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书云 著
图书标签:
  • 西藏
  • 旅行
  • 文化
  • 风俗
  • 自然风光
  • 人文
  • 游记
  • 藏族
  • 高原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5586
版次:2
商品编码:11925139
品牌:新经典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英国《卫报》称:《西藏一年》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公正记录当今世界神秘圣地人们的真实生活。

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台台长说:《西藏一年》非常好,我不想删改任何地方。

本书作者书云说:西藏一年给我留下了什么?这里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蛮荒之地。它的独特让人心动和神往。我真实地记录了它的一年。

全球冒险家为什么总像被磁石吸引一般不断奔赴西藏?

无数人为何万里迢迢去朝圣,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雪域高空兀鹫盘旋,为什么无人见过其尸体?

冰雹喇嘛的职责是什么,乡村法师每天又怎样度过?

西藏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海报:

内容简介

从十八世纪西方的探险家,到青藏铁路开通后掀起的西藏热,神奇广袤的青藏高原具有让人魂牵梦萦的魅力,诸多关于西藏的图书足以为证。然而,很难从中看到普通藏族人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心声,体味他们的甘苦。即便当下许多人远赴西藏旅游,大多也只是匆匆一瞥,来不及了解真实的西藏。其实,真实的故事自有千钧之力。《西藏一年》作者、纪录片导演、作家书云,用整整一年时间深入西藏,选取乡村法师、农民、僧人、干部、医生、老板、三轮车夫,包工头等各行各业的藏族人为对象,近距离如实记录了他们在夏、秋、冬、春四季的生活故事,将一个有温度的西藏带到世界面前。


难怪同名纪录片能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台连播三遍,台长更评价说:“《西藏一年》非常好,我不想删改任何地方。”西藏一年给我留下了什么?这里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蛮荒之地。它的独特让人心动和神往。我真实地记录了它的一年。——书云

作者简介

书云

作家、导演、制片人。1986年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赴牛津大学攻读历史,此后一直致力通过纪录片让世界了解中国。导演和制作过多部在国际主流媒体影响巨大的影片,包括《百年叱咤风云录》(People’sCentury)、《1421年:中国发现新大陆?》(1421:ChinaDiscoveredAmerica?)、《启蒙时代》(HeroesofEnlightenment)、《3D中国大熊猫》(3DChinesePanda)、《马可·波罗:现代启示录》(MarcoPolo:AVeryModernJourney)、《喜马拉雅的天河》(SkyRiveroftheHimalayas)等。2006年第六次进藏,在江孜和八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记录他们真实平凡又起伏跌宕的四季生活。五集人文纪录片《西藏一年》在英国广播公司首播后,迅速被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四十多个国家的电视台购买,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


在执导《西藏一年》期间,将片中八位人物的故事和命运记录下来,是为本书。本书英文版和电视纪录片同步在英国推出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本书是默多克麾下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签约的三部游记之一,其他两部为《万里无云》和《长征》。《万里无云》讲述书云千禧之年从西安出发,走过中亚,走遍印度,走了整整一年六个月,寻找玄奘的史诗般旅程,被布克文学奖掌舵人MartynGoff在《泰晤士报》推荐为年度佳作。2005年,书云又以一年时间重走雪山草地,寻访尚在人世的老红军,写出震惊西方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书云在伦敦和北京两地生活。

精彩书评

“香格里拉”只是西方臆想,真实的西藏在《西藏一年》里。

——《世界新闻报》


《西藏一年》展示的是当今世界舆论极为关注的地区普通藏族人的生活,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婚丧嫁娶、宗教信仰以及传统习俗,让我们觉得真实可信。

——《曼彻斯特报》


《西藏一年》是一本站在人类学角度观察西藏的杰作。

——《观察家报》


《西藏一年》揭开神秘面纱,让人真正走入西藏。

——《每日电讯报》


《西藏一年》是一本让人再也放不下的书,一段从未有过的记录。

——《广播周刊》


《西藏一年》打开了一个真实的圣域。

——《星期日独立报》


《西藏一年》这本书远非BBC纪录片单薄的副产品,曾在牛津大学攻读藏学的书云,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她个人的、有时令人痛楚的旅程。

——《每日电讯报》


《西藏一年》在BBC播出后,又被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西班牙、挪威、阿根廷、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南非、韩国,以及覆盖整个非洲的非洲电视广播联合体、覆盖整个拉美的拉美电视广播联合体、覆盖整个亚洲的发现频道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订购与播放。

——新华网


《西藏一年》让人在感受变化中的普通西藏人喜怒哀乐的同时,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浸润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格勒(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


《西藏一年》真实地表达了西藏,特别是反映西藏现实存在的问题。

——洪涛(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处长)

目录

自序

第一章英雄城之夏

第二章失业的冰雹喇嘛

第三章天葬

第四章轮回路上

第五章漫漫求学路

第六章天寒地冻

第七章我要出嫁?

第八章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

第九章女人、山羊、青稞酒

第十章三百万声祈祷

第十一章罪恶即是惩罚

第十二章留住信仰

后记

精彩书摘

次旦像往常一样,盘腿坐在经堂的床上,被一摞摞经文和色泽鲜亮的羊毛线重重包围着。

他正在用白纸折成小小的正方形,再缠上红、蓝、绿三色线。这是藏族人戴的护身符。缓慢而低沉的诵经声在屋子里流淌回荡。他专心致志诵经缠线,甚至没有抬头看一眼刚进门的客人,只是伸手示意,让他们坐下。

来者是一对男女,手捧两大篮糌粑和羊毛,这是给次旦法师的礼物。看来他们今天有要事相求。

次旦把一个做好了的护身符投进身边的小竹篮,转身向坐在一旁的我解释说:“他们俩是让我来算一卦,看看他们的儿女能不能成婚。”

两位访客约莫四十来岁,把篮子放在次旦面前的桌上,然后坐到他脚边。次旦拿出纸笔,询问了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一一记下来,接着又问遍了两家所有成员——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姐夫嫂子、侄儿侄女,无一遗漏。

次旦算命需要知道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我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全家人的呢?在我看来,找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已经很难;要找个八字相合,而且与全家人相合的伴侣,大概比登天还难。女孩的某个侄儿与她未来丈夫的婶婶八字不合,真的会碍事吗?

次旦看透了我的心思,“我这里要算一两个钟头,你先到厨房喝点酥油茶。稍后我再解释。”

我在厨房里找到央宗,她正在生炉子,于是我到院子里搬了几块晒干的牛粪。

我们的住处也有一个烧牛粪的炉子,我越来越喜欢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最适宜生存的动物就是牛,牛粪则为藏族人提供了最好的燃料。村民把灰烬倒在露天厕所里,盖在人的粪便上,过一段时间掏一次粪,撒在地里做肥料,一点都没浪费。每次用牛粪生火,我都不禁啧啧称奇。

思绪正如脱缰的野马般翻腾不止时,我看见那位女客人也走进厨房,帮央宗准备午饭——土豆炖牦牛肉。她叫卓玛。卓玛的眉宇间笑意吟吟,流露出一种热情的美丽。可是,她不能大笑。与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她的牙齿差不多掉光了。卓玛身材颀长瘦削,穿一件漂亮的红色丝绸衬衫,束在传统的黑色毛裙里。显然,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央宗告诉我,卓玛有五个女儿,今天决定的是老三宗嘎的婚事。

“宗嘎是村里最能干的女孩,到他们家求婚的人多得数不过来。”央宗说。

“只有十几个,不算多。”卓玛谦虚地说。

“他们配不上您的女儿吗?”我问。

“他们都很好,有的有钱,有的相貌英俊,有的文化水平高,有的还在县里上班,但是,每次问次旦法师的意见,他都说不合适。”

可能是哪位亲属的八字不合吧?那么,卓玛自己觉得女儿和那些男孩子合适吗?毕竟知女莫若母嘛。我还想知道她的女儿宗嘎是怎么想的。

“我的想法不重要,”卓玛马上说,“就看次旦怎么算。提亲的事女儿也不知道。按照习俗,用不着告诉她,这是父母的事。”

央宗一边削土豆,一边点头表示赞同。

“宗嘎不知道您今天在帮她选丈夫?”我惊讶地问道。

卓玛摇摇头,“如果次旦算出来两个人合适,我们就把婚事定下来。如果他说不行,那就只好算了。”

虽然她还不能确定今天算卦的结果,但是,对男方的家世早已了如指掌。这也难怪,唐麦村总共只有九十六户人家,男孩算是在她的眼皮底下长大的。

“他是个好孩子,虽然有些害羞,但是人很和气。如果能像父亲,那就再好不过了。他父亲可是全村最勤快的人。”其实,卓玛还有一点没好意思说,但央宗告诉我,他家也是全村最富裕的。

“但是,宗嘎会怎么想呢?”

“她如果能嫁给那个男孩,是她的福分,村里人都会羡慕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她停了一下,接着说,两个人曾经在一所中学念书,算是同学,女儿不会有意见的。

“为什么婚事要让次旦做主?”我追问道。

央宗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大概是因为我怀疑的口气。

“次旦法师能算出来,如果他不同意,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卓玛的回答很干脆。她又帮我倒了一杯酥油茶,然后把剩下的拿进了经堂。

看着卓玛的背影,我想起我的母亲。十多年前,我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告诉父母我要嫁给一个英国人,父亲断然反对,“好几亿的中国男人,难道就找不到一个丈夫?孤身在外,被骗了怎么办?”母亲则悄悄到家附近的寺庙找到那个据说算卦特别灵的瞎子,给我卜了一卦。算命先生究竟是怎么说的,母亲从来没对我讲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母亲至少心里踏实些了,并把占卜的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因此不再坚持一定要一个中国女婿。我很感激那位算命先生,但是那和次旦法师的一手包办完全不同。

其实在内地算命问卜也蔚然成风,在很多城市的主街上到处是坐在路边等待生意的算命先生。与次旦法师不同的是,内地的算命先生往往是先揣摩猜测来人的心理,顺情说好话,哄得人高兴,以多赚钱。我可以猜想算命先生对我母亲模棱两可的说法,而母亲则可以按着她希望的结果去解读。在婚姻问题上,有一个人人都遵循的原则: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

午饭准备好了,我悄悄走进经堂,想看看算命的结果。次旦还在拈指掐算,口中念念有词,但卓玛的脸上却已经绽开了笑容,我知道这次她女儿的婚事肯定成了。最后,次旦终于放下纸笔,郑重地宣布结婚的吉日,也就是十一月十三日。

我们一边吃午饭一边讨论即将到来的婚礼。

“幸好你给卓玛的女儿留了一点准备的时间。”我对次旦说。我想象不出那女孩子会怎样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这个嘛,你不用担心,婚礼什么时候举行对她不重要,因为之前都是保密的。”次旦咯咯地笑着。

我以为次旦又在开玩笑。他是我认识的藏族人中最幽默的。有一次回北京前,我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一座金山一座银山。”他一本正经,然后又真诚地说,“你能平安回来,就是最好的礼物。”但是,婚姻大事显然不能开玩笑,可我真的不相信宗嘎会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自己成为新娘。

“真的吗?为什么不事先告诉宗嘎?”我问卓玛。事情实在不可思议。

“怕她不满意,会逃婚。”卓玛说。

“但是,她可能一辈子都不幸福。”我低声对次旦法师说,怕两位客人听到,扫了兴致。

“你不用操心,她会很幸福。”次旦说,“男属龙,女属牛,地支相合,命宫方位互补,而且两个人的财运都很好。”听他口气,好像一切都是天作之合。

两个人相爱难道不重要吗?

“年轻人谈恋爱没错。”次旦说,“但是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听父母安排,而父母会请法师决定。如果男女的八字不合,没有什么可谈的,只能分手。”次旦停了一下,想了片刻,又说,“婚姻有了牢固的基础,自然会产生感情,也就有爱情了。”

我问,如果他的孩子们自己找了对象,但是八字不合,又怎么办?

次旦没有片刻的犹豫。“如果我算出他们八字不合,就必须分手。如果只是一些细微的冲突,我可以帮他们化解,比如念经,或者给他们戴特殊的护身符。但是,如果他们命里注定相克,我也无能为力。”

整个下午的拍摄我都心不在焉。我无法理解他们这种做法。当然,包办婚姻在旧中国不是什么奇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旧中国对于婚姻有决定性作用。但是,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办婚姻早成过去。我没有想到在这高原之上,雪山脚下,次旦法师还会有这样大的权力。

晚上回到住地,我问摄制组里其他成员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特例,还是当地人的习俗?我想,我的语气肯定流露出内心的愤愤不平。

“别激动,又不是你结婚,有什么大不了的。”边巴揶揄道。

“听说男孩子是个帅哥。”司机扎西说,“以他的相貌和他家的财力,肯定能找个比村姑更好的吧?”

我早该料到他们会是这种态度,不过,我们的翻译西洛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他和我们的摄影助理罗丹一样,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上中学、大学,一去就是十年,汉语说得比藏语还流利。大学毕业后,西洛被分配到江孜一中当老师,课余时间帮我们摄制组做翻译。西洛具有在江孜年轻人中少见的自信和睿智,我以为他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错了。

西洛有两个哥哥,哥嫂和父母住在离江孜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我问西洛是否会自由恋爱。

“父母赐予我生命和一切,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服从是我的义务。”他郑重其事地说。

“但是,你难道不用对自己负责吗?”我问。

“那是其次的。”

我曾经多次问过次旦法师,为什么无论是生活在城里还是农村,不论是否受过教育,藏族人都比汉族人更能坦然接受命运。次旦大笑,“别忘了我们是佛教徒。”身为佛教徒,他们相信宿命。生命如同星座,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我知道宗嘎不会逃婚。她能逃到哪里?她到过最远的地方也只是离家三十多里的江孜城。在村里到县城的小巴开通之前,村里人坐马车进城要花半天的时间。除了参加亲戚家的红白喜事、去医院或是朝拜,他们几乎不出远门。冬天,村里有些男人因为地里没活儿,外出打工。但是,女孩们大多留在村里,因为害怕有人嚼舌:谁知道她们在外面干了些什么好事?闲话传开,上门提亲的人就少了。我听说,宗嘎和那个男孩虽然是同班同学,住同一个村子,可从来没有独处过,也没有当面说过话。宗嘎是个听话的女儿,一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帮父母干活儿。西洛说,他们村里的女孩绝大多数都和宗嘎一样。

作为一个导演,我深知宗嘎的婚礼将很富戏剧性,但是我的心思似乎不在拍摄上。她真能像次旦法师说的那么幸福吗?我每次到唐麦村拍摄,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看看宗嘎,告诉她一切。但是,我知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拍摄的终结——在西藏,信任就是一切。

我让边巴和卓玛商量一下,看能否拍摄卓玛一家的生活,这一方面是拍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我想亲眼见见宗嘎的私心。卓玛有点犹豫,她怕引起宗嘎的怀疑,不过很理解我的心情。“婚礼前十天,我们会送宗嘎到江孜的姐姐家住几天,这样就可以躲开她准备婚礼了,你那时再来吧。”卓玛略带歉意。

为了能拍摄到婚礼前的宗嘎,边巴想了一个办法。次旦法师要请当地一位大活佛为已故的母亲祷告,届时村里很多人都会来接受活佛的加持。边巴建议次旦请宗嘎来帮忙,因为这样盛大的法事需要很多人手。次旦了解我们的心思,欣然同意,而且还告诉家人配合我们拍摄。

活佛到来那天,次旦法师家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拍摄之暇,我便待在次旦家的厨房,希望可以看到宗嘎。

没等多久,一个女孩走进厨房。我本能地感觉她就是宗嘎。见央宗悄悄地朝我点头确认,我心中暗喜。宗嘎穿着一件长长的黑色粗羊毛藏服,头发像大多数藏族妇女一样,编成长辫子盘在头上,脸颊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泛着健康的光泽。

央宗简单地向她交代了几句,宗嘎便开始帮忙准备午饭。她往炉膛里添了些牛粪,又给热水瓶灌满开水,接着开始洗碗、擦桌子、揉面、剁肉。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抹温柔的笑意,偶尔和央宗,还有另外两名来帮忙的中年妇女轻声细语聊几句,面对我们的摄像机镜头也不躲不闪。看着镜头中的她,我明白了宗嘎为什么有那么多追求者。她身体健康壮实,做事麻利,态度亲切和善,虽不是令人一见倾心的佳人,却也五官端正,很是耐看,男人娶了她,真是好福气!

透过摄像机的镜头,我偷偷地观察宗嘎的言行举止,揣摩她到底知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婚礼——时间只剩下不到三周了。央宗告诉我,宗嘎可能从村里人的闲聊中猜到了几分。按照习俗,这种事是不能告诉宗嘎的,但是出于同情的本能,我想用跟着她不停拍摄的方式来暗示。她如果真的知道一切,那真可以算得上一个最好的演员,竟能如此平静如水。也许边巴说得对,我是杞人忧天。但宗嘎真的会认命吗?

前言/序言


《雪域足迹:一段穿越高原的身体与灵魂之旅》 这不是一本关于遥远寺庙钟声的冥想录,也不是一本描绘唐卡色彩的艺术赏析。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行走记录,一场关于在极限之地体验存在本身的旅程。如果说“西藏一年”是一种概括,那么《雪域足迹》则是在这概括之下,挖掘出每一个细微的震颤,每一个难以名状的感受。 故事的开端,并非宏大叙事,而是清晨时分,海拔四千多米,空气稀薄得如同薄纱,身体带着旅途初期的不适,在拉萨的阳光下缓缓苏醒。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神秘感,只有最真实的存在:高反带来的阵痛,每一次呼吸都需刻意为之的努力,还有那无处不在的、仿佛要刺破皮肤的强光。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生理挑战,它迫使你放下所有的预设,去感受身体最本真的需求与极限。 接下来的日子,是在拉萨街头巷尾的漫步。不是游客式的打卡,而是融入。在八廓街,挤在虔诚的朝圣者中间,感受他们手中转经筒带来的规律性震动,以及他们眼中那份超越世俗的宁静。不是去理解他们的信仰,而是去感受那种氛围,那种集体意识的流动。品尝街边小贩售卖的酥油茶,它的味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但那种温暖,那种在寒冷空气中的抚慰,却实实在在地抵达。观察那些孩子们,他们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眼神,在尘土飞扬的巷子里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在高原的寂静中回响,显得格外清澈。 深入探索,并非为了抵达某个“必去”的景点,而是为了遇见那些不经意间的风景。在纳木错湖畔,不是惊叹于它的辽阔,而是感受那份极致的孤寂。风吹过,湖面泛起涟漪,仿佛是大地在低语。躺在草地上,看着头顶仿佛触手可及的星空,那种渺小感,那种被宇宙拥抱的震撼,无法用语言完全形容。有时,是漫无目的的驱车,沿着简陋的盘山公路前行,两旁是荒芜的山峦,偶尔闪过牦牛群,它们的悠然,与周遭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每一次颠簸,每一次车窗外掠过的风景,都像是在翻阅一本沉默的书。 与当地人的交流,更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采访,也不是施舍,而是以一个平等的旅人的身份,试图建立连接。在乡村,走进一户牧民的帐篷,分享他们简单的食物,听他们讲述生活的艰辛与乐趣,看他们粗糙的手如何熟练地挤牛奶,如何搭建简陋的庇护所。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坚韧,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眼神,通过肢体的动作,一点点渗透进来。那种面对自然的敬畏,那种对生活的满足,是城市里早已稀缺的品质。 高原的天气,是这本书中另一位不请自来的主角。它变幻莫测,瞬息万变。晴空万里下,阳光炽烈得仿佛能融化一切;转瞬之间,乌云密布,冷风呼啸,一场雪可能就猝不及防地降临。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训练。它教会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谦卑,一种对未知保持警惕的觉知。你无法预测明天,也无法掌控天气,只能顺应,然后找到在这个变化中生存下去的方法。 食物,也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高原的饮食,简单而纯粹。糌粑,是能量的来源,也是一种朴素的滋味。牛肉,是主要的蛋白质,带着野性的味道。青稞酒,微醺之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些食物,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生存的必需,是融入当地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对这片土地的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逐渐适应了高原的挑战。高反的阵痛渐渐淡去,呼吸变得更加顺畅。目光不再仅仅是盯着脚下的路,而是开始抬头,去观察更广阔的天地。心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些在出发前背负的烦恼、焦虑,在高原的空旷与寂静中,被稀释,被分解。不再是纠结于过去,也不再是担忧未来,而是全身心地沉浸在当下。这种“活在当下”的状态,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被环境所塑造,被体验所浸润。 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行走中的思考。比如,当面对漫无边际的草原时,你会思考“边界”这个概念;当看到古老的玛尼堆时,你会思考“时间”的意义;当与牧民交流时,你会思考“幸福”的定义。这些思考,并非理论性的探讨,而是从真实的体验中提炼出来,带着高原特有的质朴与深邃。它们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一个旅人在与这片土地对话时,产生的零星火花。 关于“一年”的长度,并非意味着记录下每一天的点滴。而是通过跨越四季的变化,来展现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金黄,冬天的肃杀,每一种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带来不同的体验。从雨季的泥泞到旱季的干燥,从初春的冰雪初融到深冬的万物沉寂,这些自然的变化,也映照着心灵的起伏。 这本书,拒绝华丽的辞藻,也避免过度煽情。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那些简陋的客栈,那些颠簸的行程,那些粗粝的食物,那些朴实的笑容,都是构成这段旅程的重要元素。它不寻求去“征服”这片土地,而是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存在”的书。在极致的环境下,当物质的束缚被大大削弱,当社会身份被暂时剥离,一个人最原始的“我”,便会显露出来。在高原,你必须依靠自己的身体,依靠自己的感知,去面对眼前的挑战。那些关于人生的执念,那些关于自我的定义,都会在这份最纯粹的生存体验中,得到重新审视。 《雪域足迹》并非一本攻略,也不是一篇游记。它是一次深入的“在场”记录。它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那稀薄的空气,去聆听那风的呼啸,去触摸那古老的石墙,去体会那份超越语言的宁静。它关于行走,关于体验,关于在一个遥远而极致的地方,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生命。这不是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行走在西藏”的故事,一个关于身体与灵魂,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真实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刚合上《西藏一年》这本书,心中五味杂陈,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书中的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不是那种历史尘埃的压迫,而是岁月沉淀的智慧,是信仰力量的凝视。我尤其被作者对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所打动,那些虔诚的转经,那些古老的歌谣,那些在高原阳光下闪耀的笑容,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命是如何以一种最纯粹、最坚韧的方式绽放。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而停下阅读的脚步,想象着那个场景,感受着那种氛围。比如,书里描述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不仅仅是自然力量的展示,更是村民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团结与勇气,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顺应,在字里行间流淌,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渴望,渴望一份宁静,渴望一种超越物质的富足,渴望一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甚至眼眶湿润,那是一种被触及灵魂深处的共鸣,是对生命最本质的追问与回应。

评分

掩卷之时,一种别样的宁静缓缓在心头升起,这大概就是《西藏一年》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我一直对高原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想象着那里的蓝天白云,巍峨雪山,以及隐藏在其中的神秘文化。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西藏最纯粹的想象,甚至超越了。作者并非以一个猎奇者的视角去审视这片土地,而是以一种融入者的姿态,去感受、去体悟。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无论是清晨寺庙里梵音袅袅,还是黄昏时分转经筒发出的嗡嗡声,抑或是空气中弥漫的酥油灯和藏香的味道,都仿佛被他用文字一一捕捉,再巧妙地植入我的脑海。我能想象出,在寒风凛冽的清晨,人们如何披着厚重的藏袍,步履坚定地走向他们的精神寄托;我能感受到,在夏日的午后,阳光如何穿透稀薄的空气,将古老的壁画照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既相似又迥异的西藏,它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是如此的纯粹,如此的坚定,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西藏一年》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灵魂的远行。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描绘出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是什么让他能够洞察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信仰的篇章深深吸引,那些关于“轮回”、“业力”的探讨,虽然深奥,却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体现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之中。我看着他们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化解人间的悲欢离合,那种淡然与超脱,让我这个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感到一丝惭愧,也感到一丝启发。我尤其记得书中关于“布达拉宫”的描述,它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未来的希望。阅读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暂时放下世俗的烦恼,去思考一些更宏大、更永恒的问题。它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每每想起《西藏一年》,我都会感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西藏有着一定的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我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西藏的大门。我被书中对当地文化、宗教习俗的深度挖掘所折服,那些关于“坛城”、“曼陀罗”的阐释,那些关于“菩萨”、“佛陀”的传说,都让我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死观”的描绘印象深刻,那种将死亡视为生命自然轮回的一部分,那种对生命无常的坦然,让我这个习惯了恐惧与抗拒死亡的人,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方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普适性智慧。它像一位智者,在低语,在引导,让我去反思,去成长,去发现内心深处那份对真善美的渴望。

评分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阅读体验,却也收获了无尽的惊喜。《西藏一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征服了我。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初期,我曾被书中一些陌生的概念和习俗所困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的真诚和热情所感染,开始慢慢理解,并沉浸其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峰,那些清澈碧绿的湖泊,那些广袤无垠的草原,都被他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来,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在于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那些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情节而驻足,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这本书让我看到,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精神的富足是多么的宝贵。它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深刻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非常喜欢这本书

评分

速度很快 包装很好 快递员态度也很好 一如既往地支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一口气买了十本书,第一本就看的这个,一直对西藏就很向往,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人生才不会那么遗憾。读了之后意犹未尽,还有类似的好书推荐吗?遗憾没有买带纪录片的这本书,下次买上

评分

宝贝很是不错,物有所值。物流也很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西藏一年,抽空再去看下记录片。

评分

我,你摸狗给你们拍照哦热情一 Mr Mr 外婆关注我说你破好心酸心碎您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