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绘画爱好者 以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清晰的结构,展现中国绘画的演变历程与独特美感。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古典人文品味的视角出发,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类及其艺术特质为纬,配以大量精美彩图,简明、生动、清晰地呈现出中国绘画的独特美感和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张桐,女,1993年出生,山东人。2009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后保送读研至今,师从范景中、万木春老师,学习中国美术史。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原始文明与先秦绘画/001
彩陶/003
青铜器/008
荆楚帛画与漆画/010
岩画/017
第二章 秦汉绘画/019
帛画与漆画/021
墓室壁画/025
画像石与画像砖/029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033
卷轴画的独立/035
佛教壁画/045
墓室绘画:壁画、漆画及画像砖/048
第四章 隋唐绘画/053
人物画的成熟/055
山水画的发展与变革/064
花鸟画的出现/072
壁画艺术/077
第五章 五代两宋绘画/081
山水画的变革/083
院体花鸟画的滥觞/106
两宋的文人画家/118
第六章 元明绘画/129
文人画的变革/131
文人画的繁荣/145
文人画理论的最终奠定/152
元代的李郭传派与马夏传派/154
明初画院与浙派 /160
第七章 清朝绘画/167
清初四王与四僧/169
扬州八怪/180
道咸画学中兴/184
西画东渐与折中主义风格/187
前言/序言
“琴、棋、书、画”自古以来便是衡量君子修养风度的“四艺”。早在唐朝,辩才和尚就被人盛赞道:“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与古琴、围棋、书法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绘画的发展也具有悠久深远的历史。
除了出土文物装饰纹样,存世壁画、漆画、卷轴画、版画等视觉图像的历史外,大量的古代文献著述也成为绘画史发展重要的研究依据。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以及文人士大夫早已注意到绘画的发展与变格,并作了许多论述,这些论述散见于目录学著作、诗文集、画史画论、公私著录以及书画题跋中。
中国绘画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类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模糊为一体,因此这一时期人类的许多行为以及生产器物都被赋予了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秦汉时期绘画逐渐走向了形式独立的方向,使“状物图形”这类再现性风格成为时代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卷轴画形制的独立,士人的参与,标志着重视绘画自律与个性的文人画的萌芽。隋唐之际,绘画在笔法与题材上进行不断探索与开拓,并最终确立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的独立。五代两宋时期,画院体制的成熟,以造型精准的院体风格与率意文人笔墨意趣成为两个对立的风格阵营。元明清之际,特别是董其昌“南北宗”之论提出以后,文人画一跃跳入画坛中心,摹古风尚成为绘画主流。
作为绘画欣赏的观众,如何欣赏中国绘画,成为困扰许多普通观者的问题。南齐谢赫曾提出“六法”的概念与品评绘画的标准,后代一直沿用。当然一件作品的绘画技法至关重要,笔墨亦成为绘画品鉴的核心,郭若虚言:“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然而我们在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时,不能脱离它的历史语境。从绘画史的发展脉络出发,成为我们欣赏绘画的基本要求。
中国的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再现,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观看与认识世界的方式与面貌。观看作品,如同与古人对话,让往昔复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开始这场艺术之旅。
卷帙浩繁的中国艺术长廊: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话 图书名称: 中国艺术史纲要:从岩画到当代 作者: 史景迁、林语堂 合著(虚构)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虚构)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5508-XXXX-X ---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史纲要:从岩画到当代》并非一本聚焦于某一特定艺术门类,如绘画、书法或雕塑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旨在宏观梳理和精深剖析中国艺术自远古文明曙光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语境下,其核心精神、演变脉络与文化承载的通史性著作。本书秉持“艺术即历史,历史即文化”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可供深入探究的中国艺术全景图。 全书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如同七个巨大的章节,分别对应着中华文明的关键转折点。我们试图跳出传统艺术史“以朝代为经,以画种为纬”的线性叙事,转而关注艺术形态如何回应社会结构、哲学思潮和技术革新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蒙昧与初创——史前至秦汉的造型基因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中国艺术的“原初基因”。我们深入考察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遗址,分析了新石器时代彩陶和黑陶上抽象几何纹样的文化含义——它们是符号、是巫术,还是最早的审美萌芽?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器艺术。青铜器的狞厉威严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权力结构和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重点分析了“饕餮纹”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异。 秦汉之际的艺术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与实用主义的结合。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不仅是军事史的活化石,更是写实主义早期倾向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世俗生活、神仙观念和叙事手法的珍贵材料。本书尤其强调,这一时期的艺术核心在于“定型”——确立了后世审美赖以参照的基本形制。 第二部:融合与飞扬——魏晋南北朝的个体觉醒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却孕育出个体精神自由的时代。本书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关键的“精神转型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造像艺术(如云冈、龙门)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外来的雕塑技法,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个探讨“人与超越性”的全新维度。 在世俗艺术领域,士人阶层开始对自然产生新的理解。竹林七贤的形象被反复描绘,反映出对功名利禄的疏离与对自然情性的推崇。本书详细梳理了“顾恺之的传神论”如何奠定后世文人艺术的理论基础,并比较了南朝细腻典雅与北朝雄健古拙的艺术风格差异。 第三部:完备与高峰——隋唐盛世的博大精深 唐代是中国艺术走向成熟与鼎盛的阶段,其特点是“兼收并蓄,气象万千”。本部分不再局限于唐代绘画的“界画”或“仕女画”,而是将视觉焦点扩展至宫廷的装饰艺术、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艺术交流。 唐三彩的釉色变化,体现了烧造技术的巅峰;莫高窟中晚唐壁画的成熟,展现了叙事宏大和色彩斑斓的特点。我们对“盛唐气象”的解读,侧重于其艺术中的自信、开放与对世俗生活热情的赞美,而非仅仅局限于李思训、吴道子的并列介绍。 第四部:内敛与思辨——宋代的精致与哲理渗透 宋代艺术被许多人误解为“衰弱”,本书则力证其为“哲思的精致之美”。宋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从唐代的“气势”转向了“理趣”。无论是宋徽宗的瘦金体,还是院体画的工细入微,都体现出对物象本质的精确捕捉和对格律的极致追求。 本书深入分析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将诗词意境、个人情怀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水墨审美。特别是对宋代瓷器(如汝窑的“天青色”)的剖析,将其视为对“自然之理”的抽象表达。 第五部:气韵与笔墨——元明清的文人主导与学院分流 元代艺术是“文人复兴”的产物,强调“笔墨精神”对“形似”的超越。本书重点考察了“元四家”如何通过对前代技法的解构与重组,确立了抒情写意的水墨传统。 明清时期,艺术生态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体系进一步固化,形成了清晰的“南宗”与“北宗”之争。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的民间工艺(如苏绣、景德镇瓷器)和受西方影响的版画、科技插画,构成了另一股强大的“世俗艺术流”。本书详述了清代“四王”对传统的集大成与再创造,以及“扬州八怪”对僵化规范的叛逆。 第六部:器物与异域——中国工艺美术的广袤疆域 本部分旨在打破“纯艺术”与“应用艺术”的壁垒,系统展示中国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内容涵盖了从汉代玉器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到明清家具(如黄花梨)的结构美学,再到明代江南园林的“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造园哲学。 我们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丝绸、漆器和金属冶炼技术如何作为文化载体,随着贸易路线远播海外,以及这些异域影响如何反哺中国本土的艺术风格。 第七部:现代性的冲击与回响——近现代的转型与对话 进入近代,中国艺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详细论述了“西学东渐”对传统图式、透视学、解剖学的颠覆性影响。从早期尝试将油画引入科举考试,到20世纪初期的留学热潮,艺术教育体系的重构是本书的重点议题。 后半部分关注当代艺术的动态。中国艺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一方面坚守本土文脉(如对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化),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形成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现代与当代艺术景观。我们审视了从“星星美展”到当代影像艺术的演变,强调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认同与媒介选择。 本书特点: 1. 跨媒介整合: 将建筑、园林、工艺品、城市空间与传统绘画、雕塑并置分析,展现艺术的整体性。 2. 理论深度: 引入西方艺术史学的重要概念(如符号学、结构主义),以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名作的文化密码。 3. 全球视野: 考察中国艺术在丝绸之路沿线,以及近现代与亚洲、欧洲艺术体系的交流互动。 《中国艺术史纲要》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单幅名画的浅层欣赏,进入一个宏大、复杂、充满生命力的视觉宇宙,理解艺术如何塑造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