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

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长宏,吴恭平 编
图书标签:
  • 压力容器
  • 安全技术
  • 安全管理
  • 特种设备
  • 无损检测
  • 风险评估
  • 法规标准
  • 设计制造
  • 运行维护
  • 事故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369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406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压力容器实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字数:5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使用工程技术人员,化工机械相关专业师生
1.国内一套关于压力容器的实用技术丛书,知识覆盖面全。
2.邀请了国内压力容器教学、研究、设计、制造、监督、检验、使用、防腐等各个方面几十个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和学者参与编写,强大的作者队伍,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
3.反映了压力容器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安全技术规范,对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法规体系及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使用、检验、安装、改造、维修、事故调查处理、节能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进行了全面介绍;还详细介绍了压力容器的安全评定、失效分析及风险评估、移动式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知识。
本书可供从事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制造、使用及检验检测的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压力容器安全监察与法规标准体系 1
1.1 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概述 1
1.1.1 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的概念 1
1.1.2 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的作用 1
1.1.3 我国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法律制度特点 2
1.2 压力容器法规标准体系 3
1.2.1 概述 3
1.2.2 标准体系的A 层次——法律 3
1.2.3 法规标准体系的B层次——行政法规 5
1.2.4 法规标准体系的C层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 5
1.2.5 法规标准体系的D层次——安全技术规范 6
1.2.6 法规标准体系的E层次——技术标准 8
1.2.7 国外主要标准体系简介 14
第2章 压力容器设计管理 16
2.1 设计许可制度 16
2.2 设计单位条件及设计许可申请程序 17
2.2.1 设计单位的条件 17
2.2.2 设计许可程序 17
2.2.3 设计许可增项和变更的申请程序 20
2.2.4 设计许可证换证程序 20
2.3 设计人员的资格及其考核 21
2.3.1 设计人员的资格 22
2.3.2 设计人员的考核 23
2.4 设计管理制度 23
2.4.1 程序性文件(管理制度) 23
2.4.2 各级设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24
2.4.3 设计工作程序 25
2.4.4 设计文件的管理 25
2.5 监督管理 26
2.5.1 设计单位日常管理 26
2.5.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对设计单位的监督检查 26
第3章 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 28
3.1 制造许可工作程序 28
3.1.1 申请 29
3.1.2 申请受理 29
3.1.3 审查 29
3.1.4 许可证的批准、颁发和换证 30
3.1.5 许可证的注销、暂停和吊销 30
3.2 制造许可条件 31
3.2.1 制造许可资源条件 31
3.2.2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34
3.2.3 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35
3.2.4 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基本要求 40
3.3 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 44
3.3.1 监督检验通用要求 44
3.3.2 制造监督检验 47
3.3.3 进口压力容器监督检验 53
3.3.4 批量制造压力容器产品的监督检验方法 55
3.3.5 压力容器制造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状况评价 56
第4章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 58
4.1 使用登记 58
4.1.1 使用登记总的规定 58
4.1.2 办理使用登记的时间规定 58
4.1.3 办理使用登记应提供的文件 58
4.1.4 办理使用登记的程序及时限规定 59
4.1.5 使用登记证的悬挂 59
4.1.6 使用登记证的注销 59
4.2 变更登记 59
4.2.1 安全状况发生变化 59
4.2.2 停用压力容器的申报 60
4.2.3 压力容器的移装和过户 60
4.3 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 61
4.3.1 安全监察法规对压力容器使用单位的通用要求 61
4.3.2 安全监察法规对压力容器操作人员的要求 61
4.3.3 安全管理机构 61
4.3.4 安全管理制度 62
4.3.5 压力容器的技术档案管理 63
4.4 安全操作 64
4.4.1 使用条件的控制 64
4.4.2 环境条件的控制 65
4.4.3 压力容器的年度检查 66
4.4.4 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检查 67
4.4.5 压力容器紧急异常情况处理 70
4.4.6 压力容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71
4.4.7 压力容器的操作规程 73
4.5 压力容器安全等级的划分和含义 76
4.5.1 安全等级的划分和含义 76
4.5.2 安全状况的有关原则 79
4.5.3 安全状况等级的处理原则 79
4.5.4 关于安全状况为4级的压力容器的处理原则 80
第5章 压力容器检验管理 81
5.1 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81
5.1.1 总则 81
5.1.2 检验检测机构的核准 82
5.1.3 对检验检测活动的规定 83
5.1.4 监督管理 83
5.1.5 检验机构的内审和管理评审 85
5.1.6 压力容器检验方案(通用和典型案例) 87
5.2 检验人员资格考核 99
5.2.1 总则 99
5.2.2 申报条件 100
5.2.3 考试机构及取证考试 101
5.2.4 考核科目、内容及方式 102
5.2.5 证书有效期及资格复试 102
5.2.6 监督管理 103
5.3 压力容器专项检验 104
5.3.1 RBI检验 104
5.3.2 进口压力容器监督检验 105
5.3.3 小型制冷装置中压力容器的检验 107
5.3.4 氧舱的检验 108
5.3.5 非金属(包括非金属衬里)压力容器的检验 111
第6章 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监督管理 116
6.1 许可工作程序 116
6.1.1 申请 117
6.1.2 鉴定评审申请受理 117
6.1.3 鉴定评审 118
6.1.4 许可证的批准、颁发和换证 121
6.1.5 许可证的注销、暂停和吊销程序 121
6.2 许可条件 122
6.2.1 许可资源条件 122
6.2.2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123
6.2.3 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123
6.2.4 产品安全质量要求 124
6.3 安全性能监督检验 124
6.3.1 总则 124
6.3.2 监督检验的项目和方法 125
6.3.3 监督检验单位和监检员 127
6.3.4 受检企业 128
6.3.5 监督检验注意事项 128
第7章 压力容器事故调查与处理 130
7.1 压力容器事故调查 130
7.1.1 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130
7.1.2 事故分类 139
7.1.3 事故调查 140
7.2 压力容器事故分析及处理 143
7.2.1 爆炸能量的估算和波及范围 143
7.2.2 技术检验和鉴定 147
7.2.3 事故原因分析 148
7.2.4 事故处理 162
7.3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63
7.3.1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概述 163
7.3.2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演练 165
7.3.3 压力容器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案例) 167
7.4 典型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169
7.4.1 蒸压釜爆炸事故 169
7.4.2 酒精蒸发釜爆炸事故 170
7.4.3 蒸汽夹套反应釜失稳爆裂事故 173
7.4.4 终洗塔爆炸事故 174
7.4.5 外取热器爆炸事故 175
7.4.6 烘筒爆炸事故 177
7.4.7 杀菌锅爆炸事故 178
7.4.8 氧气瓶爆炸事故 179
7.4.9 环氧乙烷汽车罐车罐体开裂事故 181
第8章 压力容器节能管理 183
8.1 压力容器节能概述 183
8.2 压力容器节能主要法规 184
8.3 压力容器节能途径 185
8.3.1 设计环节节能 185
8.3.2 制造环节节能 189
8.3.3 使用过程节能管理 195
8.3.4 合同能源管理 197
8.4 压力容器节能监管 198
8.4.1 节能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98
8.4.2 节能监管 199
8.5 热交换器性能测试与能效评价 200
8.5.1 管壳式热交换器节能技术 201
8.5.2 热交换器性能测试 205
8.5.3 热交换器能效评价 206
第9章 压力容器安全评定 209
9.1 断裂力学理论基础 209
9.1.1 断裂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209
9.1.2 断裂力学与传统设计的差别 210
9.1.3 线弹性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211
9.1.4 弹塑性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213
9.1.5 材料断裂韧度的测试 218
9.1.6 失效评定图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218
9.2 压力容器缺陷安全评定方法 221
9.2.1 “合乎使用”原则 221
9.2.2 安全监察法规对安全评定的基本要求 221
9.2.3 压力容器安全评定中的基础工作 222
9.2.4 压力容器缺陷安全评定规范 223
9.3 压力容器安全评定发展趋势 231
9.3.1 国际上结构完整性评定规范和技术的进展 231
9.3.2 我国压力容器缺陷安全评定规范和技术进展 233
9.3.3 缺陷评定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233
9.3.4 压力容器安全评定实例分析 235
第10章 压力容器失效分析 239
10.1 失效分析概念 239
10.1.1 失效的工程概念及失效分析 239
10.1.2 失效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39
10.1.3 压力容器失效分析的内容 240
10.2 失效分析方法 241
10.2.1 失效分析思维方法 241
10.2.2 失效分析技术方法 242
10.2.3 失效预防方法 243
10.3 压力容器的失效形式及其原因 243
10.3.1 韧性断裂 244
10.3.2 脆性断裂 245
10.3.3 疲劳断裂 247
10.3.4 腐蚀破裂 249
10.3.5 蠕变破裂 251
10.3.6 压力冲击破裂 252
10.4 压力容器失效分析技术基础知识 253
10.4.1 压力容器强度失效准则 253
10.4.2 力学基础 253
10.4.3 金属学基础 255
10.4.4 非金属材料基础 258
10.4.5 焊接基础 258
10.4.6 无损检测基础 259
10.4.7 断口和裂纹分析基础 260
10.4.8 化学和腐蚀学基础 261
10.5 压力容器缺陷形式 270
10.5.1 焊接缺陷 270
10.5.2 板材中缺陷 271
10.5.3 锻件中缺陷 272
10.6 失效分析试验和检测技术 273
10.6.1 无损检测技术 273
10.6.2 现场理化检验 279
10.6.3 实验室分析检测技术 281
10.7 压力容器失效分析步骤 291
10.8 压力容器失效分析案例 293
10.8.1 ?1200mm 氨冷凝器壳体开裂失效分析 293
10.8.2 甲醇水分离器爆炸失效分析 295
10.8.3 加氢反应器氢致开裂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299
10.8.4 Q345R+Incoloy825钢板卷制校圆开裂失效分析 299
10.8.5 沸点反应器爆裂失效分析 303
10.8.6 LPG球罐开裂泄漏事故分析 307
10.9 压力容器失效预防研究 312
10.9.1 风险评估 312
10.9.2 检测和评定方法研究 313
10.9.3 腐蚀监检测与腐蚀控制 316
10.9.4 合理选材的重要性 318
10.9.5 腐蚀研究和评价 319
10.9.6 我国设备失效分析及预防研究中心简介 319
第11章 压力容器的风险评估 322
11.1 概述 322
11.1.1 可靠性、安全性和风险性 322
11.1.2 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 324
11.1.3 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325
11.2 风险分析原理与方法综述 327
11.2.1 初步危险分析 327
11.2.2 失效模式与后果严重度分析 328
11.2.3 故障树分析与事件树分析 329
11.2.4 基于可拓方法的风险分析 330
11.3 压力容器的风险评估方法 332
11.3.1 压力容器风险评估中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 332
11.3.2 压力容器重要度法的风险评估 337
11.3.3 压力容器的风险评估的模糊评估法 341
11.3.4 压力容器的风险矩阵法的评估 345
11.3.5 压力容器的动态风险评价方法 348
11.4 故障树在压力容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350
11.4.1 故障树分析的一般程序 350
11.4.2 故障树在压力容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352
11.5 压力容器的概率风险评估技术 355
11.5.1 概率风险评估的一般程序 355
11.5.2 压力容器失效概率模型与失效概率 357
11.5.3 压力容器概率风险评价的应用实例 361
第12章 移动式压力容器管理 363
12.1 移动式压力容器概述 363
12.1.1 移动式压力容器定义 363
12.1.2 移动式压力容器分类及应用 363
12.1.3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范围及安全管理特点 367
12.2 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管理 368
12.2.1 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管理的一般要求 368
12.2.2 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管理的专项要求 369
12.3 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管理 371
12.3.1 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管理的一般要求 371
12.3.2 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管理的专项要求 372
12.4 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管理 374
12.4.1 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 374
12.4.2 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 375
12.4.3 安全使用 377
12.4.4 应急救援与演练 380
12.4.5 使用管理的专项要求 380
12.5 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管理 381
12.5.1 充装许可 381
12.5.2 充装与卸载单位的安全管理 382
12.5.3 装卸操作安全管理 383
12.6 移动式压力容器改造与维修管理 385
12.6.1 改造与维修单位 385
12.6.2 改造与重大维修的基本要求 386
12.7 移动式压力容器检验管理 387
12.7.1 检验管理的基本要求 387
12.7.2 定期检验周期 387
12.7.3 定期检验的内容与结论 388
12.7.4 特殊情况的处理 388
12.8 典型移动式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388
参考文献 393

前言/序言


《实用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手册》 本书是一部详尽介绍现代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验和维护全过程的实用技术指南。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可靠运行,并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设计原则 本部分深入阐述了压力容器设计所必需的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材料(如碳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失效机理,并提供了材料选择的指导原则。 在设计方面,本书系统讲解了国内外主流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如ASME BPVC Section VIII、EN 13445、GB 150等,并对其中关键的计算公式、校核方法和图纸要求进行了细致解读。重点包括: 壳体设计: 圆筒形、球形壳体的应力分析,壁厚计算,加强圈设计,以及各种接管和凸缘的连接设计。 封头设计: 各类封头(椭圆形、碟形、锥形、球形)的形状选择、应力分布和壁厚计算。 承压元件设计: 支撑结构、吊耳、内件(如挡板、孔板、筛网)等的设计考虑。 载荷分析: 考虑内压、外压、热应力、风载、地震载荷、设备自重、管道应力等多种工况下的载荷组合与校核。 疲劳分析: 针对周期性载荷作用下的压力容器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和设计。 变形与稳定性校核: 确保容器在各种工况下不会发生过度的变形或屈曲失稳。 防腐蚀与材料防护: 针对不同介质和环境,提供材料防腐蚀策略和表面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压力容器的实际制造过程,涵盖了从原材料检验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 成型工艺: 详细介绍了板材的下料、坡口加工、卷板、折弯等成型技术,以及管材的弯曲、扩口等工艺。 焊接工艺: 深入探讨了各种焊接方法(如手工电弧焊、埋弧焊、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的原理、操作要点、工艺参数控制及其在压力容器制造中的应用。重点关注焊缝的质量要求、缺陷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热处理: 讲解了预热、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工艺流程、温度控制要求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机械加工: 涉及封头旋压、筒体焊接后的整圆度调整、管口加工、法兰密封面加工等。 表面处理与涂装: 包括酸洗、钝化、喷砂、抛丸以及各种防腐涂层的选择和施工要求。 质量控制体系: 详细阐述了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流程,包括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如尺寸、外观、焊接外观)、无损检测(UT、RT、MT、PT等)的适用性、评定方法和标准。 第三部分:检验、试验与安装 本部分着重于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的检验、试验以及安装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外观检查: 对容器的整体外观、焊缝、表面质量、标识等进行目视检查。 尺寸检验: 检查容器的几何尺寸、壁厚、圆度、轴线直线度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无损检测(NDT): 深入介绍各种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检测规程及结果判废标准,确保焊接接头和其他关键部位的内部质量。 压力试验(水压试验/气压试验): 详细说明压力试验的目的、程序、介质选择、试验压力计算、保压时间和观察要点,以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处理。 强度与严密性鉴定: 解释如何通过压力试验来验证容器的强度和严密性。 安装调试: 涵盖了压力容器的就位、支撑、连接、管道安装、绝缘层安装以及最终的系统调试过程。强调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定期检验: 介绍了压力容器投入运行后的定期检验周期、检验内容(包括内部检查、外部检查、无损检测、压力试验等)和评定标准,旨在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第四部分:运行、维护与失效分析 本部分聚焦于压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管理、维护以及应对潜在失效风险。 操作规程: 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操作规程,包括开停车程序、运行参数控制、异常情况处理预案等。 日常检查与维护: 强调定期对容器进行外观检查、听诊、测温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润滑、紧固、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 腐蚀监测与防护: 介绍腐蚀监测方法(如挂片法、电化学法、超声测厚)和各种防腐蚀措施(如缓蚀剂添加、阴极保护、耐腐蚀材料选择)。 失效模式与原因分析: 详细分析压力容器常见的失效模式,如腐蚀(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裂纹(疲劳裂纹、应力腐蚀裂纹)、塑性变形、脆性断裂等,并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包括设计缺陷、制造问题、材料劣化、操作不当、维护不足等。 事故案例分析: 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帮助读者理解失效机制,并从中学习如何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安全管理制度: 强调建立健全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设备档案管理、检验检测记录、隐患排查治理、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等。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全面、最实用的技术指导,从而有效保障压力容器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大型炼油化工企业,压力容器是我们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提升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水平,但总感觉在一些细节和前沿技术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的出版,正好满足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这本书在内容上非常全面,从基础的材料学、力学原理,到复杂的腐蚀控制、风险评估,再到最新的检测技术和维护策略,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压力容器(如塔器、换热器、储罐等)的针对性安全管理建议,这使得我们可以根据自身设备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方案。书中关于腐蚀控制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腐蚀机理,并提供了有效的防腐蚀措施,这对于我们这种化工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另外,书中对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压力容器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这为我们未来的设备管理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战略指导书,它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方位地提升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我是一名企业安全生产总监,肩负着确保企业所有生产环节安全运营的重任。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压力容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员工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财产安全。《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在我手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体系。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的内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我们能够通过书中的方法,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另外,书中关于压力容器的日常监测、定期检验和维护保养的详细要求,也为我们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提供了依据。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确保压力容器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因设备老化、腐蚀等原因引发的事故。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的建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我们能够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它更是一本管理学著作,它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理解安全管理的精髓,从微观层面掌握具体的执行细节。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履行我的职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化工行业的新人,对于压力容器这个概念,最初的印象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学校接触过相关的物理和工程原理,陌生是因为实际操作经验尚浅,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这些庞然大物,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知识和经验上的空白。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管理实践。我喜欢它在讲解设计时,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会解释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容器的安全性。比如,关于应力分析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比喻,让我理解了不同形状和受力方式下的应力集中问题。在运行和维护方面,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监测手段,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磁粉探伤等,并解释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学习如何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一点,对于我们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科学的安全意识。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这让我对如何在突发状况下做出正确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将书中的知识完全应用到实践中,但我相信,随着我工作的深入,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最有力的助手。它的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能够帮助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精髓。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容器的安全和管理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学校的教材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在实际应用层面,会感到一些不足。《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是我在导师的推荐下阅读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学校里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相结合,让我对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设计规范的讲解,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进行强度计算,如何考虑焊接应力等,都用非常清晰的图表和案例来展示,这比单纯的公式推导要直观得多。在运行和维护章节,我学习到了各种实际的监测技术,比如裂纹检测、壁厚测量等,以及它们在工业现场是如何进行的。这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吸引我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压力容器事故的分析报告,通过对这些事故的深入剖析,我能够学习到失败的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在未来的工作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注重易懂性,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核心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巩固了我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通往工业实践的大门,让我对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这一专业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扎实的专业感,厚重而不失现代感。“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个书名,第一眼看到就让我想到了那些在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设备。我所在的工厂就涉及不少高压、高温的压力容器,日常工作中,安全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了。我并非是直接负责压力容器设计或制造的工程师,但我从事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对设备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应急处理有着直接的责任。我需要了解这些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这本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基本的原理、设计规范,到运行中的监测、维护保养,再到失效分析和应急预案,几乎涵盖了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第二版”这个字眼,暗示了它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很可能融入了最新的行业标准、技术进展以及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管理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我期望这本书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专业知识,并提供实操性强的指导。毕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安全措施,才是我们最关心的。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知识体系中关于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更有信心。我期待着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在日常工作中为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我更好地保障生产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评分

说实话,我在阅读这本《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之前,对压力容器的认识仅限于“大型、危险的金属罐体”,总觉得和我的日常工作——软件开发——相距甚远。然而,一次偶然的行业交流中,一位资深技术专家提到了这本书,并强调了在许多工业领域,尤其是那些涉及高温、高压环境的,如化工、石油、电力等,压力容器的安全性是整个生产流程的基石,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开始思考,即使是看似与我专业无关的领域,其背后隐藏的工程原理和安全管理体系,也可能对我的工作有所启发。于是,我买下了这本书,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初读之下,我被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所震撼。书本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阐述了压力容器在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检验、维修等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例如,关于材料选择、焊接工艺、无损检测等内容,虽然技术性很强,但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探讨了压力容器的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来预防事故。这一点,与我们在软件开发中强调的“Bug预防”和“风险控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使我的工作环境没有实体压力容器,但其所体现的系统性思维、风险管理方法论、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压力容器的专业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和维护复杂系统安全的宝典,对我拓展思维、提升跨领域学习能力具有极大的价值。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设计院工作的结构工程师,我主要负责建筑结构的计算和设计,对于压力容器这个领域,我的接触相对较少。但我的工作偶尔会涉及到与化工、能源等行业的项目合作,而这些项目往往都离不开压力容器。《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是我为了更好地理解合作方的需求,主动去学习了解的。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翻阅了关于设计标准和规范的部分,比如GB/T 150《钢制压力容器》等,书中对这些规范的解读非常到位,解释了各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对于我理解合作方的设计要求,进行协同设计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材料的选取、焊接工艺的选择、以及应力分析的章节,也让我对压力容器的设计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压力容器设计师,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考量因素,并在结构设计中给予压力容器的支撑和集成提供更专业的建议。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关于维护、检验以及失效分析的内容,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安全可靠的设备,不仅仅是设计的好,更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这本书虽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内容,但它为我拓展了工程领域的视野,提升了我跨学科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性。

评分

作为一个在大型能源企业工作多年的技术员,我每天都与各种设备打交道,其中压力容器更是重中之重。从锅炉到储罐,它们承载着巨大的能量,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这类设备的深入了解和严格管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期间我反复翻阅,收获颇丰。相较于一些理论性过强的教材,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无疑在内容上有了更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遵循最新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关于设计规范的解读,比如ASME、GB等标准的应用,清晰明了,并配以大量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设计细节和要求。更让我赞赏的是,书中对运行监测和维护保养的论述,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定期的压力测试、外观检查、内部腐蚀监测,以及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采取哪些紧急处理措施。这些内容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可以直接应用的“干货”。此外,书中关于失效分析和事故案例的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其他事故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预判潜在的风险,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加以规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很多地方都考虑到了基层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更新的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为保障能源生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从业三十余年的压力容器检验师,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关于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资料还相对零散,很多知识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和口耳相传。《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梳理和更新,更是一次对行业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作为一名老检验师,我深知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第二版比第一版更新了大量内容,这让我看到了行业在不断进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法规都在不断涌现。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制造工艺、焊接质量控制的章节,我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对照我多年的检验经验来看,发现很多论述都与我的实践经验相吻合,但也学到了不少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在无损检测章节,我对书中介绍的先进成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我过去接触较少的,但对于提升检验效率和准确性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对于压力容器失效模式的分析,非常透彻,很多案例都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检验过的设备,引发了我对失效原因的深入思考。这本书不仅是对我现有知识体系的巩固,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对于像我这样的资深从业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为社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评分

我是一名在设备维护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设备,其中压力容器的维护工作尤为重要,也最具挑战性。《压力容器安全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在我的工具箱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我指点迷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讲理论,更注重实操。比如,书中关于腐蚀监测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腐蚀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监测数据来判断设备的剩余寿命。这对我制定设备的维护计划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关于焊接缺陷的识别和修复,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焊接问题,通过对照书中提供的图示和分析方法,我能够更快地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压力容器的失效案例分析,它让我们能够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也更加谨慎地对待我的每一项工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一线操作人员,易于理解,且内容详实,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在设备维护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安全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能够更好地完成我的工作,为企业的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