到近代化和信息化海军的崛起,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海军的作战能力、战略思想以及国家间的力量对比。这其中包含了对军事技术发展史、军事工业化以及科技与军事战略互动关系的探讨。 3. 海洋战略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演变: 海权理论、制海权理论、海上力量投送、岛链战略、蓝水海军等一系列海洋战略理论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这些理论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被解读、应用和调整?译丛将通过剖析各国的战略文献、军事思想以及实际行动,来展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4. 海洋经济与国家发展: 海洋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库,海洋贸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丛将考察海洋经济如何支撑国家力量的增长,海洋资源如何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以及国家如何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服务于其整体的海洋战略目标。这包括对海洋贸易路线的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与维护、海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5. 地缘政治与海洋力量的扩张: 地理位置、海岸线长度、岛屿分布、重要海峡的控制权等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海洋战略选择?大国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通过建立海军基地、控制战略水道、扩张势力范围来维护和拓展其海洋利益?译丛将深入分析地缘政治的制约与驱动因素,以及海洋力量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作用。 6. 宣传、文化与海洋民族主义: 国家如何通过宣传媒介、文学艺术、教育体系等手段,来宣扬其海洋伟业,塑造国家海洋形象,激发民众的海洋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感?海洋民族主义的兴起,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海洋战略的激进发展?这涉及到对宣传史、文化史、民族主义理论以及公众舆论的塑造机制的考察。 7. 国际关系与海洋力量的制衡: 在全球化时代,海洋力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与其他大国的竞争与合作。国家如何在全球海洋体系中定位自身?如何应对来自其他海洋强国的挑战?如何通过建立联盟、参与国际组织、制定国际规则等方式来维护自身在海洋领域的利益?译丛将关注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海洋力量博弈,以及战略的互动与制衡。 8. 历史教训与未来启示: 通过对历史上大国海洋战略兴衰成败的案例分析,译丛旨在为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和调整海洋战略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哪些战略被证明是可持续的,哪些最终走向了失败?从中可以汲取哪些关于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智慧? 目标读者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学术研究者: 历史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为深入研究国家战略、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等课题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理论视角。 政策制定者与战略分析师: 能够为政府官员、外交部门、军事指挥机构等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理解和制定国家海洋战略。 军事爱好者与军事历史爱好者: 对海军发展史、海战史、军事战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国家海军力量的构建与运用。 对国家发展与国际格局演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渴望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国家崛起的逻辑,以及当前世界海洋秩序的形成与演变。 结语 海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大国海洋战略译丛》,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海洋世界的大门,让大家在历史的纵深中,感受海洋力量的澎湃,理解大国战略的精妙,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本译丛的出版,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关于海洋的思考,促进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兴风作浪”极具画面感,勾起了我对日本帝国海军崛起背后复杂原因的强烈好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政治”、“宣传”与“海军崛起”这三个看似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的。尤其是在“宣传”这一块,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日本是如何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媒体手段,以及教育、文化等多种渠道,来塑造一种全民支持海军、崇尚军事的氛围。这种宣传是否带有煽动性?它对日本国民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政治决策,使其更加倾向于强硬的海上扩张路线?从读者的角度,我非常想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史实和分析,来描绘出这样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示政治力量如何巧妙地借助宣传这把利刃,为海军的崛起铺就道路,并最终塑造一个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帝国形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几艘军舰的剪影在海面上若隐若现,仿佛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将展开。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所描绘的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深深吸引。那是一个国家在千年传统与西方工业文明碰撞的熔炉中,艰难而又坚定地寻求蜕变的时代。而“兴风作浪”这个书名,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日本帝国海军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充满争议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海军建设的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政治决策、宣传机器与军事扩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好奇,那些在幕后操纵着国家命运的政治家们,是如何利用宣传手段来塑造国民对海军的认知,又是如何将对海洋的渴望转化为强大的国家意志?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答这些疑问,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军兴起的历史,更是一次对权力、意识形态与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我对其中对于“海洋战略”这一概念的解读尤为期待,究竟是什么样的战略蓝图,支撑着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岛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并最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评分

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对1868年至1922年这一关键时期日本海军崛起的梳理,不仅仅是技术和军事层面的罗列,更是一次对日本国家战略深层逻辑的探索。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阐述“政治”在海军扩张中的作用的。究竟是怎样的国内政治格局,如何促使日本将有限的国力倾斜于海军建设?又是怎样的外交考量,引导着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步步为营,最终确立其海上霸权的地位?“兴风作浪”不仅仅是海军的行动,更是整个国家政治意志的体现。这本书似乎在解构这种意志的形成过程,从明治维新初期的国家战略构想到后来的军备竞赛,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复杂的权衡与博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在这股“兴风作浪”的背后,是怎样的政治力量在驱动,又是怎样的国家目标在驱使着日本走向那条充满荣耀与悲剧的道路。

评分

阅读此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年代。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人物刻画相结合,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日本帝国海军如何通过“宣传”来凝聚国民认同,并为其对外扩张铺平道路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造势,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识形态构建。从学校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宣传,到报纸杂志上充斥着英雄主义和国家荣耀的文章,再到艺术作品中对强大海军的赞美,无处不体现着精心设计的“兴风作浪”之道。这种宣传手法,在当时被视为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背后所隐藏的民族主义狂热和潜在的侵略性,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无疑是发人深省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宣传是如何一步步将日本推向战争的深渊的?政治力量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历史深处的运作逻辑,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复杂的政治博弈和精密的宣传机器来支撑。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日本帝国海军的崛起,我总觉得背后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不为人知的力量。这本书的书名“兴风作浪”恰好触及了我内心的疑惑。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政治因素是如何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怎样的政治诉求,使得日本在短时间内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派别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影响了海军的建设方向和战略规划?同时,我也对“宣传”的力量感到好奇。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日本政府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将海洋战略、海军建设的理念植入国民心中,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为其对外扩张行动争取道义上的正当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日本帝国海军崛起背后的政治驱动力和宣传机制。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好!!!!!!!!!!!!!!!!!!!!!!!!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还行,但翻译有些小问题,期待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

评分

还行,但翻译有些小问题,期待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

评分

挺不错的著作,但如果你对日本近代史缺乏了解的话很难看懂

评分

京东的书很便宜,价格给力!京东的书很便宜,价格给力!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还不错,包装很好,物流小哥很给力,买下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