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 齣版社: 中國地圖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03-10-01 |
| 作者:陳潮,陳洪玲主編 | 譯者: | 開本: 大16開 |
| 定價: 148.00 | 頁數:373頁 | 印次: 1 |
| ISBN號:7503131845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是一本介紹新中國50年行政區劃變遷及現狀為專題的地圖集。反映19491999年期間國傢縣、地、省3級行政區劃曆年的變遷,包括行政建製的設置和撤消、地名更改、區劃調整、行政級彆升降、機構駐地遷移等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由序圖、總圖、省圖、統計錶、地名索引五部分組成。
序
前言
編輯說明
目次
圖例
序圖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2002)
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1949.9)
全國解放區分布(1949)
總圖組
(含舊省區圖)
全國行政區劃(1949~1951)
平原省(1949~1951)
察哈爾省(1949~1951)
蘇北、蘇南行署區(1949~1951)
皖北、皖南行署區(1949~1951)
川東、川南、川西、JII:IL行署區
(1950~1951)
直轄市(一) (1949~1953)
瀋陽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
旅大市長春市哈爾濱市
直轄市(二) (1949~1953)
武漢市南京市西安市廣州市
全國行政區劃(1952——1953)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六大行政區(1949~1953)
東北行政區(1949~1953)
遼東省、遼西省(1949~1953)
鬆江省(1949~1953)
綏遠省(1949~1953)
全國行政區劃(1954)
熱河省(1949~1954)
西康省(1949)
西康省(1950);(1951~1954)
昌都地區(1950-1954)
全國行政區劃(1955——1958)
全國行政區劃(1959——1965)
全國行政區劃(1966——1968)
全國行政區劃(1969——1978)
全國行政區劃(1979——1988)
全國行政區劃(1989~1999)
全國建製市的發展(一) (1949~1965)
全國建製市的發展(二) (1966~1976)
全國建製市的發展(三) (1977~1987)
全國建製市的發展(四)(1988~1992)
全國建製市的發展(五) (1993~1994)
全國建製市的發展(六) (1995~1999)
全國建製市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地級市管縣級市分布(截~_1999年底)
全國直轄市、地級市管縣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地市閤並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縣改縣級市、市轄區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國自治區、自治州分布(截~1999年底)
全國自治縣、自治旗分布(截至1999年底)
省圖組
北京市(1949~1951)
北京市(1952-1955); (1956-1957)
北京市(1958~1980)
北京市(1981~1999)
天津市(1949);(1950~1953)
天津市(1954~1957); (1967~1973)
天津市(1974~1999)
河北省(1949~1951)
河北省(1952~1953); (1954~1957)
河北省(1958~1960);(1961~1964)
河北省(1965~1973);(1974~1993)
河北省(1994~1999)
山西省(1949~1951);(1952~1958)
山西省(1959~1964); (1965~1988)
山西省(1989~1999)
內濛古自治區(1947~1949);(1950~1953)
內濛古自治區(1954-1955);(1956~1968)
內濛古自治區(1969~1978)
內濛古自治區(1979~1999)
遼寜省(1954)
遼寜省(1955~1957);(1958~1968)
遼寜省(1969~1978); (1979~1983)
遼寜省(1984~1999)
吉林省(1949~1953);(1954)
吉林省(1955~1964);(1965~1968)
吉林省(1969~1978);(1979~1993)
吉林省(1994~1999)
黑龍江省(1949~1953);(1954-1961)
黑龍江省(1962~1968);(1969~1978)
黑龍江省(1979~1999)
上海市(1949~1955);(1956-1957)
上海市(1958~1959)
上海市(1960~1987)
上海市(1988~1999)
江蘇省(1952~1954)
江蘇省(1955~1957)
江蘇省(1958~1971)
江蘇省(1972~1982)
江蘇省(1983~1999)
浙江省(1949);(1950~1958)
浙江省(1959~1962);(1963~1976)
浙江省(1977~1999)
安徽省(1952~1954)
安徽省(1955~1976)
安徽省(1977~1999)
福建省(1949~1958);(1959~1969)
福建省(1970~1983); (1984~1993)
福建省(1994~1999)
江西省(1949~1950); (195l~1956)
江西省(1957~1968); (1969~1976)
江西省(1977~1999)
山東省(1949)
山東省(1950~1952);(1953~1960)
山東省(1961~1964)
山東省(1965~1972);(1973~1989)
山東省(1990~1999)
河南省(1949~1951);(1952~1960)
河南省(1961~1964);(1965~1976)
河南省(1977~1999)
湖北省(1949~1953)
湖北省(1954~1960);(1961~1976)
湖北省(1977~1999)
湖南省(1949~1958)
湖南省(1959~1965); (1966~1976)
湖南省(1977~1999)
廣東省(1949~1951);(1952~1954)
廣東省(1955~1959)
廣東省(1960~1976)
廣東省(1977~1987);(1988~1992)
廣東省(1993~1999)
廣西省(1949~1951);(1952~1956)
廣西僮族自治區(1957~1964);
廣西壯族自治區(1965~1982)
廣西壯族自治區(1983~1999)
海南省(1988~1989)
海南省(1990~1999)
重慶市(1949~1951);(1952~1953)
重慶市(1997~1999)
四川省(1949)
四川省(1952~1953); (1954~1955:
四川省(1956~1961)
四川省(1962~1976)
四川省(1977~1983)
四川省(1984~1996)
四川省(1997~1999)
貴卅省(1949~1955); (1956~1958)
貴州省(1959~1976); (1977~1990)
貴州省(1991~1999)
雲南省(1949~1955); (1956~1961)
雲南省(1962~1976); (1977~1990)
雲南省(199l~1999)
西藏地方(1949~1954)
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55~1959)
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60~1964)
西藏自治區(1965~1999)
陝西省(1949);(1950~1953)
陝西省(1954~1960); (1961~1976)
陝西省(1977~1999)
甘肅省(1949); (1950~1953)
甘肅省(1954~1956); (1957~1960)
甘肅省(1961~1968); (1969~1978)
甘肅省(1979~1999)
青海省(1949~1954); (1955~1960)
青海省(1961~1976); (1977~1985)
青海省(1986~1999)
寜夏省(1949~1953);
寜夏迴族自治區(1957~1968)
寜夏迴族自治區(1969~1978);
(1979~1999)
新疆省(1949~1952); (1953~195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959);
(1960~197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77~1999)
香港地區(1949~1997.6);
香港特彆行政區(1997.7~1999)
澳門地區(1949~1965);(1966~1999.11)
澳門特彆行政區(1999.12)
颱灣省(1949);(1950~1981)
統計錶格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分類統計錶
全國行政單位統計錶(1949~1999)
分省行政單位統計錶(1949~1999)
舊省級行政單位統計錶(1949~1954)
全國省級行政單位沿革錶(1949~1999)
全國省級行政中心沿革錶(1949~1999)
全國地級行政單位沿革錶(1949~1999)
全國建製市沿革錶(1949~1999)
全國市轄區沿革錶(1949~1999)
全國縣以上民族區域自治單位沿革錶(1949~1999)
全國縣以上行政單位舊今名稱對照錶(1949~1999)
附錄:2000~2002年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動錶
地名索引組
對於我這樣一個剛開始接觸中國曆史和地理的學生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簡直就是一位耐心而淵博的老師。我一直覺得中國的行政區劃很復雜,但這本書用最直觀的方式,將這一切梳理得清清楚楚。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通過一張張生動形象的地圖,帶領我穿越時空。我能夠看到,曾經的“燕雲十六州”是如何影響中國曆史的走嚮,而今天的“東北三省”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書中使用的語言非常平實易懂,即使是復雜的曆史概念,也能通過地圖和簡短的說明來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地名由來和地方特色的介紹,這讓我在學習行政區劃的同時,也瞭解瞭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每當我遇到曆史事件中提到的地名時,都會習慣性地翻開這本書查閱,它總能幫助我快速定位,理解事件發生的地理背景。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激發瞭我對中國地理和曆史學習的興趣,讓我覺得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的瞬間,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所吸引。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瞬間將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構成國傢基礎的行政區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每個名字背後都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又承載瞭多少民族遷徙、朝代更迭的印記。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去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地圖的設計精美絕倫,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既能清晰地展現不同時期的疆域範圍,又不失藝術的美感。文字部分的介紹也十分詳實,每一處變動都配有清晰的解釋和背景信息,讓我能夠深入瞭解行政區劃調整的原因和影響。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爭議地區或曆史遺留問題的梳理,它以一種客觀、嚴謹的態度呈現瞭不同時期的史實,為我解開瞭許多長期以來的疑惑。這不僅僅是一本地圖集,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曆史畫捲,讓我對祖國的認識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作為一名地理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全麵、係統地展現中國行政區劃變遷的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的齣現,簡直就是我苦苦尋覓的寶藏。這本書的編纂工作量之龐大,可見一斑。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地圖,而是通過詳盡的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瞭從古至今,中國大地行政區劃的點點滴滴。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如秦統一六國、漢朝的郡國並行製、唐宋的道州劃分、元朝的行省製度,乃至近現代的解放戰爭後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區域調整,都進行瞭詳細的梳理和展示。每張地圖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曆史,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疆域的拓展與收縮,政區的增減與閤並。文字部分的論述也極為精煉,沒有空泛的辭藻,而是直接切入核心,解釋瞭每一次行政區劃調整背後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動因。書中還包含瞭一些對於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特彆介紹,這對於理解中國多民族國傢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的國土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分久必閤,閤久必分”的深刻含義。
評分我一直對地方曆史和文化非常著迷,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恰好滿足瞭我探索中國地方變遷的願望。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政治地理上的劃分,更是文化地理和人文曆史的縮影。我驚嘆於古代中國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是如何構建起如此復雜而又精妙的行政體係,又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些區域名稱和邊界又經曆瞭怎樣的演化。書中對於一些古老地名、州郡名稱的溯源,以及它們如何演變成今天的省份、城市,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區劃的細緻描繪感到驚喜,那些曾經存在於曆史文獻中的地名,如今在地圖上有瞭清晰的坐標,讓我能夠更加具體地想象當時的社會圖景。書中的信息量巨大,但編者通過精心的排版和設計,使得內容易於理解和查閱。我常常會在閱讀曆史小說或觀看曆史紀錄片時,翻開這本書來對照,頓時會讓故事情節和曆史事件變得更加鮮活和立體。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激發瞭我對中國基層曆史的探究熱情。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政治體製演變感興趣的研究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為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參照係。行政區劃的演變,不僅僅是地圖上的綫條改變,更是國傢治理體係、權力分配、民族融閤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的集中體現。這本書以一種曆史性的宏觀視角,展現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根據國傢發展的需要,對行政區劃進行科學閤理的調整。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為瞭鞏固政權、發展經濟而進行的區域劃分,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為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設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地圖的清晰度和細節的豐富性,都為我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文字部分對每一項重要調整的背景、目的和影響都進行瞭深刻的闡述,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決策背後的深層邏輯。這本書填補瞭我對於中國現代行政區劃形成過程的認識空白,為我提供瞭大量亟待挖掘的研究素材。
評分商品很好的,用好之後再購買
評分商品很好的,用好之後再購買
評分非常好
評分商品很好的,用好之後再購買
評分商品很好的,用好之後再購買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很爽,不錯
評分好
評分專業地圖集,印刷不錯,正版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