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规划》是“航空港规划丛书”之一。《航站楼规划》是从机场所有者、运营管理者和建设管理者的角度来讨论航站楼规划问题的,我们特别强调“以运营为导向”来展开我们的规划建设工作。机场航站楼的规划也一定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以运营为导向”应该、也必须是航站楼规划的基本原则。事实上,《航站楼规划》中随处都在谈机场航站楼的运营管理问题。
《航站楼规划》是一本机场航站楼规划的培训教材,作者既考虑了“新人”工作人员了解机场航站楼的需求,又为机场航站楼的运营管理人员和规划设计人员把握航站楼的特点、认识未来航站楼的发展趋势提供了辅导。
《航站楼规划》共分九章展开,绪论介绍了建设一个五星级航站楼所需要的五方面内容。第1~3章介绍了机场航站楼的常见模式、建筑形式,以及航站楼的设施类型、功能构成、流程流量关系等航站楼的基本概念。第4章讨论了航站楼前地面交通设施的规划问题,提出了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理念和航站主楼与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这种一体化的航站楼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原则。第5~7章讨论了新技术对未来航站楼规划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航站楼的特征和趋势模型,还介绍了几个探索案例。最后一章是结语,总结了做好机场航站楼规划设计工作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
《航站楼规划》的主要读者是从事机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刘武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曾任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曾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曾任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刘武君先生,是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理方面的专家。
第1章航站楼与航站区7
1.1航站楼与站坪的规划8
1.1.1模式一: 集中的站坪、集中的航站楼8
1.1.2模式二: 集中的站坪、分散的航站楼9
1.1.3模式三: 分散的站坪、集中的航站楼主楼10
1.1.4模式四: 分散的站坪、分散的航站楼11
1.2航站楼的类型与组合12
1.2.1前置廊型13
1.2.2指廊型13
1.2.3卫星厅型14
1.2.4组合型15
1.3站坪机位规划21
1.3.1站坪滑行道21
1.3.2凸凹处的机位布置24
1.3.3近机位规划与航站楼构形25
1.3.4组合机位26
1.4航站楼剖面分类29
1.4.1一层式航站楼29
1.4.2一层半式航站楼30
1.4.3两层式航站楼32
1.4.4三层式航站楼与可转换机位33
1.5分期建设规划36
第2章航站楼的工艺流程39
2.1直达旅客流程41
2.1.1国际出发、到达旅客流程42
2.1.2国内出发、到达旅客流程42
2.1.3远机位出发和到达流程43
2.1.4航空公司要客出发流程43
2.2中转和经停旅客流程44
2.2.1中转旅客流程44
2.2.2经停旅客流程46
2.2.3航站楼间中转旅客流程47
2.3旅客行李流程48
2.4贵宾旅客流程48
2.5其他流程50
2.6航站楼工艺流程发展的新趋势50
第3章航站楼的功能设施53
3.1航站楼出发区域的功能设施54
3.1.1拥挤的车道边55
3.1.2繁忙的值机大厅55
3.1.3永远排队的一关三检和安检57
3.1.4褒贬不一的商业设施57
3.1.5座位不足的候机区58
3.2航站楼到达区域的功能设施59
3.2.1漫长无聊的到达长廊59
3.2.2熙熙攘攘的行李提取厅60
3.2.3人头攒动的迎宾厅60
3.2.4“人等车、车等人”的出租车61
3.2.5找不到车位的停车楼61
3.3旅客行李处理设施62
3.4商业服务设施及其布局64
3.5航站楼其他功能设施66
第4章一体化交通中心69
4.1以旅客换乘为依据的规划设计70
4.1.1客流换乘预测与设施布局71
4.1.2流程简洁顺畅、容易识别73
4.1.3旅客流程与商业服务设施要若即若离75
4.2人车分离、公交优先75
4.2.1人车竖向分离75
4.2.2人车水平分离78
4.2.3公交优先79
4.3多出入口、多车道边80
4.3.1人车转换模式81
4.3.2动静分离与车道边规划81
4.3.3车道边规划要点82
4.4出租车系统规划82
第5章新技术与航站楼87
5.1影响航站楼的新技术88
5.1.1大数据技术88
5.1.2智能化技术89
5.1.3移动互联技术89
5.1.4云计算技术90
5.1.5物联网技术91
5.2值机新技术92
5.2.1无行李旅客的自助值机92
5.2.2有行李旅客的自助值机93
5.3安检新技术96
5.3.1安全检查现状96
5.3.2国外安检新技术97
5.3.3中国安检新技术104
5.4身份识别新技术和设备111
5.4.1身份识别新技术112
5.4.2自助身份识别设备113
5.5行李处理新技术114
5.5.1用快递直送航空行李115
5.5.2登机口值机和交付行李116
5.5.3行李装箱116
第6章未来航站楼研究119
6.1航站楼新技术的集成应用121
6.1.1自助设备集成121
6.1.2通信的革命122
6.1.3集成于安检环节123
6.2未来航站楼设想124
6.2.1登机桥固定端124
6.2.2未来的航站楼模式125
6.2.3未来航站楼的停车设施128
6.3未来航站楼的特征与体验129
6.3.1未来航站楼的特征130
6.3.2未来航站楼的体验131
第7章未来航站楼探索135
7.1某机场1、2号航站楼改造方案136
7.2虹桥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新建方案138
7.3浦东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方案142
7.4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的改扩建方案(ADPi的投标方案)144
7.5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的规划方案146
7.6西安咸阳机场新航站楼投标方案(L&B;的方案)147
7.7未来航站楼的发展模式149
第8章结语151
图表索引154
案例索引158
后记159
参考文献161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从宏观的全局观,到微观的细节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旅客动线”设计上的精细化分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旅客如何从入口走到登机口,而是将整个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节点,并对每个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他会详细讲解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有效引导旅客的“值机区域”,包括自助值机柜台的设置、人工柜台的排布、以及指示标识的清晰度。他还深入分析了“安检区域”的设计,如何通过流程优化、技术应用,来缩短旅客的等待时间,同时保证安全。我常常在安检口感到焦虑,不知道该把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如何打包行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高效的安检区域,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线和人性化的流程,来缓解这种焦虑的。此外,他对“行李处理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那些庞大而复杂的行李传送带系统感到好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其中的运行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行李的提取效率,减少丢失的风险。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是关于“登机口区域”的设计。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登机口,例如远程登机口和近机位登机口,以及它们在空间利用、旅客体验上的差异。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提供足够的座位、充电插座、以及信息显示屏,来提升旅客在登机区域的舒适度。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规划智慧,并且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出行体验。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旅客体验”这一核心概念的反复强调所深深打动。他并没有将航站楼仅仅视为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情感、梦想和期待的场所。从旅客踏入航站楼的那一刻起,到最终离开,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被精心设计,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他们的满意度。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是关于“多模式交通接驳”的探讨。现代化的航站楼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连接城市、区域乃至全球交通网络的枢纽。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将地铁、高铁、巴士、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确保旅客能够实现无缝换乘。他通过图解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交通模式的接驳流线,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清晰的标识,减少旅客的步行距离和等待时间。我常常在机场看到很多人在拖着沉重的行李,焦急地寻找换乘的入口,那种无助感令人心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航站楼规划,必须将旅客的“最后一公里”和“第一公里”都考虑进去。此外,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服务设施”的设计。这不仅仅是指候机厅的座位数量,还包括了无障碍设施、母婴室、休息区、餐饮购物、甚至艺术展览等。作者认为,这些“附加”的设施,能够极大地提升旅客在候机过程中的舒适度和愉悦感。他分享了一些国际顶尖机场的案例,比如那些拥有空中花园、室内瀑布,甚至小型电影院的航站楼,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机场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充满惊喜和人文关怀的空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机场,不再是冰冷的交通枢纽,而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情感交流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可以说是相当的严谨和逻辑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就花了相当篇幅去梳理航站楼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最初简陋的飞机棚,到如今一座座如同“空中城市”般的巨型综合体,这不仅仅是建筑体量的增长,更是航空运输技术、旅客需求、乃至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演变。作者通过大量历史图片和案例分析,让我得以“亲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他详细讲述了二战后航空旅行的爆发式增长如何催生了第一代现代航站楼,以及如何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对跑道、停机坪和登机口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随后,他又深入探讨了“空侧”与“陆侧”功能划分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旅客动线、行李处理、安检流程等一系列优化。我尤其被关于“流程设计”的部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动线规划,更是对旅客心理、行为模式的深度洞察。比如,作者是如何分析旅客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情绪下的行为差异,并据此设计出引导性更强、更符合直觉的指示系统。我常常在机场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迷茫”并非偶然,而是可能源于规划上的不足。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设计能够引导人流,而另一些则容易造成拥堵。他引用了很多诸如“漏斗效应”、“视线引导”等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不仅指引我前行,更让我明白了沿途风景的意义。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机场运作感到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引人入胜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航站楼规划”可能只是关于建筑布局和空间利用的一些技术性讨论,但这本书却将它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可持续性”和“韧性”在航站楼规划中的重要性。这让我非常惊喜,因为在当下,任何一项大规模的工程规划,都不能回避环境和社会责任。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在航站楼的设计和运营中融入节能减排的理念,比如利用自然采光、优化能源系统、采用环保建材等。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尤其对关于“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在地震、洪水、流行病等危机情况下,航站楼的运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比如加强建筑结构的抗灾能力、规划灵活的应急通道、以及建立高效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我常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机场因为突发事件而陷入混乱,这不仅影响了旅客的行程,更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未来的航站楼规划,必须具备强大的“韧性”,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并确保在危机时刻仍然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航站楼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规划者们所承担的巨大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从规划师或建筑师的角度出发,更是深入到“运营者”和“管理者”的视角,去探讨航站楼的规划。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运营效率”和“商业模式”的探讨。他没有回避航站楼作为商业运营实体的现实,而是将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最大化商业收入,以及如何平衡旅客需求与商业利益,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被关于“零售和餐饮空间规划”的部分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零售和餐饮业态,以及它们在航站楼中的最佳布局策略,例如如何利用人流密集区域设置高端品牌,以及如何为转机旅客提供便捷的餐饮选择。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商业空间的吸引力,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旅客的消费习惯,从而为商户提供精准的营销建议。这种从商业运营角度进行的规划分析,让我看到了航站楼规划的另一层含义。我常常在机场购物,但很少去想这些商店是如何被安排的,以及它们的选址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空间的利用,都可能蕴含着商业上的智慧。此外,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运营流程,降低航站楼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并为航空公司提供更优质的保障。这种将规划、运营和商业模式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航站楼的整体运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读者,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如此强调空间感和流程的领域,“干巴巴的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各种复杂的概念,通过精美的插画、清晰的流程图、以及大量的实景照片来呈现。例如,在讲解“旅客流线设计”时,他不仅文字描述了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关系,还配以了多角度的鸟瞰图和剖面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旅客是如何在建筑中移动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登机口区域设计”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登机口的设计,解释了它们在空间利用、旅客体验、以及运营效率上的优劣。他用大量的照片展示了不同风格的登机区域,从传统的扇形布局,到现代化的“指廊式”设计,再到一些更具创新性的多功能区域。我常常坐在候机厅里,观察来往的人群,有时会觉得整个空间的设计似乎并没有考虑到我们这些等待的人。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座位摆放、信息显示屏的位置、甚至是为了缓解旅客焦虑而设置的绿植,都蕴含着深厚的规划智慧。作者还引用了大量国际知名机场的案例,比如新加坡樟宜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等,并配以详实的图片和数据,让我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世界级航站楼的魅力。这些图片不仅仅是美观,更是对书中理论的有力支撑,让抽象的规划理念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我这样喜欢“看得见”的学习方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设计语言是极其友好的。
评分我一直对“航站楼规划”这个主题充满好奇,总觉得这是个既宏大又精密的领域,涉及到无数人日常的出入与体验。收到这本书,我怀揣着激动与期待,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深蓝色的主色调配以银色的线条勾勒出抽象的航站楼轮廓,仿佛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层层复杂的规划迷雾,抵达清晰的知识殿堂。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高清的航站楼鸟瞰图,各种建筑、停机坪、交通线路纵横交错,令人惊叹于人类的创造力和对空间的高度利用。作者的开篇语更是直击人心,他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枯燥的术语和数据,而是从一个普通旅客的角度出发,描绘了我们在机场常常会遇到的那些“痛点”——拥挤的候车区、漫长的安检队伍、难以辨别的指示牌、以及匆忙赶飞机时的迷失感。正是这些 relatable 的场景,瞬间拉近了我和书之间的距离,让我意识到“航站楼规划”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便利,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精妙的设计和深远的考量。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解规划理论,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如何让旅客体验更顺畅、更舒适、更高效的故事。我期待着它能揭示这些“魔法”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从一个被动的体验者,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中智慧的观察者。尤其是在全球航空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座座新的航站楼不断拔地而起,如何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日益增长的客流,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旅客体验,如何应对未来的技术变革,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这个庞大而充满挑战的领域。
评分我一直对“智能化”和“数字化”在交通枢纽中的应用充满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无疑是一大亮点。作者并没有将航站楼的智能化理解为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将其视为提升旅客体验和运营效率的关键驱动力。他详细介绍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如何在航站楼的设计和运营中发挥作用。我被关于“智能引导系统”的部分所吸引。作者描述了如何利用传感器、室内定位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为旅客提供个性化的导航服务,例如推荐最优的安检通道,或者提醒即将起飞的航班。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在大型机场中迷失方向的经历,如果当时有这样一个智能系统,那将是多么大的福音。他还深入探讨了“智慧安检”和“智慧值机”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人脸识别、自助设备等技术,缩短旅客的等待时间,提升通关效率。我经常看到一些机场的安检排队像长龙一样,而作者在这本书中,让我看到了未来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之道。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数字化孪生”的概念,即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航站楼的数字模型,用于模拟运营、优化设计、以及进行应急演练。这种对前沿技术的应用和思考,让我看到了航站楼规划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未来的航站楼,将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高度互联、智能化的信息和服务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未来机场”的形态充满了想象。作者在书中,不仅关注当下,更是对未来航站楼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深入的探讨。我被关于“空中交通枢纽的演变”以及“多功能综合体”的部分所深深吸引。他设想未来的航站楼,将不再仅仅是飞机起降的场所,而是集交通、商业、居住、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节点”。他探讨了如何将航站楼与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甚至低空飞行器(如无人机配送、eVTOLs)进行无缝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我常常在想,未来的城市发展,机场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会成为城市的新中心?这本书给了我一些非常启发性的答案。他还深入探讨了“模块化设计”和“适应性建造”在未来航站楼中的应用,这意味着未来的航站楼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客流需求和技术发展,进行快速的调整和升级。这种灵活性,对于应对日益不确定的未来,显得尤为重要。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未来城市设计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如此具体和接地气地描绘未来机场的蓝图。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科技感、人性化、且极具前瞻性的未来航站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航站楼的规划,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拥抱新技术,满足新需求,并引领城市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且具有感染力,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通常,这类技术性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公式,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巧妙地避免了这一点,他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在开篇部分,通过讲述一些他在机场工作时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引入关于规划的议题。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机场管理者向我分享他的工作心得。他没有直接抛出理论,而是先让你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再一步步引导你去思考解决方案。例如,他会描述一次因为旅客排队过长而导致的旅客投诉,或是因为标识不清而导致的旅客迷路,然后引出关于“效率”和“引导性”的规划重要性。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我常常觉得,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动的案例支撑,就显得空洞乏味。而这本书则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抽象的规划原则,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原则的实际意义。即使是一些关于“流量模拟”或“空间排布”的专业内容,作者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配以直观的图示,让我能够轻松掌握。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你最复杂的道理。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服务好
评分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物流给力!学习需要,必买!
评分物流给力!学习需要,必买!
评分物流给力!学习需要,必买!
评分物流给力!学习需要,必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