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沛霞,姚平,张聪 编
图书标签:
  • 汉学
  • 西方汉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当代学术
  • 中国研究
  • 西方视角
  • 历史学
  • 哲学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8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
出版时间:2016-04-01
页数:2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的论文13篇,均出自当今西方著名的汉学家之手,分别为田浩《儒学研究的新方向:对“新儒学”与“道学”之区别的考察途径》、狄百瑞《新儒学一词的使用:回应田浩教授》、包弼德《宋明理学与地方社会:一个12 至16 世纪间的个案》、魏伟森《孔子祭祀与儒家的仪式思想》、高万桑《1898年:中国宗教终结的开始?》、本杰明?艾尔曼《科举考试与帝制中国晚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倪德卫《反抗传统与传统的反抗》、周启荣《为功名写作:晚明的科举考试、出版印刷与思想变迁》、司马富《清代的占卜》、姜士彬《明清社会的信息沟通方式、阶级与意识》、刘广京《社会伦理观作为正统:一种观点》、罗威廉《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范发迪《汉学与博物学》。

目录

总序: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趋向
前言
儒学研究的新方向:对“新儒学”与“道学”之区别的考察途径
新儒学一词的使用:回应田浩教授
宋明理学与地方社会:一个12至16世纪间的个案
孔子祭祀与儒家的仪式思想
1898年:中国宗教终结的开始?
科举考试与帝制中国晚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反抗传统与传统的反抗
为功名写作:晚明的科举考试、出版印刷与思想变迁
清代的占卜
明清社会的信息沟通方式、阶级与意识
作为正统的社会伦理观:一种观点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
汉学与博物学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
  政治的再生产通过普世方式铨选对朝廷具有无可置疑的忠诚的儒家官员,这一方式由10世纪末(973年)的宋太祖(960—976年在位)的一个决定而成定局,这个决定要求皇帝亲临一个最后的“殿试”,使所有参加最高级的京城会试者都成为“天子门生”。在其后的朝代里,皇帝本人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考官,他象征性地要求成功士子坚定不渝地向他宣誓效忠。
  政治合法性是一项由准备科举考试而衍生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副产品。一个人如身仕两朝或多朝,就已背离这一忠诚的伦理标准,尽管这种背离也是常见的。事实上,由国家考试制度来对朝廷的儒家政令进行政治合法化,事先已经预设了这一铨选过程的合法性为社会所认可。意识形态领域的忠诚有如一块织布,其花纹斑驳令人费解,却曲结盘绕,涵盖国家与社会,甚至皇帝也需受教于科举出身的太子傅,学习有关他们的皇权合法性的儒家理念!
  宋代之重科举,乃出政治权谋之意。自997年后,朝廷对中榜和落榜考生的比例作出规定,这更证明了宋朝将参与科举视为一种对精英势力进行制约和笼络的手段。政府对精英集权构成的干预,通过对文官和武职的铨选而达成,这一干预最清晰地表现在科举的首期阶段,宋之于郡、明清之于县,都设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以决定生员是否有资格进入考试选拔过程。
  ……

前言/序言


《思潮叠影:从古希腊到启蒙的西方思想变迁》 本书追溯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宏大脉络,从古希腊哲学奠基,经由罗马文明的承载与转化,再到中世纪的宗教思辨,直至文艺复兴的觉醒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层层剥茧,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的初燃——古希腊哲学及其传承 在爱琴海的明媚阳光下,古希腊文明孕育了人类早期思想的璀璨星辰。本书将从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辩证思维出发,探讨苏格拉底对知识与德行的不懈追问,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与政治理想,以及亚里士多德对逻辑、伦理、物理等领域的系统性建构。我们将审视这些早期哲学家的思想如何塑造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石,以及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哲学流派如何回应时代挑战,为后世思想留下宝贵遗产。本书还将探讨希腊哲学如何通过罗马世界的传播,被腓尼基人、埃及人等多元文化所吸收融合,为基督教思想的兴起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信仰与理性交织——中世纪的智慧沉淀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基督教的兴起,标志着西方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本书将深入剖析早期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形成,例如奥古斯丁对恩典、罪与救赎的论述,以及他的《上帝之城》如何影响了西方政治哲学。接着,我们将聚焦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辉煌,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改造,以及他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精妙阐释。本书还将考察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欧洲复兴古希腊哲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伊斯兰学者在科学、医学、数学等领域的贡献,它们如何间接滋养了欧洲的思想土壤。 第三部分:人性的觉醒与世界的重塑——文艺复兴的活力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目光逐渐从天国转向人间。本书将描绘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与创新,从中世纪的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人本身的价值与尊严的重新肯定。我们将探讨人文主义者的作品,如彼特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等,他们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史学等形式,展现人性的丰富与多样。本书还将分析但丁《神曲》中宏大的宇宙观与对人间伦理的深刻反思,以及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对政治现实主义的冷峻洞察,这些思想的涌现,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第四部分:理性的光芒照亮大地——启蒙运动的变革 17世纪与18世纪,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充满革命性变革的时代。本书将详细阐述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如理性至上、科学精神、个人自由、天赋人权等。我们将深入研究伏尔泰对宗教宽容与政治改革的呼吁,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精辟论述,卢梭对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激进主张,以及康德对知识来源、道德法则与美学判断的深刻哲学探索。本书还将考察启蒙思想对政治革命,如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基础,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的走向。 《思潮叠影》 不仅梳理了西方思想的纵向发展,更关注不同思潮之间的对话、碰撞与演变。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蕴,洞察其塑造现代世界的强大力量。本书适合对西方哲学史、思想史、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为理解当代西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思想的宝库。它不仅汇集了当代西方汉学研究的精华,更以其前沿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们对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以及朦胧诗等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梳理,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更揭示了文学与社会变迁、个体意识觉醒之间的复杂互动。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文化的新颖视角,它打破了固有的学科界限,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融为一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分析,作者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形式和风格的描述,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联系起来。例如,对唐代佛教艺术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以及宋代文人画背后的哲学追求的阐释,都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社会更深层次的互动。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连贯、更立体的中国文化图景。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它提出的问题并非仅仅是学理上的探讨,更是关乎人类共同经验和价值的追问。我被其中关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的研究深深吸引。例如,关于家庭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等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伦理困境,都引发了我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通往深邃思想殿堂的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当代西方学界在汉学领域所进行的精妙绝伦的探索。我尤其惊喜于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解读,那些曾经被我视为晦涩难懂的观念,在西方学者的笔下,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们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将中国哲学与西方思想传统进行对话,这种碰撞并非简单的移植或嫁接,而是深刻的理解与融汇。例如,对儒家“仁”的阐释,我以往的理解仅限于亲亲之爱,但书中有的篇章深入挖掘了“仁”作为一种宇宙性的和谐理念,它不仅关乎人伦,更连接着天地万物。这种超越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宏大、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的真正含义。汉学研究并非简单地翻译文本,更在于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脉络。书中对明清小说及其社会功能的探讨,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作者们不只是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更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权力结构、市民阶层兴起、以及民众的心理需求之中进行考察。我尤其对关于《红楼梦》的多重解读印象深刻,它展现了西方学界如何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如精神分析、后殖民主义)来审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从而挖掘出新的意义层次,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西方学者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兴趣与研究热情,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东西方的理解。我对书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梳理尤其感兴趣。学者们对西方哲学思潮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本土哲学融合的分析,展现了中国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锐利。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不同流派的学者,以各自独特的学术训练和研究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肌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演变的研究,作者们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深入剖析了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如道家、儒家)在互动中产生的复杂而深刻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中国佛教宗派。那些关于禅宗如何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生根发芽,又如何与中国山水画、文学创作紧密结合的论述,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们证明了外来思想并非总是被动接受,而是在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边界。很多我原以为已经定型的概念,在这本书中被重新审视和解读。例如,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作者们不再将其简单地视为迷信,而是深入探讨其在社会凝聚、文化传承、以及个体心理慰藉方面的作用。这种将看似边缘的文化现象置于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的学术探索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每一篇文章都凝结着作者心血与智慧,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沉热爱与严谨求索的态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尤其被其中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梳理所吸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思想的传入与中国本土思想的变革相互激荡,作者们细致地梳理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进程的研究,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论证方式,充分展现了西方学术的严谨与理性。即使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的国家,作者们也能够以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思想根源的分析。学者们对儒家政治哲学、法家思想的深刻剖析,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政治实践中的体现,都让我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与局限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