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之诚 著,马东峰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夏史
  • 元史
  • 中国历史
  • 断代史
  • 史学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61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59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蔡元培所聘北大历史学教授,燕京大学三大历史学泰斗之一;  门人弟子号称三千,谭其骧、侯仁之、余英时、周汝昌的导师;  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授课讲义;  在通读并熟读正史、政书、杂史以后,大刀阔斧地砍斫出传统史学视野中的中国通史,晓畅明白,风樯阵马,一语断死,痛快淋漓。

内容简介

  本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堪称能够将变乱纷呈的宋辽夏金元历史和关系史厘定清楚。  邓之诚采用顾炎武“搜落史料,印证实物”的史学观点和治史方法,书中大量采录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编年、别史、典故、传记杂事、碑版石刻、州郡地志、文集选本、稗官小说等,取材广阔,考订精严。顾颉刚认为本书“能达到理想地步”。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长时间用作高校中国史教材,一直到今天,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邓之诚(1887—1960),  字文如,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其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周汝昌、侯仁之等。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目录

宋辽金夏元史宋世系(附宋世系表) 3辽世系(附辽世系表) 6金世系(附金世系表) 8夏世系(附夏世系表) 10元世系(附元世系表) 12(一)宋之统一 15(二)宋之疆域 18(三)宋之制度 38(1)官 制 38(2)兵 制 60(3)刑 法 66(4)学 校 70(5)科 举 78(四)宋初之政治 93(1)削夺藩镇兵权 93(2)优礼士大夫 94(3)台谏之横 97(五)王安石之变法 104(1)变法之起因 104(2)变法之实行 109(六)党争之误国 129(1)新旧党之分张 129(2)新旧党之倾轧 132(2)宣和之衰败 140(七)宋之边患 148(1)辽之建国 148(2)夏之兴起 172(3)金之兴起 183(八)北宋之灭亡 194(1)宋金之和战 194(2)宋金之战争 198(九)南宋之建国 212(1)宋金之战争 212(2)宋金之媾和 237(3)南宋初年之兵费 243(十)南宋与金之对峙 247(1)金之立国规模 247(2)南宋与金之和战 269(3)南宋之不振 280(十一)南宋之灭亡 298(1)蒙古之兴起 298(2)西夏之灭亡 304(3)金之灭亡 306(4)南宋之亡 313(十二)元之建国 324(1)元初之武功 324(2)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简表) 348(3)元之制度 353(十三)元之衰亡 372(1)帝位之纷争 372(2)政治之不良 376(3)治河之役 383(4)人民之反抗 384(5)元对义师与内讧 393宋辽金元之社会(一)民生状况 407(1)田 赋 407(2)职 役 411(3)官卖品 418(4)杂 税 431(5)币 制 443(6)江浙官田 452(7)物 产 457(二)学术思想 461(1)理 学 461(2)史 学 474(3)文 学 490(4)通俗文学 512(5)书 画 518(6)印 刷 523(三)工艺制造 525(1)纺 织 525(2)雕 漆 527(3)瓷 器 528(4)塑 像 528(5)建 筑 529(6)器 用 530(四)风 俗 536(1)饮 食 536(2)衣 饰 541(3)嫁 娶 545(4)丧 葬 551(5)令 节 553(6)戏 玩 557

精彩书摘

  (一)宋之统一  太祖代周,诸国并峙,次第用兵,先灭荆南、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太宗继之,又灭北汉。吴越先来归,除燕云十六州外,复归一统。  乾德元年西历九六三年,二月……慕容延钊入荆南,高继冲请归朝,得州三,县十七。(《宋史》卷一《太祖纪一》。)  乾德元年,三月……慕容延钊破三江口,下岳州,克复朗州,湖南平。得州十四,监一,县六十六。(《宋史》卷一《太祖纪一》。)  按:马希萼时,朗州将王逵、周行逢据州以叛,推辰州刺史刘言为主。南唐破潭州后,未几仍为王逵等所得,尽有马氏故地。王逵自为武安节度使,周行逢自为武安行军司马,三雄并峙。逵与行逢比而杀言,逵亦为其下所杀,行逢代为武平节度使。宋初,行逢卒,子保权继立。部将张文表为乱,据潭州。保权求援于宋,宋遣慕容延钊、李处耘,假道荆南以讨之。未至,保权已克潭州,杀文表。荆南主继冲,闻宋师至,出迎,钊等遂袭取之。荆南亡,更进趋潭州。保权与宋师战,大败被擒,武平遂亡。  乾德三年西历九六五年,正月……王全斌取利州,蜀王孟昶降。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按:蜀帝昶,奢纵无度。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大言欲建奇勋,以蜡书约北汉伐宋。太祖闻之,于乾德二年十一月,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崔彦进副之,将步骑三万,出凤州道;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曹彬副之,出归州道;以伐蜀。王昭远出战被擒。师至魏城,昶降,后蜀遂亡。昶至京师,封秦国公。  开宝四年西历九七一年,二月……潘美克广州,俘刘,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按:南汉帝在位,残酷奢侈,屡侵宋。太祖开宝三年八月,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贵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遣使发十州兵,会贺州,以伐南汉。美等克广州,俘,南汉遂亡。至京师,封为恩赦侯。  开宝八年西历九七五年,十一月……曹彬夜败江南军于城下……克升州,俘其国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宋史》卷三《太祖纪三》。)  按:宋平南汉,南唐李煜闻之,自贬国号曰江南国主,遣使朝宋。南唐宿将林宏肇为宋太祖所忌,纵反间,言其将降,煜竟鸩杀之。守备益弛,太祖欲伐之,以师出无名,先征之入朝,不至。开宝七年,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将兵十万,出荆南以伐之,兼使吴越王俶出师为犄角。彬等由荆南浮江而下,自采石渡江围金陵,俶亦取江南常州。金陵破,煜降,南唐遂亡。煜至京师,封为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西历九七八年,四月……陈洪进献漳泉二州,凡得县十四。(《宋史》卷四《太宗纪一》。)  按:闽越为唐所灭,牙将留从效据漳泉。从效卒,子绍继立,为统军陈洪进所废。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自为副使,既复幽汉思而代之。宋平南唐,吴越王入朝,洪进遣子入贡。太平兴国二年八月,洪进入朝。三年四月,献地,诏以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三年五月……钱俶献其两浙诸州,凡得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宋史》卷四《太宗纪一》。)  按:吴越王钱俶,自太祖时已称藩。俶入朝,太祖遇之以礼,赐赉甚厚。留两年遣还,至是举国归朝,封为淮海王,吴越遂亡。  太平兴国四年西历九七九年,二月……帝发京师。四月……幸太原城,诏谕北汉主刘继元使降。五月……继元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宋史》卷四《太宗纪一》。)  按:宋太祖灭后蜀后,转伐北汉。时北汉刘继元新立,求救于辽。辽兵入侵晋、绛二州,太祖自将攻之,不克而还。是年,太宗自将伐北汉,次太原,招降继元,封为彭城郡公,北汉遂亡。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几部图书简介,它们的主题、内容和风格都与《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有所区别,旨在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选择。 --- 选项一: 聚焦于明清社会变迁的史学专著 书名:《晚明风云:士绅、商业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晚明。不同于传统史学对政治斗争的侧重,《晚明风云》将目光聚焦于明代中后期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朝堂上的权谋更迭,而是深入探究在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白银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传统士绅阶层是如何应对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与融合。张居正改革的余波,对土地兼并和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通过对江南地区宗族文档、地方志以及私人著述的细致梳理,力求描摹出普通士绅家庭的生活图景、财富来源以及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中重点探讨了“士绅化”的商业实践,即士绅如何通过投资工商业来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传统精英价值观念的松动。同时,我们详细考察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制瓷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如何塑造了新的社会群体和城市景观。 视角独特之处在于: 本书并不将晚明视为一个走向衰亡的阶段,而是一个充满内在活力与深刻变革的“前现代”转型期。我们探讨了李贽等思想家对传统伦理的反思,将其置于商业扩张带来的个体意识觉醒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通过对税收制度的演变、民变发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的分析,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更为立体、充满张力的晚明社会模型。它不仅面向专业历史研究者,更希望为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一复杂时代的全新视角。 本书不涉及的内容包括: 辽、金、西夏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历史进程;宋代中期的经济与文化成就;元代蒙古帝国的建立及其制度设计。本书的地理和时间轴严格限定在明朝中晚期,专注于汉地社会的内部动荡与适应。 --- 选项二: 古代哲学思想的系统梳理 书名:《周易玄览:先秦易学思想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内容简介: 《周易玄览》是一部系统梳理先秦时期《周易》思想演变及其哲学意义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超越《易经》作为占卜之书的传统刻板印象,将其置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谱系中,重新审视其作为中国古代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的奠基性作用。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义理溯源”,追溯了《易经》卦爻辞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商周之际宇宙观的转变,如何从朴素的巫祝传统过渡到对“变易”规律的抽象把握。我们详细辨析了“乾”、“坤”、“泰”、“否”等核心卦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阐释演进,尤其关注孔子及其弟子的解释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塑造影响。 下编“思辨展开”,则聚焦于易学思想如何在先秦其他哲学流派中得到回应和运用。本书深入分析了老庄对“变易”的辩证理解,以及名家、法家在运用阴阳对立概念时对《易》学的借鉴。重点讨论了《易传》中“元亨利贞”、“君子终日乾乾”等概念的伦理学内涵,将其视为早期中国伦理规范的哲学基础。 本书摒弃了繁琐的占筮方法解析,而专注于挖掘《周易》中蕴含的“时中”观念、辩证思维模式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通过对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中相关材料的交叉比对,本书力图提供一个更加扎实、更具思辨深度的先秦易学图景。 本书明确不涵盖的主题有: 任何关于宋代理学(如朱熹的《易学启蒙》或《周易本义》)的讨论;元明清时期的易学流派分化;以及任何与辽、金、宋、西夏等朝代的政治、社会或军事史实相关的叙述。本书的时间界限坚定地停留在秦汉统一之前。 --- 选项三: 侧重于技术与制度史的通识读物 书名:《帝国骨骼:从秦汉到唐宋的官僚制度与工程技术变迁》 内容简介: 《帝国骨骼》是一部以制度建构和工程技术为切入点,考察中国早期大一统王朝与随后分裂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的通识历史读物。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帝国的稳定和延续,往往取决于其在宏观管理(官僚制度)和微观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能力迭代。 本书的时间跨度大致从秦朝的郡县制建立,延伸至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成熟期,重点探讨了关键的制度创新及其技术支撑。在制度方面,我们详细分析了三省六部制如何从隋唐走向成熟,以及科举制度如何重塑了权力精英的构成。我们探讨了赋税制度、户籍管理等基础性制度如何随着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而被迫进行调整。 在技术领域,本书突破了单纯的技术介绍,而是将其视为国家权力投射的工具。例如,我们考察了唐代的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的维护与功能变化)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央对南北物资调配的能力;以及冶金技术和兵器制造在唐宋更迭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对“官营”与“私营”工程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程度。 《帝国骨骼》的叙事风格力求生动流畅,旨在让读者理解,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是无数精密的行政设计和繁重的工程实践在支撑。本书避免了冗长的战役描述,而是着重于“制度的韧性”和“技术的瓶颈”。 本书完全不涉及的内容包括: 元代蒙古统治下的制度特点(如行省制度的初创和特点);宋代在与辽、金、西夏政权进行外交和战争中的具体军事部署;宋辽金夏时期的特定文化艺术成就。本书的时间重点在于秦汉至唐宋,聚焦于中原王朝内部的组织结构演化。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为独特,仿佛一位身经百战的历史学家,坐在你身边,用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王朝兴衰。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复杂的政治角力、波诡云谲的军事行动,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城市商业的繁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面貌,以及民间风俗的描摹,都极为细腻入微,让人感觉自己真的“活”在了那个时代。读完后,我对那个时期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复杂动机和挣扎的个体。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巧妙融合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复杂而辉煌的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敬意。

评分

此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其对传统史学观点的挑战与反思。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重复前人的结论,而是勇于提出新的解释框架来审视既有的历史叙事。书中对于某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定论”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质疑,并辅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作为支撑。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贯穿始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探索乐趣。它不是灌输给你既定的知识点,而是在引导你与作者一同进行历史的“考古挖掘”。这种探究精神,对于追求思想深度和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每读到一处对旧有认知的修正,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一部篇幅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当,使得即便是复杂的历史年代和人名对照,也能清晰有序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附带的那些精心绘制的地图和示意图,对于理解地理背景和军事部署的复杂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细节的处理,体现出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在当今出版市场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张力和感染力。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诗意,尤其在描绘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刻,那种笔墨的力度让人屏息。例如,在描述某一特定战役的惨烈或某一重大政策的推行时,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妙合,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又如溪水潺潺,情绪的调动极为到位。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史料陈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告知”历史,更是在“再现”历史的戏剧性。对于我这种偏爱文学性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其愉悦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跨越了纯粹学术著作的藩篱,进入了优秀历史散文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得令人称奇,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时间线索串联,更像是一张精密编织的知识网络。作者在处理不同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展现出了令人佩服的宏观把握能力。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找到了它们相互影响的脉络。特别是关于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互动模式的分析,不再是简单的“冲突与融合”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渗透、制度学习与权力制衡的动态过程。这种深层次的比较历史学视角,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全新的认知框架。它强迫你去跳出单一王朝的视角,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历史的演进规律。

评分

文言文的,醉了

评分

邓之诚先生之史学功底令人佩服,二十四史之于胸中令人惊叹,

评分

还以为是吕思勉的,拿到手发觉不是。不过无所谓了。

评分

全五星,吕思勉作品,信得过!!尚未细读,期待新发现!

评分

还是老一辈先生的书好看,大气,易懂,精彩!

评分

包裹运送当中好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蹂躏的不成样子,哎,真是无语!!!伤了老京东迷的心了!!

评分

可惜都是文言文,看着有些吃力,但是原版

评分

包装不错,适合收藏有空看看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